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268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高脂血症组)和84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均行ABI及IMT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 高脂血症组ABI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09±0.15比1.21±0.13,P=0.034),颈总动脉远端锁骨上0~15 mm处、16~ 30mm处、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80±0.13) mm比(0.71±0.08) mm,(0.85±0.14)mm比(0.74±0.07) mm,(0.93 ±0.24) mm比(0.78±0.15) mm,(0.66±0.11) mm比(0.59±0.07)mm,P值分别为0.007、0.000、0.019、0.008].高脂血症组ABI与颈总动脉远端锁骨上0~15 mm处、16~ 30 mm处、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IM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8、-0.53、-0.528、-0.245,P<0.05或<0.01).结论 老年高脂血症患者ABI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ABI可作为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分析在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且均行颈动脉斑块超声的93例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mtima-media thickness,IMT)正常的患者(即IMT1.0 mm)34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71.03±10.78)岁,IMT异常的患者(即IMT1.0 mm)共59例,为增厚组,其中男36例,女23例,平均年龄(70.01±10.99)岁;分别测量两组血压以及血脂水平,分析讨论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增厚组血压水平收缩压大于160 mm Hg和或舒张压大于100 mm Hg时,增厚组比例远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分析老年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清晨血压现象,发现颈动脉粥样增厚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粥样增厚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增厚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高脂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技术)评价单纯性肥胖儿童颈动脉弹性.方法 采集5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肥胖组)及5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双侧颈总动脉的超声图像,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期与舒张期比值(S/D),应用E-Tracking技术自动测量颈总动脉收缩末期内径(Ds)、舒张末期内径(Dd)、压力应变弹性指数(E ρ)、硬度指数(β)、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β).结果肥胖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左侧颈总动脉(0.60±0.07)mm比(0.46±0.04)mm;右侧颈总动脉(0.61±0.05)mm比(0.47±0.03)mm,P<0.01],两组Ds、Dd、RI、PI、S/D和A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肥胖组Eρ、β、PWVβ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童颈动脉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趋势,应用E-Tracking技术能快速、无创、准确地定量评价颈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9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将之分为存在清晨血压高峰组(MP+组,31例)和无清晨血压高峰组(MP-组,66例).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观察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IMT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MP+组患者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CAB)和颈内动脉(ICA)的IMT均高于MP-组[(1.02±0.36)ram比(0.86±0.22)mm、(1.14±0.39)mm比(0.96±0.26)mm和(0.94±0.30)mm比(0.82±0.18)mln,P<0.05].MP+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64.5%(20/31),MP-组为42.4%(28/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清晨血压高峰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对颈总动脉的影响以及与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186例,平均年龄79.82±6.04岁,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高脉压组(脉压≥60 mmHg)和低脉压组(脉压<60mmHg),测定颈总动脉内径(CCA)、内膜一中膜厚度(IMT)以及血浆CRP水平.结果 高脉压组CCA、IMT及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25±0.72 mm、1.32±0.15 mm和73.53%)高于低脉压组(分别为7.97±0.74 mm、1.01±0.19 mm和59.52%)(P<0.05).高脉压组CRP水平(5.72±2.89 mg/L)高于低脉压组(3.81±2.56 ms/L)(P<0.05).IMT与动态脉压及CRP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P<0.05)和0.41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脉压促进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其机制可能与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颈总动脉IMT的相关性.方法 对83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7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下肢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颈总动脉IMT采用彩色超声测量,分析下肢动脉IMT与颈总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IMT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r=0.586,P<0.01),胭动脉IMT也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r=0.239,P<0.05).胭动脉IMT[(0.92±0.59)mm]高于颈总动脉IMT[(0.76±0.18)Illln](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IMT也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且腘动脉IMT较颈总动脉IMT能更早反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更有助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方法 测定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尿酸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按颈总动脉的平均IMT、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尿酸水平,对颈总动脉内膜异常患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颈总动脉IMT和尿酸、空腹血糖、TG、TC之间的关系. 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77±51)、(313.±46)、(365±47)μmol/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动脉硬化组中颈总动脉IMT与尿酸、TG呈正相关(R=0.6478,P<0.01). 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IMT与尿酸呈正相关,提示血尿酸升高是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7例冠心病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期于我院体检的87名健康人员纳入对照组。两组入院后均使用超声仪器对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及颈内动脉IMT,评估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P <0.05)。