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为临床经鼻插管的深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 4 0例成人尸体 (男性 2 5例 ,女性 15例 )测量鼻孔至胃贲门的长度 (N CI)、鼻孔至胃幽门的长度 (N PY)及胸骨颈静脉切迹至剑胸结合处的长度 (J P) ,分别以N CI和N PY的长度为Y值 ,以J P的长度为X值 ,求回归方程。结果 N CI的长度为 (4 2 5 9± 2 11)cm ,N PY的长度为 (5 6 6 3± 2 89)cm ,J P的长度为 (14 0 2± 1 0 5 )cm。以N CI为Y值 ,J P为X值 ,回归方程为Y =- 4 2 4± 3 34X ;以N PY为Y值 ,以I P为X值 ,回归方程为Y =6 35± 3 6 6X。结论 在临床操作中可利用此方程根据患者胸骨颈静脉切迹至剑胸结合处的长度推算出患者鼻孔至胃贲门和胃幽门的距离 ,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测量了30块成人股骨的长度,骨髓腔长度及内径。骨髓腔的长度为28.86±2.79cm,其最狭窄部位在股骨中段,最小径为9.86±1.20mm。股骨长度与骨髓腔长度明显相关(P(0.001),回归方程为Y=-4.0543+0.8516X,为骨外科髓内钉术提供应用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颞动脉活检中颞浅动脉额支的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建立坐标定点测量颞浅动脉额支的位置。结果①标志点A~E的坐标值分别为(22.95±3.81,17.32±4.54)mm、(27.02±0.78,19.96±6.86)mm、(40.54±1.18,28.44±4.95)mm、(54.07±1.59,33.27±6.02)mm和(59.93±8.94,37.48±5.37)mm;②颞浅动脉额支在B点和D点之间的长度为(31.45±4.52)mm;③颞浅动脉额支在B点和D点之间呈直线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6.56+0.49X,r=0.73,P﹤0.001。结论颞浅动脉额支在B、D两点之间是适合颞动脉活检的部位。  相似文献   

4.
<正>对成年男尸的解剖过程中发现,既有横结肠,又有由乙状结肠横过第四腰椎至右髂窝的易位乙状结肠;并伴有半腱肌半膜肌起点变异。未有手术痕迹;余正常。1横结肠及系膜系统解剖学中的横结肠,起自升结肠肝曲、横行至脾门终于降结肠,并形成脾曲,全长405.0 mm,系膜中份最长为96 mm。横结肠直径在21.8~31.8 mm。血液仍由中结肠动脉供给。2乙状结肠横过第四腰椎易位于右髂窝下降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30个脑标本上观察到:①中间块的出现率为80.0±7.3%;②其大小为5.6±1.1mm×3.6±0.8mm;③它的下缘位于连合间径上方0.9±0.9mm,两者相关不显著,④它的后缘位于通过原点的垂直轴后方0.3±0.1mm,两者呈负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2.51—0.50Xmm;⑤原点的位置约居第二脑室高的上3/4与下1/4交界处稍上方、两者呈正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1.37+0.64Xmm。据此,作者认为中间块可用来作为确定前后连合间径的一个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6.
<正> 本人在制作解剖教学标本中,发现一例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异位,报导如下:男童尸,约8岁,身长115厘米。剖腹后,小肠、盲肠、升结肠、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均为正常。降结肠从结肠左曲起紧贴腹后壁,向右下方移行,跨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前方,至第四腰椎之右侧,平髂嵴高度移行干乙状结肠。降结肠与小肠系膜平行,两者相距4厘米。由于降结肠右移,左结肠外侧沟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乙状结肠自第四腰椎的右侧行至右髂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临床经股静脉肝内门 体静脉分流插管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 5具成人尸体上观测了双侧股静脉穿刺点至肝中静脉的长度 ,与胸骨颈静脉切迹到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作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从左侧股静脉穿刺点至肝中静脉的长度为 (3 9 83± 3 87)cm ,直线回归方程为 ^y =3 0 9± 0 71x;P <0 0 2 5 ;从右侧股静脉穿刺点至肝中静脉的长度为(3 8 4 9± 3 60 )cm ,直线回归方程为 ^y =3 0 3± 0 67x ;P <0 0 1;左、右侧股静脉与髂外、髂总静脉的夹角分别为 163 2 2°± 5 5 7°和 166 0 0°± 5 10° ,左、右侧髂外、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的夹角分别为 14 6 4 4°± 9 0 7°和 15 8 0 0°± 5 2 3°。结论 经右侧股静脉插管较左侧更为有利 ,可根据方程计算出从股静脉穿刺点到肝中静脉的长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30例(60侧)正常成人脑标本探索内囊前肢毁损术的最佳部位,并对其进行解剖定位。观测结果认为在冠状方向上之最佳部位应选择在距大脑原点向前20-24mm处,其坐标值:20mm处(X=13.70±3.40mm,Z=10.30±2.20mm),该处内囊前肢与Z轴夹角为25°。24mm处(x=14.70±8.80mm,Z=11.40±2.20mm),该处內囊前肢与Z轴夹角为30°。在水平方向上内囊前肢前2/3的最狭窄处位于距离连合间径上方4mm处,其宽度平均为2.6mm。坐标值X=16.50mm,Y=22.90mm,Z=4.00mm。  相似文献   

