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孙亚东  马彦  姜艳静  赵巧丹  关红  韩艳 《吉林医学》2014,(34):7560-7563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早期视觉电生理改变及生长抑素的水平动态变化。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实验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测定两组大鼠的视网膜电图改变及生长抑素的变化,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建模后1周糖尿病组杆细胞反应及最大反应的a波和b波的潜伏期都比对照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振幅无改变,生长抑素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6周时糖尿病组除潜伏期持续延长外,振幅也开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早期即出现杆细胞反应及最大反应的a波和b波的潜伏期显著延,振幅明显下降,生长抑素水平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实验性糖尿病早期对大鼠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方法: 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组大鼠和日龄相匹配的对照组正常大鼠,采用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推荐的标准化方案,在糖尿病早期阶段(5 wk内)对其进行杆细胞反应、最大反应、振荡电位、明适应视网膜电图和20 Hz闪烁反应5个项目的检查. 结果: 在诱导糖尿病前和建模后1 wk时,糖尿病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未发现视网膜电图的异常;在建模后2 wk和5 wk时,糖尿病组杆细胞反应b波、最大反应 b波、振荡电位O2波和明适应视网膜电图b波的潜伏期都比对照组相应各波的潜伏期显著延长;两组大鼠各波的幅值始终未发现显著改变. 结论: 糖尿病大鼠在早期阶段杆细胞反应b波、最大反应b波、振荡电位O2波和明适应视网膜电图b波的潜伏期显著延长,这有可能成为监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发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F-ERG(闪光视网膜电图)对无眼底病变早产儿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眼底筛查无眼底病变的早产儿56例和正常足月产婴儿40例在矫正胎龄40周(0个月)、52周(3个月)、64周(6个月)行F-ERG检查,记录F-ERG对不同月龄视杆反应b波、最大混合反应a和b波、视锥反应a、b波潜伏期和振幅以及OPs波总振幅。结果:0个月,两组视杆反应b波、最大混合反应a、b波、视锥反应a、b波潜伏期和振幅以及OPs波总振幅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各反应潜伏期逐渐变短,振幅逐渐增加,两组间差异较明显;6个月,两组视锥反应a、b波潜伏期和振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反应波形仍存在差异(P<0.05)。结论:早产能显著影响低月龄早产儿视功能,而随着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发育,6个月后视功能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Lazaroid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 20只SD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10只于成模2周后经尾静脉注射Lazaroid进行干预(糖尿病Lazaroid干预组),其余10只不予干预(糖尿病不干预组).另设立不建模且不干预的空白对照组(n=10).分别于实验前后进行视网膜电流图检查, 对视网膜组织切片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糖尿病Lazaroid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暗适应最大电反应b波、振荡电位(OPs)振幅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糖尿病不干预组实验前后的暗适应最大电反应b波、OPs振幅值明显下降(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成模4周后的糖尿病不干预组大鼠的神经节细胞内出现线粒体的改变;而同期糖尿病Lazaroid干预组大鼠视网膜未出现明显神经节细胞的改变.结论 糖尿病动物模型在建立的早期已经出现视觉电生理的变化,并且有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全身使用Lazaroid对早期糖尿病大鼠模型视网膜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4周龄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治疗1、2、3组。正常组大鼠8只,其余各组均为10只。用手术显微镜(光照强度为22 000±1 000 lux)造模。治疗1、2、3组大鼠分别在光照前4 h、光照后立即、光照后3d按照5 000 IU/Kg腹腔注射r HEPO 1次。各组大鼠造模后立即和造模后7 d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查,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a、b波振幅的变化情况。结果:1光照后,立即FERG检查,模型组和治疗1、2、3组大鼠的a波、b波的振幅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大鼠的a波、b波的振幅高于治疗2、3组和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光照后7 d FERG检查,治疗1、2、3组和模型组7 d后大鼠的a波、b波的振幅均有所恢复,仍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组大鼠的a波、b波的振幅呈依次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组大鼠的a波、b波的振幅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r HEPO对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尤以光照前4 h和光照后立即给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或单一应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80只Wistar大鼠应用链尿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治疗组、ACEI治疗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20只大鼠。