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髁状突游离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髁状突游离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25例高位髁状突骨折经耳前进路行髁状突游离复位,用克氏针,钢丝,微型夹板和骨皮质螺钉固定,行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1年临床评价优良率72%,全部患者无开口受限和关节症状,7例有开口偏斜,轻微错He畸形等并发症,1例面神经颞支损伤,影像学评价优良率56%,11例有髁状突移位,骨质吸收和畸形改变,结论:髁状突游离复位可好地重建颞下颌关节结构,有效地恢复颌He功能,损伤较轻,改进骨折固定方法可提高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方法对32例(47侧)高位髁状突骨折经耳前进路行髁状突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行临床和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1年临床评价优良率为75%,无张口受限、关节症状及面神经损伤,影像学检查髁状突异常主要有骨折片移位、成角畸形及骨质吸收,再移位仅见于单板固定的病例.结论切开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内固定时尽可能行双板固定,以达到三维稳固.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髁状突再植的临床应用价值,对6例不能采用常规手术方法完成骨折复位的髁状突骨折,施行髁状突再植术及随访。术后经临床、X线检查及牙合力测量,证明所有患者颞下颌关节解剖及咀嚼功能恢复满意,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侧向拉力螺钉在髁突矢状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以及颞下颌关节盘的复位固定在髁突矢状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 法:对16例患者19侧髁突矢状骨折的骨折片复位后,进行侧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 ,术中同时对移位的关节盘进行复位固定.术后进行张口训练,随访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复查.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骨折片复位固定良好,骨折片未见有移位和吸收征 象,关节盘位置恢复正常.11例患者13侧术后有额纹不同程度减弱,面神经功能评价95分, 术后6个月平均恢复到100分.患者术后牙合关系均恢复至 髁突骨折前状态,无面瘫、错牙合和张口受限发生,无患侧关节区疼痛不适.术后3个月张口度最大43 mm,最小32 mm,平均37 mm;术后6个月平均 张口度38 mm.结论:髁突矢状骨折的侧向拉力螺钉应用及关节盘的复位固 定治疗,效果明显,方法可靠,可以达到稳定的复位固定目的,并早期恢复颞下颌关节功能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钛板固定再植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5例29侧髁突颈部骨折患者行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钛板固定再植术,术后定期复查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和三维重建CT检查。结果:患者手术切口7—10天后均I期愈合,面型,开口型及咬合关系基本正常。术后1~6个月复诊,颞下颌关节无明显疼痛,弹响及功能障碍,2例咬合关系轻度错乱,1例有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症状,追踪观察1年后完全恢复。结论: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钛板固定再植术具有切口隐蔽,手术视野开阔,复位准确,固定稳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拉力螺钉在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中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技巧,并对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具有该手术指征的下颌骨髁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21例(27侧),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24侧应用拉力螺钉复位内固定,3侧行髁状突骨碎片取出术,对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4个月,21例患者均无面瘫、涎漏、螺钉松动发生,张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满意;3例患者因一侧行骨碎片取出术只做了单侧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7侧术后关节头有影像学错位畸形及骨质轻度吸收,但功能基本正常。结论拉力螺钉可用于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在恢复下颌升支高度及关节功能方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李军  沈宁  唐增斌  蒋榕林  陈伟 《广西医学》2010,32(12):1486-1488
