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 DNA疫苗 p CDSj32不同免疫次数及末次免疫后不同攻击时间对小鼠保护性免疫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 10 0 μg/ 10 0 μl的 p CDSj32经股四头肌注射免疫 BAL B/ c小鼠 ,并分为一次免疫组合三次免疫组。各组于末次免疫后 4wk或 8wk,每只小鼠用 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 6 wk后剖杀小鼠 ,观察各组小鼠的减成虫率和肝组织减卵率。结果 各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均产生较好的保护免疫效果 ,减成虫率为 35 .6 1%~ 44 .44 % ,肝组织减卵率为 39.6 4%~6 9.0 6 %。结论  DNA疫苗不同免疫次数及末次免疫后不同攻击时间对小鼠抗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该疫苗免疫一次及免疫后 8wk攻击感染可获得最佳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2.
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G1、G2基因的DNA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编码汉坦病毒浙 37(Z37)株包膜糖蛋白G1、G2的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小鼠 ,观察其能否诱导体液免疫应答。方法 重组质粒 pcDNA3.1 G1、pcDNA3.1 G2以不同方式免疫BALB/C小鼠 ,用免疫荧光测定 (IFA)法检测血特异性抗体 ,用半微量直接免疫酶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血中和抗体。经肌内注射途径免疫 15只BALB/C小鼠 ,3组小鼠分别注射 10 0 μgpcDNA3.1、pcDNA3.1 G1、pcDNA3.1 G2 ;每只小鼠免疫 3次 ,初次免疫后 4周 ,加强 2次 ,间隔 3周。经基因枪免疫 9只BALB/C小鼠 ,3组小鼠分别注射 1.5 μgpcDNA3.1、pcDNA3.1 G1、pcDNA3.1 G2 ;每只小鼠免疫 2次 ,初次免疫后 4周 ,加强 1次。结果  1.经肌内注射免疫时 ,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小鼠个数分别是 :pcDNA3.1 G1组为 5只中 3只 ,pcDNA3.1 G2组为 5只中 2只 ;荧光抗体滴度 1∶2 0~ 1∶80 ;产生中和抗体的小鼠个数分别是 :pcDNA3.1 G1组为 5只中 1只 ,pcDNA3.1 G2组为 5只中 2只 ;中和抗体滴度 1∶10~ 1∶2 0。 2 .经基因枪免疫时 ,实验组小鼠都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荧光抗体滴度 1∶2 0~ 1∶32 0 ,中和抗体滴度≥ 1∶10。结论 重组质粒 pcDNA3.1 G1、pcDNA3.1 G2能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病经胎盘传播宿主的血清免疫反应。 方法  5只怀孕晚期母兔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5 0 0条 /只 ,仔兔出生后 4 3d起 ,每隔 2周采集血清 1次 ,至仔兔发育到成兔 (出生后 113d) ,然后以 EL ISA检测仔兔日本血吸虫特异性 Ig G、Ig M抗体。 结果  6 0 % (12 / 2 0 )仔兔经胎盘感染日本血吸虫 ,其中双性感染 5只 ,肝脏均见虫卵结节 ;单性感染 7只。仔兔血清 Ig M抗体均为阴性 (A值为 0 .0 2~ 0 .2 8,阳性对照为 0 .4 0~ 0 .5 7) ;仔兔血清 Ig G抗体 ,肝脏有虫卵结节的 5只双性感染仔兔中 ,1只出生后 5 7d起、2只出生后 71d起、1只出生后 85 d起呈阳性。其余仔兔 Ig G抗体均为阴性。 结论 经胎盘感染日本血吸虫家兔 ,其所产仔兔在短期内可产生免疫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含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分子谷胱甘肽S -转移酶 (Sj2 6 )和天冬酰胺肽链酶 (Sj32 )的真核载体 pBK-CMV -Sj2 6 /Sj32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情况。 方法 将质粒按 5 0 μg/只在 0w ,3w ,5w免疫小鼠股四头肌 ,第一次免疫后取小鼠脾细胞作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在 0w、3w和 6w经小鼠尾静脉取血 ,ELISA检测血清中抗体效价及阳性反应率。结果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示血吸虫成虫抗原能特异性刺激免疫鼠脾细胞 ;第一次免疫后特异性抗体效价开始升高。