造模16周后处死大鼠,取每只大鼠左眼,利用视网膜胰蛋白酶消化铺片进行PAS染色,观察视网膜毛细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血管壁细胞的变化。以10只未建模的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白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皮细胞/周细胞比值上升,视网膜毛细血管面积密度明显增加;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治疗组、ACEI治疗组和联合用药组的视网膜微血管改变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减轻(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能更有效地抑制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改变(P<0.01)。结论与单一的药物应用比较,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ACEI联合应用的疗效更好,能更有效地抑制糖网病微血管改变,减少周细胞的损伤,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肾脏肾素及肾素受体表达变化情况.方法 1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糖尿病组(DM组).大鼠左下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测定第4、8周尿蛋白.8周后心脏取血检测血糖、血肌酐、血钠、血钾;取肾脏行PAS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肾脏肾素和肾素受体表达水平;RT-PCR检测肾脏肾素和肾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结果 DM组4周始相同时间段尿蛋白较N组升高(P<0.01),8周时DM组24 h尿蛋白较N组明显升高(P<0.01);DM组8周时肾小球损伤指数明显高于N组(P<0.05);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显示DM组肾素表达较N组明显升高(P<0.05),而肾素受体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脏肾素表达增加可能参与糖尿病肾脏早期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Lazaroid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SD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10只于成模2周后经尾静脉注射Lazaroid进行干预(糖尿病Lazaroid干预组),其余10只不予干预(糖尿病不干预组)。另设立不建模且不干预的空白对照组(n=10)。分别于实验前后进行视网膜电流图检查,对视网膜组织切片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糖尿病Lazaroid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暗适应最大电反应b波、振荡电位(OPs)振幅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糖尿病不干预组实验前后的暗适应最大电反应b波、OPs振幅值明显下降(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成模4周后的糖尿病不干预组大鼠的神经节细胞内出现线粒体的改变;而同期糖尿病Lazaroid干预组大鼠视网膜未出现明显神经节细胞的改变。结论糖尿病动物模型在建立的早期已经出现视觉电生理的变化,并且有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全身使用Lazaroid对早期糖尿病大鼠模型视网膜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联合或单一应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80只Wistar大鼠应用链尿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治疗组、ACEI治疗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20只大鼠.造模16周后处死大鼠,取每只大鼠左眼,利用视网膜胰蛋白酶消化铺片进行PAS染色,观察视网膜毛细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血管壁细胞的变化.以10只未建模的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白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皮细胞/周细胞比值上升,视网膜毛细血管面积密度明显增加;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治疗组、ACEI治疗组和联合用药组的视网膜微血管改变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减轻(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能更有效地抑制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改变(P<0.01).结论 与单一的药物应用比较,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ACEI联合应用的疗效更好,能更有效地抑制糖网病微血管改变,减少周细胞的损伤,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a-硫辛酸对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蛋白激酶-C(PKC)表达的影响,探讨a-硫辛酸防治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7只,其中42只采用链脲佐菌素一次性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a-硫辛酸治疗组(19只)和糖尿病组(18只),另外15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a-硫辛酸治疗组隔d给予a-硫辛酸腹腔注射,精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12周,记录给药4、8及12周各组空腹血糖.12周后处死实验大鼠,取眼球.制作视网膜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和PKC蛋白的表达.