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的情况,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机制在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0年在我院行肾移植的患者27例,术后按照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1)和稳定组(n=16),分别于移植术前1 d及术后第7天收集患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CD3~+、CD4~+、CD8~+、CD3~+CD4~+及CD3~+CD8~+T细胞等,同时观察两组肾功指标及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术前相比,急性排斥反应组及稳定组CD3~+CD4~+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P<0.05),而在急性排斥反应组和稳定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监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早期判别急性排斥反应及个体化免疫抑制剂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基于流量传感器的单平台计数法(简称体积法)与基于Trucount管的单平台计数法(简称Trucount法)对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Trucount法和体积法检测107例肝/肾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CD4~+、CD8~+、CD3~+淋巴细胞绝对数和百分比,并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选取5例CD3~+低值样本,考察体积法检测CD4~+、CD8~+、CD3~+淋巴细胞绝对数的精密度。结果 Trucount法和体积法对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CD4~+、CD4~+/CD3~+、CD8~+、CD8~+/CD3~+、CD4~+/CD8~+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线性回归系数均在0.9~1.1之间。CD3~+T细胞≥40个/μL时,体积法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均5.5%;当CD3~+T细胞为20个/μL时,CD3~+、CD4~+和CD8~+淋巴细胞的变异系数分别是5.19%、10.28%和6.48%。结论基于流量传感器的单平台计数法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可用于对肝/肾移植患者移植术后机体免疫状态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活化T淋巴细胞亚群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和巨细胞病毒(CMV)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移植肾功能正常组(稳定组)、AR组、CMV感染组、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25+HLA-DR-T淋巴细胞和CD25-HLA-DR+T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外周血活化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FSC...  相似文献   

5.
异体手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创伤、肿瘤切除或先天性原因所导致肢体缺失,往往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而患者对上肢佩带的假肢要求高。即使是三维电子手也只能完成手部粗大的动作,难以适应生活与工作需要,现阶段解决手缺损最直接的方法,仍是异体手移植。至今国内外已完成20余例同种异体手移植,其中我院完成4例同种异体手移植(6个肢体)。3例术后曾发生过慢性排斥反应(CR),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目的是测定同种异基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NCs)刺激后分泌不同细胞因子的T淋巴细胞水平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研究 ,以建立一种监测同种异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新方法。首先 ,利用新颖的细胞因子分泌检测方法 (CKSA)从单细胞水平定量测定了人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后分泌IFN γ ,IL 4和IL 10的T淋巴细胞水平 ;然后根据上述实验结果 ,分析 2例接受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的患者外周血中分泌IFN γ的T细胞水平。结果表明 :经同种异体PBMNCs刺激后分泌IFN γ的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升高 [(1.12± 0 .13) % ],而分泌IL 4和IL 10的T淋巴细胞则无升高 ,分别为 (0 .12± 0 .0 3) %和 (0 .10± 0 .0 3) %。患者外周血分泌IFN γ的T淋巴细胞水平和aGVH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利用CKSA从单细胞水平定量测定同种异体PBMNCs刺激后分泌IFN γ的T淋巴细胞水平的技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可以应用于对aGVHD的识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绝对数量,了解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66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49例、急性B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1例、急性 T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6例)及30例健康人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及其绝对值进行检测。结果初诊 AL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及 B-ALLCD3+ T 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而 T-ALLCD3+ T 细胞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0.05),CD4+ T 淋巴细胞百分比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ALLCD4+ T 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T-ALLD4+ T 淋巴细胞则明显减低(P <0.05);AMLCD8+ T 淋巴细胞明显增高(P <0.05),B-ALL 及 T-ALL 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ALL 及 AMLCD4+/CD8+的比值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0.05),B-ALL 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AML、B-ALL 及 T-ALLCD3+ T 淋巴细胞和 CD4+ T 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0.05);CD8+ T 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 T 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的表达有所差异,不能全面反映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免疫状态;急性白血病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混乱,主要表现在 T 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量的减少,检测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的同时应检测 T 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才更有助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免疫状态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 (简称心脏移植 ) ,1年存活率为80 % [1 ]。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虽然不高 ,但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是影响预后的关键。我们发现急性排斥反应心电图 1例 ,且经取供心心肌病理切片证实为急性排斥反应 级。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患者男 ,37岁。因活动时胸闷、呼吸困难 2年 ,加重伴双下肢水肿 10个月于 1999年 7月 11日入院。查 BP10 6 / 76 mmHg(14/ 10 k Pa) ,半卧位 ,口唇紫绀 ,颈静脉怒张 ,双肺底部湿罗音 ,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 ,HR110次 / m in,律规整 ,心音低钝 ,心尖区有 / 6级 SM,柔和不传导。腹部膨隆 ,…  相似文献   

9.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是排斥反应中发生率较高。发病时间波动最长,临床表现较多样化。诊断较易明确的一类过敏细胞免疫反应。如果能及时诊断及早治疗80%~90%可被控制,得到逆转。我科自1995年4月~2002年5月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12例,其中10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连续收集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61例为卒中组,入院时对其进行NIHSS评分;并以同时期门诊体检中心42例健康中老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受试者入院第1天 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卒中组早期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  相似文献   

