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病必须治人 ,治人必须重视脾胃 ,因脾胃有如人体的内燃机 ,其功能所至 ,如纳化饮食 ,生会营卫 ,充五脏 ,实四肢 ,外关九窍 ,内养七神 ,固护卫表等 ,皆以脾胃之气为本 ,使治而不治者 ,达到不治而治”。刘老的这一学术思想 ,既是理论的高度概括 ,也是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观其七十余年的临床实践 ,无不是这一学术思想的深刻反映 ,内科如是 ,妇科亦复如是。前人有“肝为女子之先天”之说 ,后世从之者多。又因有“经水出诸肾”、“胞胎系于肾”的学术观点 ,因此 ,妇科从肾立论者亦不少。但刘老认为 :“女子以血为本 ,而血之生化在脾胃 ,故认…  相似文献   

2.
石志乔 《山西中医》1996,12(2):22-23
慢性炎症治宗脾胃验案4则江苏省淮阴市泗阳卫生职工中专(223700)石志乔关键词慢性炎症,调理脾胃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极言调理脾胃之重要。笔者受其影响,调理脾胃以治多种脏器的慢性炎症,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湖南中医杂志》2010,(5):F0004-F0004
刘光宪,男,湖南省湘阴县人,中共党员,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老中医经验继承整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著名中医学家刘炳凡研究员之子,从事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40余年。在长期跟师研习中,不断地提高了中医学术水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全面系统地继承了刘老“治病必须治人,治人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4.
蒲辅周调理脾胃法经验探讨山东青岛中青化工联合公司医院(266071)安培祯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一环,是临床用之有效的治疗大法。脾胃用药是脏腑用药的一部分,亦是临床常用和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研习蒲老临证之经验,可以发现他治病的规律特别强调治之必...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研究、中医古籍、临床运用等几个方面入手,对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强调了临床脾胃病治疗中“治未病”思想应用的必要性,认为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调理脾胃治未病理论研究方法多以探讨性、研究文献和临床经验性总结为主。  相似文献   

6.
刘祖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集萃(二)——脾胃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祖贻研究员认为:“脾胃健则脏腑和,脾胃伤则百病生”,提出“调五脏以和脾胃,和脾胃以安五脏”的观点.本文从脏腑相关,脾胃为枢、运脾和胃,旨在升降、顾护脾胃,重在气阴、杂病治脾,和调五脏四个方面对刘老的脾胃观及其临床运用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从首先提出了"治病必须治人"的中医学整体治疗原则、形成了在脏腑辨证中"以调理脾胃为核心"的诊疗体系与创立了"柔剂养阳的治疗大法"3个方面总结了刘炳凡研究员的主要学术思想;并对刘老临床诊治急症、胃肠病、冠心病与肿瘤等疑难杂症的辨证思路及临床经验进行了阐述;认为刘老独特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值得同道学习借鉴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介绍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慢性痛风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失调是慢性痛风发病和反复不愈的关键因素,强调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提出调理脾胃、综合治疗为治疗慢性痛风之大法;同时不忘补肾,重视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使邪去正安。并佐以中药外治。  相似文献   

9.
《景岳全书》“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其论述提示我们:脾胃的病变是可以通过对五脏的调理而达到治疗目的的。  相似文献   

10.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后天之本”。临床上调理脾胃更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历代名医皆于其著作中重视脾胃,于其辨治中处处顾护脾胃之气,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更将脾胃学说推向了新高峰。在其所著的《脾胃论  相似文献   

11.
张安玲 《河南中医》1998,18(3):147-148
李东垣调理脾胃浅谈张安玲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主题词/李东垣/中医师调理脾胃/方法重脾胃乃东垣学术思想之精华,调理脾胃是其治病之大法。东垣先生调脾胃积累了丰富经验,细析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补脾胃升清阳脾胃居中州,司升降,中焦气旺,清气乃...  相似文献   