9.
为给临床经左颈静脉插管行肝内门 -体静脉支架分流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在 4 8例成人尸体上解剖并观测了双侧颈内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上段的长度、外径、以及各有关静脉间的角度。结果为左颈内静脉长度 :10 6.9± 18.3 m m,外径 :13 .6± 3 .4 mm ;左头臂静脉长度 :66.3± 10 .8mm ,外径 :15 .9± 4 .1mm;上腔静脉长度 :4 8.5± 9.8mm,外径 :2 1.4± 8.4 mm;右心房长度 :68.7± 17.4 m m,上口外径 :2 0 .2± 4 .7mm,下口外径 :2 3 .9± 6.0 m m;下腔静脉上段长度 :2 1.5± 6.5 m m;左颈内静脉延长线与左头臂静脉间的角度 :4 5 .5°± 10 .3°,左头臂静脉延长线与上腔静脉间的角度 :5 8.3°± 12 .7°;5 8.3°± 12 .7°;左颈内静穿刺点至肝静脉口的总长 :2 4 3 .2± 2 3 .6m m。结论 :在经左颈内静脉行肝内门 -体静脉分流术时只要掌握了插管静脉的角度和深度仍具备和右侧穿刺途径一样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为补充国人体质调查资料,本文对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尸61例(男44,女17)和童尸8例(其中度量项目得自成尸)的回盲部进行了选择性观测。结果如下:一、回结肠动脉结肠支与回肠支的供血范围外结肠始段由回结肠动脉的结肠支供血,结肠支与右结肠动脉降支之间形成弓形吻合,其间较细处为分界标志进行测量,得结肠支供应升结肠始段的长度为75.6±3.1mm(35.0~125.0),(均值±标准误,最小值-最大值),其中长50.0~110.0mm者较多,共54例,占88.5±4.1%;回肠末段由回结肠动脉的回肠支供血,回肠支与肠系膜上动脉回肠动脉在回肠末段形成  相似文献   

11.
用从初生至身长150cm的童尸180具(分为6组),观察了小儿门静脉的汇合状况.测量了小儿门静脉及其主要属支的长度和外径等,并藉此探讨了小儿门静脉形态结构的年龄特征.主要结果为:(1)门静脉合成有三种类型,“π”型占56.1%、“F”型占 28.g%“K”型占15.0%,门脾角变动于76~128°之间,平均为103.618.7°(2)门静脉长度分别为16.0±3.2 22.5±6.0、29.6±6.9、35.1±10.7、39.1±8.2和412±7.7mm,直线回归方程为y((mm)=3.4056X(cm)~11.2466:门静脉外径分别为4.6±1、0、6.1±1.5、6.8±1.0、7.8±2.2、9.0±1.7和10.5±2.2mm,直线回归方程为y(mm)=15.967IX(cm)~27.2044.( 3)脾静脉和肠系膜上、下静脉的长度和外径的测量值与成人资料相衔接.  相似文献   

