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痞是以胃脘部自觉痞满、外无胀急之形为其主症的病证,临床多见上腹部不适、胀气、饱胀、恶心、呕吐等.<伤寒论>述但满不痛,此为痞,<内经>称痞、满、痞满、痞塞等.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笔者在跟师临诊及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宗前人的经验,辨证施治,每获良效,现将治验3则,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胃痞病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症,又称心下痞。多见于西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胃癌前病变等疾病。王兰青教授是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善用经方,在疑难杂病的诊  相似文献   

3.
对胃痞证机进行了概括 ,提出了湿遏气阻、湿热互结中焦、脾胃中虚等不同病机 ,针对病机拟定治法 ,并举例以兹说明 ,阐述了诊治体会 ,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和中西医结合诊治特点  相似文献   

4.
王自立主任医师认为胃痞属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以肝郁、痰湿、胃火、寒凝等致胃气失降为标,辨证多属虚实夹杂证候,治疗时主张标本同治,对于脾虚者王老提出"以运为补,以运为健",从动态的观念出发以调理脾胃,对于肝郁、痰湿犯中者应祛其邪,扶其正。  相似文献   

5.
6.
<正>失眠,又称为"不寐",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和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健康。早在《内经》中就有对失眠的论述,《灵枢.邪客》云:"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暝者,何气使然?……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  相似文献   

7.
笔者善用经方,通过对归脾汤这一名方组方与功效的探求,参合现代研究,证实了归脾汤更为广泛的临床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理论辨治妇科疾病,收效颇佳,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例1:张某某,女,60岁,1989年9月19.日初诊. 头痛反复发作20年,患高血压病10年,脑血栓形成5个月.现症:满头皆痛,以头顶为甚,并伴有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眼花,口干口苦,纳食欠佳,大便或干,右眼阵发性抽痛,眼球上吊,左眼流泪,嘴角向右歪.舌质紫暗、有瘀斑、苔少薄白,脉沉细而弦.BP:23.99/17.34 kPa.证属肝阳上亢,血瘀气滞.治以镇潜肝阳,活血理气.镇肝息风汤合羚角钩藤汤化裁:代赭石、杭菊花、炒地龙、怀牛膝各15 g,生白芍、川芎、红花各20 g,钩藤、夏枯草、生石决明、草决明、白蒺藜各30 g.水煎2次,取药液200mL,早、晚空腹温服.  相似文献   

10.
张俊 《光明中医》1998,13(2):38-39
杂病治验举隅张俊上海市金山亭林医院(201505)关键词:杂病/验案临证辨治恰当,用药合拍,常能对一些疑难杂证起到桴鼓之效。兹录临床治验三则,以求正于同道。1“昏睡”病孙某某,男,46岁,1995年6月15日初诊。患者由其弟扶持就诊。诉两月前突发眩晕...  相似文献   

11.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笔者遵其方义 ,用于治疗顽固性失眠、多汗症、胃痞症获良效 ,报告如下。1 顽固性失眠男 ,40岁 ,1 999年 6月 2日就诊。自诉患顽固性失眠 2年 ,曾服安定、舒乐安定及中药重镇安神、养心安神剂无效。近来彻夜不眠 ,头晕头胀。诊见 :精神抑郁 ,面色黧黑 ,舌质红 ,苔薄黄 ,脉弦。证属气滞血瘀 ,神魂失养。血府逐瘀汤加味 :柴胡1 0 g,生地黄 1 0 g,赤芍 1 5 g,当归 1 0 g,川芎 1 5g,红花 1 0 g,桃仁 1 0 g,枳壳 1 0 g,桔梗 6 g,川牛膝 1 5 g,生甘草 6 g,生龙骨 3 0 g,生牡蛎 3 0 g。水煎服 ,日 1剂。 6剂…  相似文献   

12.
笔者应用理中丸辨证加减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便秘、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验案3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l心气虚证患者甲,女,28岁,农民。2008年5月31日初诊:心悸气短,倦怠无力,面色萎黄,自汗。食后少顷即觉胸脘空枵似饥,时或眼黑昏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心气不足。盖宗气者积于胸中,  相似文献   

14.
胃痞同病异治三则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痞在《内经》中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伤寒论》提出痞的基本概念 ,“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中医内科学》教材将胃痞的含义描述为 :以上腹胃脘部痞满不舒 ,闷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本病多为慢性起病 ,时轻时重 ,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致、起居、冷暖等诱发因素有关。作为一个独立性疾病 ,国家标准疾病的名称为胃痞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笔者宗前人经验 ,辨证论治 ,每获效验。现将治验三则分述如下 :1 辛开苦降治胃痞张某 ,女 ,5 2岁。 1995年 4月 18日初诊。自觉上…  相似文献   

15.
张征 《山西中医》2005,21(6):8-8
癃闭证为临床较多见的急症,导尿是常用的处理方法,笔者应用中药内服治疗。兹举验案1则如下。  相似文献   

16.
林瑛瑛 《山西中医》2005,21(3):21-21
慢性结肠炎属于中医肠湃、久痢范畴。此病常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情绪失调而发病,导致脾虚湿盛,湿郁化热,蕴结大肠,灼伤肠络,或脾胃升降失调,或肝脾不和,气机不利,气滞湿郁。如果饮食不当、情绪不畅,则更加重病情,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谷反为滞,清浊不分,混浊而下,遂成泄泻;如因情绪不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肝气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则成腹泻。  相似文献   

17.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太阳病汗出伤阳证及少阴病阳虚水泛证,以心肾阳虚为主要病机。笔者采用真武汤辨证治疗心衰、。肾衰等危重症,每获良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蒋健教授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出治疗胃痞的“六原则”,即:补(包括补气,补阳,补阴)、温(温中散寒)、清(清泄肝胃郁热)、理(疏理肝胃之气)、消(包括消食和胃,导滞攻积)、化(化痰祛湿).六原则基本涵盖了胃痞的病因病机及病理特点,囊括了治疗胃痞的常用方法.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灵活组合,仍然可以适用于个体化治疗.提出以数原则治疗某病证,是蒋健教授多年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对辨证论治高度而简约的概括,更加贴近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9.
1外感耳聋 患者甲,自诉月前出差,不慎感冒,曾服多种感冒药品,数日后好转,继则出现耳聋,又多次诊治未见明显好转,西医诊为“神经性耳聋”,曾口服谷维素及多种维生素族药品,耳聋仍未见转机,中医以龙胆泻肝丸治之仍未见效,现耳聋已28天之多,并伴有心悸乏力,自感畏寒,望其面色咣白,听力减退,手足不温,舌淡脉虚弱。据证分析,此属心肾阳虚之患,以心阳虚为甚,急投挂枝甘草汤加味治之。  相似文献   

20.
达原饮是明代吴又可所创,载于《温疫论》,主治温疫初起邪伏膜原之证。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达原饮的药味略作增减,治疗“中焦热结,阳陷之症”甚验。笔者临证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湿热疾患,仅举3例,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