目的观察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治疗髁突高位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6例(19侧)下颌骨髁突高位骨折患者采用颌下切口下颌骨升支后缘垂直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骨折的髁突游离后取出,体外直视下将骨折片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回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结果 6个月、12个月、24个月随访,检查开口度为30~48 mm,平均为34.9 mm。16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良好,无关节疼痛症状。部分病人有轻度的开口偏斜,均〈3 mm,有关节弹响1例。结论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治疗髁突高位骨折有操作简便、复位准确、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髁状突骨折是颌骨常见骨折之一,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但易引起(牙合)功能紊乱、关节弹响、疼痛、面部畸形,甚至关节强直等并发症.我科自1997年以来采用微型钛板进行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坚强内固定的方法。方法:对6例髁状突矢状骨折患者行坚强内固定,恢复髁状突全貌。结果:行坚强内固定的所有患者术后均保存了颞下颌关节功能和形态,恢复了髁状突原有的外形。结论: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坚强内固定可保持髁状突的外形和正常位置,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蒋榕林  李军  沈宁  董皓 《广西医学》2013,(5):564-565
目的观察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合医用耳脑胶粘固碎骨片治疗陈旧性髁状突粉碎骨折的效果。方法16例陈旧性髁状突粉碎骨折患者全部采用颌下切口入路,下颌骨升支后缘垂直截骨将骨折的髁状突及骨碎片游离后取出,体外复位微型钛板固定,用耳脑胶粘固碎骨片后再回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结果术后随访1~2年,患者咬合关系良好,无关节区疼痛症状,开口度基本正常,无明显功能障碍,有1例患者出现关节弹响。结论医用耳脑胶能将粉碎性髁状突骨折中不能坚强内固定的骨碎片粘固复位,恢复髁状突的解剖形态及功能,操作简便,有利于颞下颌关节重建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翼外肌-髁状突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技术要点和功能评价。方法:以髁头脱位骨折,髁颈和髁颈下骨折移位角度300。450升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ma为适应证,对收治的23例28侧髁状突骨折患者,采用改良的耳颞部“拐杖”型切口或颁后进路,行翼外肌-髁状突解剖复位及张力带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随诊复查,内容为:面型、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并以此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面型双侧对称,张口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开口型有显著改变,2例术后错牙合患者经一周颁间牵引恢复正常;影象学检查。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钛板无移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咀嚼有力。2例面瘫患者经治疗后3个月恢复。结论:选择合适患者,进行翼外肌-髁状突骨折开放性解剖复位固定,是一种既能恢复解剖形态又能恢复咀嚼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 %~52 4 %。髁状突骨折对颌、牙合功能以及儿童的面部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并可能出现颞下关节紊乱综合病或关节强直等并发症。因此,早期的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1诊断及检查1 1临床检查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咬合紊乱、开口受限、关节区肿胀、疼痛,并有不同程度的下颌中线偏斜或开牙合畸形,部分患者还有外耳道出血及听力下降等症状。髁状突骨折的患者常合并下颌骨骨折及颌面部外伤,这些症状往往会掩盖髁状突骨折,而易造成漏诊及误诊。1 2影像检查包括X线检查、二维CT及三维CT等。1 2 1X线检查是较长使用的检查手段,主要包括薛氏位、下颌骨开口后前位、下颌骨侧位、髁状突经咽侧位、下颌骨曲面断层等。但是由于X线片把具有三维的解剖结构摄成二维平面图象,检查时难以避开髁状突周围骨结构的重叠,如颞骨岩部、颧骨等,故不能清楚的显示髁状突骨折情况,常造成误诊或漏诊,尤其是髁状突纵形骨折[1]。1 2 2CT检查与X线比较,髁状突前移位、运动受限、骨的细小变化,CT均能很好的显示出来,但是二维CT仍不能提供一个直观的立体影像,临床医生必须借助解剖结构,结合多层面影像来判断移位的髁状突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翼外肌-髁状突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技术要点和功能评价.方法以髁头脱位骨折,髁颈和髁颈下骨折移位角度30°~45°升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mm为适应证,对收治的23例28侧髁状突骨折患者,采用改良的耳颞部"拐杖"型切口或颌后进路,行翼外肌-髁状突解剖复位及张力带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随诊复查,内容为面型、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并以此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面型双侧对称,张口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开口型有显著改变,2例术后错牙合患者经一周颌间牵引恢复正常;影象学检查,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钛板无移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咀嚼有力.2例面瘫患者经治疗后3个月恢复.结论选择合适患者,进行翼外肌-髁状突骨折开放性解剖复位固定,是一种既能恢复解剖形态又能恢复咀嚼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髁状突骨折治疗的适应证及其效果。