抗体最高效价为 1∶2 0 ,3次免疫后有 91.7%小鼠血清呈阳性反应。结论 真核载体 pBK -CMV -Sj2 6 /Sj32可诱导小鼠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混合DNA疫苗pBK-CMV-Sj26/Sj32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含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分子谷胱甘肽S -转移酶 (Sj2 6 )和天冬酰胺肽链酶 (Sj32 )的真核载体 pBK-CMV -Sj2 6 /Sj32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情况。 方法 将质粒按 5 0 μg/只在 0w ,3w ,5w免疫小鼠股四头肌 ,第一次免疫后取小鼠脾细胞作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在 0w、3w和 6w经小鼠尾静脉取血 ,ELISA检测血清中抗体效价及阳性反应率。结果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示血吸虫成虫抗原能特异性刺激免疫鼠脾细胞 ;第一次免疫后特异性抗体效价开始升高。抗体最高效价为 1∶2 0 ,3次免疫后有 91.7%小鼠血清呈阳性反应。结论 真核载体 pBK -CMV -Sj2 6 /Sj32可诱导小鼠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皮内基因免疫注射的方法定位显示重组质粒pCDSj32在皮肤细胞的表达及其诱发小鼠抗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效果.方法用生理盐水做媒体,将大量制备的质粒pCDSj32溶至100μg/100μ1,于小鼠尾根部远端1~2cm处进行皮内注射,4wk后取注射部位皮肤,石蜡包埋、切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pCDSj32在皮肤细胞的表达.对照组和100μg/100μ1 pCDSj32单剂量免疫组小鼠各10只,于免疫后4wk,分别用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计数成虫数和每克肝组织虫卵数.结果 pCDSj32皮内免疫注射后,可在朗罕细胞、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真皮的成纤维细胞和毛囊基底细胞的胞浆内表达,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原性.与对照组相比,100μg/100μ1 pCDSj32单剂量免疫后4wk,可产生较好的保护效果,减成虫率达38.30%,肝脏组织减虫卵率为56.01%.结论首次用皮内基因免疫的方法证明日本血吸虫DNA疫苗pCDSj32可在皮肤多种细胞内表达,并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该免疫方法是继肌肉免疫注射之后又一种颇为有效的基因免疫途径,它将为抗血吸虫感染免疫提供一种模拟生理应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日本血吸虫重组32×103蛋白诱导小鼠保护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用重组日本血吸虫32×103蛋白(rSj32×103)免疫Balb/c鼠,检测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并观察抗日本血吸虫的保护效果。方法用rSj32×103加佐剂免疫小鼠3次,分别在0、2、4周进行,第6周每鼠经腹部感染(4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后42d剖杀,计算减虫率。并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后的抗体反应。结果间接ELISA测得免疫鼠特异性IgG抗体滴度达1∶12800。与对照组相比,减虫率为21.9%。结论用rSj32×103免疫小鼠后可诱导特异性IgG抗体,并能发挥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日本血吸虫重组蛋白 2 0 .8k Da抗原免疫 BAL B/ c小鼠 ,制备单克隆抗体。每鼠注入蛋白 10 0μg,共免疫 3次 ,第1次加福氏完全佐剂 ,第 2、 3次加福氏不完全佐剂 ,间隔 3wk。融合前 ,于免疫的 BAL B/ c小鼠尾静脉注射 5 0 μg血吸虫重组蛋白 2 0 .8k Da抗原 ,4 d后取脾脏与骨髓瘤细胞 SP2 / O融合 ,11d后检测 ,融合率为 13.5 4 % (2 6 / 192 )。EL ISA检测培养上清 ,筛选阳性孔 ,经 3次克隆 ,获得 6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将这 6株细胞上清浓缩 10倍 ,用琼脂双扩散法测得免疫球蛋白亚类为 Ig G1 4株 ,Ig M2株。