ROC曲线显示,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联合检测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924,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 <0.05)。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联合检测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均高于三项指标单独检测(P <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病变,临床使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大动脉顺应性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方法64例MS患者和56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测定所有入选者颈动脉-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PWV)、颈动脉IMT,同时检测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并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结果MS组PWV和颈动脉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颈动脉IMT与年龄、腰围、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PWV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P<0.01);PWV与年龄、收缩压、脉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颈动脉IMT、体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MS患者PWV及颈动脉IMT均明显升高,已经存在大动脉顺应性的减退;MS患者大动脉顺应性的变化与年龄、血压、肥胖及血脂紊乱有关,且PWV与颈动脉IMT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畲族自然人群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判断脉压水平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构影响的异同性.方法 采用"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研究"的方法,433名畲族人来自福建省福安市城乡自然人群,年龄15~87(49.03±13.54)岁.根据该人群脉压三分位数水平分为三组:脉压≤48 mm Hg(1 mm Hg=0.133 kPa)、49~59 mm Hg和>59mm Hg.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IMT)和常规二维超声分别观察记录静息状态下双侧颈总动脉.测量舒张末期IMT,比较双侧颈动脉IMT在各组间的差异和变化趋势,分析其与年龄、体重指数、脉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 (1)双侧颈动脉IMT随脉压增加而增厚,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侧颈总动脉(LCC)IMT在第1分位组与第2分位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与第3分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颈总动脉(RCC)IMT在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进入颈总动脉IMT回归方程的顺序和关联因素.左侧为年龄、脉压、体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和TG,其回归方程LCC-IMT=32.61+4.29(年龄)+1.77(脉压)+1.87(体重)+16.52(LDL.C)+11.77(血糖)-9.92(TG),r=0.663,r2=0.44,P<0.001;右侧为年龄、脉压和身高,其回归方程RCC-IMT=5.19(年龄)+1.61(脉压)+2.62(身高)-219.36,r=0.636,r2=0.41,P<0.001.结论 畲族自然人群双侧颈动脉IMT随脉压变化存在差异,与年龄、脉压、体重、LDL-C、血糖、TG和身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超声极速成像技术在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颈动脉狭窄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6例MS患者,将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纳入观察组(65例),将无合并颈动脉狭窄得患者纳入对照组(41例)。使用超声极速成像技术检测两组颈总动脉收缩期开始时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BS)、收缩期结束时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ES)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两组颈动脉PWVBS、PWVES及IMT,以及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MS患者双侧颈动脉PWVBS、PWVES及IMT;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WVBS、PWVES及IMT预测MS发生颈动脉狭窄的价值,并分析PWVBS、PWVES及IMT联合诊断MS患者发生颈动脉狭窄的效能;以Spearman系数分析PWVBS、PWVES及IMT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PWVBS、PWVES及IMT值均较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3,t=3.849,t=3.467;P<0.05);观察组65例患者中轻度狭窄17例,中度狭窄28例,重度狭窄20例,不同狭窄程度PWVBS相比,轻度狭窄<中度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对72例冠心病老年患者测定血清Hcy水平,并同时做颈动脉超声检查,以颈总动脉IMT有无增厚作为分组标准.其中颈总动脉IMT增厚组48例,非增厚组24例,两组进行性别、年龄、Hey、TC、TG、LDL、HDL、高血压病患病率、2型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并对颈总动脉IMT增厚组中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颈总动脉IMT增厚组血清Hcy水平、TC水平、高血压病患病率高于非IMT增厚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自变量Hcy及LDL对颈动脉IMT增厚有显著影响,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Hcy是导致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定血液透析患者血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探讨其在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试验组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两组血浆PDGF-BB水平,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查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所探测到的斑块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颈动脉IMT为(1.01 ±0.23) mm,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为69.4% (25/36);健康对照组颈动脉IMT为(0.72 ±0.15) mm,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为10.0%(2/20).试验组颈动脉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血浆肌酐、白蛋白、总胆固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1991.8±228.6)μmol/L比(71.2±15.9)μmol/L、(36.78±3.40)g/L比(41.96±2.07) g/L、(4.97±0.57) mmol/L比(4.48±0.84)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试验组血浆PDGF-BB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93.27±31.58)ng/L比(31.71±15.78)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患者年龄、血浆PDGF-BB及三酰甘油水平均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阴性患者[(48.04±9.97)岁比(34.54±10.35)岁、(102.60±32.87) ng/L比(72.06±13.67) ng/L、(1.51±0.59) mmol/L比(1.01 ±0.2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346,P< 0.01)、PDGF-BB(β=0.594,P< 0.01)为影响IMT的重要因素.