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观察微导管成袢技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综合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手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3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71%(9/35)(P0.05);18个月后随访,观察组患者生存率为77.14%(27/3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5.71%(16/35)(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微导管成袢技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手术安全性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早期和延时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诊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采用早期(发病2 d内)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延时(发病2 d后)介入栓塞治疗,比较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水平及简易精神状态评分(MMSE),并发症发生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临床治疗的有效率。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NT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2.54±1.28)ng/L比(11.67±1.19)ng/L、(129.67±10.51)ng/L比(123.34±9.85)ng/L、(6.23±1.01)μg/L比(5.62±0.8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4.74±3.12比22.56±3.25]分(P<0.01);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82%(61/63)比85.72%(54/63)],病死率低于对照组[1.59%(1/63)比11.11%(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11%(7/63)比46.03%(29/63),P<0.05]。结论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确切,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指标水平及精神状态,降低脑出血及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开颅手术夹闭治疗,观察组接受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记录两组住院时间以及预后情况,并参照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残疾率、植物生存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预后情况,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盐酸法舒地尔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108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动脉瘤栓塞术后常规用药及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泵入,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盐酸法舒地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经颅多普勒(TCD)指标、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I)评分、Glasgow昏迷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Barthel index)。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上述TCD指标较对照组升高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NFI评分明显降低,Glasgow昏迷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提升,且观察组上述评分改善显著较对照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联合尼莫地平可有效抑制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促进脑血管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流动学状态,更有利于术后脑神经修复,从而提升患者意识状态,临床效果较单一用药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基于PDCA循证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行常规护理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临床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时间段我院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行PDCA循证护理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分别于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负面情绪。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项功能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15.00%,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基于PDCA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82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为90.24%,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12.20%)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1.71%,P0.05),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远期成功率(85.37%)高于对照组(65.85%,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远期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并探讨硫辛酸胶囊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甲钴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辛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33%(22/30)(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30),略低于对照组患者的6.67%(2/30)(P0.05)。结论采用硫辛酸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其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且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颅内破裂瘤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后效果。方法:将我院8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4例给予显微手术夹闭,观察组45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治疗疗效、复发率。结果:观察组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GOS评分及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能够有效改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压氧辅治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神经功能缺损及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82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盐酸法舒地尔治疗,n=39)和观察组(盐酸法舒地尔、高压氧联合治疗,n=43)。观察两组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脑血管痉挛(CVS)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NFD评分、MCA血流速度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FD评分、MCA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比例高于对照组,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接受高压氧辅治有利于降低CVS,改善神经功能及脑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致残、致死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应用在颅内宽颈小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用"单双号分组法"将50例颅内宽颈小动脉瘤患者分成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使用非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术,观察组使用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比较两组栓塞情况、并发症以及各项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栓塞有效率(100.00%)更高,并发症发生率(4.00%)更低,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64±0.12分)更低,昏迷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宽颈小动脉瘤效果较好,可以尽快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采取康复治疗的介入时间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人,观察组予以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以晚期介入康复治疗,分别探究两组患者14d、28d、42d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42d后生存质量评分。结果:(1)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2)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3)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有利于改善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CNP)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健康教育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于我院行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CNP护理,对两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评分[(92.73±3.16)分]和满意率(9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NP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患者健康教育成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对性心理护理用于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术期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来我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试验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针对性心理护理,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评价指标评分及总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经t检验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针对性心理护理联合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7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7例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患者介入栓塞治疗后生命能力评分(ADL)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影像学检查35例致密填塞,2例动脉瘤大部分填塞,无异位填塞和永久并发症,无死亡。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死、致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颅内大脑中脑动脉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Hunt-Hess分级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出血破入脑室的比例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2.50%(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的手术效果优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内治疗距发病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和晚期手术组,二组均行介入治疗。比较二组脑血管造影栓塞程度,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预后情况,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早期组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栓塞程度显著高于晚期治疗组患者完全栓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肢体活动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晚期介入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介入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介入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晚期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好手术时机的情况下,早期明确诊断,迅速给予病因治疗,可有效提高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甘露醇与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对脑出血致脑水肿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至该院就诊的48例脑出血脑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常规组单纯采取甘露醇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23/24),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的75.00%(18/24)(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肿、水肿面积明显缩小,与常规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致脑水肿患者采取甘露醇与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的疗效显著,便于神经功能的提高,改善脑水肿症状,值得实践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介入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夹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显微外科夹闭组与介入栓塞治疗组,每组各50例。显微外科夹闭组患者接受显微外科夹闭治疗,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一般情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OS)评分、预后、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的术后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住院费用高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GOS评分高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死亡率均低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50)低于显微外科夹闭组的18.00%(9/50)(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较显微外科夹闭显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93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因部分患者术前死亡或转上级医院治疗,实际在我院行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的患者为158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实施开颅夹闭动脉瘤患者85例,对照组为实施介入栓塞动脉瘤患者73例,从并发症及预后等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情(Hunt-Hess分级)与术后恢复情况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对照组并发肺部感染和脑血管痉挛分别为13.7%、16.4%,均高于观察组(4.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内观察组和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15.3%、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术后其预后无明显差异,但行开颅夹闭术的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机率小于介入栓塞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经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5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8例。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与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奥扎格雷钠与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83%(P0.05);观察组治疗之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略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33%(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通过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有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临床疗效,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