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对照组30例服用吡拉西坦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认识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量表变化,评价其认知功能及社会行为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P<0.01),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康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VD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头穴丛刺组,每组各20例,康复组采用认知训练法、头穴丛刺组采用于氏头穴丛刺法、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方法,共观察8周,比较三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VD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总评分,针康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康复组50%及头穴丛刺组65%。结论:针康法能较好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优于康复组及头穴丛刺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与口服吡拉西坦片对照来评价针刺项颈部腧穴和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项颈部腧穴和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对照组30例服用吡拉西坦片治疗,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以MMSE和ADL量表评价其认知功能及社会行为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和ADL评分较疗前均有改善(P<0.05,P<0.01),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项颈部腧穴和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简单、方便、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康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ND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头穴丛刺组、针康组(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组),每组各30例。康复组采用认知功能训练法、头穴丛刺组采用于氏头穴丛刺法针刺治疗、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法,共治疗8周,比较3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康组与康复组及头穴丛刺组的MoCA总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5),康复组和头穴丛刺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针康组中,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定向力方面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针康法能较好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且效果优于单纯的认知功能训练与单纯头穴丛刺组。  相似文献   

5.
萨仁  李长君  蔡海鑫 《陕西中医》2019,(11):1622-1626
目的:分析头穴丛刺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观察头穴丛刺对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全部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脑内科常规治疗及基础疾病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给予研究组头穴丛刺治疗,以5d为1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时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治疗期间记录不良反应。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清HIF-1α水平变化情况,同时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两个指标分别评价患者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73%)高于对照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AD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升高/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研究组血清HIF-1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针刺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头穴丛刺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较常规针刺更利于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患者血清HIF-1α表达降低,且针刺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配合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门诊就诊先后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法配合针刺双侧八脉交会穴,对照组采用头穴丛刺法配合病侧常规体针,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统计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比较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法配合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对于头穴丛刺法配合病侧体针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穴久留针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SS、AV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33例,给予头穴长留针治疗,对照组32例,给予都可喜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认知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改善及对患者血浆SS、AVP含量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评分改变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疗效评定头穴久留针组优于药物对照组,且头穴久留针对VD患者血浆SS、AVP含量的升高优于药物对照组(P<0.01).结论:穴久留针能增加脑组织含氧量,改善脑血液循环,提高脑血流量.促进脑内神经递质的分泌与代谢,从而促进VD患者学习、记忆等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穴透刺为主治疗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头穴透刺疗法治疗。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并于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5.0%,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Mo C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组间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透刺联合常规针刺可有效地改善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针刺研究》2009,34(3)
目的:观察电鍉丛针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电鍉丛针治疗的优越性。方法:164例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电鍉丛针组(84例)与头穴丛刺组(80例),均按照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法选取穴位(顶区、顶前区)。头穴丛刺组向前或向后透刺,留针6 h;电鍉丛针组用自制的电鍉丛针连接电针仪,每次通电30 min;各组每周均治疗6次休息1 d,连续观察4周。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生活能力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进行两组的疗效评定。结果:各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3项指标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鍉丛针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在治疗形式上易于被患者接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头穴丛刺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收治的100例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从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头穴丛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血清Livin、NOS和脑神经递质水平。结果:两组总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1,P<0.05);治疗后,两组NOS、Livin及脑神经递质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D采用头穴丛刺联合奥拉西坦治疗效果显著,能调节脑神经递质水平,改善Livin水平,降低NOS水平。  相似文献   

11.
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干预方面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60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成两组: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组(干预组)与认知训练组(对照组)。干预组30例,采用毫针针刺于氏头针分区的额区及左侧颞区,同时进行认知训练;对照组30例,只采取认知训练。两组治疗每日1次,每周6天,休息1天,连续观察8周。结果:干预组有效率80.0%,对照组有效率66.7%,两组比较有差异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干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康复训练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客观依据,突显头穴丛刺的实用性及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治疗对阴虚风动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组及项针结合康复组,观察各种治疗方法对脑梗死恢复期的作用,并采用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价法、TCD指标评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结果: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治疗能够提高阴虚风动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功能。愈显率60.00%,其疗效优于项针组(P<0.05)。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价法评价及TCD指标评定等方面,头针组均不同程度优于项针组。结论: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治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阴虚风动型脑梗死恢复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TNF-α、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头穴透刺+尼莫地平片治疗,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片治疗,30 d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并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β的含量。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及MMSE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1β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透刺可以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血清TNF-α、IL-1β是其部分w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虚通窍汤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2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和西药常规治疗,32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补虚通窍汤剂治疗,1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及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定(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定)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评定)比较以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虚通窍汤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示补虚通窍法对血管性痴呆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头穴丛刺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以及观察认知功能障碍与运动功能恢复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36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分别在针刺治疗前和针刺治疗后2月进行认知功能与运动功能评定,详细记录其积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认知评定采用洛文斯顿作业治疗用认知成套测验法进行评定。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t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结果:头穴丛刺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改善有效且运动功能的恢复与认知功能的改善密切相关。结论:针刺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性且运动功能的恢复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改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影响.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常规透刺组,药物组,每组各30例.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头穴丛刺法组治疗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总有效达95%,疗效比较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分区丛刺长留针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陈晓军  陈利芳  陈勤  方针 《中国针灸》2012,32(4):289-292
目的:验证督脉、膀胱经头部三线排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头针排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头针排刺组从前发际至枕骨粗隆之间的督脉、膀胱经三线行排刺法,常规针刺组穴取印堂、风池、四神聪透百会、神庭透上星,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治疗8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于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头针排刺组总有效率为76.7%(23/30),优于常规针刺组的43.3%(13/30,P<0.05);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且对MMSE评分的改善程度头针排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督脉、膀胱经头部三线排刺法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且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和认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脑梗死伴认知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2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于氏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康复训练,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治疗,共治疗12周。治疗前后通过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来进行疗效观察与评定。结果:经12周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MMSE均有提高,治疗后治疗组认知功能评分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2组比较无差异,治疗后2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头穴丛刺联合认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MCI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尼莫地平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头穴丛刺结合中药水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结合传统水浴组(传统组)、头穴丛刺结合中药水浴组(结合组),每组30例,采用Peabody运动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定,评价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peabody运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结合组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中药水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有缓解、降低作用,能明显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共选取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吡拉西坦口服及一般康复、作业、认知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头穴丛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星期后采用简明神经心理学测验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星期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同时在其他神经心理学测验方面,治疗组注意力、记忆力、视空间结构能力有明显改善(P<0.05),在记忆力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穴丛刺联合认知训练可较好改善脑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