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医药实践》2015,(8):583-58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260例,均经血管彩超及64排CT血管造影(CTA)确诊。其中髂动脉病变65条患肢,股腘动脉病变202条患肢,股腘动脉病变累及膝下三分支58条患肢,膝下小腿动脉分支闭塞43条患肢,每例患者均先球囊扩张治疗,如扩张不满意或出现夹层等酌情支架置入,术后随访12~72个月,分析介入治疗后的中长期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有明显升高,下肢动脉闭塞相关症状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14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内膜增生引起支架阻塞80例,非治疗部位血管出现狭窄或闭塞病变而出现下肢缺血症状30例,另外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12例,均经再次介入治疗后缺血症状改善。另有115例多次彩超复查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3例患者于术后16个月内死于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操作创伤小,中长期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髂动脉狭窄闭塞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和方式.方法 2000年7月~2008年3月治疗髂动脉闭塞症患者111例(145条肢体),其中主-股转流13例,腋-股转流17例,股-股转流30例,髂动脉内膜剥脱成形13例,髂动脉取栓12例,髂动脉扩张支架(腔内介入治疗)46例,部分病例为腔内介入治疗和髂动脉取栓、股-股转流的杂交复合手术.结果 治疗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踝/肱指数由术前的平均0.37上升至0.63.2例腋-股转流、4例股-股转流因人工血管闭塞而再次行重建手术获得成功.结论 髂动脉闭塞的治疗因综合患者的局部条件和全身条件而决定,解剖位转流具有较高的远期通畅率.腔内介入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与传统术式的结合正成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替普酶在下肢动脉闭塞病变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46例,闭塞血管54段,应用瑞替普酶采用各种导管溶栓技巧,实施血管腔内充分接触溶栓,溶栓结束后根据造影观察闭塞段开通情况,行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成形术(PTA),对于PTA后狭窄程度≥60%或出现动脉夹层者,选择支架置入术联合治疗,于介入术后3、6、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血管造影(CTA)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价临床疗效.术中复查造影显示闭塞段解除后血管管腔残余狭窄<30%,前向血流通过顺畅认定为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结果 本组患者术中各闭塞段均先应用瑞替普酶充分接触溶栓.其中52段闭塞段腔内介入治疗开通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6.3%,5例(10.9%)出现并发症;腔内介入开通成功病例中急性发病者13例(15段闭塞段),慢性病例31例(37段闭塞段);33段闭塞段溶栓后血管开通,溶栓开通率61.1%,溶栓开通病例中6段闭塞段溶栓后造影未见明显血管狭窄,仅见血管内膜不光整.术中仅2段长段闭塞动脉行PTA失败后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本组患者共置入支架62枚.术后共44例局部肢体缺血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表现为原闭塞段远端动脉搏动恢复或改善,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大,静息痛消失或改善,缺血肢体皮肤温度升高,颜色恢复红润,溃疡面积缩小,部分患者溃疡愈合.余2例虽术中造影证实再通未成功,但其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未出现因症状加重而需截肢者.围手术期30 d的病死率为0.介入治疗患者中1例术后3个月因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死亡,2例失访.术后3、6、12个月通畅率分别为89.1% (41/46)、87.0% (40/46)、82.6% (38/46).随访期间再次介入干预率为6.5% (3/46).所有随访者无截肢.术中造影发现远端动脉栓塞3例(6.5%),经导管泵注瑞替普酶局部溶栓后远端动脉血流恢复通畅.穿刺点局部血肿2例(4.3%,均自行吸收),其中1例左肱动脉穿刺点,1例右股动脉穿刺点.结论 瑞替普酶经导管溶栓在下肢动脉闭塞病变介入腔内治疗术中具有重要作用,介入术中根据闭塞病变的范围、部位、程度、管壁情况等个性化设计治疗策略,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5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均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查脉冲多普勒频谱,观察血管闭塞情况。结果 51例下肢动脉硬化均伴斑块形成,以硬斑为主,单侧股浅动脉闭塞33例,双侧股浅动脉闭塞5例,股浅动脉合并股总动脉/髂外动脉闭塞8例,股浅动脉、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闭塞5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显示动脉内结构,检测出动脉硬化狭窄程度,较为准确的判断闭塞的位置,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5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均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查脉冲多普勒频谱,观察血管闭塞情况.结果 51例下肢动脉硬化均伴斑块形成,以硬斑为主,单侧股浅动脉闭塞33例,双侧股浅动脉闭塞5例,股浅动脉合并股总动脉/髂外动脉闭塞8例,股浅动脉、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闭塞5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显示动脉内结构,检测出动脉硬化狭窄程度,较为准确的判断闭塞的位置,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动脉内接触性溶栓(intraarterial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ICDT)联合球囊及支架成形术在亚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6月对13例(18处)亚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先行ICDT,再联合球囊及支架成形术,观察溶栓效果和血管再通情况。结果本组溶栓总有效率为94.44%。尿激酶用量(211.54±84.54)万单位;溶栓后缺血症状改善,肢体皮肤温度回升,静息痛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无垃圾脚发生。球囊及支架成形术后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8±0.11)升高至(0.8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CDT能够溶解部分血栓,显露血管真正狭窄范围,减少支架放置数目,缩短支架长度,从而降低血管再狭窄风险及节约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7.