11.
彩色多普勒能量显像分级法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为评价多普勒能量显像(CDEI)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诊断作用,对57例肾移植患者进行了术后早期监测和追踪。发现根据肾内血管的显像水平可将CDEI分为5级,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与CDEI血流级别密切相关。CDEI比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肾血流信息,有助于剔除以RI、PI值为诊断标准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提高对AR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赛尼哌在预防同种肾异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作用,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44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赛尼哌治疗组22例与对照组22例,冶疗组在术前及术后14d分别静滴赛尼哌一个剂量,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为安慰剂,观察期为6个月。结果赛尼哌组在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及副作用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随访期内,人肾均存活。结论赛尼哌是一种强效安全的免疫抑制剂,可显著降低移植肾A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Previous work suggested that pacemaker evoked T wave amplitude (ETWA) may be a sensitive noninvasive marker of cardiac allograft rejection. A Topaz QT sensing rate responsive pacemaker (Vitatron Medical) was implanted at transplantation using epicardial ventricular leads in 45 recipients (35 males; median age 51 years, range 20-63). The median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129 days (range 4-327). The ETWA at a paced rate of 100 beats/min was measured daily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at each outpatient attendance (900 readings). Endomyocardial biopsies were at routine intervals or when otherwise clinically indicated (257 biopsies with concurrent ETWA data). There were 58 episodes of rejection ≥ grade 3a in 28 patients. The biopsies were classed as either no rejection (grade < 3a) or rejection requiring treatment (grade ≥ 3a). The median normalized ETWA was 100.8% (range 24.6-239.7) without rejection and 89.9% (17.0 -189.7) with rejection (Mann-Whitney U Test: P = 0.028). The performance of ETWA monitoring as a diagnostic test for the individual recipient was evaluated with exponentially weighted moving average quality control charts. For the diagnosis of all rejection episodes, ETWA monitoring had a sensitivity of 55%, a specificity of 62%, a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30%,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83%, It is concluded that although analysis of pooled data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normalized ETWA with biopsy proven rejection, ETWA monitoring requires further refinement to improve sensitivity before it can be considered a clinically useful technique for the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cardiac allograft rejection in individual recipients.  相似文献   

14.
移植肾急性排斥血流灌注与生化指标变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超谐波声学造影(UHCI)和声学密度定量(AD)技术,定量评价异体移植肾急性排斥(AR)反应时皮质血流灌注的价值;并研究各灌注参数与血肌酐(SCr)、24h内生肌酐清除值(CCr)变化的关系。方法建立犬异体移植肾急性排斥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3、5、7、9、11d(T1、T3、T5、T7、T9、T11)共6个时间点,采用UHCI和AD技术检查移植肾,测定肾皮质造影后峰值密度(PI)、曲线下面积(AUC)、降支减半时间(HT)及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有关灌注参数;并同时抽血查SCr、CCr,将化验结果与肾皮质灌注参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移植肾皮质造影后各灌注参数(PI、AUC、HT、MTT)与CCr均于T5时间点发生明显变化,与T1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SCr于T7时间点发生明显变化(P<0.05)。从T1~T11,PI、AUC、HT、MTT与SCr成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与CCr成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结论UHCI是评价移植肾AR反应时皮质血流灌注的有效方法,结合AD分析所获得的血流灌注参数可提供有关AR存在及严重性的有价值信息,对肾移植术后AR的诊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寻找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指标,可快速而有效的评估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风险,而T淋巴细胞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目的:观察恒河猴肝移植后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血管袖套+胆道支撑管+动脉吻合法建立16例稳定的恒河猴肝移植模型,并将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围手术期不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分别在移植后6,12,24,72h共4个时间点收集血标本和肝组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CD4~/CD8’水平,然后取移植后肝脏组织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以观察肝脏组织形态结构的改变,并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匿河猴肝移植后12,24,72h均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其中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在移植后24,72h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CD4+/CD8+的表达在移植后6h即开始增高,实验组增高最明显,实验组移植后24,72hCD4+/CD8+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移植后72h肝脏组织形态病理改变程度重于对照组,Banf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CD4+/CD8+的表达变化早于肝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改变。肝移植后血CD4+/CD8+水平的升高提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褪黑激素对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褪黑激素组,分别进行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术,于术后5d切取部分移植心脏做病理检查,并测定各组受者外周血白介素-2(IL-2)浓度。其余观察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结果:对照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为(6.17±1.17)d,褪黑激素组为(11.83±2.14)d。褪黑激素组的病理切片提示排斥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术后5d,褪黑激素组外周血IL-2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褪黑激素时大鼠移植心脏排斥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临床症状和表现,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 回顾性统计36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排斥反应时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 尿量减少及体温增高是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的首要和集中表现,其次为血压升高和体重增加,另外也可表现为移植。肾胀痛等。结论 肾移植术后,护士应加强患者出入量及生命体征的观察,了解患者的主诉,采取预见性护理,以有效判断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为抗排斥治疗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生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分析AR患者移植肝活检前肝功能生化检测值。结果肝移植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后,随发病进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逐渐增高,成正相关,与非急性排斥组(NAR)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移植肝活检及活检前生化检测对于AR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恶性肿瘤T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的CD3^+、CD4^+、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水平,探讨检测T细胞亚群与恶性肿瘤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APAAP法检测研究组223例恶性肿瘤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设正常对照组22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恶性肿瘤患者CD3^+、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CD8^+水平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恶性肿瘤各疾病组患者治疗后CD3^+、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均比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1)。【结论】T细胞亚群活性检测能反映恶性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状况,对其观察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