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粪隐血试验筛查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55例门诊、住院及常规体检的军队和地方中老年人同时进行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及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阳性者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一步行相关医技检查确诊。结果本组粪隐血试验阳性548例,其中CFOBT阳性316例,检出率为5.59%,IFOBT阳性232例,检出率为4.10%,经临床、消化道内镜、腹部彩超及其他医技检查证实为上消化道疾病295例,占53.83%,主要有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下消化道疾病201例,占36.68%,主要有痔、结肠息肉、结(直)肠癌等;其他疾病52例,占9.49%,主要有急性胃肠炎、肾功能不全、非消化系肿瘤等。结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常规用CFOBT和IFOBT 2种方法检测可筛查上、下消化道隐性出血,早期发现相关疾病,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化学法及免疫法两种粪隐血试验对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筛查价值。方法采用化学法(CFOBT)及免疫法(IFOBT)粪隐血试验对1159例军队中老年干部(军队组)和3585例地方中老年人(地方组)进行筛检,结果阳性者进一步检查确诊,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①军队组与地方组粪隐血试验阳性分别是144例(12.4%)和246例(6.9%),其中CFOBT阳性为63例(43.7%)和227例(92.3%);IFOBT阳性为118例(81.9%)和109例(44.3%),而双项检查法均阳性分别为37例(25.7%)和90例(36.6%);军队组与地方组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分别有62例(43.1%)和173例(7n3%),下消化道出血分别为82例(56.9%)和54例(22.0%)。②两组上消化道出血阳性率CFOBT高于I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消化道出血阳性率IFOBT高于C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C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地方组阳性率比军队组高(P〈0.05)。结论诊断上消化道出血CFOBT优于I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IFOBT优于CFOBT。同时采用两种粪隐血试验筛查消化道隐性出血及相关疾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化学法及免疫法两种粪隐血试验对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筛查价值。方法采用化学法(CFOBT)及免疫法(IFOBT)粪隐血试验对1159例军队中老年干部(军队组)和3585例地方中老年人(地方组)进行筛检,结果阳性者进一步检查确诊,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①军队组与地方组粪隐血试验阳性分别是144例(12.4%)和246例(6.9%),其中CFOBT阳性为63例(43.7%)和227例(92.3%);IFOBT阳性为118例(81.9%)和109例(44.3%),而双项检查法均阳性分别为37例(25.7%)和90例(36.6%);军队组与地方组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分别有62例(43.1%)和173例(70.3%),下消化道出血分别为82例(56.9%)和54例(22.0%)。②两组上消化道出血阳性率CFOBT高于I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消化道出血阳性率IFOBT高于C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C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地方组阳性率比军队组高(P<0.05)。结论诊断上消化道出血CFOBT优于I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IFOBT优于CFOBT。同时采用... 相似文献
4.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以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已知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出血,出血量少时肉眼常难以发现,常规粪隐血试验可协助临床医师发现消化道小量出血,从而明确消化道出血原因。但是,由于粪隐血试验的假阴性率较高,致使一部分消化道出血被漏检。消化道出血时,血中的转铁蛋白会漏入到胃肠道,并且随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指南》2019,(27)
目的关于免疫法和化学法粪便隐血实验对象消化道易出血疾病进行筛查的价值比较。方法本文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经过大肠镜,明确诊断为下消化道易出血病症的200例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人员,对于所有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同时结合临床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相关的结果,并进行比对。结果免疫法,隐血试验检测大肠息肉、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疾病的阳性率明显比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更高,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役法粪便隐血实验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与大肠癌解剖位置没有关联,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对于筛查结直肠癌、腺瘤性息肉等相关肠道易出血类疾病,具有典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筛查效果优于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 相似文献
6.