柳松  王卫 《天津医药》2011,39(8):750-751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到2009年7月我科采用PTA治疗的39例(43条患肢)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条患肢PTA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2%(40/43),平均随访8(3~18)个月,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1±0.12上升至0.82±0.05(P<0.01),总体肢体保全率为91.4%。无住院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13%(6/43)。结论: PTA治疗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短期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减少截肢率,是一种治疗膝下动脉病变致下肢缺血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髂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的技术要点。方法本组41例髂动脉闭塞的患者通过行闭塞段开通、经导管局部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内支架置入等多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来观察效果。结果 41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达100%,治愈36例,好转5例,共9例血管闭塞者进行了溶栓治疗。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18个月,除2例分别在术后11个月和8个月发生支架内再闭塞行二次介入治疗外,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可作为治疗髂动脉闭塞可选择的手术替代方案,尤其是对于有高手术风险的患者,具有微创、简单、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刘辉  卢辉俊  赵翼  胡亚立 《中国医药》2011,6(12):1519-1521
目的 评价糖尿病下肢动脉的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对我院39例糖尿病足行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19例节段性狭窄行介入治疗,经同侧股动脉入路,Seldinger技术穿刺置入导管鞘并交换Amplatz导丝引入球囊扩张狭窄段,反复扩张后置人自膨式网状支架.对照组20例保守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无死亡,其中介入治疗组13例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成功,6例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成功,对照组2例截肢.结论 PTA和支架置入不仅创伤小、成功率高而且明显的改善下下肢动脉的血液灌注,近期疗效满意,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相似文献   

10.
张健  路延平  张孟增  石振峰 《河北医药》2012,34(15):2270-2271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和近期疗效.方法 46例共53条肢体84处病变接受治疗,对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进行分析.结果 79处病变行经腔内血管成形术(PTA),34处病变行PTA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本组技术成功率94.1%(79/84).AB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髂动脉、股腘动脉、膝下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6.7%、90.3%、76.9%,82.8%、78.8%、64%,64.7%、56.2%、44.4%.结论 经皮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安全有效,近期效果好,可重复操作,能迅速重建肢体血流,改善组织供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从髂总动脉到股动脉段CT造影在冠状位及矢状位最大密度投影中的解剖特点分析,指导下肢动脉疾病介入治疗时患者正确的投照体位及超选择下肢血管的插管方法,以提高介入插管的准确率及成功率。方法:(1)分析56例正常成人髂总动脉至股动脉段CT造影资料,测量冠状位测量髂总动脉间成角。(2)在矢状位和冠状位测双侧髂内动脉开口位置高低,髂总动脉的长度。(3)在横断位观测两侧股深动脉开口位置。结果:(1)正常成年男性双侧髂总动脉间成角均值小于正常成年女性,男女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左侧髂总动脉长于右侧髂总动脉,右侧髂内动脉开口高于左侧髂内动脉开口。(3)股深动脉开口起始部位81%起自于股动脉后侧。结论:(1)在髂内动脉介入手术操作时,成年男性股动脉穿刺对侧髂内动脉插管应用成袢技术,成年女性应采用直接插管技术。(2)病变在右侧动脉的介入操作的难度明显高于左侧。对不同患者应根据其髂内动脉的解剖特点实行个体化介入手术操作。(3)在动脉造影时,若发现股浅、股深动脉显影有重叠,则将患者臀部抬高25~°30,°或将X线球管旋转25~°30°(即斜位),这样可明显弥补前后位时的不足,使大部分肢体的股深动脉开口及其第1段清楚显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股浅动脉SFA长段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中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rterial flossing with antegrade-retrograde intervention,SAFARI)应用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20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中应用SAFARI技术对其进行血管腔内动脉重建治疗,其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0.5岁。结果全组手术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平均踩肱指数由术前的0.25提高至术后3日的0.79。随访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2例于术后1个月内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给以置管溶栓抗凝治疗后支架内再通,患肢血运恢复。结论对于股浅动脉长段慢性闭塞性病变腔内重建血运治疗中应用SAFARI技术成功率高,并且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临床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张乐国  朱翠敏  张俊玲  王馥梅  常涛 《河北医药》2010,32(15):2044-204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18例经DSA或CTA证实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植入,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在术前、术后以及术后6个月的变化,以及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行Malek评分。结果 18例患者中13例成功植入支架,锁骨下动脉狭窄率从术前100%下降至术后的18%[(22±10)%],除1例出现穿刺点皮下血肿5例出现动脉夹层,未发生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2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例患者发生再狭窄,Malek评分显著改善。结论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前瞻性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陶林森 《黑龙江医药》2013,26(1):141-14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临床特点及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下肢血管彩超、CTA及DSA造影检查,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介入治疗方式,全部病例均行动脉造影及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结果:18例糖尿病患者均表现为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下肢血管超声及CTA显示糖尿病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斑块、狭窄与血栓形成,病变累及下肢股动脉、髂动脉及胫前、足背动脉.