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鼻-蝶窦入路的内镜鞍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经鼻蝶窦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经蝶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10具已经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同时测量海绵窦内重要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 根据蝶窦后壁的骨性结构特征将蝶窦腔分为中间腔、旁中间腔及外侧腔5部分。扩大经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窦内侧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眼神经等结构;打开堞骨平台可显示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鞍隔及视丘下部等解剖结构。结论 内窥镜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露蝶鞍周围的解剖结构,可适用于鞍旁、鞍上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蝶鞍周围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学,为临床内镜经蝶垂体病变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择10具经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体头部标本,男8具,女2具;模拟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同时测量海绵窦内重要解剖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根据蝶窦后壁骨性结构特征将蝶窦腔分为中间腔、旁中间腔以及外侧腔等5个部分。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可清晰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窦内侧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眼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打开蝶骨平台可显示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鞍膈及视丘下部等解剖结构。蝶鞍周围结构与鞍底中线的距离分别为视神经管隆起(5.72±1.56)mm,颈内动脉管隆起(5.42±1.38)mm,鞍膈(10.01±1.46)mm,视交叉(14.96±1.42)mm,海绵窦内颈内动脉(11.02±2.06)mm,海绵窦内动眼神经(13.75±1.79)mm,海绵窦内滑车神经(15.14±1.53)mm,海绵窦内外展神经(12.68±1.52)mm。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可清晰地显露蝶鞍周围的解剖结构,适用于鞍旁、鞍上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内镜手术和眶-颧入路开颅手术进入海绵窦区解剖学差异。方法选取12例成人尸颅标本,各选6例样本分别模拟经鼻蝶入路内镜手术和眶-颧入路开颅手术暴露海绵窦区,观察海绵窦内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暴露情况及位置关系,比较两科手术对于海绵窦区重要结构的显露程度及优缺点。结果眶-颧入路开颅手术,通过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Kawase三角几乎可暴露海绵窦内所有结构;而经鼻蝶入路内镜手术,对于海绵窦前内侧及鞍旁区域暴露良好,不能暴露上斜坡区域。结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进入海绵窦,操作简便,创伤小,可清楚暴露海绵窭内部结构,可用于临床上海绵窦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扩大经鼻蝶入路的海绵窦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扩大经鼻蝶入路下的海绵窦显微解剖特点,制定大小范围合适的骨窗暴露海绵窦,为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7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在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脑神经的解剖关系并测量相关解剖参数.结果 鞍结节、鞍底、斜坡、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骨性隆起是确定手术区域的重要标志.颈内动脉与上颌神经入圆孔处的平均距离为6.8 mm.扩大的骨窗平均宽度值为37.6 mm(范围28.7 mm~44.0 mm).结论 骨窗越过颈内动脉骨性隆起扩大至圆孔的内侧缘的扩大经鼻蝶入路可有效的暴露一侧海绵窦全景,是处理由鞍内向海绵窦内侵袭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蝶入路至鞍区及周围结构的内镜手术与显微手术显露范围的差异。方法选10具汉族成人灌注尸头,采用经蝶入路,5具进行内镜解剖,5具进行显微解剖。结果采用经蝶入路,在蝶窦内内镜下可观察到更多的周围结构,利于确定鞍底、海绵窦与鞍结节位置。在显露硬膜下结构时,内镜下侧方可显露海绵窦外侧壁,前方可显露双侧嗅神经和直回。结论同显微经蝶手术相比,内镜经鼻蝶手术在蝶鞍周围区域的显露范围更宽广。  相似文献   

6.
