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Laceback在排齐阶段对牙列的影响。方法:15例拔除2个上颌第一双尖牙患者,使用杭州奥杰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全程式直丝弓矫治器,排齐前后牙列的比较研究。结果:尖牙远中整体移动,尖牙间宽度增加;切牙舌向倾斜移动;第一恒磨牙稍有稍近中移动。结论:排齐阶段使用Laceback可以有效远中移动尖牙,同时配合弓丝末端回弯可有效的防止切牙唇向移动,如果磨牙支抗要求高,则需要采取加强磨牙支抗的措施,以防止不利的牙齿运动。  相似文献   

2.
OPA-K平直弓丝矫治技术排齐阶段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平直弓丝矫治技术排齐阶段使用弹性链状圈远中移动尖牙的效果及其对前牙、尖牙、后牙的影响。方法:15例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的正畸病例,使用日本TOMY公司生产的OPA-K平直弓丝矫治器进行矫治,排齐前后利用模型测量和X线头影测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一磨牙近中倾斜但前移不明显且牙冠近中舌向旋转;双尖牙及磨牙区牙弓缩窄;尖牙远中倾斜移动,牙尖间宽度增大;上下切牙舌向倾斜移动,前牙覆He加深。结论:平直弓丝矫治技术排齐阶段使用弹性链状圈远中移动尖牙配合弓丝末端回弯,可有效预防切牙唇倾,加快排齐的速度。应采取必要的增强支抗及控制前牙覆He的措施,预防此期中出现的不利变化。  相似文献   

3.
直丝弓排齐阶段两种远移尖牙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直丝弓矫治器排齐阶段2种远移尖牙的方法即尖牙向后结扎法和弹性链状圈牵引法的优缺点。方法:将50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正畸病例随机分为2组,均使用同种国产直丝弓矫治器,排齐阶段分别采用上述2种方法进行矫治,排齐前后利用模型测量和X线头影测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前磨牙颊尖之间、下颌磨牙的4个牙尖之间的宽度变小、尖牙牙冠远中倾斜角度、尖牙远中移动距离和速度、下颌磨牙牙冠近中倾斜角度以及上、下切牙的舌向倾斜内收的变化,牵引法均大于结扎法;上、下颌磨牙近中移动距离的变化,牵引法小于结扎法;以上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变化2种方法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2种方法应用于直丝弓矫治器排齐阶段均取得了远移尖牙的效果,然而,必须采取相应的控制支抗的措施以避免其各自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口内支抗移动上颌尖牙的效果,在不使用口外支抗的情况下,使用腭弓、Ω曲、适当矫治力,使上颌尖牙向远中移动。结果96.56%的病例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小于2mm,说明适当利用口内支抗,在尖牙向远中牵引期间可较好地控制磨牙的移动。  相似文献   

5.
口内支抗在尖牙后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口内支抗移动上颌尖牙的效果,在不使用口外支抗的情况下,使用腭弓、Ω曲、适当矫治力、使上颌尖牙向远中移动。结果96.56%的病例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小于2mm,说明适当利用口内支抗,在尖牙向远中牵引期间可较好的控制磨牙的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CBCT测量种植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上牙列正畸治疗后牙齿三维方向的变化,评价其移动方式及力学机制.方法:筛选满足纳入标准的23例种植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上牙列正畸成人患者,用Dolphin软件测量治疗前后牙齿三维方向上的变化,运用SPSS 23.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颌第一磨牙、尖牙、切牙远中移动量分别为2.60 mm、2.66 mm、2.07 mm,远中倾斜角度分别为5.31°、5.42°、-4.68°.上颌第一磨牙颊尖和尖牙分别压低0.96 mm、0.40 mm.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1.51°.第一磨牙颊向倾斜4.57°,远中旋转7.71°.尖牙区和磨牙区宽度分别增加1.18 mm、2.01 mm.结论:采用种植体支抗整体远移上牙列可以获得有效的远中移动量,远移的磨牙存在一定程度的压低、远中倾斜及远中扭转,上颌牙合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尖牙区和磨牙区的宽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侧有效的自然排列的上颌尖牙和第一磨牙及周围牙槽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在Carrière Distalizer矫治器作用下,组牙的应力分布及其位移特点。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获得精确的组牙及颌骨DICOM格式的图像信息,采用Mimics三维建模软件和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及拟合上颌骨中正常位置的上颌组牙及其周围牙槽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Carrière Distalizer矫治器的力学实验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上颌组牙及其周围牙槽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力学实验显示,尖牙和磨牙颈部剖面腭侧应力分布及位移明显小于颊侧、远中和近中,表现为类似旋转移动的柱状图形;而尖牙和磨牙整个远中剖面的应力分布及位移规律基本相同,均表现为自牙颈部向牙根部逐渐衰减的倾斜移动的曲线。结论本实验创建的上颌组牙及其周围牙槽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达到了几何外形和生物力学的相似性,可用于精确的生物力学分析;尖牙和磨牙在CD的作用下,应力分布及位移规律均呈现有旋转和倾斜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侧有效的自然排列的上颌尖牙和第一磨牙及周围牙槽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在Carrière Distalizer矫治器作用下,组牙的应力分布及其位移特点。