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特征与其手术前后中医证型变化规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18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并对其中104例进行随访,同时对纳入病例进行了介入术前、术后1周及1个月的中医证候的观察,将其介入时的冠脉特征与后者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①介入术前冠心病中医证候中以血瘀证165例(87.2%)、气虚证145例(76.5%)及痰浊证90例(47.5%)最为常见.介入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冠心病中医证候中仍以血瘀证、气虚证及痰浊证最为常见.②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以双支病变为最多见,其中又以阳虚、痰浊、血瘀及气虚等证型病变支数为最多:阳虚(平均2.32支)>痰浊(平均2.16支)>血瘀(平均2.15支)>气虚(平均1.96支);气虚、血瘀、痰浊及阳虚等证型的冠脉狭窄程度较重.在冠脉Gensini评分上,标实证型中以痰浊证及血瘀证为最高,本虚证中则以阳虚证为最高.结论 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介入特征与其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胸痹心痛病中医病性证素与冠状动脉CTA结果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病中医病性证候要素与冠状动脉CTA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借助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将客观指标与中医辨证有机结合,对23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与冠状动脉CTA不同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素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胸痹心痛病常见病性证素分布由多到少排列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血瘀证素和痰浊证素以三支病变为主,气滞证素以单支病变为主;冠心病患者狭窄程度较重者多见气虚证素、阴虚证素、痰浊证素。结论胸痹心痛病中医病性证素分布与冠状动脉CTA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能为临床正确辨证论治、判断病情、拟定治法、调方用药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建立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方法:应用文献整理、临床调查、专家研讨等方法,建立冠心病常见中医证候诊断规范草案,将该草案的辨证结果与专家经验辨证进行对比验证,根据临床验证结果与临床实际对该草案进行反复修订,逐步完善。结果:初步建立了冠心病证候定性与定位诊断规范。定性诊断包括实证与虚证,实证有气滞证、血瘀证、寒凝证、实热证、水湿证、痰浊证;虚证有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阳脱证,共11个定性证候。定位诊断,病位在心,主要涉及肾、肝(胆)、脾、肺、胃。诊断内容中确立了各证候特异性症状与非特异性症状,并设定了满足诊断的条件。临床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辨证与专家辨证结果对照,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5.73%,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3.33%。结论: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基本符合中医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病变支数的关系,寻找辨证客观化指标。方法对10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分型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单纯血瘀证组和血瘀兼气滞证组多见单支病变,血瘀兼痰浊证组和血瘀兼寒凝证组多见3支以上病变。阴虚证组以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为主,阳虚证组以双支病变、3支以上病变为主。标实证、本虚证各组间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病变支数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A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理论和临床方面的依据。方法:以150例行冠状动脉CT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由经验丰富的中医临床医生诊断为冠心病者100例,并将其分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寒凝7个中医证型,称为A组,体检正常者50例,称为B组,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CTA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血瘀是主要的证候要素,痰浊及阳虚次之。冠心病组患者的CACS及EAT体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候的钙化积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瘀的钙化积分最高,阳虚次之。不同中医证型的钙化程度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少量钙化多见于痰浊、气滞患者,轻度钙化多见于气虚、阴虚患者,中度钙化多见于血瘀、痰浊、阴虚、阳虚、寒凝患者,重度钙化多见于血瘀、气滞、阳虚、寒凝患者。结论:冠状动脉CTA的部分指标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其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对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的诊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活动平板试验阴性的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冠心病的早期辨证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将36例活动平板试验阴性,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辨证方法采用虚实辨证,虚证分为气虚、阴虚、阳虚,实证分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并对证型分布、证型相兼、血瘀证积分及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分别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在证型分布中以气滞证、阴虚证为主,而所有病例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血瘀征象;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这类患者主要为单支病变,狭窄程度较轻。结论:活动平板试验阴性的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以气滞证、阴虚证为主,血瘀贯穿于冠心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这类患者的冠脉病变通常较轻,早期干预治疗有助于延缓冠心病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寻找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化指标,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对近11年文献中所包含的3021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提取证候要素,运用现代医学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观察中医证候要素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血瘀、痰浊、气虚、阴虚为主,其他次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中以气滞、阴虚证候要素为主,在三支病变中以血瘀、痰浊为主。