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晓俭  任志胜  吴敏 《现代预防医学》2003,30(4):600-600,602
目的:了解抗-HCV、HCV-RNA、ALT在输血后HCV感染者病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运用ELISA法及PCR法对205例输血后肝炎进行检测,对105例输血后HCV感染病例进行追踪调查。结果:抗-HCV及HCV-RNA阳性率分别为57.1%和55.1%,抗-HCV阴性中HCV-RNA阳性率达30.2%。抗-HCV、HCV-RNA及ALT在急性及慢性病人临床病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结论:PCR法在HCV感染的确诊、血源筛选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用ELISA法和PCR法对52例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和20例输血后肝炎患者进行检测,结果用ELISA法检出抗-HCV阳性40例,阳性率55.6%;PCR法检出HCVRNA49例,阳性率68.10%。40例抗-HCV阳性患者均检出HCVRNA,9例抗-HCV阴性患者检出HCVRNA。结果显示PCR法检出率明显高于ELISA法。  相似文献   

3.
我们于1992年7~10月间对不同人群的3328例血样作了抗-HCV和HBsAg的检测,结果发现农民献血员组抗-HCV阳性率达11.39%(234/2134),战士献血员273名全部阴性,临床病人为5.12%,健康查体者为0.7%,HBV及HCV重叠感染4组皆在0.5%以下,平均为0.18%。鉴于丙肝在我国已有局部流行,且抗-HCV携带率较高、具有传染性的现实,献血员应尽可能在丙肝低发区选择,且应作HBsAg及抗-HCV的筛选,减少输血后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输血前后HCV感染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进行抗-HCV检测。结果:116例血液透析患者抗-HCV阳性率为13.79%,输血组输血前与未输血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追踪检测输血后6、12、18、24个月病例,随着血液透析时间延长,抗-HCV阳性率增高,但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比较仍无差异。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与输血前后抗-HCV阳性率无明显差异,输血不增加感染HCV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郑州邙山区病毒性丙型肝炎感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郑州市邙山区丙型肝炎的感染现状 ,评价防治效果 ,为今后的丙肝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和免疫膜斑点法检测病毒性丙型肝炎抗体 (抗 -HCV)。结果 抗 -HCV阳性率为 0 .6 4 % ,男性 0 .6 6 % ,女性 0 .6 4 % ,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 ;抗 -HCV年龄分布无明显规律性 ;有输血史者抗 -HCV 阳性率为 8.82 % ,无输血史者为0 .5 0 % ,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但有输血史者的抗 -HCV阳性数仅占总阳性数的 2 3%。结论 郑州市邙山区丙肝感染率较 1 0年前河南省、郑州市丙肝感染率明显下降 ;输血仍是丙肝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 ,其它传播途径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手术和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临床抢救治疗手段,同其他治疗方法一样存在一定风险,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进行血清学四项指标的检查,避免输血传播疾病导致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HBsAg、抗-HCV、抗-HIV,梅毒采用ELISA法。结果4年内22435例输血和手术患者其阳性率合计5.77%。结论有5.77%的住院患者有发生肝炎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值得各医疗单位重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院血库200例供血员血清标本,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HBVM)的复查,并随机抽样22例进行抗-HCV测定。结果:HBsAg( )19例(9.5%),其中1例同时伴HBeAg( ),抗-HBS( )34例(17%)抗-HBc( )伴抗HBe及(或)抗-HBs( )共39例(19.5%),HBVM(-)108例(54%),抗-HCV检测的22例,无一例阳性。表明漏检的HBV可能是目前该地区输血后肝炎(PTH)的主要感染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医院输血前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梅毒4项传染病指标的感染情况,为进一步降低输血风险、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LISA法对2010-2012年接受输血治疗的4152例住院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TP、抗-HIV检测.结果 在4152例患者中,HBsAg阳性626例,阳性率为15.07%;抗-HCV阳性57例,阳性率为1.37%;抗-TP阳性152例,阳性率为3.66%;HIV阳性1例,阳性率为0.02%.结论 尽管输血前患者传染病指标阳性率不高,但进行这些指标的检测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尽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但引起非甲非乙型(NANB)输血后肝炎的病毒仍不清楚。常规特异性血清学试验作为输血后NANB肝炎的预防已不适用,晚近已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HCV。1989年12月日本红十字会血液中心采用该法作为筛选供血员血液的方法,期待早日实现减少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本研究对采用这种新筛选试验方法的早期结果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调查了92名抗-HCV阴性,ALT正常的一次性受血者,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57.6%(53/92),其中输血后丙型肝炎占79.2%(42/53)。潜伏期20~90天,平均39.5±18.2天;输血后24~90天ALT开始异常,平均48.3±16.0天;抗-HCV检出时间为输血后24~192天。平均69.9±42.6天;HCVRNA检出时间为输血后30~81天,平均42.2±18.1天。12个月临床痊愈率为50.0%;24个月为57.1%,输血后丙型肝炎病人HCVRNA12个月阳性率为66.7%(4/6),抗-HCV12个月和24个月阳性率均为10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与输血量、抗-HCV和ALT筛检献血血液、国内厂商的抗-HCV试剂盒质量的关系。方法抗-HCV采用ELISA检测,ALT用速率法测定,HCVRNA用RT-PCR定性测定,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应用2检验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发生率与输血量X(U)呈正相关。输入经抗-HCV筛检的血液比输入未经抗-HCV筛检的血液的丙肝发生率减少79.76%,有非常显著的意义(χ^2=315.,06,P〈0.001)。献血者ALT异常数与抗-HCV阳性两者有关联性(χ^2=176.81,P〈0.001),但关系很疏远(Pearson列联系数C=0.046)。国产ELISA抗-HCV试剂盒的弱阳性重复性符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6,P〉0.05),合计弱阳性重复性符合率是62.84%,不确定率是37,16%;总体阳性重复性符合率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0.02,P〈0.001),合计总阳性重复性符合率是90.01%,总不确定率是9.99%。配对比较国产ELISA抗一HCV试剂阳性检出率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8.05、30.11,P〈0.01)。结论随着输血量的增大,输血后丙型肝炎感染的危险性随之增大,符合Frost—Reed模型。建议血站用高质量的ELISA抗HCV试剂,并增加HCVAg或HCVRNA检测以缩短感染的“窗口期”,减少HCV病毒感染的残余风险度,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2.