将 6株细胞扩增后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rSjGST-32适合的免疫剂量。 方法 以50、100、200μg3个不同剂量rSjGST-32加佐剂皂角甙A(QuilA)50μg免疫BALB/c小鼠,同时设QuilA和PBS对照组。ELISA法检测抗体水平。末次免疫4wk后攻击感染,用减虫率及减卵率表示保护力。 结果 与PBS对照组比较,50、100、200μgrSjGST-32组的减虫率分别为38.1%,47.8%和48.8%;每克肝卵(LEPG)减少率分别为39.1%,53.5%和53.6%;每条雌虫每克肝所含虫卵数(LEPF)减少率分别为22.5%,22.8%和21.8%;抗体滴度分别达1∶51200,1∶102400和1∶102400。 结论 重组抗原rSjGST-32加QuilA佐剂免疫小鼠,以100μgrSjGST-32剂量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VAX1/IL-18联合pVAX1/Sj RPS4·CB质粒疫苗对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70只BALB/c雌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pVAX1空质粒组、pVAX1/IL-18组、pVAX1/Sj RPS4·CB组和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等5组(每组14只),每组小鼠在左后腿股四头肌注射相应质粒100μg或等量生理盐水,每隔2周加强免疫1次,共免疫3次。小鼠感染前(免疫后3周)尾尖部取血,ELISA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Ig G以及抗体亚类Ig G1、Ig G2a水平。同时,各组小鼠经腹部贴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1)条/鼠。感染后8周,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日本血吸虫成虫,计算减虫率;取肝组织,显微镜下计数虫卵数,计算减卵率。无菌取脾脏,称重,计算小鼠脾脏指数,噻唑蓝(MTT)法测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水平。分别于小鼠感染前(免疫后3周)以及感染后2、4、6、8周尾尖部取血,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5组小鼠免疫后3周,ELISA检测结果显示,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Ig G、Ig G1、Ig G2的吸光度(A450值)分别为1.03±0.17、0.32±0.08、0.78±0.12,Ig G2a/Ig G1比值为2.44,均高于其他4组。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的减虫率、减卵率分别为52.0%、63.2%,均高于其他3组(P0.05)。脾脏指数结果显示,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小鼠脾脏指数为3.32±0.37,高于其他4组(P0.05)。MTT法检测结果显示,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水平A570值为4.45±0.34,高于其他4组(P0.05)。小鼠感染前以及感染后2、4、6、8周,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IFN-γ含量分别为(569.07±21.15)、(560.66±30.84)、(577.46±36.45)、(605.03±36.91)、(636.33±37.35)pg/ml,均高于其他4组(P0.05);各组IL-4含量在感染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8可增强pVAX1/Sj RPS4·CB疫苗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且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以Th1为主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1.
四种诊断血吸虫病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对血吸虫病监测中的COPT、IHA、PVC-IEST和F-ELISA4种血清免疫诊断方法进行了比较.4种方法的敏感性依次为70.45%、65.91%、54.55%、68.18%,假阳性率均不超过5.00%,4种方法的操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以COPT为最长、最大,其余3种方法较为接近,成本费用以IHA最低.作者认为,在血吸虫病巩固监测地区,可用IHA和F-ELISA法结合门诊肝功能血清检查进行监测,有史者加做COPT,阳性者可作病人处理.疫区暂住人员监测可用PVC-IEST和IHA检测,两种方法均阳性者可作病人处理.  相似文献   

12.