结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不同,其主要中医证候要素不同,提示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要素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上海市延吉社区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人群中医基本证候的分布情况。方法:对上海市杨浦区延吉社区2038例60~90岁常驻居民进行病史调查、空腹血糖检测、X线检查及骨密度测试,对筛检出的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DOP)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结果:该社区DOP人群多见的虚证证候为阴虚证(55.86%)、气虚证(43.24%)和阳虚证(43.24%),多见的实证证候为血瘀证(41.44%)和痰证(32.43%)。病位以在肾(64.86%)、脾(44.14%)、为主。结论:DOP人群的中医证候以阴虚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和痰证为主,病位主要在肾、脾。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09年4月间在我院住院的20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证候分布:阳虚血瘀证32例(15.8%)、气虚血瘀证28例(13.9%)、气滞血瘀证28例(13.9%)、痰瘀交阻证24例(11.9%)。兼证中:血瘀证及其兼证(气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合计占88例(43.6%)、阳虚及其各兼证组(阳虚寒凝证+阳虚痰瘀证+阳虚血瘀证)合计占62例(30.8%)>气虚及其兼证组(气虚血瘀证+气虚痰瘀证)合计50例(24.8%)。[结论]血瘀阳虚证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冠心病中医不同证型间的关系。方法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观察所有入选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分析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和病变程度,及其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收入符合纳入标准患者95例,其中血瘀证加痰浊证共计64例,占67.37%;冠脉单支病变的血瘀证比例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冠脉多支病变病例以痰阻心脉证与血瘀证比例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组显著低于其他证型(P0.05);冠心病患者8个证型间冠脉病变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92)。结论:冠心病的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为常见,冠脉单支病变多见于血瘀证,冠脉多支病变多见于痰浊证和血瘀证,提示痰浊和瘀血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伴随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呈现出冠心病中医证型标实证由滞到瘀,继而蕴久化浊,本虚证由阴虚、气虚逐渐耗伤阳气而向阳虚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湖南地区早发冠心病冠脉病变与病性证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湖南省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证素之间相关性.方法 对156例早发冠心病患者进行证素分类辨证分析.冠脉病变程度以狭窄程度表示,病变积分以Gensini积分计算,心功能分级采用Killip分级.结果各证素组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浊>阴虚>血瘀>气虚>热蕴,各组间冠脉病变程度与证素无明显相关性,各组间心功能Killip分级无显著差异,各组Gensini积分气虚组病变积分较其他组高.结论 湖南地区早发冠心病以痰浊为主要证素,但含有气虚证素的早发冠心病一般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调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特点。方法临床系统采集223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和相关实验室指标,运用SAS6.1l软件进行系统聚类、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和方差分析等多元统计。结果多元分析提示3类证候特点:第1类为湿热内蕴、血瘀阻络、肝脾气虚的134例;第2类为气阴两虚,气虚重于阴虚,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兼有血瘀的62例;第3类为气阴两虚,阴虚重于气虚、瘀热内蕴,兼有湿邪内停的27例。分析相关实验室指标在3类证候间的变化显示,邪实为主、兼有正虚的的第1类,其血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活性显著高于正虚为主、兼有邪实的其它两类;阴虚为重的第3类,其血纤维结合蛋白(FN)、血浆凝血因子V(FV)、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自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值均显著低于气虚重于阴虚的第2类及邪实为主的第1类。结论多元统计方法在较大程度上能体现出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的特点及规律性,3类中医证候特点基本符合临床。证候分类与实验室指标结果提示,肝组织炎症是湿热内蕴的病理基础,肝功能障碍、肝实质损害程度是肝炎后肝硬化肝肾阴虚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中医证候初探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中医药在防治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中的作用。分析其中医证候特点。[方法]观察120例PTCA术后再狭窄(RS)的病例,PTCA术及支架植入术按常规标准方法进行,中医证候参照邓铁涛教授治疗冠心病的证候标准。[结果]气虚痰瘀证78例,占65%;阴虚痰瘀证13例。占11%;痰瘀内阻证29例。占24%。[结论]本观察印证了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思想,大多数PTCA术后再狭窄患者的中医证候为气虚痰瘀证,以益气化痰活血为主的中药治疗可能是防治RS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胸痹心痛证冠状动脉造影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冠造)诊断胸痹心痛证,探求中医证候规律,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用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系统,以Judkins法对100例患者行冠脉造影,按冠状动脉(冠脉)狭窄性质分为轻、中、重和闭塞性病变,根据冠脉受累分为左主干、单支和多支病变,按中医辨证分型观察。结果:发现胸痹心痛以虚实夹杂多见,占57%,冠造正常的胸痹心痛患者,以气虚气滞多见,其次是气虚痰浊;冠造异常冠脉多支病变及重度狭窄的以气虚痰浊、气虚血瘀多见。