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颈椎病手术的理想目标是彻底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恢复颈椎稳定性,维持椎间隙高度,获得正常生理曲度以及与脊髓相适应的椎管容量和形态,挽救脊髓残留功能,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肿瘤位于脊髓腹侧或椎体肿瘤造成脊髓腹侧受压时,首选前入路手术。根据病变部位采取相应的前入路手术,每一前入路手术各有其适应症和优缺点,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以提高手术疗效,同时要兼顾脊柱的稳定性。影像技术辅助下的前入路手术具有微创、显露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前外侧入路治疗颈椎病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颈椎C3~C7各项指标的测量,为前外侧入路治疗颈椎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35例C3~C7干燥标本的横突孔、钩椎关节、椎体和椎管的相关数据。结果①椎体前缘至横突孔前缘距离C3~C6逐渐减小,C3为(8.28±1.70)mm,C6为(7.17±1.15)mm。②横突孔横径一般左侧大于右侧,横突孔横径平均为(5.94±0.48)mm,在C5最小,为(5.35±0.81)mm。③横突孔间距离C3~C7逐渐增加,C3为(23.12±0.93)mm,C7为(31.64±2.28)mm。④钩椎关节间距离C3~C7逐渐增加,C3为(19.09±1.54)mm,C7为(25.02±2.97)mm。⑤钩椎关节至椎间孔内侧缘的距离C7最大,为(4.76±1.49)mm;C5最小,为(3.79±0.73)mm。⑥C3~C7椎体前后径平均值为(15.78±1.64)mm。⑦椎管直径相差不大,平均为13~14mm。结论颈椎前外侧入路是治疗颈椎病的理想术式,研究和熟悉手术入路相关解剖结构对指导手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标准翼点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46例前循环动脉瘤应用标准翼点入路开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以多种方法处理动脉瘤,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43例行动脉瘤夹闭术,2例行包裹术,1例行铜丝栓塞术。除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的病人重残外,其余均恢复良好。无死亡,35例随访2~14个月,未发现再出血。结论标准翼点入路能够充分暴露除大脑前动脉远端外的几乎全部前循环动脉瘤,且操作便捷,损伤小。  相似文献   

5.
前颅窝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和评价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前颅窝底脑膜瘤68例,将其分为前部和后部二组,大,中,小三型,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比较全切除率,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肿瘤的全切除率与肿瘤大小和部位有关。中,小型肿瘤和前部肿瘤的全切除率较高,翼点入路和眶颧入路明显优于双侧或单侧额下入路,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和手术效果好,结论:前颅窝底前部脑膜瘤宜采用眶颧侧裂入路,后部脑膜瘤宜采用翼点侧裂入路切除肿瘤,双侧额下入路应尽量少用。  相似文献   

6.
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椎病是以颈椎退行性变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病征.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即为颈椎病.椎间盘变性导致颈椎不稳,带来继发改变,如前后纵韧带-椎间盘问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钙化、骨化和骨赘形成,钩椎关节及关节突关节增生,黄韧带、前后纵韧带、关节囊、项韧带的松弛、增生、钙化、骨化等.以上病理改变对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脊髓周围动静脉造成刺激与压迫,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颈椎病通常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与混合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经翼点入路锁孔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翼点人路锁孑L手术治疗12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7例、大脑中动脉4例、颈内动脉1例。结果全部动脉瘤均获得成功夹闭,无死产病例,预后良好;术中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均得到妥善处理。术后8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均显示瘤囊消失,载瘤动脉通畅完好。结论经翼点入路锁孔手术处理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时,手术视野显露良好,足以应对术中动脉瘤破裂,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前颅底病变手术入路的进展,重点介绍了眶上入路和经额底入路、经额窦入路。并对其适应症做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9.
位于颅、面、咽等结构之间侵犯颅底邻近部的肿瘤,手术显露困难。我们采用颅底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4例位于斜坡、蝶窦、筛窦、眶后等处的肿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经翼点锁孔入路和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6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8例,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分叉动脉瘤各1例患者则均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手术在发病后1~3d进行,均以直径2cm×(3~4)cm的微骨窗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结果 16例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其中2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无手术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6例全部恢复良好。结论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微创、有效;完善的个体化术前设计、精湛的手术技巧及良好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经后路显微微创神经根减压手术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后路显微微创神经根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 1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行经后路显微微创神经减压术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神经根痛症状都有改善 ,对 8例患者进行了 3~ 6个月的随访 ,术后没有出现颈部活动障碍和临床症状的复发。结论 该手术方法创伤小、安全 ,术后颈椎稳定性好 ,并发症少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 ,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大脑前循环动脉瘤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直接夹闭难度较大,残死率高,我科于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为12例患者经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现将手术时机的选择、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术后血管痉挛的防治及手术技巧等问题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经颈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并讨论前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颈椎病。方法 对60例病人实施了颈间盘、后纵韧带及椎体后缘骨赘显微手术切除椎体融合术,对24例病人实施了椎体切除显微手术减压椎体融合钛板固定术。结果 66例(79%)术后症状改善,14例(17%)无变化,2例(2%)症状加重,2例(2%)死亡(1例死于冠心病,1例死于肺栓塞)。统计学分析表明,病人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况的差异有显著性,术后明显优于术前(P〈0.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前入路与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远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下肢远端手术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前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比较2组穿刺操作与超声识别情况,同时比较2组麻醉效果与神经阻滞情况。结果观察组坐骨神经距体表距离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超声识别坐骨神经所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针进针深度大于对照组,且穿刺所用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运动阻滞、感觉阻滞、镇痛持续时间及麻醉效果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神经阻滞过程中未见神经损伤、穿刺部位血肿、麻药中毒等并发症,出现轻微不适后经对症处理后改善。结论超声引导下前入路与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远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各有不同,前入路进针下坐骨神经更易被识别,而侧入路进针可快速到达坐骨神经,但这两种入路进针方式的麻醉效果差异并不明显,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实际状况合理选择超声探头位置与入路进针方式。  相似文献   