12.
毛新清 《解剖学杂志》1996,19(3):250-250
在解剖结肠下区时.发现一例罕见的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的变异,现报道如下:成年男尸.发育正常.胸腹部无手术切口疤痕.观察操作时发现:横结肠位置及其系膜未见异常.降结肠在左季肋区脾的内侧下份起于结肠左曲,继而行向右下方.至右髂嵴附近移行为乙状结肠,降结肠长约25cm.起始20cm.有独立系膜.末端约5cm与回肠有共同系膜带,至回肠与盲肠交界处前降结肠离开共同系膜带.乙状结肠无向左下内方行走,越过小骨盆缘再沿盆壁行向右后下方,在第3骶椎水平移行为直肠,以上两段乙状结肠长度分别为10.2cm、15cm,其系膜与变异的乙状结肠走行一致.由于乙状结肠占踞着右骼窝.盲肠及阑尾位置上移.居于肝下,阑尾的根部距肝下7.0cm,距髂嵴水平1.5cm.属高位阑尾变异.从结肠系膜上观察,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无特殊变异.  相似文献   

13.
测量了成人尸体101例.结果:左侧髂外、髂总静脉和下腔静脉的总长度为386.13±29.38mm,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255.31+3.70X(r为0.62,t检验,P<0.0025).y表示总长度,X表示耻骨联合上缘和剑胸结合的间距;右侧髂外、髂总静脉和下腔静脉的总长度为367.95±30.12mm,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215.90+4.80X(r为0.64,t检验.P相似文献   

