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豆汤调控毒牛奶(TX)小鼠肝细胞内铜转运通路的分子靶点并观察其相应的调控机制。方法:20只家兔适应性喂养3 d后,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和肝豆汤组(4.5 g·kg-1·d~(-1)),每日2次ig,连续10 d,制得含药血清;采用2步灌注法分离提取DL,TX小鼠肝细胞,采用原子吸收法检测加含不同百分含量(5%,10%,15%,20%)含肝豆汤兔血清作用24 h后,对TX小鼠肝细胞内微量元素的影响,另设空白组;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经含肝豆汤兔血清作用后腺嘌呤核苷三磷酸7b(adenosine triphosphate7b,ATP7b),抗氧化蛋白1(anti-oxidant1,ATOX1),铜转运体1(copper transporter1,CTR1),金属巯蛋白(metallothionein,MT),超氧化剂物歧化酶铜伴侣蛋白(copper chaperone of superoxide dismutase,CCS),细胞色素氧化酶17(cytochrome-coxidase17,COX17)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X小鼠肝细胞内铜含量升高,锌含量降低,铁含量升高,ATP7b,ATOX1,CCS,COX17蛋白表达明显降低,CTR1,MT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含肝豆汤兔血清可显著降低TX小鼠肝细胞内铜含量,增加锌含量,降低铁含量(P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含肝豆汤兔血清可明显增加ATP7b,ATOX1,CCS,COX17蛋白表达(P0.05,P0.01),降低CTR1,MT蛋白表达(P0.01)。结论:肝豆汤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内铜代谢相关蛋白,上调ATP7b,ATOX1,CCS,COX17蛋白表达,抑制CTR1,MT表达,从而发挥细胞内排铜作用。肝豆汤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调控铜代谢通路达到降低肝细胞内铜含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Wilson病(WD)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生化特征的可治性神经遗传病,目前以青霉胺(PCA)为代表的金属络合剂驱铜治疗等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其治疗范围和效果受到限制,基因治疗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走向临床尚需时日。笔者等在现代医学对WD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对WD中医病机、证候学、中药方剂治疗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创用中药组方肝豆汤治疗WD患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基于此,笔者等在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从铜代谢的分子通路,Wnt/β-catenin通路和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通路等调控肝损伤的细胞信号通路,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和肝激酶B1(LKB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等调控神经元损伤的细胞信号通路等角度对肝豆汤治疗WD的疗效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发现中药组方肝豆汤能多层次、多靶点调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WD肝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调亡、自噬等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并通过TX小鼠等WD的动物模型验证了上述实验结果,从而证明了肝豆汤组方的合理性、配伍的必要性和用药的准确性,并为肝豆汤组分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依据。文章最后对肝豆汤治疗WD疗效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肝豆汤联合青霉胺对Wilson病(WD)模型肝脏铜死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淡化致死基因(DL)小鼠为正常组,将毒牛奶(TX)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肝豆汤组、青霉胺组和肝豆汤联合青霉胺组,每组8只。正常组及模型组予以0.9%氯化钠溶液0.2 mL/(10 g·d),肝豆汤组、青霉胺组和肝豆汤联合青霉胺组分别予以肝豆汤浓缩液0.2 mL/(10 g·d),青霉胺0.1 g/(kg·d),肝豆汤浓缩液 0.2 mL/(10 g·d)联合青霉胺0.1 g/(kg·d),连续灌胃30天。采用生化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HE染色、透射电镜、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学指标和肝脏铜含量、病理改变、线粒体超微结构、铜死亡相关基因和蛋白以及硫辛酸(L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肝组织铜含量升高(P<0.05),肝脏局部碎片状坏死,炎性细胞数升高(P<0.01),线粒体损伤显著,铜死亡相关基因mRNA,铁硫簇蛋白、硫辛酰化蛋白、LA表达水平下降(P<0.05),二氢硫辛酸转乙酰基酶(DLAT)二聚体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ALT、AST水平,LDH、SOD活性及肝组织铜含量下降(P<0.05),肝脏病理损伤减轻,炎性细胞数降低(P<0.01),线粒体结构恢复,铜死亡相关基因mRNA、铁硫簇蛋白、lipDLAT、 lipDBT、 lipDLST、LA表达水平升高(P<0.05),DLAT二聚体下降(P<0.05)。与青霉胺组比较,肝豆汤联合青霉胺组 ALT、 AST 水平下降(P<0.05),肝组织铜含量降低(P<0.01),PDHB mRNA 表达、铁硫簇蛋白、硫辛酰化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DLAT二聚体、HSP70 表达下降(P<0.01)。结论 肝豆汤联合青霉胺可促进铜排出并上调LA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减轻WD模型肝脏铜死亡。肝豆汤对青霉胺治疗WD具有辅助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Wilson病伴发精神症状的临床和辅助检查特点.方法:回顾30例Wilson病伴发精神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并结合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结果:Wilson病伴发精神症状临床表现多样,较易误诊.结论:精神症状是Wilson病的一种表现形式,正规驱铜治疗配合抗精神剂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肝豆灵(GDL)对Wilson病tx-j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25只tx-j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GDL高、中、低剂量组、青霉胺组,每组5只,另设正常组5只。