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气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后世医家对胃气的内涵论述颇多,有的单指胃的功能与特性,有的指元气、卫气、一身之气等,如李东垣:“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六者,……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但多数医家倾向于胃气泛指脾胃共同的生理功能,如《医述·卷一·医学溯源·脏腑》:“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故言胃气,内已概括及脾气矣”。笔者认为胃气指胃的受纳、腐熟与脾的运化功能的综合。泛指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小儿脾胃疾病的治疗总则分为补脾法和运脾法两大类,从临床角度来看,关键在于运脾,因此,运脾治法在儿科脾胃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脾主运化是其主要功能之一,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实际上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习惯上称为“脾气健运”,只有脾气健运,也就是脾主运化的功能正常,则饮食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与运输功能才能旺盛;反之,脾不健运,上述功能失职,则会出现腹胀、纳差、便溏等脾胃病的发生。而小儿时期生理上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加之小儿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阶段,所…  相似文献   

3.
水肿的发生,虽然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但是在治疗上决不应忽视养血之治法。《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说明人体水液代谢必须赖于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输、肾气的开阖,三者协调,三焦方能司决渎之职,膀胱气化得以畅通,而小便才能之利,反之肺、脾、胃三脏功能障碍,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利则造成水肿,故治疗水肿常采取发汗、利水、攻逐等方法。  相似文献   

4.
脾为脏腑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损伤,影响气血的生成,从而导致肺、胃、肾功能失调,发为消渴。消渴日久耗伤脾气,影响气血运行,气虚痰凝,痰凝气滞,气滞血瘀,从而脏腑失润,脉络痹阻,变证由此而生。由此可见,消渴的病机以脾失健运为关键,以气阴两虚贯穿始终,以内热、痰湿、血瘀为标,且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侧重。因此,消渴的防治应从脾着手,健运脾胃,消渴乃治。  相似文献   

5.
1 肝病辨治 三纲为主 《肝病证治》是《西溪书屋夜话录》(残本)唯一留 存于后世对肝病证治进行论述的医书。由清·王泰 林(1798-1862) 所著,作者通过对前人治疗肝病方 法的归纳,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总结出治肝三十法, 王泰林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 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 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重点强调肝病虽然复 杂而变化多端,应以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为纲, 辨证施治。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气以条达通畅为顺, 若由多种原因引起抑郁则气机壅滞不利,肝气郁结 而为病。故肝病初起,首见气郁之证。始为气郁本 脏,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由于气为血帅,气行血行, 气郁则血瘀,肝病则可由气及血,致络脉瘀阻。本脏 气机失调则会致全身气机失衡而累及他脏病变,木 能克土,脾胃与肝同处中焦,肝气首先会影响脾胃运 化功能,造成肝脾不和,肝气犯胃;金克木,肝升肺 降,故肝气不利则肺气难平,形成肝气犯肺,肝气横  相似文献   

6.
一般谓“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其实六经、脏腑是密切相联的,六经以脏腑为基础,所以《伤寒论》中既寓有脏腑辨证,亦寓有脏腑治法,今兹举治肺法加以说明。一、解表宣肺用于外邪袭表,肺气失宣之证。因肺主皮毛,卫气通于肺,邪袭皮毛,卫气闭郁,肺气不得宣畅,证见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脉  相似文献   

7.
七味白术散出自宋代名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原名白术散,《幼幼集成》称其为"脾胃泄泻之圣药"。其组方精当,健运脾胃,调畅中焦,后世一直作为临床健脾要方广泛运用。严继林教授临床治病尤重调补中焦,常运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多种临床杂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潘立群教授以升阳举陷法治疗食管癌术后腹泻并发症,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手术所伤,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患病日久,命门火衰,脾肾阳虚;虚实夹杂之证亦常见,以脾胃虚弱为本,外感六淫、饮食情志所伤为标。脾虚气陷、脾失健运是致病关键,治疗以升阳举陷为立法之本,以升陷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从而升发脾阳,使脾胃升降协调,脾运得复,腹泻即止。   相似文献   

9.
补益肝肾法是为医治肝肾不足诸证而设,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在眼科,肝肾与内眼密切相关,早已为历代眼科医家所重视。《银海精微》谓:“肝肾之气充,则精采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蒙眩运。”古今大量医疗实  相似文献   

10.
肺血虚证,是肺气亏虚,气不生血,津液不足,生血物质减少所致止虚之谓。近年来,对肺血虚证的研究日趋活跃.已成为肺系学说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肺病的辩证论治,临床上多侧重于虚实两端,而虚证又以肺气虚,肺阳虚,肺阳虚为主,很少给予肺血虚的位置。清代名医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虽有论及,但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探研。故笔者兹将所辑资料,结合临床体会,试将肺血虚的证治探讨如下。1病机任说人之一身,不外气血耶。从生理而言,一是肺主气,气生血。所谓“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之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培土生金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理论基础。[方法]结合历代文献的相关记述,梳理培土生金法的脉络,根据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特点,分析培土生金法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治疗中的应用。[结果]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当以脾胃亏虚为发病之本,以痰浊上犯为发病之标,肺气受损,宗气与卫气不足贯穿疾病始终。治疗当以“培土生金”之法,通过健运脾胃,杜绝生痰之源;补充宗气与卫气生成之本,恢复已伤之肺气,达到标本兼治之效。经典名方参苓白术散、麦门冬汤、黄芪建中汤等皆宗“培土生金”之旨,疗效甚佳。[结论]培土生金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意义,通过健运脾胃治疗肺脏之伤损,对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顾老平日临证,遵崇“脾为后天”之旨,对于慢性疾病的辨证施治,尤其重视中土健运之力,尝谓:“不受水谷之土,当亦呆运其药,是药不至病所,何有其效可谈”。鉴于此理,凡遇缓治之疾,顾老常先着眼中焦,但见厌于水谷者,其治多暂舍他症而专注脾胃。  相似文献   