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PDGF-BB水平明显增高,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将12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初发组72例和再发组54例,对两组的年龄、生活习惯(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包括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高血压病史)、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高血压分级进行比较,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数量、部位等,并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再发组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与初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再发组高血压分级明显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发组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IMT 均明显高于初发组(P<0.01).初发组斑块检出例数为31例,占43.1%(31/72),总数为87个,平均(1.21±0.76)个,再发组斑块检出例数46例,占85.2%(46/54),总数为96个,平均(1.78±0.92)个;再发组斑块检出例数、平均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初发组(P< 0.01).再发组斑块中以软斑为多(占61.5%,59/96),初发组以硬斑为多(占60.9%,53/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分级、糖尿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颈内动脉IMT、软斑数量是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15、2.435、1.072、2.131、3.024、5.162,P<0.01或<0.05).结论 年龄、高血压分级、糖尿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颈内动脉IMT、软斑数量是导致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在监测血压、血糖等常规指标的同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程度、斑块的性质可以对脑梗死的再发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0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 ,并检查 10 0例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总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IMT)及颈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 ,老年组 (≥ 6 0岁 )IMT显著高于 <6 0岁组 (P <0 .0 0 1)。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 6 6 .0 % ,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入口和起始处(87.8% ) ,以低回声斑块为主 (6 1.0 % ) ,其次为强回声斑块 2 6 .7%。 10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 2 6 0 % ,以中重度狭窄为主 (80 .7% )。狭窄部位以颈总动脉 (CCA)为主 (46 .1% ) ,其次为颈内动脉 (ICA)(38.5 %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ICA CCA比值较对照组高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彩超检查能确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稳定性 ,能确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程度 ,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进而减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脂的关系。方法对58例脑梗死患者及23例非脑梗死成人,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及斑块的位置、数量、回声特征,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血脂检测。结果脑梗死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1=0.018,P2=0.01);而斑块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79)。脑梗死组血浆总胆固醇含量与IMT呈正相关性(r=0.225,P=0.04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性(r=0.265,P=0.017);血甘油三酯与颈总动脉分叉处IMT呈正相关性(r=0.236,P=0.034)。结论颈动脉IMT与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激素替代疗法(HRT)对围绝经期妇女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影响。方法:选择规律HRT治疗的围绝经期妇女30例及未经任何激素治疗的围绝经期妇女20例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彩色多普勒检测HRT组及对照组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检测指标包括颈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峰值血流速度与最小血流速度之比(S/D)。同时检测血脂水平。结果:HRT组治疗前与对照组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超声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复查,颈动脉平均IMT及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HRT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颈总动脉、颈内动脉PSV、RI、PI、S/D及大脑中动脉PSV HRT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RI、PI、S/D HRT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HRT对围绝经期妇女脑血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病变和血脂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同时进行血脂检测、高血压分级及年龄比较.结果①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IMT与高血压分组成正相关,血压分组越高中,颈动脉内膜增厚越明显.②颈动脉斑块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斑块发生率增加国.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斑块阳性率占81%.③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斑块组与TC、LDL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的发生及程度受血压水平、年龄及血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学工程》2017,(5):595-596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ICVD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8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检出及分布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内中膜厚度(IMT)。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单纯IMT斑块、Ⅰ与Ⅱ类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脂质、纤维、钙化与复合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轻、中、重度狭窄及总狭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IMT为(1.04±0.21)mm,显著厚于对照组的(0.68±0.22)mm(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诊断ICVD能够准确、快速地反映出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的病变程度与斑块类型,可作为临床检测脑血管病症的首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查恶性肿瘤,为其病因、发病机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6 050例,年龄在20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53.0±3.4)岁。其中男3 826例,女2 224例,男女比为1.7∶l。按代谢综合征(metaholic syndrome,MS)诊断标准分为MS组与非MS组,MS组再分为肿瘤组与非肿瘤组,比较两对应组间MS各组分的数据,分析MS各组分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符合MS诊断标准986人,患病率为16.3%(986/6 050)。发现肿瘤患者43人,占MS人群4.36%(43/986)。肿瘤组MS各组分明显高于非肿瘤组(P<0.05)。腰围、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与肿瘤相关(P<0.01),其中腰围、TG、和FPG是肿瘤的危险因素,HDL-C是保护因素。结论伴发MS组分可能与肿瘤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