介入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行胰岛素控制血糖、抗凝、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治疗后患者下肢血管灌注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缓解,踝肱指数明显提高.结论:下肢血管DSA造影检查可以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的阻塞部位及程度,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回顾122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的下肢动脉彩超资料。将缺血的下肢动脉分为髂、股、腘、小腿、足背动脉5个节段,统计单节段和多节段动脉病变分布情况。按病变部位、病变数量、病变性质(狭窄或者闭塞)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在122例患者中,93例存在下肢动脉多节段动脉病变。在524处病变中,闭塞性病变占52.9%,狭窄性病变占47.1%。结论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主要表现为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2型糖尿病股动脉节段病变主要累及股浅动脉。  相似文献   

16.
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经验.方法 选择Fontaine Ⅲ、Ⅳ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2例.根据病情选择的术式包括腹主动脉-股总或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股-股总或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髂动脉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术、单纯股总或股深动脉成形术、杂交手术或股总-股深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等.结果 22例患者中,行腹主动脉-股总或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5例,股-股总或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3例,髂动脉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术7例(其中3例加做股总或股深动脉成形术),单纯股总或股深动脉成形术4例,股总-股深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1例.2例患者髂动脉全程闭塞,采取杂交手术治疗.Fontaine Ⅲ期患者14例术后全部静息痛消失;Fontaine Ⅳ期患者7例静息痛消失,1例无效,术后行膝上截肢手术.4例患者行截足(趾)术后愈合,3例溃疡换药治疗后愈合.结论 当髂股动脉或股浅动脉广泛闭塞时,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对重建下肢血流、挽救肢体,降低截肢平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择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外动脉狭窄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弓上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40处病变)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临床随访观察4~33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颅外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100%,血管狭窄由术前(72.12±8.86)%下降至术后(10.12±6.17)%。围术期内,1例(2.78%,1/36)发生原狭窄供血区轻微缺血性卒中,其余患者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无卒中复发或死亡,CT造影随访1例支架内轻度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弓上颅外动脉狭窄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的30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使用动脉直接溶栓以及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进行治疗。结果在患者手术之后的3个月~2年中的临床观察显示,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的再通概率为100%,患者多段动脉闭塞血管的再通概率为53.4%,30例患者的血管再通概率为82.3%。结论通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属于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一类有效治疗方法,应该在医院科室中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治疗中应用髂股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抽取60例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前来我院就诊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实施保守治疗,充分分析患者病情,给予患者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静脉注射红花黄色素、静脉滴注前列地尔等药物治疗;研究组(30例)实施髂股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体位,给予其连续硬膜外麻醉,经由左侧腋动脉入路,在距离患者肘横纹内2/3横处做切口,充分显露出患者的左侧肱动脉,展开肝素化处理,以C型臂为导视,展开肱动脉穿刺工作,将6F动脉鞘管置入,实施斜位造影,将球囊置入患者髂股动脉狭窄处展,展开扩张处理,置入支架,进行补充扩张。在扩张过程中,为患者注入对比剂,起到润滑效果,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96.67%)比对照组高(80.00%);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研究组踝肱指数(ABI)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43.33%),组间差异均呈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脑血管六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倩玉  卢成志 《天津医药》2011,39(3):278-279
摘要 目的 观察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脑血管病例的临床特点、血管造影影像特点、治疗和随访情况,探讨介入治疗的价值。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9年住院的大动脉炎患者,因临床上怀疑有脑血管受累,经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病变狭窄大于50%的病例,并进行跟踪随访。结果 大动脉炎累及脑血管经造影证实共6例,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19~54(36.5±13.5)岁,均有头晕、黑蒙等症状和外周动脉病变的证据,血管造影表现为双侧多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3例4处脑血管病变行支架治疗,术后症状缓解。随访12.7±5.7个月,1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但无明显症状。结论 大动脉炎累及脑血管多为多支狭窄或闭塞,介入治疗可有效缓解脑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