13.
对于营气和卫气的概念,以往教科书中的叙述均有所不同,不甚明确清晰。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以其运行于脉中、脉外定义营气、卫气。似显得过于笼统。六版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将营气的概念描述为“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较五版教材明确,但认为“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卫气亦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有混淆营气与卫气成分构成之嫌。新版教材(七版)《中医基础理论》对营气和卫气的概念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为张仲景经典之著,书中顾护脾胃的思想,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通过对《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十枣汤证、白虎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等的治疗、用药、方后调护法的解析,从健运脾胃调和营卫,寒温并用健脾祛邪,祛邪护脾免伤正气,肝病实脾助正达邪,温健脾胃调中补虚,五个方面对仲景顾护脾胃思想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5.
东垣先生根据《内经》“损者益之 ,劳者温之”之义 ,制定了补中益气汤 ,大忌苦寒之药 ,选用甘温之品 ,治疗饮食劳倦、脾胃气虚、脾失健运、脾阳不固、内伤寒热之证。脾胃同居中焦 ,脾气主升 ,胃气主降。先生说 :“内伤脾胃 ,乃伤其气……伤其气为不足 ,不足者补之” ,以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治气虚之本 ,升提下陷之阳气 ,求浊降清 ,脾阳调和 ,使水谷精气生化有源 ,运化得健 ,统摄有力 ,辨证得当 ,施治疾病可除。1 外科手术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 ,男 ,50岁 ,1 996年 9月 1 6日于我院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第 4周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 ,…  相似文献   

16.
钟天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3(3):125-125,129
大凡出血病证 ,多与热与气有关。热伤脉络或气虚不摄或气滞脉阻等因素 ,均可导致各种出血。而一些慢性出血 ,则多因脾气亏虚 ,统摄无权。用补脾摄血、引血归脾等法治疗奏效甚捷。本文就“脾统血”谈点体会。《难经·四十二难》说 :“脾主裹血 ,温五脏。”脾统血 ,即指脾气对血液运行、输布的管辖与制约作用。它包括“藏营化血”“统血”两层意思。1 脾气健旺 ,统摄得宜 ,则血循常道1 1 藏营化血 《灵枢·决气篇》说 :“中焦受气 ,取汁变化而赤 ,是谓血。”血液源于水谷精微 ,化生于中焦脾胃。脾气充足健运 ,能够促进血液的正常生化 ,维持…  相似文献   

17.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五腑六腑中皆有胃气,凡脏腑、声色、脉舌、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故<内经>有"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之说.临证重视后天之本,对"人以胃气为本"的理论应深刻领会.历代医家治病能得心应手,调护胃气是其重要经验之一.对于脾胃病证的治疗,更有丰富的经验.脾胃代表了脾、胃、大小肠的功能,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枢,一则宜降,一则宜升,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助脾胃之升降,肺的宣发肃降对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也有影响,同时,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临证时可以从纳化、升降、燥湿几方面的病理变化参以寒热虚实来辨别脾胃病的证候.  相似文献   

18.
附子为乌头之侧根,与乌头同属一物,古人谓反白芨。因而后世医家鲜有乌附与白芨并用者。先父孙泽生,生前有用白芨、附子、甘草三味为散,治疗肺痨之经验。我行医后,曾以此方应用于小儿肺痨,芨附同用,并无副作用,且效果满意。小儿肺痨,多因脾胃亏损,土不生金;或肾阳不足,子病犯母所致。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则卫气随之而虚,风寒乘虚自皮毛侵入而舍子肺,寒伏日久,郁而成痨。治  相似文献   

19.
“葶苈大枣泻肺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原文谓“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又“痰饮咳嗽病”篇谓“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本方由葶苈子、大枣二味药组成,其中,葶苈子味苦寒,能开泄肺气,具泻下逐痰之功,治实证有捷效,佐以大枣甘温安中,缓和药性,使泻不伤正。本方适用于肺痈初期表  相似文献   

20.
《内经》云:“脾胃者,仓禀之富,五味出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一脏一腑,一阴一阳,并位于中焦。其间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运相辅,共司水谷运化、气血生化之职能。治脾胃病之方剂配伍,不仅要从辨证立法用药,而对脾胃的纳运、升降、操湿、阴阳等方面对立统一的功能特性,亦要有所斟酌,否此,则疗效不佳。观古今治脾胃之有效方剂,皆得益于此。下简要述之,冀希对同道有助。其一,方剂用药贵乎灵运。胃主受盛、腐熟水谷,通降之性;脾司运化.有转输水谷之精微的职能,升发清气与泄降糟粕皆系于脾胃。常云:脾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