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杨园园  蒙景雯  魏宁宁  李春华  梁爽  陈华 《护理研究》2013,27(16):1605-1606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促进早产儿喂养的效果。[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早产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音乐疗法,比较两组早产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每日进奶量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达到经口喂养的时间(15.43d±5.62d)显著低于对照组(19.51d±4.38d,P<0.05);两组早产儿每日进奶量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疗法可一定程度促进早产儿的喂养。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鸟巢式护理联合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儿营养情况及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早产儿1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鸟巢式护理联合发育支持护理,比较两组进奶量、体质量、身高、头围以及NBNA评分。结果:观察组出生后第5d与第10d的进奶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后第5d与第10d的体质量大于对照组,身高与头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后10d的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被动肌张力、原始反应与一般反应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鸟巢式护理联合发育支持护理可改善早产儿营养状况,促进早产儿的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3.
何小芳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7):1573-1575+1578
目的:探究观察抚触联合音乐疗法对早产儿啼哭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泉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早产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接受抚触联合音乐疗法,对照组接受常规围产期护理,对比护理对2组早产儿啼哭的影响,分析2组早产儿护理前后睡眠质量、发育情况、神经发育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在观察期间的啼哭次数以及啼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2组早产儿的头围、身长、体质量、睡眠时间、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生6周时观察组患者的头围、身长以及体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早产儿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的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儿联合开展抚触联合音乐疗法有助于改善其啼哭症状,提高其睡眠质量,同时有助于改善早产儿的体格发育以及神经发育,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母亲心音联合话音刺激与音乐疗法2种听觉刺激方式对NICU早产儿心率及行为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早产儿90例,按随机化数字表分为对照组、2个干预组(音乐疗法组和母亲声音刺激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音乐疗法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播放音乐,母亲声音刺激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播放母亲心音联合话音的声音刺激,2次/d,持续14 d。比较3组早产儿在干预前1 min,干预中(10 min、20 min),干预后1 min的心率及行为状态情况。结果 (1)组间比较:干预前1 min 3组早产儿心率及行为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中(10 min、20 min)和干预后1 min 2个干预组心率及行为状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中20 min及干预后1 min母亲声音刺激组心率及行为状态评分显著低于音乐疗法组(P<0.05),但干预中10 min 2个干预组心率及行为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 min 2个干预组间行为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对照组干预前中后4个时间点间心率及行为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干预组于干预中(10 min、20 min)及干预后1 min的心率及行为状态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1 min(P<0.05),但母亲声音刺激组干预中20 min与干预后1 min间行为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亲心音联合话音刺激与音乐疗法相比,能更有效的降低早产儿心率,稳定情绪,促进睡眠,达到最佳行为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各30例。A组采用非营养性吸吮,B组采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C组采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观察并记录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结果:C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A组(P<0.05),B组以上方面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以上方面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可以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障碍,使之尽快达到经口喂养,早期出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低体重早产儿校正月龄12个月内的体重、身长、头围的发育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1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46例作为观察组,非极低体重早产儿12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出生后矫正月龄3,6,12个月内的体质量、身长、头围变化情况,收集两组患儿校正月龄12个月内的母乳喂养情况、早产儿配方奶混合喂养、全经口喂养开始时间、母亲年龄、住院时间,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校正月龄12个月内体质量、身长、头围发育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校正月龄3个月的身长、头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校正月龄6个月的体质量、身长、头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校正月龄12个月的身长低于对照组(P<0.05)。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校正月龄12个月的体质量受母乳喂养、混合喂养、母亲年龄、全经口喂养影响(P<0.05);身长的影响因素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母亲年龄、住院时间、全经口喂养(P<0.05);头围影响因素为混合喂养、母亲年龄、住院时间(P<0.05)。结论极低体重早产儿随校正月龄增加,身长、体质量、头围与其他早产儿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对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护理应注意有效缩短母乳喂养开始时间、全经口喂养开始时间、鼓励添加早产儿配方奶、积极缩短住院时长,尤其是针对母亲生育年龄较大者需强化早产儿喂养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系统化喂养管理策略对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喂养及生长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4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喂养护理,干预组患儿给予系统化喂养管理策略护理。结果两组患儿在首次开奶时间、母乳喂养开始时间、第7天奶量、第7天母乳喂养率、经口喂养开始时间、母乳喂养量大于总喂养量50%患儿数、母乳添加剂添加时间、住院期间体质量增长速率、宫外生长迟缓率等方面比较,干预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系统化喂养管理策略可促进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喂养进程,提高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生长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医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9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效果、生长发育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和家长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头围、身长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胃管留置时间、全胃肠营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中操作技术、沟通态度、喂养方式、喂养效果、护理安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护理能够提升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效果,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促进家长满意度提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和口腔刺激(OS)单用或联合应用在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中的效果和优劣.方法 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6例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措施分为4组:非营养性吸吮组(NNS组)、口腔刺激组(OS组)、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刺激组(NNS+OS组)和对照组.结果 ①各干预组喂养过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NS+OS组喂养过渡时间同NNS组和OS组比较均缩短,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干预组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NS和OS的联合组上述指标高于NNS和OS单用组,但各干预组上述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喂养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NNS组、OS组和NNS联合OS组喂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NS联合OS更有利于缩短鼻饲喂养向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提高喂养效率和摄入奶量比,且并未增加喂养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12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其中非营养性吸吮组28例,在管饲喂养期间,喂养前、喂养后各给予安慰奶嘴吸吮5 min,7~8次/d;口腔刺激组29例,在管饲喂养前15 min进行12 min的口腔刺激,1次/d;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组33例,在管饲喂养之前15 min进行12 min的口腔刺激和3 min的非营养性吸吮,1次/d;对照组32例,接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喂养护理常规。记录4组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并对4组早产儿的喂养表现进行测定。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从管饲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之间喂养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早产儿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高于对照组,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4组早产儿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能够缩短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增加喂养效率,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有助于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陆秋阳  金菊英 《全科护理》2021,19(3):349-351