最近,对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问题已引起重视。由于血清学试验已能检测抗-HCV,从而对此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自然史可进行探索。作者在HCV C-100抗原的基础上,应用抗-HCV ELISA测试系统对177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抗-HCV阳性率的研究。每次都进行双份血清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年龄、透析时间、输血次数和多次输血,以及既往行肾移植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每3个月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法检测血清AST和ALT含量。评价了15年中的回顾性研究,如果高出参考水平值的2倍,则被认为有意义。结果:18例患者(10%)抗-HCV阳性,该组的血透时间、多次输血患者数和既往行肾移植的人数均明显高于抗-HCV阴性组(159例)(P<0.001)。多数抗-HCV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状况,并分析两者阳性相关程度。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对105例血液透析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血清抗-HCV、抗HEV—IgG的检测。结果血液透析患者抗一HCV、抗14EV—IgG感染率分别是35.2%和20%,抗-HCV和抗HEV—IgG重叠感染率为7.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输血组HCV、HEV感染率明显高于非输血组,而输血量多者又高于输血量少者。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比健康对照组有更高的丙、戊肝感染率及重叠感染率,且阳性程度与输血量的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急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病程和预后,作者对49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进行了HCV标志变化的观察。49例病人均由肝组织活检诊断为急性肝炎,其中29例为输血后肝炎,20例为散发性肝炎。自发病起1、3、6、12个月时各采集一次血清标本,低温(-80.0℃)保存备查。抗-C100-3、抗-Core、第二代抗-HCV均用ELISA方法检测,抗-HCV阳性后再作定量测定,HCV RNA用套式PCR法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输血的患者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HBSAg、和抗-HCV、HIV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梅毒抗体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初筛,如果阳性用TPPA法复检.结果 HBSAg、抗-HCV、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2.2%、1.6%、0.92%,HIV无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市售抗-HCVELISA试剂的敏感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目前市售的国产ELISA试剂检测抗-HCV阴性的56例临床肝炎病人,应用日本产检测抗-HCV的第二代ELISA试剂进行重复检测、并对病人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共检出阳性11例(19.64%),其中以抗-C33C和抗-C22-3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例和5例,两种或两种以上抗体同时阳性者占再检阳性者的36.36%(4例);在不同临床型肝炎中,以慢迁肝和慢活肝的阳性率最高,分别达30.0%和21.2%。结论结果提示目前市售的国产抗-HCV诊断试剂对临床丙型肝炎的诊断是不够敏感的,应尽快研制和推广第二代试剂,以利于临床肝炎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患者术前和输血前相关传染性指标的自身情况,从而预防因手术和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和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自身保护意识.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ELISA)对2600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试验(TRUST)检测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9.03%、抗-HCV阳性率0.95%、抗-HIV阳性率0.076%、TP阳性率为0.70%.结论 对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相关传染性指标的检测,能有效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以及减少医疗纠纷.所以对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相关检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3857例患者输血前输血传播性疾病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探讨检测受血者输血前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必要性。方法:对3857例受血者输血前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HBsAg、抗-HCV、抗-HIV.RPR法检测血清梅毒。结果;受血者中血清乙型肝炎HBsAg阳性者38例(0.985%),抗-HCV阳性者22例(0.57%),血清梅毒阳性者2例(0.57%)。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指标检测是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诊治,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也可以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产前及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的重要性。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6年9月需手术、输血和分娩的病人进行HB&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的检测,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aAg阳性率为8.76%,抗-HCV阳性率为0.57%,抗-HIV阳性率为0.03%,未检出梅毒抗体阳性者。结论:对术前、产前及输血前病人进行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对避免医疗纠纷,减少院内交叉感染及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健康必读》2008,(1):12
血液、血制品污染所引起的输血后肝炎主要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所引起,约占输血后肝炎的90%,其中约大部分为“窗口期”感染。虽然通过对HCV标志物(如抗-HCV)检测,能有效地筛查献血者,但仍有少数感染病例发生。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检测手段,如加强HCV-cAg及核酸检测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