14.
颞浅动脉额支的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颞动脉活检提供颞浅动脉额支相关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对颞浅动脉额支进行相关的解剖学观测、测量。结果①颞浅动脉额支在起点和末梢分叉点之间的长度为(45.93±7.29)mm;②颞浅动脉额支在起点和末梢分叉点的坐标值分别为(22.95±3.81,17.32±4.54)mm和(59.93±8.94,37.48±5.37)mm;③颞浅动脉额支在起点和末梢分叉点之间直线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赞=7.06+0.50X,相关系数r=0.68,P<0.001。结论深入了解颞浅动脉额支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有利于颞动脉活检中颞浅动脉额支的定位及防止周围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张崇耘 《解剖与临床》2009,14(2):106-108
目的:探讨术中快速肠减压应用于结肠癌性梗阻急诊一期切除吻合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57例急诊结肠癌梗阻患者,术前未行肠道准备,术中徒手排空梗阻近端肠道内容物,不进行术中肠道灌洗,在保证远端肠管通畅并消毒吻合口残端后进行吻合。结肠次全切除、回肠乙状结肠吻合术8例;左半结肠切除、横结肠乙状结肠吻合术36例;乙状结肠及部分直肠切除、降结肠直肠吻合术12例(Dixonsy术7例,改良welch术5例),盲肠癌与乙状结肠内瘘切除、回结肠及降结肠与乙状结肠吻合1例。结果:治愈52例(91.23%),好转3例(5.27%),死亡2例(3.51%);术后并发伤口感染2例(3.51%),吻合口漏1例(1.75%),均治愈。结论:术前积极纠正全身情况,术中遵循“上要空、口要正、下要通”的原则,作好肠道减压排空处理,结肠癌性梗阻急诊一期切除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正>乙状结肠因个人不同而差异较大.但在一具仅8岁左右的女童尸中存在巨大、过长的乙状结肠并伴有高位阑尾却少见.现就解剖观察结果报道如下:降结肠较短,约14cm.其在结肠左曲处续于横结肠后垂直下行至左髂嵴上方约2cm处几乎呈90度转向右内(在此形成乙状结肠第1个弯曲),继而又以二个微小的迂曲横越正中线至右髂嵴稍上方.此段长度约28cm.横径平均为7cm.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的结直肠癌病变或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显示清晰程度与扫描体位(仰卧位/俯卧位)的关系,为优化CT结肠成像(CTC)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32例临床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50.6岁。行CTC检查,体位采用仰卧位及俯卧位,将CTC结果与纤维肠镜和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同时有20例术后吻合口(直肠为保肛患者)患者获得复查。结果 52例次患者中,病灶及吻合口位于直肠27例次,肛管3例次,乙状结肠9例次,降结肠3例次,横结肠4例次,升结肠6例次,均为单发病灶。位于直肠与乙状结肠的病变或吻合口:直肠25/27(92.59%,χ2=32.72,P﹤0.05),乙状结肠9/9(100%,χ2=8.42,P﹤0.05)。俯卧位上肠管充气明显,病变显示清晰,优于仰卧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位于横结肠的病变或吻合口4/4(100%,χ2=4.5,P﹤0.05),仰卧位肠管充气明显,病变显示清晰,优于俯卧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升降结肠病变或吻合口在仰卧位9/9(100%)及俯卧位9/9(100%)上肠管充气效果相同,均显示清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肛管癌在仰卧位(0/3)及俯卧位(0/3)上均显示欠佳,由于病例数少,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C中不同体位上不同位置的结直肠肠管充气效果不同,根据病变或吻合口的位置,采取最佳单体位,可使患者接受的射线剂量减半,而肠管的充气效果最佳,有利于显示病变及判定吻合口有无复发。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93年至1998年共收治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20例,现将其处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共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6岁~82岁,平均48.5岁。 二、手术方法:左半结肠癌13例(脾曲5、降结肠4、乙状结肠2、直肠上段2);右半结肠癌7例(盲肠2、升结肠3、肝曲2);右半结肠癌行一期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5例,分期手术即回肠横结肠吻合,后期右半结肠  相似文献   

19.
双轴点掌背皮动脉轴行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报道手背一种新型皮动脉岛状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侧新鲜成人标本 ,在 5倍显微镜下观测掌背血管、肌腱、神经的解剖特点和皮肤的血供。结果 :手掌背皮下组织内存在掌背动脉相平行的皮动脉。第 1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95 % ,起点外径 ( 0 .8± 0 .1)mm ,长度 ( 7.8± 1.1)cm ,末端外径 ( 0 .4± 0 .2 )mm。第 2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10 0 % ,起点外径 ( 0 .6± 0 .1)mm ,长度 ( 6.5± 0 .8)cm ,末端外径 ( 0 .4± 0 .1)mm。第 3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10 0 % ,起点外径 ( 0 .5± 0 .1)mm ,长度 ( 6.5± 0 .7)cm ,末端外径 ( 0 .3± 0 .1)mm。第 4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90 % ,起点外径 ( 0 .4± 0 .1)mm ,长度 ( 5 .5± 0 .9)cm ,末端外径 ( 0 .3± 0 .1)mm。结论 :掌背皮动脉走行、分支较为恒定 ,可以其为蒂 ,设计双轴点的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用于腕、手及手指的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正> 结肠异位已有过报导。现将在第一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进修期间,发现一例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盲肠异位报导如下。成年男尸,身长约180厘米。腹部未见有手术疤痕。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位置均正常。降结肠自脾曲起紧贴腹后壁起跨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斜向右髂窝,与小肠系膜根平行,二者相距约20毫米。于右髂血管上方处转向上、在盲肠后与其重叠,其最高点距髂嵴上45毫米,然后转向下内,在髂嵴上方移行于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自右向左于中线附近转入小骨盆,乙状结肠系膜附着小肠系膜下方和骼血管处,此段系膜长在30—45毫米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