采用HE及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定ALT、AST、ALB、TBIL、TP、MDA、SOD、GSHPx、TNF-α、IL-1β和IL-6的活性或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切片观察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间隔形成,用药干预后肝脏病理程度较模型组明显恢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LT、AST、TBIL、TP、MDA、TNF-α、IL-1β和IL-6含量或活性均升高(P <0.01),ALB、SOD、GSHPx活性或含量降低(P <0.01);与模型组相比,GDL高、中、低剂量组及青霉胺组AST、ALT、TBIL、TP、MAD、TNF-α、IL-1β和IL-6含量或活性降低(P <0.05,P <0.01),ALB、SOD、GSH-Px含量升高(P<0.05)。结论 GDL对tx-j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钱坤  刘亚云  张艳  陈勇  吴文华 《中草药》2020,51(19):5083-5092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近年来已成为慢性肝病的主要形式,主要临床病理表现为肝脏的胰岛素抵抗、脂堆积、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和纤维化。NAFL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治疗缺乏有效药物。目前临床推荐的NAFLD治疗方案以改变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结构、作息时间和运动方式等)为主,以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调脂药、保肝抗炎药等)为辅。但西药因成分单一与靶点明确,对于NAFLD这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往往只能改善部分指标,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血清转氨酶升高、肠胃不适和肝脏负担加重等)。中药治疗NAFLD有多靶点综合优势。从调血脂、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总结分析抗NAFLD复方中药、单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NAFLD的中医临床诊疗具有积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肝损伤所引起的肝脏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随着现代医学对肝损伤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各种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肝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结合各类相关文献,从化学性肝损伤、免疫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及药物性肝损伤等方面对肝损伤的分子机制及中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脾主湿浊转运是脾主运化水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脾运化水液包括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液和运化湿浊(水中糟粕),近年来,众多学者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脾运化水海的本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研究侧重于从水通道蛋白途径对脾运化水液和有机离子转运蛋白家族途径对温浊转运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综述,以期揭示脾运化湿浊分子生物学基础,完善"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9.
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与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心房电重构与结构重构的分子机制有利于明确房颤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药防治肝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的过程,中药抗肿瘤也是多方面、多途径的,现从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诱导肝癌细胞分化、影响端粒酶的活性、抗肿瘤侵袭与转移、抗肿瘤血管生成、调节机体免疫、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等8个方面对中药防治肝癌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不仅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疾病,更主要的是伴随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与重塑,所以治疗上不仅要控制血压水平,改善上述代谢紊乱,更主要的是预防和逆转器官的不良重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化痰祛瘀方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模型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机制。方法:准备健康4月龄Wilson病模型TX小鼠和DL小鼠。制备中药化痰祛瘀方溶液备用。分组设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按实验设计分组处理。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和增殖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 同时,采用Brd U掺入法检测化痰祛瘀方处理Wilson病模型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增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总PI3K、AKT和mTOR及p-PI3K、p-AKT和p-mTOR蛋白水平均明显上调,而PCNA和Ki-67蛋白表达水平及Brd U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均P<0.05)。同时,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总PI3K、AKT和mTOR蛋白水平及p-PI3K、p-AKT和p-mTOR均明显降低,而PCNA和Ki-67蛋白表达水平和Brd U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化痰祛瘀方可有助于促进Wilson病模型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增殖,增加PCNA和Ki-67蛋白表达水平,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抑制PI3K、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3.