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获得精确的组牙及颌骨DICOM格式的图像信息,采用Mimics三维建模软件和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及拟合上颌骨中正常位置的上颌组牙及其周围牙槽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Carrière Distalizer矫治器的力学实验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上颌组牙及其周围牙槽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力学实验显示,尖牙和磨牙颈部剖面腭侧应力分布及位移明显小于颊侧、远中和近中,表现为类似旋转移动的柱状图形;而尖牙和磨牙整个远中剖面的应力分布及位移规律基本相同,均表现为自牙颈部向牙根部逐渐衰减的倾斜移动的曲线。结论本实验创建的上颌组牙及其周围牙槽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达到了几何外形和生物力学的相似性,可用于精确的生物力学分析;尖牙和磨牙在CD的作用下,应力分布及位移规律均呈现有旋转和倾斜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法,比较Carrière Distalizer矫治器作用下,长、短型Ⅱ类牵引对上颌组牙应力分布及位移的影响。方法构建Carrière Distalizer矫治器作用模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以下颌第一或第二磨牙作Ⅱ类牵引的起点,实施长、短型牵引。本研究设定加载力值为150克,分析上颌尖牙和磨牙应力分布及位移的差异。结果两个位置的牵引效果总体趋势相同。尖牙的旋转移动和倾斜移动趋势强于磨牙,两个牵引起点的作用差异不显著。结论在做Ⅱ类弹性牵引时,无论长牵引还是短牵引,都不会过多的影响牵引效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比较片段弓技术和微种植体支抗在拉尖牙向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0例牙列拥挤,双侧对称拔除第一前磨牙且需将尖牙拉向远中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尖牙远移时应用微种植体作为支抗,对照组则使用片段弓技术远移尖牙,测量尖牙向远中移动的距离以及磨牙近中倾斜的程度。结果 试验组尖牙移动的速率为(1.428±0.072)mm/月,快于对照组(1.137±0.081)mm/月;试验组磨牙近中倾斜程度为(1.27±0.18)°,小于对照组(1.91±0.13)°。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使用微种植体支抗拉尖牙向远中在牙齿移动速率以及控制磨牙近中倾斜等方面优于片段弓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正畸托槽行颌间弹性牵引治疗颞下颌关节镜术后错[牙合]畸形,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30例关节镜术后4周后咬合关系仍未恢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患者,采用正畸托槽行颌间弹性牵引治疗;对照组10例不采取任何治疗,观察2组患者咬合关系恢复清况,应用SAS6.12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咬合关系恢复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除1例咬合关系恢复不佳外,治疗组患者咬合关系均得到恢复。结论:正畸托槽配合随形弓行颌间弹性牵引,可有效治疗颞下颌关节镜术后错[牙合]畸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将32例2~12岁儿童髁突骨折患者,分为2~6岁组和7~12岁组,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和功能锻炼。随访6个月,观察张口度、张口型和咬合关系。结果:张口度、张口型和咬合关系都恢复正常,无1例出现关节强直和开。结论:儿童期髁突骨折应当区分年龄段进行积极的治疗,3个月内被动功能锻炼和严密随访,可以防止关节强直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正颌外科手术后的牵引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各类牙颌面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完成后行安氏、、类牵引的重要性予以讨论分析。方法:24例各类牙颌面畸形患者正颌术后进行了安氏、、类牵引。结果:经术后安氏、、类牵引后,术后3~6月手术效果稳定,为术后正畸进一步的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结论:牙颌面畸形正颌手术后,由于功能和肌张力的改造往往落后于畸形的改造,易致畸形的复发,术后牵引可帮助肌肉系统的改建,建立新的平衡机制,确保美观和功能的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12例替牙期反病例,观察利用隐形矫治器加口内Ⅲ类牵引矫治替牙期功能性反的疗效。方法:选择利用隐形矫治器加下颌尖牙区和上颌第一磨牙区牵引钩,在口内进行颌间Ⅲ类牵引,矫治力大小根据病人的耐受力进行调整,约250~500 g。结果:12例病人均在5个月内完成矫治。矫治后前牙达到正常咬合,第一磨牙中性或基本中性关系。结论:带牵引钩的隐形矫治器颌间牵引,可有效矫治替牙期功能性反。是替牙期功能性反早期矫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改良小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小型加压钛板内固定加颅颌牵引复位技术治疗下颌骨单发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12例下颌骨单发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采用小型加压钛板内同定加颅颌牵引复位技术;对照组56例,采用传统的小型钛板内固定技术.钛板的固定位置参考Champy等的方法,应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2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术后4周开口度均大于37mm;X线复查,下颌骨愈合良好,未见错位愈合、骨愈合不良和假关节形成.治疗组出现3例咬合关系不良,占5.36%;对照组出现12例,占21.4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下颌骨单发性骨折的小型加压钛板内固定加颅颌牵引复位疗效显著,避免了颌间结扎,对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小,减少了术后咬合关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3M光固化玻璃离子和DMG爱诺赛光固化复合体两种垫底材料对后牙深龋充填的术后敏感性。 