神经内镜在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中应用神经内镜的30例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神经内镜辅助下30例垂体腺瘤均全切。术后8例出现一过性尿量增多,4例病人出现尿崩,经对症处理治愈;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发生。神经内镜可清晰地观察蝶窦内结构及分隔情况、鞍底及周围重要结构(海绵窦、颈内动脉隆凸及斜坡等),并了解肿瘤的切除程度。结论 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应用神经内镜有助于术中辨认鞍底及周围重要结构,保持正确的中线手术操作方向,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及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对鼻蝶手术入路的指导作用.方法 40例垂体瘤患者,术前应用螺旋CT行蝶鞍、蝶窦矢状和冠状扫描重建,显示蝶窦的形状、大小,蝶窦纵隔的部位、形状以及与鞍底的关系.39例手术采用经鼻蝶入路切除肿瘤.结果 39例采用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术中手术入路解剖清晰,未借助x光机,打开鞍底无1例偏斜,无硬脑膜破损、海绵窦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1例因蝶窦气化不良且纵隔明显偏向而采用经额手术入路.结论 术前应用螺旋CT行蝶鞍、蝶窦矢状和冠状扫描重建,对垂体瘤经鼻蝶入路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术中代替X光机指引手术入路方向,减少弯路,缩短手术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比较内镜下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差异。方法对9例汉族成人灌注尸头采用经鼻-蝶窦入路进行解剖,其中4例行显微解剖,5例采用内镜下解剖,在内镜与显微镜下分别对入路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进行比较。结果在蝶窦内,内镜下可以观察到更多的解剖标志以确定鞍底、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的位置;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更易于向颅前窝底、鞍旁海绵窦和斜坡方向扩展。内镜与显微镜下的操作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内镜经鼻-蝶窦入路鞍区及其周围的显露范围较显微镜下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解剖学研究,为海绵窦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3种扩大经鼻蝶入路即鼻中隔旁入路、中鼻甲切除入路、中鼻道入路,观察各手术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结果蝶窦开口、斜坡凹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隆起、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翼管等为重要的手术标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双弯曲型18侧,不典型弯曲型2侧。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是海绵窦病变的重要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内镜下经扩大鼻蝶入路显露斜坡区的可行性,为切除斜坡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在10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上,内镜下模拟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显露斜坡区,观察有关显微解剖标志。结果扩大经鼻蝶内镜入路可磨除从鞍后到斜坡、枕骨大孔前缘的骨性结构;可显露斜坡区腹侧硬膜下的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后交通动脉及其与大脑后动脉汇合处、动眼神经、脑干腹侧等结构。此入路的手术标志主要包括:蝶筛隐窝、蝶窦开口、视神经隆突、颈内动脉隆突与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可充分显露鞍后-斜坡区的腹侧硬膜下结构,适用于此区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和脑神经的显微解剖特点,为切除颈内动脉外侧肿瘤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在7具成人尸头模拟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观察颈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和脑神经的解剖关系,并测量相关解剖参数。结果:海绵窦段颈内动脉有两个重要分支:海绵窦下动脉和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起源颈内动脉水平段中央外侧,垂体下动脉起源于脑膜垂体干。内展神经在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的外侧,向眶上裂方向走行。颈内动脉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和视神经入眶上裂处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4 mm、3.4 mm、3.9 mm和4.5 mm。结论:熟悉展神经和海绵窦下动脉在海绵窦内的解剖关系,有助于经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肿瘤时对其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治疗鞍区病变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内镜下蝶窦和鞍区的解剖结构。方法对8例成人头颅标本在内镜下模拟经鼻蝶手术入路,解剖观察蝶窦后壁和鞍区。结果将蝶窦后壁“井”字线划分为九个区,中间从上到下分别为视交叉区、鞍区和斜坡区,两侧从上到下分别为视神经管区、鞍旁海绵窦区和斜坡旁海绵窦区。鞍型蝶窦后壁中常见的解剖标志有斜坡凹陷、视神经管隆突、颈内动脉隆突和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其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恒定的骨性解剖标志,毗邻视神经、海绵窦、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眶尖;两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的连线是鞍结节的投影。鞍旁海绵窦区是骨缺损好发的位置。结论对蝶窦后壁的九分区法适用于骨质层、硬膜层和颅内层,使复杂的鞍区及附近结构相对简化,易于识别和定位;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重要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扩大经蝶窦入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镜及内镜下的解剖特点。方法在10具动静脉灌注染料的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在显微镜及内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走行特点,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垂体的关系,测量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不同水平的距离。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有3个动脉分支,其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颈内动脉隆突,与视神经隆突形成视神经-颈动脉凹陷,是内镜手术中确定中线的标志。颈内动脉前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11.94±1.90)mm(9.02~14.86mm),后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平均距离为(7.96±2.07)mm(5.64~11.58mm)。结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中最重要的解剖结构。内镜下扩大经蝶窦手术可清晰显示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的组织结构,是处理由鞍内侵犯海绵窦内侧壁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海绵窦内侧壁结构的解剖特点,并探讨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方法。方法在10具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观察海绵窦内侧壁结构的解剖特点。根据解剖学研究结果,指导临床采用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103例。结果垂体侧方的海绵窦内侧壁薄弱,仅有一层疏松的纤维组织结构。颈内动脉是扩大经蝶窦入路海绵窦内所见的主要结构,可分为5段,有3个主要分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主要的分支有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被囊动脉。向内侧走行的脑膜垂体干和被囊动脉是经蝶窦入路中较易损伤的血管。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62例(60.2%),次全切除38例(36.9%),大部切除3例(2.9%);无手术死亡;手术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脊液鼻漏5例,暂时性脑神经功能损伤4例,垂体功能低下3例,颈内动脉损伤2例,永久性尿崩症1例。术后行放射治疗17例,γ刀治疗15例,药物治疗13例。随访3个月~8年,2例出现肿瘤复发而予以γ刀治疗。无再手术病例。结论扩大经蝶窦入路是切除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理想的入路;了解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在解剖形态上的变化,对于减少术中出血,确保术中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是世界最大的化学文摘库,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最为重要的化学、化工及相关学科的检索工具。CA创刊于1907年,由美国化学协会化学文摘社(CAS)编辑出版,为国际六大著名检索期刊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