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汉荆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1,(2)
尽管用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方法选择供血员,几乎完全切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一条传播途径,但是乙型肝炎仍然是世界各地的一个严重问题。据世界卫生 相似文献
2.
李春元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9,(4)
本文介绍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地区婴儿大规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情况。该地区为乙型肝炎流行区(HBsAg阳性率约为14%),共有13万人,每年约出生2300名婴儿。自1987年1月以来,所有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均于3、5及11月龄接种3次乙型肝炎疫苗;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除按上述程序接种外,还于出生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作者检测了110份血清标本的抗-HBs滴度,末次接种前的抗-HBs阳性率为 相似文献
3.
曹惠霖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4,2(3):15-19
<正> 乙肝的严重性,根据世界不同地区人口数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估算,全世界HBsAg带毒者有3.5亿;亚太地区有2.8亿;而中国就有1.2亿,占全世界HBsAg携带者的1/3,占亚太地区的1/2。HBsAg流行率地区差异很大,在亚太地区中国为4.5%~17.9%,新加坡13.6%,菲律宾9.0%~ 相似文献
4.
5.
6.
7.
8.
戈戒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0,(5)
作者报告对儿童进行修正的双侧乙型肝炎(HB)疫苗接种方案的结果.作者用重组HB疫苗来控制南斯拉夫萨格勒布智力发育迟缓儿童收容所中的HB感染爆发.该所有207名6~18岁住宿儿童,其中93例为Down综合征患者.98人(47%)有既往HB感染史;12例(6%)处于急性感染期:14例(7%)为慢性HB病毒携带 相似文献
9.
1980年10月在纽约血液中心举行了一次有关乙型肝炎疫苗的专题讨论会。会上回顾了乙型肝炎亚单位疫苗的发展,并探讨了乙型肝炎的预防及纽约市具有感染乙型肝炎高度危险性人群中试用疫苗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宫内感染婴儿乙型肝炎44例分析南安市医院郑金泉一、临床资料本组HBsAg阳性婴儿男性32例,女性12例。对照组30例生后患黄疸型肝炎,14例生后10天内发病;1例母亲有习惯性流产,患儿为第3胎;6例早产儿;2例双胞胎均为乙肝病毒感染。经多功能B超有2...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在人群中常以无症状携带状态存在。高度传染性的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母亲在分娩时,通过血液污染而将病毒传播给新生儿,更助长了感染的延续存在,因为新生儿(可能由于免疫系统未成熟)通常发展成持续性无症状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相似文献
12.
李雪翔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6,(2)
为评价目前瑞典斯德哥尔摩乙型肝炎(HB)免疫方案,作者对212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进行了为期2~9年随访。 按HBsAg阳性孕妇的HBeAg情况分成三组:第1组HBeAg阳性;第2组HBeAg和抗-HBe均阴性;第3组HBeAg阴性,抗-HBe阳性,该组复分为接种疫苗和未接种疫苗两小组。婴儿出生后1小时内,肌肉接种HB疫苗5μg(血源或重组疫苗,均为美国MSD制造)。第1组首针时加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5ml;3周龄和2月龄时分别接种第2及第3剂HB疫苗。用放射免疫法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sAg、HBeAg、抗-HBe、抗-HBc和抗-HBs。 相似文献
13.
14.
范锦灿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6,(6)
作者在中国台湾省,将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母亲所生的108名婴儿,随机分成3组,均于出生后第2、6和10周及1年时分别接种5μg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第1组只接种疫苗;第2组还于出生时增加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第3组于出生及1个月时注射HBIG.为测定低剂量HBV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效能,对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母亲所生的50名婴儿(第4组),于出生后第1、5周及第6个月接种2.5μgHBV疫苗,并于出生时注射HBIG.另外,对HBsAg阳性、HBeAg阴性母亲所生的婴儿,于第1、5和9周及1年时接种5μg HBV疫苗.14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第1组HBsAg阳性率为19.4%(7/36);第2组为11.4%(4/35);第3组为8.1%(3/37);对照组为78.4%(40/51);第4组为10.0%(4/40).接种后各组保护率分别为:第1组为75.3%,第2组85.5%,第3组89.7%,第4组87.2%. 相似文献
15.
庄辉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3,(6)
自70年代初以来,由于乙型肝炎(HB)血清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因而有可能正确评价免疫球蛋白预防 HB 的效果,各国学者曾先后进行了多次研究。现将近年来有关免疫球蛋白预防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高子珍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6,(4)
已知乙型肝炎(HB)感染性很高,应采取预防措施.对接触后预防,以前推荐采用特异性HB免疫球蛋白(HBIG)作被动免疫.近来证明HB疫苗和HBIG联合使用对防御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发生慢性HB感染有很好效果,故有必要对HB接触后预防建议进行修订.单用疫苗或疫苗和HBIG联合使用都对接触后预防有效.同时使用HBIG不影响HB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疾病是我国主要的传染病,5年随访研究表明,慢性肝炎患者肝硬化率为2%~20%,代偿性肝硬化发展为肝细胞癌者为6%~15%,每年大约有50万人死于肝炎,其中大多数是在儿童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到成年期死于肝肿瘤,因此早期的预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19.
顾天成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5,(3)
自从Paoletti和Moss等在1982年开始研究痘苗重组体以来,应用牛痘病毒作为携带其他免疫原的手段用于接种的想法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此种活病毒被接种到动物中,能表达插入其DNA中的外来基因,随后动物对外来基因产物产生免疫应答。利用DNA重组技术在痘苗中表达成功的抗原有HBsAg、疟疾子孢子抗原、流感和疱疹病毒糖蛋白,预计将可能有更多的抗原。 相似文献
20.
邬梅庆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9,(2)
发育障碍者收容院中的乙型肝炎(HB)携带者是HB病毒(HBV)医院内水平传播的传染源。1976~1978年,位于日本南部九洲岛佐贺县的一所发育障碍者收容院中有13例HBV感染者。作者于1981~1983年对该院53名住院儿童和26名医务人员检测了HBsAg、抗-HBs和HBeAg。结果发现,1981年有32人(40.5%)的HBsAg和抗-HBs均阴性(即对HBV易感);6人(7.6%)的HBsAg阳性(HBV携带者),其中5人HBeAg阳性;41人(51.9%)的抗-HBs阳性。1982年和1983年对HBV易感者复查时发现HBV易感者分别减少5人和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