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诱发心肌缺血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活动平板试验前后冠心病患者与冠状动脉正常者的 QT离散度变化 ,研究运动引起的心肌缺血对 QT离散度的影响。 方法 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 41例冠心病患者与 4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活动平板试验前和运动高峰时体表 12导联心电图 QT离散度变化。 结果 运动前 ,运动高峰冠心病组 QT离散度分别为 (47.84± 11.19) m s,(6 2 .16± 10 .45 ) ms(P<0 .0 0 1) ;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分别为 (2 4.2 2± 15 .15 ) ms,(2 3.11± 14.43) ms(P>0 .0 5 ) ,运动前、后两组相比 P均 <0 .0 0 1。以运动中 QT离散度≥ 5 0 m s判为异常 ,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 86 .2 % ,特异性 88.9% ,预测准确性 87.5 %。 结论 冠心病组活动平板试验中 QT离散度进一步增加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 QT离散度无变化 ,提示运动高峰时较大的 QT离散度有助于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程度。并提示 QT离散度是活动平板试验中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运动试验中的变化,及其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68例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先后行平板运动试验(简称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简称冠脉造影)检查。结果 47例运动试验阳性者中30例确诊为冠心病;21例运动试验阴性者中19例冠状动脉正常。冠心病组与冠脉正常组运动前、中、后QTd分别为42.38±19.28 ms、70.58±19.45 ms、50.14±13.56 ms及31.18±6.25 ms、30.01±9.05 ms、28.24±8.12 ms,两者比较,p均〈0.01。冠心病组运动前、后与运动中QT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而冠脉正常组QTd变化无显著性。以运动中QTd≥60 ms为异常,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100%、准确性94.9%。结论提示运动试验中QTd增加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赵瑞平  宋志军  孙凯 《心脏杂志》2002,14(5):408-410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冠心病患者 QT离散度 (QTd)变化的意义。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的 14例冠心病患者与 16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平板运动试验前、中、后体表心电图 QTd变化。结果 :运动前、中、后冠心病组QTd分别为 4 3± 16 ,70± 18及 4 8± 11ms,而冠状动脉正常组分别为 2 9± 4 ,2 9± 6及 2 7± 8ms。两组均 P<0 .0 1;冠心病组 QTd运动中与运动前后相比均 P<0 .0 1,而冠脉正常者差异并无显著性 ;以运动中 QTd≥ 6 0 m s判为异常 ,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 86 % ,特异性为 92 %。结论 :在平板运动试验中冠心病患者 QTd显著增大 ,它是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指标  相似文献   

4.
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 (QT dispersion,QTd)是指不同部位心肌复极差异在 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的反映。心肌缺血时 QTd明显增加。运动可以加重冠心病心肌缺血。本文通过分析 96例受检者运动试验前后 12导联心电图 QTd的变化来探讨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 :1995年 5月~ 1998年 12月在我院临床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者 96例 ,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coronary angiography,CAG) ,在 CAG前后 1个月内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 (exercise treadmill test,ETT)。入选前除外心瓣膜病、左心室扩大、心力衰竭、肾损害、心房颤动、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5.
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 1 82例冠心病、94例正常人及 3 8例X综合征者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前及运动高峰时QT离散度 (QTd)的变化。X综合征组运动前QTd明显小于冠心病组 (2 9.41± 1 5 .1 1msvs 5 4.3 0± 9.2 2ms ,P <0 .0 1 )、而与正常组 2 5 .3 0± 1 3 .2 1ms相似(P >0 .0 5 ) ;X综合征组运动高峰时QTd明显大于正常组 (4 9.92±1 0 .2 3msvs 2 3 .5 2± 1 4.3 2ms,P <0 .0 1 )。结论 :X综合征者运动时QTd明显增加 ,提示运动高峰时较大的QTd可反映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所致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用心率调整QTd指标 (IQTd)在平板运动试验中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4 3例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行平板运动试验 (ETT) ,测量其运动前、运动中与ST段下移最大时或最大负荷心率时 (无ST段下移者 )QTd、校正QTd(QTdr、QTcdr、QTdp、QTcdp) ,分别计算IQTd和IQTcd。ETT后 1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 ,根据CAG结果分为冠心病 (CAD)组 2 3例和冠状动脉正常 (NCAD)组 2 0例。结果 运动前的QTdr和QTc dr在CAD与NCAD组间无显著差别。在冠状动脉正常组 ,运动过程QTdp和QTcdp无显著增加 ,而在冠心病组QTdp和QTcdp有显著性增加 (P <0 0 0 1)。在运动过程中 ,QTdp、QTcdp、IQTd、IQTcd在CAD与NCAD组间有明显差异。在NCAD组QTdp、QTcdp、IQTd、IQTcd95 %上限值分别为 74ms、86ms、0 .17ms/bpm和0 2ms/bpm。用其界值作为诊断标准 ,其特异性显著高于ST段压低 ,IQTd和IQTcd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显著高于ST压低 (P <0 0 5 )。结论 提示IQTd、IQTcd可作为平板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敏感、准确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0例老年AMI病人的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dc)。结果QTd及QTdc>100ms病人中,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明显高于QTd、QTdc<100ms者(72.7%及6.9%,P<0.001)。溶栓再通组溶栓后QTd及QTdc分别为51.2ms±21.4ms及62.8ms±21.9ms,较溶栓前缩短(分别为77.4ms±21.1ms及90.0ms±30.6ms,P<0.05)。结论老年AMI病人QTd、QTdc延长者,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发生率增高,溶栓后QTd及QTdc缩短提示溶栓后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8.