原位PCR对弓形虫感染鼠病理检测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观察原位PCR方法在弓形虫感染病原学检测中的效果。以RH株弓形虫速殖子感染小鼠后第 2、 4、 6天处死 ,取肝脏制备石蜡标本及冰冻切片标本 ,以直接法原位PCR扩增并检测石蜡标本中的弓形虫DNA ,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冷冻切片标本的结果相比较。 18例直接原位PCR法检测标本中均得到阳性信号 ,病原体检出率为 10 0 % ,优于免疫组化法 (11/18)。直接法原位PCR为检测病理标本中的弓形虫DNA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20682人群糖尿病筛查及1566人OGTT的研究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4  
为积极开展对糖尿病的防治,我们在1994年北京地区年龄≥25岁、城市农村各半的20682人群进行标准馒头餐试验,以馒头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者1566人施以OGTT、胰岛素、血脂、尿白蛋白及血压(BP)、ECG检查。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糖尿病(DM)患病率为3.44%,比1980年增高4.8倍,糖耐量减低(IGT)患病率为3.26%,北京近郊和远郊农村DM和IGT患病率都明显高于城区(P<0.001)。BMI≥25和BP>18.7/12.0kPa(140/90mmHg)者DM和IGT的患病率明显高于BMI<25和BP≤18.7/12.0kPa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等倍级数递增。本次调查而诊断的DM组中,已并发冠心病者占26.96%,并发早期糖尿病肾病者占32.8%。  相似文献   

14.
We have used a panel of anti-cytokeratin antibodies and immunofluorescencemicroscopy to examine synovial tissue from a variety of largeand small joints in patients with various rheumatic conditions,including RA, OA, AS, 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 (PVNS)and tenosynovitis (TS). In every case we regularly found bloodvessels with endothelia which express cytokeratin. Positivestaining was obtained with a guinea pig anti-keratin antibody,with monoclonal antibody 8.13 and with a monoclonal antibodyspecific for keratin 18. Staining of endothelial cells was confirmedby double labelling with antibodies to cytokeratin and factorVIII/von Willebrand factor. We also detected a polypeptide correspondingto cytokeratin 18 (MW 45 000) by Western blotting of synovialtissue. In addition we have isolated pure populations of synovialendothelial cells in culture and demonstrate an extensive cytokeratinintermediate filament network which co-localizes with vimentinfilament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e cytokeratin 18network in synovial endothelium may be important for our understandingof endothelial changes in synovial disease. KEY WORDS: Cytokeratin 18, Endothelium, Synovium, Rheumatoid arthritis  相似文献   

15.
1988年4月—1990年5月对豫东北平原10个县、市42个点22056人进行了土源性线虫的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1.9%。查见土源性线虫5种,其感染率分别为:蛔虫40.7%、镜检钩虫9.2%、鞭虫2.3%、蛲虫(12岁以下的儿童)21.8%和粪类圆线虫0.02%。钩虫的男、女感染率差别有显著意义,这可能与女子积肥耕作、赤足下田机会多有关;0—19岁(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年龄组人群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学生较其他职业的感染率为高,可能与他们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667例黑人高血压的某些临床特点,本组高血压患者血压较高,平均血压26.1/16.2kPa(196/122mmHg)。平均身高1.80m,平均体重90.5kg,平均每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为15.69g。血离子图均在正常范围内,唯血尿素较低,血尿酸较高。并发症以周围动脉硬化症较多(110/667例),面脑溢血,心肌梗塞、心衰少见。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的黑热病于1958年达到基本消灭后,坚持监测,积极防治,1973~1985年仅查见11例病人。为全面评价对该病的防治效果,于1991~1992年对苏北4个市、14个县(市、区)、56个乡镇进行了一次全面监测,所查地区无现患黑热病人,既往病人无复发,也未查见白蛉,人群免疫状况和黑热病基本消灭后的非流行区人群免疫状况基本一致。有理由认为:江苏省的黑热病防治效果巩固,已由原来的流行区转为非流行区。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调查武汉地区既往职业献血员血清TTVV DNA及其他几种肝炎病毒基因的状况与特点。方法采用PCR或巢式PCR对74例既往乡村献血员进行血清TTV DNA及HCV RNA、HGV RNA的检测。结果 TTVDNA、HCV RNA及HGV R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3.2%、23.0%与2.7%,TTV DNA检出显著高于其他肝炎相关病毒,HCV RNA阳性率显著高于HGV RNA阳性率。结论 既往长期的献血已造成地区乡村职业献血员TTV与HCV感染率的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