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安和郑州地区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分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西安和郑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基因型,比较了两地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方法 采用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法对采自西安地区的46份和郑州地区的40份HCVRNA阳性标本进行HCV基因型分型研究。结果 西安地区46份标本中,25份(54.3%)为1b型病毒,17份(37.0%)为2a型病毒,4份(8.7%)为1b/2a混合型病毒;郑州地区40份标本中,19份(47.5%)为1b型,13份(32.5%)为2a型,3份(7.5%)为1a型,4份(10.0%)为1b/2a混合型病毒,1份(2.5%)为1a/1b混合型病毒。结论 两地的优势株均为HCV1b型,其次为2a型,郑州地区有1a型菌株的发现。  相似文献   

2.
基因芯片法对丙型肝炎病毒RNA的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的分型诊断芯片,检测其对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基因分型诊断的价值。方法:根据HCV 5′端非编码区末端(5′UTR)和C区设计引物和特异性探针,将设计的20条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用核苷酸合成仪合成后,配制成50μmol/ml的点样液,用点样仪点到特殊处理的玻片介质上,制成HCV基因分型诊断芯片。收集HCVRNA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血清30份作为实验组,健康人血清30份作为对照组。用荧光定量PCR仪对两组血清进行HCVRNA定量检测,实验组血清HCVRNA含量均大于5()()copies/ml,对照组血清HCVRNA均为阴性。两组血清进行HCVRNA分离纯化、逆转录反应、巢式PCR扩增后,分别用基因芯片与核酸序列测定法进行双盲HC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实验组血清基因诊断芯片检测均为阳性;基因分型1b型23例,3a型2例,3b型1例,2a型1例,2b型1例,混合型1b 2a1例,1b 3b型1例;核酸序列测定分型1b型25例,3a型2例,3b型1例,2a型1例,2b型1例;两种方法检测的基因分型符合率为93.3%。对照组血清基因芯片检测均阴性。结论:制备的HVC基因诊断芯片可以用于检测血清HCVRNA,并进行基因诊断分型,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出入境人群HCV的基因分型,并分析HCV不同基因型与病毒载量、ALT活性水平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72542名出入境人员进行HCV抗体检测,对抗-HCV阳性标本进行HCV基因分型。以荧光定量PCR测定HCVRNA载量,同时检测ALT活性。结果 共发现197份标本呈抗-HCV阳性,阳性率为0.27%,其中出境人员阳性率为0.24%。入境人员阳性率为0.31%。抗-HCV阳性标本经PCR检测基因分型后发现110份标本含有HCVRNA,共发现5种基因型,其中1b占40.0%、6a占30.0%、2a占14.5%、1a占8.2%、2b占7.3%。中国大陆人群与中国香港及其他国家人群的各基因型分布无明显差异。各基因型群间与HCVRNA载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型人群HCVRNA载量明显高于其他各型人群(P〈0.05)。不同基因型人群间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V RNA拷贝量与ALT活性无相关性。结论 HCV-1b为优势基因型。对HCV基因分型以厦PCR病毒载量和LAT活性检测。实行HCV实时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Liu LJ  Zhang R  Li JQ  DU SC  Jin D  Wei 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0):1407-1410