探讨同时行平板运动试验 (ETT)和测量QT间期离散度 (QTd)对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及应用前景。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 83例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患者的ETT、QTd(试验中ST段下移最大时或最大负荷心率时 )的结果。结果 :①ETT、QTd和系列法双项复合试验的灵敏性分别为 71.7%、79.2 %和 5 6 .6 % ;特异性分别为70 %、80 %和 96 .7% ;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80 .9%、87.5 %和 96 .8% ;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5 8.3%、6 8.6 %和 5 5 .8%。②ETT和QTd的灵敏性主要取决于受检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和位置 ,QTd诊断单支、三支和前降支血管病变的灵敏性高于ETT(分别为 71.4 %vs 5 7.1% ;10 0 %vs 90 % ;92 .3%vs 76 .9% ) ,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时行平板运动试验、QTd检查诊断冠心病较其单项检测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9.
QT间期及其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 (QTd)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程度和范围的关系。分析 138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病例的临床及心电图资料 ,观察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冠状动脉病变对QT指标的影响。结果 :无冠状动脉狭窄病人的QTd为 42 .0± 18.2 4ms,单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的QTd分别为 48.42± 17.11,5 9.15± 2 2 .75ms ,P均 <0 .0 5 ;轻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的QTd分别为 48.6 7± 2 0 .45 ,5 8.12± 2 1.6 1ms ,P均 <0 .0 5。结论 :QTd延长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 ,并可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皆  乔玮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 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 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 (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 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实验中P波时限(P-wave duration,PWD)变化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7例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者,均行运动平板试验,测量并计算运动前及运动后第1分钟平均PWD,计算PWD变化值(△PWD),应用ROC曲线分析法评价△PWD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患者组与对照组运动前平均PWD分别为(92.89±10.21)ms,(90.76±15.05)ms(P0.05),运动后分别为(114.47±10.25)ms和(106.64±16.44)ms(P0.01),冠心病患者组与对照组△PW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ROC曲线分析诊断截点定为19.5ms时Youden指数最大,此时灵敏度为74.5%,特异度为84.8%。结论:测量平板运动试验中PWD改变可以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指标之一,并提高运动试验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TEAPT)中,心率(HR)调整QT离散度(QTd)变化指标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50例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前后1周内作TEAPT,测定静息及负荷峰值的QTd、校正QTcd(QTdr、QTcdr、QTdp、QTcdp)计算△QTd/△HR指数及△QTcd/△HR指数(IQTd、IQTcd)并比较此各项参数及ST标准的诊断效能.结果CHD组(27例)的QTdp、QTcdp、IQTd、IQTcd值均显著大于冠脉正常(NCHD)组(23例)(t≥4.59,P<0.001),4个参数在NCHD组的95%上限值分别为60ms、95ms、0.24ms/(次@min)、0.58ms/(次@min),诊断CHD的特异性均显著大于ST压低标准(P<0.05),IQTd、IQTcd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显著高于QTcdp及ST压低标准(P<0.05~0.01).结论IQTd、IQTcd是TEAPT诊断CHD的准确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的QT离散度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方法:30例正常人和27例冠心病人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测定运动前和运动高峰的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正常人群运动前后QTd及QTcd无差别,而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Td和QTcd较运动前明显增大.结论:运动后QT离散度增大是反映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重要指标,运动后QTd、QTcd增大结合ST段偏移可增加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患者食管心房超速负荷试验 (TRAS- ECG)及心得安食管心房超速负荷试验 (TRAS- Prop- ECG )前后心电图校正 QT间期 (QTc)及 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 ,以评价 TRAS- Prop- ECG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对 5 0例冠心病 (CHD)患者 (CHD组 )及 30例正常者 (对照组 )进行 TRAS- ECG和 TRAS- Prop- ECG试验 ,记录试验前后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测量其 QTc及 QTd,根据分布曲线求出 QTc及 QTd的截断点。分别计算两种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如以 QTd≥ 4 0 ms为截断点 ,以 TRAS- ECG诊断 CHD时 ,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 76 %、6 7%、73% ;以 TRAS- Prop- ECG诊断 CHD时 ,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 92 %、93%、93%。