方法 45例(55侧)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髁状突骨折患者,其中囊内骨折31例(39侧),髁颈骨折14例(16侧);囊内骨折采用上颌合垫+颌间牵引治疗12例(14侧),采用切开复位固定14例(18侧),其中用拉力螺钉固定8例(10侧),用微钛板固定6例(8侧),取出髁突碎片2例(2侧),未行治疗干预3例(5侧);髁颈骨折采用微钛板固定9例(11侧),拉力螺钉固定4例(4侧)上颌合垫+颌间牵引治疗1例(1侧),术后颌间橡皮圈牵引3~4周,术后1周锻炼张口。结果术后随访6~42个月,平均术后随访(16.1±2.2)个月,40例颌面部(颞下颌关节区)无明显疼痛,3例轻度疼痛不适;咬牙合良好39例,4例下牙合稍后缩,前牙咬牙合稍不整;张口度3.0~4.5 cm,5例关节区有轻杂音。结论髁状突骨折的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骨折部位,患者诉求等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恢复良好的颞下颌关节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叶宁  金辉喜 《广州医药》2005,36(5):34-35
目的 探讨微型夹板在髁状突高位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文收集了40例单侧髁状突骨折患者,其骨折断端均在0.5~1.0cm范围,术中先找到高位经骨折的断端,再将骨折的髁状突解剖复位,最后采用微型夹板固定,一年后观察疗效。结果 40例患者咬合关系,关节活动度均正常,X片示骨折愈合良好,并达到解剖复住。结论 髁状突高位骨折采用微型夹板固定术好功能恢复良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髁状突再植的临床应用价值,对6例不能采用常规手术方法完成骨复位的髁状突骨折,施行髁状突再植术及随访。术后经临床,X线检查及He力测量,证明所有患者颞下颌关节解剖及咀嚼功能恢复满意,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髁状突骨折治疗后引起的临床症状的观察,探讨可能引起这类临床症状的相关解剖因素,并追踪引起此类临床症状的骨折类型与治疗方法,以期得到该类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髁状突骨折治疗改建后颞下颌关节(TMJ)用MSCT扫描,在工作站上进行MPR和TMJ形态的测量,比较其相关性,分析治疗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结果病例开口受限组骨折侧髁状突在关节窝的位置,髁状突内外径、关节窝前后斜面宽度及倾角等参数上有显著差异,且变异系数较大。结论对髁状突骨折的患者,应手术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同时应将移位的关节盘复位,否则会发生关节强直或张口受限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髁状突骨折采用非手术与手术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总结1996年1月~2006年12月治疗的98例髁状突骨折。男性65例,女性33例,年龄16岁~68岁,平均年龄28.3岁。单侧骨折61例,双侧30例,合并其他骨折7例。关节囊内骨折39例,关节囊外骨折59例。治疗采用非手术方法26例,手术治疗72例,每组采用2种~3种种治疗方法进行对照。非手术者采用弹性牵引加颌间固定、单纯颌间固定。手术治疗采用钢丝固定、钛板固定、克氏针固定。结果:98例髁状突骨折治疗后92例无任何不良反应,咬合关系良好,6例出现关节并发症,5例经二次手术摘除髁状突后痊愈,l例采用辅助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1、髁状突骨折发生在关节囊内髁状突移位小于37°的非手术为首选。两种固定方法之间无差别,髁状突轻度移位应该选择弹性牵引颌间固定。2、关节囊外髁状突骨折或者关节囊内髁状突骨折后髁状突移位大于37度者应选择手术。三种固定方法只要应用正确疗效无明显差异,笔者认为钛板坚强内固定为首选。3、手术对关节结构的损伤大于非手术者。4、关节囊外骨折或者关节囊内髁状突移位大的应该选择手术而选择非手术者其治疗效果明显低于手术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剖析髁状突囊内骨折,研究骨折后软组织损伤的类型,并对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回顾200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髁突囊内骨折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选择颞下颌关节囊内骨折的患者采用CT和MR I检查,进行放射学进行评估,对颞下颌关节囊内骨折周围软组织伤害进行分类,并行按时复诊、复查进行分析,观察其愈合方式和对髁状突骨折预后的影响。结果:13例患者18个TMJ中有18个髁突发生骨折。其中关节盘随着碎裂的髁突骨折片向前侧移位17个,占94%,向内侧移位1个,占6%;关节盘未遮盖髁状突断端有3个,占17%;颞下颌关节盘盘后区发生破裂16个,占89%;颞下颌关节囊撕裂3个,占1%;颞下颌关节腔有积液18个,占100%;颞下颌关节腔内积血16个,占89%。复查CT及MRI显示,比较受伤前后关节盘的位置,未发现明显变化,形状产生变化;髁状突的位置与形状有部分改变;关节盘后区为增厚改建为主;关节囊损伤后可有炎症反应;关节上、下腔积液部分吸收、积血大部分吸收。临床患者预后有咬合紊乱2例;开口轻度受限3例;口型偏斜1例;颞下颌关节强直1例。结论:髁状突囊内发生骨折后,周围软组织亦发生损伤,其主要表现为关节盘前移、关节盘后区组织(双板区)的撕裂、关节囊撕裂和关节内出血、关节积液等。盘后区损伤后愈合变化为增厚改建。关节囊损伤会修复,关节内出血、关节积液吸收减少。髁状突外面多生成新骨为主。影像学资料分析、评价,髁突囊内骨折在自然愈合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改建能力。  相似文献   

20.
髁状突中、高位骨折伴髁状突严重移位的病例 ,即使采用颌后、耳前联合切口 ,复位固定仍很困难 ,而且联合切口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及术后不良反应。作者采用颌后切口 ,下颌升支垂直截骨 ,取出升支后缘骨块 ,暴露髁状突骨折端 ,下拉髁状突直视下复位、固定 ;或将髁状突游离取出 ,体外固定、回植 ,简化了操作难度 ,术后效果确切、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7年 9月至 2 0 0 0年 4月 ,本科共收治需开放复位的髁状突骨折 2 8例 ,均采用颌后入路坚固内固定技术 ,其中 8例 9侧采用了升支垂直截骨。 8例中 5例 5侧游离髁状突体外固定回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