目的初步探讨东北部延边地区HCV基因型分布和1a型的感染状况。方法对44例来自延边地区的HCVRNA阳性样本进行HCV5’非编码区(5’NCR)复合酶切分型分析。将分型结果为1a型的4例样品(分别为Y2、Y4、Y6、Y8)进行5’NCR和NS5B区的扩增,测序,然后与27个HCV全基因参考序列(均来自GenBank)比对并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44例样品中1a/1b混合型19例(43.1%),1b型12例(27.3%),2a/1b混合型8例(18.2%),1a型4例(9.1%),2a型1例(2.3%),2b型以及3~6型未检出。其中,1a型的4例样品Y2、Y4、Y6、Y8分别与各基因型的全基因参考序列相比较,在5’NCR与1a型参考序列HC—J1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0.990、0.990、0.990、0.990,进化树分析也证实为1a型;在NS5B区与1b型参考序列HC—J4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0.936、0.957、0.936、0.936,进化树分析表明为1b型。结论延边地区以1a/1b型混合感染为主,1b型和1b/2a型感染次之,与中国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对4例1a型HCV病毒株的分析发现,存在HCV5’NCR与NS5B分型结果不一致现象。分析推测可能是HCV基因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重组的表现,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了解鞍山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的情况。 方法 采用型特异性引物逆转录巢式PCR法对鞍山地区抗HCV和HCV RNA均阳性的患者共189例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 在189份抗HCV和HCV RNA均阳性血清中基因型分别检测出了1b和2a型,未发现混合型感染,其中11份为阴性。 结论 鞍山地区基因型有1b型和2a型两种型,未发现其他亚型,1b型(53%)和2a型(47%)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血清中不同基因型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的含量。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逆转录型特异性引物PCR同时检测21例费城酒精依赖丙肝患者的血清HCVRNA拷贝数并分析HCV基因型。结果21份血清标本中,有17份为HCVRNA阳性。这些阳性血清的HCVRNA含量波动范围在104.60~106.20拷贝/ml。检测到1a和1b两种HCV基因型,其中1a型7例,RNA平均滴度为105.28±0.75拷贝/ml,1b型(9例)RNA平均滴度为105.28±0.28拷贝/ml。结论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有极佳的一致性,酒精依赖丙肝基因型1a和1b血清中HCV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Zhao W  Liu W  Liu Q  Zhang L  Zhou Z  Liu X  Zhang H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8):1249-1253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诊断芯片的制备和其对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基因分型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根据丙型肝炎病毒5′端非编码区末端(5UTR)和C区设计引物和特异性探针,将设计的20条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用核苷酸合成仪合成后,配制成浓度为50μmol/ml的点样液,用点样仪点到特殊处理的玻片介质上,制成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诊断芯片,收集HCVRNA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血清60份作为实验组,健康人血清60份作为对照组,用荧光定量PCR仪对两组血清进行HCVRNA定量检测,实验组血清HCVRNA含量均大于500拷贝/ml,对照组血清HCVRNA含量均小地500拷贝/ml,两组血清进行HCVRNA分离纯化,逆转录反应,巢式PCR扩增后,分别用基因芯片,HCVRNA核酸序列测定法(美国Li-Cor核酸序列测定仪)进行双盲丙型肝炎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实验组血清基因诊断芯片检测均为阳性;基因分型;1b型46例,3a型3例。3b型3例,2a型2例,2b型2例,混合型1b 2a2例。1b 3b型2例;核酸序列测定分型1b型50例,3a型3例,3b型3例,2a型2例,2b型2例;基因诊断芯片检测和核酸序列测定检测的基因分型结果符合率为93.3%。对照组血清基因芯片检测匀阴性。结论 肝炎病毒基因诊断芯片可以用于检测血清HCVRNA,并进行基因诊断分型,准确率较率。  相似文献   

8.