方法 84例84颗深龋后牙,随机分为3M组和DMG组,3M组垫底材料为3M VitrebondTM光固化玻璃离子,DMG组垫底材料为DMG Ionosit-Baseliner爱诺赛光固化复合体,自酸蚀后,两组上层均加压填充3M FiltekTM Z350纳米复合树脂,于修复后1天、1周、1个月和3个月,对敏感发生率和自觉疼痛程度进行比较。 结果 术后1天、1周和1个月,3M组和DMG组的术后敏感率和自觉疼痛程度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3M组的术后敏感率和疼痛程度低于D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后牙深龋治疗中,使用光固化玻璃离子垫底材料可降低术后敏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汤晶  葛自力  祝华珺  高洋 《口腔医学》2015,35(6):468-472
目的 比较两种颌间牵引固定方法治疗单纯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单纯髁状突骨折的患者随机分成牵引钉植入组(23例)和牙弓夹板组(21例),并行相应的颌间牵引固定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术后患者的咬合关系恢复情况、操作时间的长短以及在五个不同时间点测定的DI、GI、CPITN指数,对二组在疗效、操作的难易和牙周状况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牵引钉植入术与牙弓夹板行颌间牵引固定均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术后最大开口度及颞下颌关节检查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使用牵引钉植入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且颌间牵引治疗期间及颌间牵引装置拆除后,两组在DI、GI及CPITN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牵引钉植入术是一种新的微创、快捷、安全有效的治疗髁状突骨折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examine post-operative stability in prognathic patients with mandibular asymmetry who underwent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SSRO) of the mandible and titanium screw fixation without post-operative maxillomandibular fixation (MMF). DESIGN: Skeletal and dental changes after surgery with and without post-operative MMF were compared between prognathic patients with symmetric and asymmetric mandibles. SETTING AND SAMPLE POPULATION: Second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at Tokyo Medical and Dental University. Twenty prognathic patients were examined. EXPERIMENTAL VARIABLE: An appliance for repositioning the proximal segment was applied in all 20 patients. Ten patients with symmetric mandibles received post-operative MMF with stainless steel wires and intermaxillary rubber traction after the removal of MMF (Group I), while the other 10 patients with asymmetric mandibles underwent post-operative intermaxillary rubber traction only (Group II). OUTCOME MEASURE: Posteroanterior cephalograms were obtained pre-operatively; 2-3 days post-operatively; and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Changes in the positions of the gonion points (Go) and upper and lower incisors (U-1 and L-1) were examined. RESULTS: In both groups, the Go tended to shift laterally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operation. Although the tendencies of the post-operative changes in the Go points of Groups II and I were different, statistical analyses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the last stage of the follow-up period,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change in L-1 tended to be larger in Group II than in Group I, but without any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ost-operative change in prognathic patients with asymmetric mandibles treated without post-operative MMF is comparable to that in patients with symmetric mandibles treated with post-operative MMF. Accordingly, post-operative MMF may be avoided, even in prognathic patients with asymmetric mandib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