目的:观察间接式母亲心音与语音乐律输入法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重症新生儿监护室的80例早产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早产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间接式母亲心音与语音乐律输入法干预,干预前后对两组早产儿睡眠时间、体重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干预后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体重重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间接式母亲心音与语音乐律输入法对早产儿进行干预可明显增加睡眠时间,促进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母乳库捐乳喂养对低体重早产儿喂养效果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监护室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00例低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早产儿配方乳喂养,观察组给予母乳库捐乳喂养,比较两组生长指标、达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出院体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早产儿生长指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达全肠道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母乳不足的低体重早产儿以母乳库捐乳喂养可缩短全肠道喂养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神经行为与体格发育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出生并入住新生儿科的早产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予以袋鼠式护理。两组早产儿均从出生开始进行护理干预直至纠正孕周至40周,比较两组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指标、体格发育指标、喂养指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早产儿神经行为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孕周至40周,研究组早产儿神经行为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早产儿头围、身长及体质量增长均优于对照组,达全肠内营养日龄短于对照组,平均加奶速度小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给予早产儿袋鼠式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其神经行为发育与体格发育,提高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的追踪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早产儿从新生儿期开始实施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就医新乡市中心医院儿科新生儿室的早产儿83例,按照父母自愿的原则,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常规育儿组40例,干预组早产儿出院后于家中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上接受按摩,被动体操,和运动训练,治疗至2岁,常规育儿组只接受常规保健治疗。并设同期在我院产科出生的足月顺产儿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三组婴儿均于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分别进行体格(即身长、体重、头围)的测量和智能测试。结果:体格发育6,12,24月龄时,干预组快于常规育儿组(P〈0.05),干预组与足月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组6月龄CDCC智力发育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12月龄时干预组智力发育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4月龄时高于对照组(P〈0.05)。6月龄、12月龄时干预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4月龄时干预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精神发育迟缓、脑瘫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育儿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可明显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喂养状态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01例早产儿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99例,对照组102例。对照组早产儿出生后接受常规护理,指导父母亲常规喂养方法和育儿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随访1年。比较两组早产儿出生时、出院时及1、6、12月龄时的体格检查指标以及喂养状态、母亲产后抑郁率、护理满意率。结果出生时、出院时、1月龄时,干预组与对照组早产儿的身长、体重、头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月龄时,干预组早产儿身长、体重、头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12月龄时,干预组的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母亲在产后1、2个月的产后抑郁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能够为早产儿父母亲提供有效支持,有利于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改善其喂养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药物疼痛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我科2005年2月~2007年2月收治的需经鼻饲喂养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非药物疼痛干预组30例(简称干预组),对照组30例.对两组早产儿体重、头围增长情况,睡眠、烦躁时间、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呼吸暂停情况等各项临床指标进行观察比较.并追踪随访至校正年龄1周岁时,应用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进行智力测试,对精神发育指数(MDL),运动发育指数(PDL)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早产儿体重、头围、睡眠时间、烦躁时间、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呼吸暂停情况及MDL、PDL等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药物疼痛干预能加快早产儿体格生长及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口腔干预运动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入住我院NICU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一组43例、观察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一组采用15 min Fucile法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方法;观察二组采用5 min Lessen法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观察比较三组患儿的喂养表现(喂养成效、摄入奶量比)、喂养进程(开始喂养时胎龄、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从干预到全经口喂养所需的时间)及体重增长情况(开始干预时体质量、完全经口喂养时体质量、出院时体质量)等。结果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喂养成效、摄入奶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及从干预到全经口喂养所需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在完全经口喂养时体质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组、观察二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呕吐发生率、感染发生率、血氧饱和度<8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ucile法及Lessen法两种口腔干预方法均能有效提高早产儿吸吮技能,临床效果相当,但Lessen法操作简单,耗时少,更适合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穴位刺激联合开塞露灌肠在喂养不耐受(FI)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FI早产儿11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6例、对照组54例,对照组用50%浓度开塞露保留灌肠,试验组采用穴位刺激联合开塞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生长发育、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试验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有效率98.21%高于对照组81.48%(χ2=4.021,P<0.05);呕吐、腹胀、胃潴留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体重、身长、头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刺激联合开塞露灌肠有助于改善FI早产儿临床症状,促进体格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袋鼠式护理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喂养、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出身体质量早产儿162例,按照实施的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8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本研究袋鼠式护理,比较两组喂养相关指标,分析干预后两组体格发育情况及干预后两组NBNA神经行为测定结果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平均加奶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达全肠内营养日龄早于对照组(P<0.05),母乳喂养率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体格发育指标中,身长增长、体重增长及头围增长情况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BNA神经行为测定结果中,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非条件反射、一般反应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袋鼠式护理,能有效的提高患儿母乳喂养效率,促进机体体格及行为能力发展,且干预过程中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