某地区吸毒人员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和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吸毒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流行和基因分布现状,探索HCV的传播规律。方法:采集本市强制戒毒所576份吸毒人员和本站体检的从业人员210份血清标本,用ELISA法对所有标本进行抗HCV的检测;检出抗HCV阳性的血清进一步用特异性引物RT-PCR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576份标本中,经血途径(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吸毒或有输血史和用血制品史的吸毒者,其抗HCV检出率(13.8%)明显高于经口吸毒者(6.3%),说明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吸毒、用血制品、输血都是感染HCV的危险因素。经口吸毒者抗HCB检出率明显高于从业人员,提示经口吸毒在传播HCV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地籍吸毒者的抗HCV检出率(5.7%)明显低于外省吸毒者(27.7%)、外省有血途径感染机会的吸毒者,83.3%都感染了HCV,本地有同样途径有吸毒者,仅有8.6%感染了HCV;这可能与外省有关城市的高感染率有关。结果还显示,山西省吸毒人群的HCV基因型的分布与从业人员较一致,均以1b型为主(78.9%),其次为2a型(15.8%)和1b/2a混合型(5.3%);未检出1b型、2b型和3a型。结论:该吸毒人群中HCV基因以1b型占优势。其分布与南方城市和本省的其他人群相近^[6]。血途径仍是HCV感染的主要途径,但经口吸毒在HCV传播上的重要意义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了解天津地区丙型肝炎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52例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基因测序法进行HCV基因型的检测,并对基因型与其他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52例丙型肝炎患者分别感染1b、1a、1c、2a、2i、3a、3b、4a和6a共9种基因亚型,其中1b型占59.9%,其次是3a型,占12.7%。对1型、2型、3型和4型4种基因型进行肝功能、HCVRNA病毒载量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HCV感染的不同肝病程度患者的基因型分布进行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天津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1b型为主,其次为3a型。HCV基因型与HCVRNA病毒载量、肝脏损伤指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武威地区丙型肝炎基因分型特征,为HCV感染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70例抗-HCV阳性血清标本,并对血清标本PCR扩增基因片段,测定核苷酸序列进行基因分型.结果:70例标本中HCV1b型38例,占54%;HCV2a型21例,占30%;HCV1b/2a混合型9例,占13%;HCV2b型2例,占3%.结论:武威地区HCV基因型主要为1b型,其次为2a型,同时存在1b/2a混合型和2b型,与相邻城市HCV基因型分布比较有一致和差异.  相似文献   

11.
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效果随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与干扰素治疗后HCVRNA阴转远期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反转录PCR(RT-PCR)方法。结果:干扰素治疗后,经过18mo-26mo的随访,Ⅱ-1b型HCVRNA持续阴转率为20.0%;Ⅲ/2a型为70.0%,两型疗效相差非常显。结论;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疗效与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有关,对Ⅲ/2a型的疗效优于Ⅱ/1b。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1b型的非结构蛋白3(NS3)区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方法:将患者分为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组、非HCC组及HCC组,从患者血清中提取HCV-RNA,采用巢式聚合酶链法(nested -PCR)进行HCV基因分型并扩增HCV-NS3片段,分析HCV-NS3区片段的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蛋白质二级结构。结果:3组均以1b型为主,3组间1b型所占百分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95%,3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5%,且3组在NS31227-1206区间都无特殊的氨基酸突变;NS31227-1206区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分为A、B 2型,携带组及非HCC组以A型为主,而HCC组以B型为主;携带组与非HCC组蛋白质二级结构分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HCC组与携带组、非HC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1b型HCV携带者及非HCC患者与HCC患者在蛋白质二级结构上有差异,HCV-NS3与HCC的发生有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近年来检测出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基因分型结果,分析基因型分布特征。结果 1 998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共检出5种基因型、15种基因亚型,其中4例为2种基因亚型的混合感染。其基因型或亚型分布:1a型8例(0.40%)、1b型1 368例(68.47%)、1c型18例(0.90%)、2a型78例(3.90%)、2b型1例(0.05%)、2i型16例(0.80%)、3a型291例(14.56%)、3b型154例(7.71%)、3k型4例(0.20%)、5a型1例(0.05%)、6a型50例(2.50%)、6b型3例(0.15%)、6h型1例(0.05%)、6n型1例(0.05%),混合感染中1b/1c型、1b/6h型、2c/2a型、3b/3k型各1例(各占0.05%)。