结论 :TRAS- Prop- ECG时 ,如以 QTd≥ 4 0 ms为截断点 ,可明显提高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QTd≥ 4 0 ms可作为 TRAS- Prop- ECG诊断 CHD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宋皆  乔玮 《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运动平板试验前、后QT离散度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运动平板试验前、后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d(QTcd)测定的意义。方法分析阳性组44例,阴性组51例在运动试验前、中QTd、QTcd的变化。结果运动阳性组(冠心病组)6、9分钟的QTd(34.20±12.73ms、34.51±11.29ms)和QTcd(46.10±11.92ms、50.60±13.70ms)比阴性组QTd(24.01±7.52ms、20.90±7.21ms)和QTcd(31.00±10.81ms、31.80±11.31ms)显著延长(P<0.05,0.01),且比运动前QTd(24.09±9.61ms)和QTcd(27.68±11.21ms)显著延长(P<0.05,0.01);而阴性组运动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QTd、QTcd可作为运动平板试验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2项敏感而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的QT离散度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方法:30例正常人和27例冠心病人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测定运动前和运动高峰和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正常人群运动前后QTd及QTcd无差别,而冠心病患运动后QTd和QTcd较运动前明显增大。结论:运动后QT离散度增大是反映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重要指标,运动后QTd,QTcd增大结合ST段偏移可增加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电图的校正QT间期离散度(corrected QT dispersion,QTcd)指标在小儿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急性期心肌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间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连续收治的49例诊断为KD患儿的临床资料,另选择49例无心脏病史并在儿科门诊进行体格检查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根据冠状动脉受累程度将KD患儿分为3组:组1包括25例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组2包括16例伴中小型动脉瘤患儿,组3包括8例伴巨大动脉瘤或冠状动脉严重受累患儿。记录患儿的12导联心电图,获得QT、QTc、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QTcd和RR间期参数。结果 KD患儿与健康儿童的QTd[(31±15)ms vs.(56±27)ms,P0.001]、QTcd[(78±43)ms vs.(30±17)ms,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3的QTcd显著高于组1和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46)ms vs.(55±35)ms,P0.05;(98±46)ms vs.(66±39)ms,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QTcd≥60 ms在检测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1.7%、92.7%,约登指数为52.4,ROC曲线下面积为0.77。结论在严重冠状动脉受累的KD患儿中QTcd显著增加,并且QTcd适合作为评估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T离散度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QT离散度 (QTd)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 ,记录 5 1例冠心病胸痛发作时 ,发作前、后的 12导联同步体表ECG ,测定并计算QTd、校正的QTd(QTcd)及ST段变化 ,判断有关指标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 :心绞痛 (AP)发作时QTd及ST段改变显著高于胸痛发作前、后的QTd及ST改变 (分别为 80 .1± 2 2 .4vs4 5 .8± 16 .2 ,4 7.8± 17.0 0ms ,P <0 .0 5 ;0 .12± 0 .0 0 8vs 0 .0 3± 0 .0 0 9,0 .0 2± 0 .0 0 7mV)。QTd增大至≥ 80ms、QTd增加≥ 5 0 %、QTd增加≥ 5 0 %兼≥ 80ms、ST段压低或抬高≥ 0 .1mV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性分别为 86 .2 7%、80 .39%、78.4 3%、5 2 .94 % ;特异性分别为 90 .70 %、79.0 7%、10 0 %、88.37%。结论 :AP发作时QTd显著增大 ,QTd的有关定量指标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良好指标 ,其中以QTd增加≥ 5 0 %兼≥ 80ms特异性最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计帧法定量评价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改变而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20例静息心电图或平板运动试验(TET)有缺血改变(连续2个及以上相关导联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或T波深倒置)但CAG正常者为缺血组(A组).50例有心绞痛样症状而心电图、TET及CAG正常者为对照组(B组):测定缺血相关性冠脉血流计帧值(TIMI-FC).并用双密的前降支、下壁缺血者的右冠状动脉及高侧壁缺血者的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血流的TIMI-FC值显著>对照组,分别为(34.2±15.6)、(18.7±12.5),P<0.05;(38.1±11.03)、(21.3±13.8),P<0.05;及(35.2±15.8)、(18.2±12.6),P<0.01;TIMI-FC测定结果以<27为血流正常(NCF);≥27为血流缓慢(SCF).结果 SCF者21例,21例中潘生丁治疗2w后症状缓解及ST-T改善者14例(70%);SCF中心电图有缺血者15例(71.4%).显著多于NGF中心电图有缺血者5例(11.1%);NCF中心电图正常者44例(88.9%),显著多于SCF中心电图正常者6例(28.6%),P<0.01.结论 CAG正常而心电图有缺血改变者的相关冠脉血流缓慢,提示血流缓慢可作为心肌缺血的指标之一,潘生丁可改善这类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