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粪便隐血试验是指在消化道出血量很少时,肉眼不能见到粪便中带血,并且粪便中有少量红细胞被破坏。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一种。本文用两种人粪便隐血试验测定方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吕吉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3):66-67
目的通过比较几种试剂测定粪隐血,以便寻找更方便、快捷、价廉准确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化学法(试纸法、联苯胺法)、胶体金法(按试剂说明书操作)和蚕丝蛋白膜法(按自制方法操作)比较。结果化学法敏感度高,但特异性低。化学法和胶体金法与蚕丝蛋白膜比较在两组试验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化学法对粪隐血试验只能起初筛作用,进口免疫试剂价格过高,蚕丝蛋白膜法可代替免疫法,在临床应用上是理想的免疫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发现部分胶体金免疫法粪隐血阴性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其阴性结果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处理。方法:将临床工作中胶体金免疫法粪隐血阴性标本分成外观正常组和异常组两组,用匹拉米同化学法进行复检,以发现免疫法中的假阴性结果。结果:胶体金免疫法粪隐血阴性颜色正常组与化学法匹拉米同复检结果一致,而胶体金免疫法粪隐血阴性颜色异常组与化学法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对胶体金免疫法粪隐血阴性而颜色异常时需结合运用化学法进行复检,以避免假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半定量粪隐血试验最佳隐血阈值、能否区分不同的大肠出血性疾病以及对大肠癌筛检的作用.方法:连续截取100例门诊结肠镜检查患者,并于肠镜检查前收集两次新鲜粪便标本,同时进行半定量Baso Fecal OBⅡ(B试验)和Hemoccult(H试验)隐血检查.B试验的阳性结果按每克粪便血红蛋白含量记为(-)、( )(50~200 μ,g/g)、(2 )(200~2 000μg/g)、(3 )(2 000~4 000μg/g)及(4 )(>4 000μg/g).H试验为定性试验,其结果记为(-)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B试验中,以≥( )为大肠癌的阳性检出阈值,对大肠癌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0%,其检出敏感性高于H试验,是最佳敏感阈值.B试验结果显示,右半结肠癌出血量多于左半结肠癌(P<0.05).结论:B试验有助于确定不同人群大肠癌的阳性检出阈值.如联合免疫化学隐血试验,将获得最佳的大肠癌检出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半定量粪隐血试验最佳隐血阈值、能否区分不同的大肠出血性疾病以及对大肠癌筛检的作用.方法:连续截取100例门诊结肠镜检查患者,并于肠镜检查前收集两次新鲜粪便标本,同时进行半定量Baso Fecal OBⅡ(B试验)和Hemoccult(H试验)隐血检查.B试验的阳性结果按每克粪便血红蛋白含量记为(-)、(+)(50~200 μ,g/g)、(2+)(200~2 000μg/g)、(3+)(2 000~4 000μg/g)及(4+)(>4 000μg/g).H试验为定性试验,其结果记为(-)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B试验中,以≥(+)为大肠癌的阳性检出阈值,对大肠癌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0%,其检出敏感性高于H试验,是最佳敏感阈值.B试验结果显示,右半结肠癌出血量多于左半结肠癌(P<0.05).结论:B试验有助于确定不同人群大肠癌的阳性检出阈值.如联合免疫化学隐血试验,将获得最佳的大肠癌检出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医药指南》2017,(34)
目的探讨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在食管癌、胃癌患者出血评估中的应用。方法观察组采用化学法检测,对照组给予免疫检测法;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效果。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可知,在对300例食管癌、胃癌患者进行检测后,观察组有259例患者的检测结果呈阳性,检测准确率为86.33%(259/300);对照组有78例患者的检测结果呈阳性,检测准确率为26.00%(78/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817,P=0.000)。所以,采用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在食管癌、胃癌患者的检测中,其检测准确率要高于免疫检测法。结论在食管癌、胃癌患者出血评估中,相对于免疫法,化学法阳性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事件冲击问卷等测查工具对7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被试个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无统计学差异,在职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显著高于离退休者,文化程度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成反比,已确诊的肝癌患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显著高于未确诊患者,近期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显著高于近期无大出血患者。结论工作状况、文化程度、创伤的严重程度是影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并评价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联合免疫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提供辅助诊断依据。方法用联合免疫法和化学法分别对11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和65例阴性对照粪便标本进行检测。查阅病历资料,以内镜检测为金标准,探讨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化学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是57.1%、96.9%、97.0%、56.8%,而联合免疫法分别为96.4%、98.5%、99.1%、94.1%,化学法检出限高于联合免疫法。结论联合免疫法是目前检测粪便隐血的较好方法,可有效提高上消化道出血及大肠肿瘤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分析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内科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有50例,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奥曲肽静脉滴注治疗,观察和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治疗方法对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结果按制定的标准评价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2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00%。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上消化道出血中进行积极的内科治疗,并采用奥曲肽治疗消化道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对中老年患者术后认知程度、外周血炎性因子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6月接受胃肠道手术的82例中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麻醉深度分为深麻醉组42例与浅麻醉组40例,深麻醉组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维持30~45,浅麻醉组BIS值维持45~60。两组均在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T1)、术后1 d(T2)、术后2 d(T3)测定外周静脉血白介素-1β(IL-1β)、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水平;术前、术后1 d和2 d均接受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结果术后1d、2d两组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深麻醉组均高于浅麻醉组(P<0.05)。深麻醉组术后1 d、2 d认知障碍发生率均低于浅麻醉组(P<0.05)。 T1时两组IL-1β水平高于T0、T2和T3(P<0.05)。 T2和 T3时两组 HMGB1水平高于 T0(P <0.05),且深麻醉组 T2和 T3时低于浅麻醉组(P <0.05)。 T1时两组S100-β蛋白水平高于T0(P<0.05),T1、T2和T3时深麻醉组100-β蛋白水平低于浅麻醉组(P<0.05)。 T1、T2时两组CD3+、CD4+、CD8+均低于T0(P<0.05),T3时两组仅CD3+、CD4+低于T0(P<0.05),T3深麻醉组CD3+、CD4+均高于浅麻醉组( P<0.05)。结论深麻醉可降低中老年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缩短术后免疫功能恢复时间,减轻机体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脑出血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后的措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对40例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实施护理干预后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干预成效。结果 40例患者消化道出血总治愈率为95%(38例),其中在1周内痊愈者32例(80%),2例病情未得到控制而死亡。结论脑出血后并消化道出血者应早期预防,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效率的关键,同时能预防并发症,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