不同性别间主要基因亚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龄段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患者丙型肝炎病毒基因亚型主要为1b亚型,其次为3a、3b、2a、6a亚型,同时还存在1a、1c、2b、2i、3k、5a、6b、6h、6n、1b/1c、1b/6 h、2c/2a、3b/3k等单一或混合基因型,提示患者基因型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HBV、HCV、HBV和HCV重叠感染与HCC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BV、HCV、HBV和HCV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广西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在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分别选择符合全国诊断标准的HCC病人78例作为病例A组(肝癌高发区组)、B组(肝癌低发区组),并分别选择相同乡镇、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年龄±5岁、同性别的原籍健康人群2组分别78人作为对照组C组(肝癌高发区正常人组)和D组(肝癌低发区正常人组),应用PCR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的HBVDNA、HCVRNA,并对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HBVDNA、HCVRNA、HBVDNA HCVRNA阳性率分别为:A组69.2%(54/78)、20.5%(16/78)、16.7%(13/78);B组52.6%(41/78)、6.4%(5/78)、5.1%(4/78);C组18.0%(14/78)、7.7%(6/78)、3.8%(3/78);D组10.3%(8/78)、2.6%(2/78)、1.3%(1/78);其中A组与C组,A组与B组组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D组中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HBV、HCV、HBV和HCV的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广西肝癌高发区的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HBV的感染及复制在肝癌的发生中最为重要,高发区中HCV、HBV和HCV的重叠感染的致癌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湖南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型特异性引物PCR分型法对5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感染的丙型肝炎病毒(HCV)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单独HCVⅡ型感染为60%(30/50);单独Ⅲ型感染6%(3/50);感染为Ⅱ+Ⅲ型10%(5/50),Ⅱ+Ⅳ型为16%(8/50),Ⅱ+Ⅰ+Ⅲ型为4%(2/50);Ⅰ ̄Ⅳ型均阴性的病例4%(2/50)。表明湖南地区肝细胞癌患者的HCV感染以Ⅱ型为主,并存在Ⅱ型与其它型的混合感染;少数病例可能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人肝细胞癌(HCC)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方法 用RTPCR法常规检测HCC组织和部分患者血清HCV,再以巢式RTPCR法对HCV阳性标本中5种HCV基因型进行鉴别。对多数标本中HBsAg和HBVDNA也进行了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HCC组织中HCV阳性率为50%(39/78),与HBV者(64.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者重叠感染率34%(20/59)。在10例血清HCV阴性HCC患者中,3例HCC冰冻组织检出HCVRNA。在HCC组织中共检出3种HCV基因型,其中2a、1b、3a和混合型分别为17例(43.6%)、9例(23.1%)、4例(10.3%)和2例(5.1%),各基因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但2a型与1b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a型与HBV的重叠感染明显较其他HCV基因型者常见(P<0.05)。结论 2a型HCV是HCC组织中最常见的基因型并易与HBV重叠感染率,HCC患者血清HCV检测不一定能准确反映HCC组织中的HCV感染率,其所示基因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作者用ELISA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45例血液透析(HD)患者的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进行了检测,发现13例抗-HCV阳性,15例HCVRNA阳性,共17例患者(37.8%)HCV标志物(抗-HCV和/或HCVRNA)阳性。将这17例HCV标志物阳性患者与28倒闭性患者作了比较,结果表明,HCV标志物阳性患者的透析时间、输血次数和输血量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1)。对15例HCVRNA阳性患者的HCV基因型的分析表明,13例为Ⅱ型,Ⅲ例为Ⅲ型。本研究表明,HD患者丙型肝炎的感染率很高,这与血液透析时多次接触血液、血液透析器具以及输血次数和输血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对 4 0例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 AL T、抗 - HCV及 HCVRNA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 :在急慢性丙型肝炎中 ,抗 - HCV阳性率分别为 83.3%、93.8% ,HCVRNA阳性率分别为 50 %、6 8.8% ,有 4例抗 - HCV阴性急性患者 HCVRNA阳性。抗 - HCV阳性者中有 51.4 % HCVRNA阳性。HCVRNA的检出在 AL T异常情况下较正常明显高 (P<0 .0 5)。提示 HCVRNA早期诊断意义较抗 - HCV大 ,抗 - HCV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 HCVRNA的情况 ,而 AL T高低亦可间接反映 HCV的复制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