结论:通过冠造可以将胸痹心痛证候量化及客观化,并按胸痹的缓急,轻重将本病分为气滞心脉、寒凝心脉、心络瘀阻、血瘀心脉及心脉闭阻等中医证型,根据冠脉病变程度区分“本虚标实”及“本实标虚”的不同病理机制及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冠脉支架植入对冠心病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冠脉支架植入组和未接受支架植入的冠状血管造影组,于术前1d、术后1d、术后10d、术后30d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清脂肪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冠脉造影组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血清脂肪素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血管造影组术后1d、术后10d、术后30d脂肪素的浓度持续升高,各时间段血清脂肪素浓度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纯冠脉造影不影响冠心病患者脂肪素表达,冠脉支架植入后一个月内脂肪素持续升高,分析脂肪素可能与内皮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血清OX40配体(OX40L)对术后6个月患者心血管事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于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收集在我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156例,所有患者均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检测血清OX40L水平,术后内科标准化治疗,随访6个月根据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为事件组和无事件组。结果 在147例有效随访患者中,事件组患者31例(21.09%),无事件组患者116例(78.91%);事件组患者血清OX40L水平(1.79±0.59)ng/mL明显高于无事件组患者(1.27±0.37)ng/mL,(P〈0.01);事件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校正后,血清OX40L仍然是心血管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前血清OX40L水平对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有很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痰瘀互结证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辨证的重要证候之一,痰浊与瘀血是冠心病发病最主要的两大病理因素,两者相互胶结贯穿该病发生、发展的始终。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疗多从痰瘀同治,并根据其发病标本虚实,以及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等不同情况,按气虚、气滞、气阴两虚、阳虚、寒邪、热邪、毒邪的轻重加以辨证施治。该文通过对冠心病痰瘀互结本证及其兼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医证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nti-platelet regimens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Shuxinyin (SXY,) on in-stent restenosis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Methods

Forty-four patients with successful stent implantation in a coronary arter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treated group (n = 20) and the control group (n = 24). The treated group received SXY and anti-platelet therapy.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nti-platelet regimens only. Platelet activation was assessed before and immediately after the stenting by flow cy-tometry, the expression of P-selectin (CD62P) and glycoprotein(GP) П b/Ш a receptor. It was reassessed on the 30th day after stenting. Plasma fibrinogen (Fg) and C-reaction protein (CRP) were measured by biuret and laser scattering turbidimetry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the scoring of the symptoms of Qi deficiency syndrome, Qi-Yin deficiency syndrome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the two groups.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combination with SXY and anti-platelet therapy was remarkable in reducing plasma CRP (P < 0.05), and also with the tendency to decrease plasma Fg, GP П b/Шa and CD62P. It could also evidently decrease the scoring of Qi-Yin deficiency syndrome, Qi deficiency syndrome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after stenting (P <0.05, 0.01, 0.01) respectively. Followup survey found 40 % relapse of angina pectoris with 4 cases of in-stent restenosis proved by angiography in the treated group. But the relapse of angina pectori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67% with 2 cases of mypcardial infarction (MI), 7 cases of in-stent restenosis proved by angiography and one death.

Conclusions

Combination with SXY and anti-platelet regimens can prevent stent thrombosis and in-stent restenosis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and it seems superior to anti-platelet therapy only.  相似文献   

19.
揭示女性冠心病辨证构成特征,为中医防治女性冠心病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期刊文献数据库中近15年具有明确诊疗记录的冠心病病例报道,提取性别、年龄、中医证候和病性进行整理。分别统计分析男性、女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病性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女性患者中气虚血瘀证居首位,其次为胸阳不振、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心血瘀阻、气滞血瘀;病性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气滞;其中49岁以下患者中居前列的是气滞血瘀、气滞心胸、胸阳不振和心血瘀阻,病性以气滞、血瘀为主;49~60岁中肝肾阴虚出现最多,病性以阴虚为首;60岁以上患者中以气虚血瘀、气阴两虚为首,病性主要为血瘀、气虚。男性患者以痰瘀互结证为主,血瘀、气滞居病性前2位。结论 冠心病中医辨证构成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辨证构成存在自身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患者辨证构成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