ICU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是医院内医疗错误发生率较高的临床科室。近年来,对于ICU患者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Rothschild等的单中心调查研究显示,ICU每日严重医疗错误发生率高达14.97%,其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医疗错误占13.00%。笔者就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患者安全性的关系及其护理对策进行了综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胆固醇类结石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石病(G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呈全球性、多发性的特点.西方国家成人发病率为15%~20%[1-2],在我国为7%~10%,部分发达地区已达到世界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15.
大量研究发现激活状态的肝星状细胞(HSC)减少主要通过凋亡.而凋亡机制到目前为止仍然未清楚.其凋亡机制非常复杂,而很多的研究都提示HSC的凋亡与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NF-kB及其他因素有关.而控制细胞的生死程序以基因的形式存储于细胞中.当凋亡诱导因素作用细胞时按死亡程序凋亡.笔者就其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干姜温中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SPF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干姜组和对照组,分别灌胃干姜水煎剂10mL/kg和等量生理盐水。20d后,提取肝脏总RNA,应用Illumina大鼠全基因组表达谱基因芯片分析大鼠肝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干姜组与对照组比较有1 189条基因差异表达,其中催化活性、脂代谢过程、应激应答为较显著性基因功能。催化活性基因功能,涉及267条差异基因,其中62条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相关;脂代谢过程基因功能,涉及59条差异基因,其中20条与脂肪酸代谢相关;应激应答基因功能,包括74条差异基因,其中18条与氧化应激相关。结论:干姜下调超氧阴离子生成催化酶基因水平,上调抗氧化酶基因、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发挥抗自由基损伤、抗溃疡作用;下调花生四烯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发挥抗炎镇痛作用。这可能是干姜温中效应发挥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7.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经络是人体功能活动的联络、调节和反应系统。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曾提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循经感传活动客观存在支持了经络现象的存在。历年来,众多学者应用现代物理学技术,从光学、热学(红外)、电学(阻抗)、磁学、声学以及同位素示踪等方面探测经络和穴位的物理表征,不同程度地证实经络现象的存在,尤其是近年来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PET/CT)成像观察到肢体穴位注射18F-FDG循经迁徙[1]。目前用PET/CT方法研究经络本质、穴位与靶器官效应等,是国内外研究热点,这必将为生命科学发展作出贡献。近来用PET/C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针刺机制的切入点主要体现在针刺对脑功能影响的成像,能够在生理状态下无创的研究人脑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定位大脑皮质和不同核团等功能活动区,利用合适的示踪剂定量地完成活体的脑部检测,为针刺机制、中草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PET/CT技术一般用15O-H...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并且以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人类尚不能彻底治愈乳腺癌,因此,对乳腺癌的预防就显得极为重要。早在上个世纪,人们就提出了乳腺癌的“多阶段发展模式”学说,即“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的发展模式,并且认为在出现原位癌之前,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因而,对乳腺癌的预防主要体现在对乳腺非典型增生的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淫羊藿苷元(icaritin,ICT)在肠道内的转运机制,并阐明ICT生物利用度低的主要原因。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模型人结肠癌Caco-2细胞及小肠癌LS-180细胞和人药物转运蛋白细胞系[P-糖蛋白(P-glycolprotein,P-gp,又名MDR1)、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2,MRP2)过表达的狗肾细胞系MDCK-MDR1、MDCK-BCRP、MDCK-MRP2及空白转染的狗肾细胞系MDCK-mock;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2B1(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s 2B1,OATP2B1)过表达的人胚胎肾细胞HEK293-OATP2B1及空白转染的人胚胎肾细胞HEK293-mock],应用实时定量荧光PCR、LC-MS/MS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等技术,共同研究淫羊藿苷元在肠道的跨膜转运机制。结果 Caco-2细胞研究中,ICT在低浓度给药时摄入方向表观渗透系数...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学机制以及中医与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以黏膜和黏膜下层浸润为主、特发于大肠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 ,以腹痛、腹泻、黏液样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且本病治愈难度大 ,愈后易复发 ,甚至与结肠癌的发病亦存在一定的关系 ,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病之一。UC病机复杂 ,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 ,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U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即与免疫学因素最为密切。笔者就近 10年来各地医学家对其发病的免疫学机制的认识概括如下。1 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