12.
刘炳凡(1910-2000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中医学家,首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首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上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治病必须治人,治人首重调理脾胃"的学术主张,著述等身,硕果累累,曾被邓铁涛教授称为"中医泰斗"。值此刘炳凡研究员诞辰100周年、逝世10周年之际,本刊特辟此专栏纪念刘老,欢迎广大行业同仁及刘老的学生们踊跃来稿,内容涵盖刘老的医德医风与学术思想探讨,辨证思维方式分析,立法遣方用药特色,临证典型验案及其治学、为医之道等,旨在进一步弘扬刘老高尚的医德医风、独特的学术思想与精湛的诊疗经验,为培养新一代名中医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该栏所有来稿,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13.
李雁  刘嘉湘 《中医药学刊》2004,22(7):1172-1173
从“肺脾相关,土旺金健”、“肺癌病机,不离脾胃”等肺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密切联系之理论阐述到治疗肺癌“不拘一格,调理脾胃”之临证准绳与具体操作,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刘嘉湘教授40余载在肺癌临证中调理脾胃的经验,强调肺癌治疗“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之训应在临床中得以灵活应用,娴熟于心,而善调后天之本脾胃乃为肺癌取效显然之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脾胃居中为五脏六腑之枢,脾胃与口、经脉相连,功能相属,口疮的发生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也与心、肺、肝有关。李培教授认为本病应宗“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从脾胃论治,脾虚为本,火、瘀是本病发病的关键,在健脾益气的同时以“清火”为治疗大法,辅以清热除湿、活血化瘀,形成以调理脾胃为中心,相关脏器兼治的特点,值得效法。  相似文献   

15.
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危北海 《中医药学刊》2006,24(7):1189-119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意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16.
唐彦 《河北中医》2003,25(11):826-827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而小儿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尤为迫切 ,但其脾胃功能尚未完善 ,与此种高需求发生矛盾 ,饮食稍有不慎 ,则脾胃易伤 ;倘若诊治不当 ,所投药物也首先损伤脾胃。因此 ,小儿内伤病以脾胃尤多。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脾胃对小儿的影响 ,明代医家万全更提出“五脏以胃气为本”的观点 ,“脾胃一病 ,五乱并作 ,脾胃虚弱 ,百病蜂起” ,故“调理脾胃者 ,医中之王道 ,小儿尤不可不调理”。如何调理 ,万全认为 :不专在医 ,惟调乳母 ,节饮食 ,慎医药 ,使脾胃无伤 ,则根本常固矣。可谓深得调理之精要。1 调乳母…  相似文献   

17.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在治疗学和预防学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脾胃学说源于《内经》,发展于仲景,成熟于东垣。张仲景《伤寒论》自始至终渗透着护胃气存津液的精神,目的在于通过开太阴之脾而使之升发散精,以达到充盈各经之精微,使之取而不竭。有发有源,以祛邪外出。至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开创了脾胃学说理论之先河,主张“病从脾胃所生及养生当充元气……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强调调理脾胃以安五  相似文献   

18.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外而皮毛,内而脏腑无不依赖脾胃化生之气血以煦之濡之。而妇女以冲任为本,冲为血海而隶属阳明,任主胞胎而联系太阴,又阳明者胃也,太阴者脾也。因此妇科病从脾胃论治具有重要意义。妇科病主要体现在“气血”上,气血来源于脾胃,所以治疗妇科病必须调理气血,要调理气血,就必须调理脾胃。现将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妇科病的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腹满证治与调理脾胃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匾要略·腹满寒迹宿食病脉证治》篇中所说的腹满,实际是腹满与腹痛并存。本篇有关腹满证治的条文,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重视调理脾胃的精神,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掘。笔者复习之余,浅谈体会如下。1实则由明,着眼于内因的祛除《金匾要略》将腹满分为虚实两类,其实证者多与胃肠邪实停留有关。根据《内经广其实者,散而泻之”的原则,扶除这些内在的、性质属实的病理因素,恢复胃肠两腑通降下行的正常功能,腹满腹痛可愈。“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一条,即指出了腹满虚实的辨证要点和实证腹满的…  相似文献   

20.
脾胃学说对于儿科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中医儿科的奠基人、儿科医圣钱乙,在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集中反映了临床重视调理脾胃的学术观点,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临床处方用药等都进行全面阐述。钱氏认为,小儿“脏腑柔弱”,“肌骨嫩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因而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些病机在脾胃的表现尤为突出。指出:“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明清儿科医家万全也特别重视调理脾胃,“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因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小儿体属“纯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