15.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40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冀点入路成功夹闭40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40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术中困难及手术结果。结果术前3D-DS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附近血管的关系。40例患者中出院时按GO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者32例,中残3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不全与前交通动脉瘤有较高的相关性;尽早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能防止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引起的直接死亡和病情恶化,及时清除血肿能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标准翼点入路、纵裂入路和翼点纵裂联合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以及显微手术入路选择的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术前均行头颅CTA或DSA检查确诊。疾病早期显微手术经翼点入路夹闭动脉瘤39例,经纵裂入路34例,联合入路5例。结果根据患者出院后6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经翼点入路手术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29例,经纵裂入路患者中预后良好者25例,联合入路的5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早期显微手术经翼点入路、经纵裂入路及联合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均有效且预后良好。根据不同的动脉瘤瘤体指向,合理地选择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大脑前纵裂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适应症、优缺点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纵裂入路手术夹闭的18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7 d复查CTA或DSA证实动脉瘤颈夹闭完全。出院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6例,1分8例,2分4例。结论 对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前纵裂入路的选择与动脉瘤瘤顶指向及术者个人经验有较大关系,某些情况下前纵裂入路比翼点入路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及其在两种手术入路选择中的价值。方法根据术前DSA和/或CTA,以前交通动脉及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为参考平面,将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分为Ⅰ~Ⅴ型:Ⅰ型,瘤体朝前;Ⅱ型,瘤体朝下;Ⅲ型,瘤体朝后;Ⅳ型,瘤体朝上;Ⅴ型,瘤体多朝向。从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采用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52例,采取翼点入路28例,其中Ⅰ型动脉瘤8例,Ⅱ型9例,Ⅲ型3例,Ⅳ型7例、Ⅴ型1例;前纵裂入路24例,其中Ⅰ型5例,Ⅱ型7例,Ⅲ型2例,Ⅳ型10例。结果本组52例均一次性夹闭瘤体,1例夹闭后包裹,其余均夹闭满意。出院时GOS评分4~5分37例,2~3分13例,1分2例。结论Ⅰ型、Ⅱ型两种入路均适合选择,可依个人习惯选择;Ⅲ、Ⅳ、Ⅴ型选择纵裂入路更合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方法及并发症处理。方法选择2007-01~2010-12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48例作为研究对象,围手术期积极控制脑水肿,防治脑血管痉挛,同时维持水电平衡,防治并发症等处理,全身麻醉下采用经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充分显露动脉瘤远近端各级血管,缓慢夹闭瘤颈,清除池内血凝块,反复冲洗至清亮,打开liliequist’S膜。结果48例患者术后,随诊3月~4 a,平均(17.86±4.23)月,良好32例,轻残10例,重残4例,死亡2例。结论应用翼点入路手术治疗脑前循环动脉瘤效果满意,手术中需要注意手术时期的选择、手术入路及技巧、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四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技术体位 :头高、脚低 30°仰卧位 ,头后屈 10°~ 15°,并转向对侧 2 0°~40° ,以Mayfield头架固定牢靠。在眉部中、外侧作隐蔽的皮肤切口 ,长约5cm ,于眶上额骨作直径 2cm左右骨窗开颅 ,并磨除眶缘内层骨质 ,如遇前颅底骨嵴防碍术野显露亦应磨平。弧形切开硬脑膜 ,并向眶侧悬吊 ,抬起额叶底部 ,开放蛛网膜下腔 ,充分引流脑脊液 ,待脑自动塌陷后 ,以自持脑牵开器稍微牵引 ,即可获足够的手术操作空间并根据术中需要 ,选择性开放侧裂池、视交叉池、颈动脉池、脚间池及终板池 ,以完成载瘤动脉及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