结果:①给药4、8及12周,3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21,P:0.02),其中a-硫辛酸治疗组和糖尿病组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F组间=615.31,P<0.001),但2组间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给药12周后3组大鼠‘视网膜VEGF和PKC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2和169.69,P均<0.01),其中糖尿病组与a-硫辛‘酸治疗组大鼠均较正常对照组VEGF和PKC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均<0.05),但a-硫辛酸治疗组视网膜组织VEGF和PKC蛋白表达水平较糖尿病组降低(P均<0.05).结论:a-硫辛酸可下调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PKC和VEGF蛋白的表达,干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探讨不同时间段给予抵挡汤干预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高脂饲料喂养大鼠12周时尾静脉注射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抵挡汤早期组、抵挡汤中期组和抵挡汤晚期组分别于8周、13周和16周给予抵挡汤灌胃,辛伐他汀组和罗格列酮组大鼠于13周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和罗格列酮灌胃,上述各组给药均至实验24周时结束.观察抵挡汤对糖尿病大鼠体重、血糖、血胰岛素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PCR)检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和蛋白激酶C(PKCβ2)-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实验第13周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明显升高(P<0.01),大鼠视网膜VEGF-mRNA与PKCβ2-mRNA表达量也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抵挡汤给药干预的3组大鼠视网膜VEGF-mRNA与PKCβ2-mRNA表达有显著降低(P<0.05);与抵挡汤晚期组和抵挡汤中期组比较,抵挡汤早期组VEGF-mRNA与PKCβ2-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辛伐他汀组和罗格列酮组大鼠视网膜VEGF-mRNA与PKCβ2-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 抵挡汤早期干预可延缓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这与抵挡汤降低大鼠视网膜VEGF和PKCβ2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厄贝沙坦联合格列齐特对 2 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 建立 T2DM 大鼠模型后,分别给予格列齐特、厄贝沙坦联合格列齐特灌胃治疗,定期检测大鼠血糖、血脂、血清胰岛素、肌酐、尿素氮、尾动脉血压、肾脏肥大指数和肾皮质钠泵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8 w 和 16 w 时模型大鼠 ISI 和肾皮质钠泵活性都显著降低,血糖、血脂、血压、血肌酐和尿素氮都显著升高(P〈0.01),16 w时肾脏肥大指数显著升高(P〈0.01)。②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格列齐特治疗组和厄贝沙坦联合格列齐特治疗组大鼠血糖、血脂、血肌酐和尿素都显著降低,ISI 和肾皮质钠泵活性都显著升高,16 w 时肾脏肥大指数也显著降低(P〈0.01)。③与格列齐特治疗组比较,厄贝沙坦联合格列齐特治疗组大鼠尾动脉血压、血肌酐和尿素都显著降低,ISI 和肾皮质钠泵活性显著升高,16 w 时大鼠的肾脏肥大指数也显著降低(P〈0.01),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厄贝沙坦联合格列齐特治疗 8 w 和 16 w 组间比较,除 16 w 时血尿素氮显著降低外,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格列齐特比单独使用格列齐特治疗 T2DM 大鼠,能更有效保护大鼠肾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格列齐特降低大鼠血糖、血脂,同时厄贝沙坦抑制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及其抗氧化酶的改变,以探讨.NO及其抗氧化系统的变化对胰岛细胞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2只,随机留取12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以四氧嘧啶诱导成糖尿病模型,为糖尿病组。分别进行实验前后生化指标的检测及胰岛细胞的形态学观察。结果:糖尿病大鼠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随病程的延长由升高至降低,8周末,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同时血清MD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随病程的延长逐渐升高,8周末,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糖尿病大鼠血清NO的升高、抗氧化系统平衡失调可能是其胰岛细胞病理损伤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肾脏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表达。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模型组(DM)。分别于4周、8周末,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肾重指数、尿白蛋白排泄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肾脏PEDF的表达。结果:4周、8周末DM组肾重指数、尿白蛋白排泄率均明显高于NC组(P<0.01);两组血脂无明显差别(P>0.05);DM组大鼠肾脏PEDF的表达较NC组明显减少(P<0.01);PEDF的表达与肾重指数、尿白蛋白排泄率均呈明显负相关(r=-0.896,P<0.01;r=-0.884,P<0.01)。结论:肾脏PEDF表达不足可能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EGFR)表达与糖尿病皮肤病变的关系。方法??80 只 SD 大 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在第 3 天、第 1、2、4、8 周 5 个时间点检测两组皮肤组织中的糖和糖基化终末产 物(AGEs)的含量, 免疫组织化学和 Western?blotting 检测皮肤中 pEGFR 的表达, 并对皮肤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糖尿病模型复制成功的模型组大鼠毛色暗黄,体重下降 ; 皮肤中糖及 AGEs 含量增加,在第 2、4 和 8 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 pEGFR 在皮肤组织的细胞膜和细胞内均有表达,在细胞核中也有少量表达, 可见模型组大鼠在 2 周后染色区域减少且浅染, 随着病程的发展, 浅染区域越来越少, Western?blotting 结果显示皮肤组织中有 pEGFR 的表达, 光密度(OD)值显示其表达下调, 在第 4 和 8 周时与对 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在 2 周后表皮变薄,其厚度在第 4 和 8 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真皮具有萎缩、 炎症细胞浸润现象。结论??糖尿病皮肤中 pEGFR 的表达下降,是导致皮肤病变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和评价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糖尿病组(1、3、5个月),进行HE染色和电镜观察,测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平均个数.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出现血糖明显升高,组织学显示出现明显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平均个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糖尿病1个月组和糖尿病3个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5个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 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可以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槲皮素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Wistar大鼠180只(雌雄各半),首先随机取160只大鼠,采用四氧嘧啶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测定模型组大鼠血糖及神经传导速度、痛觉潜伏期,余20只健康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将模型组随机分成8组,第8组作为模型对照组,第1~6组分别喂服不同剂量槲皮素,第7组喂服阳性药物。灌服50d后测定各组痛觉潜伏期及神经传导速度。结果:第5、6模型组与模型对照组给药前后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第4组与模型对照组在痛觉潜伏期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5、6组与模型对照组在痛觉潜伏期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槲皮素有较强的改善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尿nephrin(UNE)排泄的动态影响,探讨二甲双胍对糖尿病肾小球足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高脂膳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3组:糖尿病模型组?二甲双胍干预组?优降糖干预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干预前后监测血糖(BG)以及尿白蛋白(UALB)和尿nephrin排泄?8周末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结果:①3组糖尿病大鼠BG及HbA1c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5);经二甲双胍和优降糖干预后,4?8周末2组BG和HbA1c均明显低于2型糖尿病模型组(P < 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②4?8周末各糖尿病大鼠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5);与2型糖尿病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和优降糖组UACR值明显降低(P < 0.05),4周末,两干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8周末,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0?2周末,4组大鼠尿nephrin/肌酐比(UN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周末,各糖尿病大鼠UNER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5),二甲双胍和优降糖干预组UNER明显低于糖尿病模型组(P < 0.05),且二甲双胍组低于优降糖组(P < 0.05);④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NER与UACR存在正相关(r=0.846,P < 0.05)?结论: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糖尿病肾病大鼠尿nephrin的排泄,提示对肾小球足细胞可能存在保护作用,该作用不完全依赖于血糖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氨基胍(AG)对早期糖尿病(DM)大鼠NO、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24 h尿蛋白排泄量(24 hUPE)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40只,检测24 hUPE、血清NO、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活性等5项指标后,用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制备成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氨基胍组(AG组)。于8周末时再检测大鼠的上述5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在8周末时24 hUPE、NO和iNOS均高于造模前(P<0.01或P<0.05),AG组:24 hUPE高于造模前(P<0.01),tNOSi、NOS、cNOS低于造模前(P<0.01或P<0.05)。8周末时AG组5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AG可通过降低血NOS活性、NO生成量及其它机制,使24 hUPE减少,减轻肾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