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羟基磷灰石烧结体是常用的人工置换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其结晶程度和结构稳定性要比自然骨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高,影响了骨缺损的完全修复。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含锶量低于10%的掺锶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具有很好的组织相容性、骨引导能力及生物降解率,能获得较满意的骨缺损修复效果,是一种良好的骨折内固定和骨填充修复材料。文章就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掺锶羟基磷灰石的研究,介绍了掺锶羟基磷灰石的生物学特性和其在骨科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已有研究表明新型生物材料聚磷酸钙掺锶后能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实验将掺锶聚磷酸钙与破骨细胞于体外复合培养,进一步从细胞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两方面考察掺锶聚磷酸钙对破骨细胞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1在四川大学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室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将机械分离法获得的新生兔长骨破骨细胞分别种植于1 cm×1 cm×80 μm的骨片及由“湿式法”溶液反应法制备的φ2 mm×10 mm的掺锶聚磷酸钙样品上,以聚磷酸钙为对照,复合培养于24孔培养板中。复合培养7 d后,采用特异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方法鉴定实验细胞,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骨片和掺锶聚磷酸钙、聚磷酸钙材料表面破骨细胞的形貌及骨吸收陷窝的形成情况。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 结果: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显示试验细胞呈阳性。②骨片上形成的骨吸收陷窝多呈不规则形状,陷窝边界清晰,底面粗糙。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破骨细胞。③复合培养7 d后,掺锶聚磷酸钙组材料表面陷窝形成的数量明显少于聚磷酸钙组材料。④复合培养7 d后,掺锶聚磷酸钙组材料表面破骨细胞的增殖度明显低于聚磷酸钙组材料。 结论:掺锶聚磷酸钙由于锶元素的掺入能通过降低破骨细胞的活性,阻碍破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显著地抑制其骨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3.
摘要:可注射性磷酸钙材料是目前临床骨科解决骨组织缺损和破坏的潜在理想替代物。但其材料学特性及生物学评价仍有待于提高。因此材料学界和骨科学界对磷酸钙骨水泥进行了各种改性研究,其中锶的加入明显改善了骨水泥的各项性能。文章详细研究了掺锶磷酸钙骨水泥的抗压强度、降解性、固化时间、溶解性、注射性和抗水溶性、分析了掺锶磷酸钙骨水泥的临床应用。展望了掺锶磷酸钙骨水泥作为骨组织修复领域中人工骨替代材料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学特性;生物学评价  相似文献   

4.
摘要 背景:研究显示,以可降解生物陶瓷聚磷酸钙为基材,加入微量锶元素,通过调控材料结构如孔径、孔隙率等性能,可制备出有足够力学强度并可控降解的掺锶聚磷酸钙。 目的:观察成骨细胞与掺锶聚磷酸钙的细胞相容性。 方法:将兔成骨细胞与不同含锶质量分数(0~100%)的掺锶聚磷酸钙体外复合培养,进行形态学和功能测定。MTT法检测掺锶聚磷酸钙中成骨细胞的活力,并测定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成骨细胞在掺锶聚磷酸钙的表面和孔隙内大量黏附、增殖和生长,并且分泌细胞外基质及细胞表面的大量微绒毛,显示成骨细胞在掺锶聚磷酸钙材料上生长形态良好;同时通过MTT和碱性磷酸酶测定表明细胞功能良好,其中含锶1%掺锶聚磷酸钙细胞增殖活性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对成骨细胞无毒性,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关键词:掺锶聚磷酸钙;成骨细胞;锶;细胞相容性;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13  相似文献   

5.
摘要 背景:同种异体冻干骨是良好的骨移植材料,但在制备过程,其天然活性成分有所丢失或部分失活,成骨活性下降。努力改善冻干骨成骨活性,希望研制出一种能克服上述缺点的新型材料运用于临床。 目的:观察掺锶冻干骨植入大鼠体内的生物学活性。 方法:按照标准的冻干骨加工程序制备大鼠股骨髁冻干骨材料,采用氯化锶溶液浸泡方法制备掺锶冻干骨。将27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SD大鼠钝性分离肌肉,造成股部肌袋,双侧均行手术。植入掺锶冻干骨作为实验组,同法植入未掺锶的普通冻干骨作为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双侧均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植入后4,8,12周处死各组动物3只,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并依据炎性浸润及组织纤维化程度进行组织学评分。 结果与结论:采用氯化锶溶液浸泡方法制作掺锶冻干骨,锶相对钙元素掺入摩尔浓度为4.2%时在骨质内层锶元素浓度分布比较均匀。实验组和对照组植入材料周围均可见炎性细胞、肉芽组织和血管生成,并随着时间推移,炎性浸润程度明显降低,而周围纤维组织包绕增加。空白对照组炎性浸润程度轻,少量组织纤维化。实验组和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炎性浸润程度及组织纤维化程度组织学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通过温和的锶-钙离子交换方法可以在冻干骨中有效的掺入锶元素,获得一种掺锶冻干骨材料;该掺锶冻干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与普通冻干骨比较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冻干骨;锶元素;制备;体内植入;大鼠;生物相容性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15  相似文献   

6.
背景:掺锶聚磷酸钙作为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降解性。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其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将ROS17/2.8成骨细胞与掺锶聚磷酸钙支架在体外共培养,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和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10/2009-06在四川大学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 材料:制备掺锶量为1%,2%,5%,8%,10%的掺锶聚磷酸钙和未掺锶聚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ROS17/2.8成骨细胞株购自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移植免疫与移植工程实验室。 方法:①制备细胞支架复合物:将材料置于24孔培养板中,每孔接种300 μL细胞悬液(细胞浓度为2×107 L-1),培养14 d,隔天换液。②分别于1,3,5,7,10,14 d行MTT法观察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③将培养7 d的细胞支架复合物,离心取上清液,用夹心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掺锶聚磷酸钙和未掺锶聚磷酸钙支架上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情况。 结果:MTT法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掺锶聚磷酸钙组相比,掺锶聚磷酸钙组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且8%掺锶聚磷酸钙效果最好;ELISA结果表明,与未掺锶聚磷酸钙组相比,掺锶聚磷酸钙组能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分泌量,其中以8%掺锶聚磷酸钙促进作用最为明显(P < 0.05)。 结论:锶能有效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并能明显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且以8%掺锶聚磷酸钙效果最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具有促血管化作用的机制。 关键词:掺锶聚磷酸钙;成骨细胞;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09.47.014  相似文献   

7.
背景:课题组研究的掺锶聚磷酸钙作为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经过前期的研究已证明有促血管化作用,但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内皮细胞与掺锶聚磷酸钙支架于体外复合培养,观察细胞的增殖和促血管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分泌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9/2009-04在四川大学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 材料:在制备聚磷酸钙过程中掺入锶制备掺锶量为1%,2%,5%,8%,10%的掺锶聚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方法:①材料置于24孔培养板中,将浓度为3×107 L-1的内皮细胞悬液300 μL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上,补加200 μL RPMI1640全培养液。分别于1,3,5,7 d通过MTT法观察内皮细胞的增殖情况。②聚磷酸钙和8%掺锶聚磷酸钙多孔支架放于24孔板中,将浓度为1×108 L- 1的内皮细胞悬液300 μL接种于支架材料上,补加600 μL RPMI1640全培养液。培养5 d后取出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形貌。③内皮细胞与不同掺锶量的掺锶聚磷酸钙支架材料复合培养5 d,至细胞汇合后,离心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内皮细胞来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的分泌量。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掺锶聚磷酸钙和聚磷酸钙材料上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形貌,内皮细胞来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的分泌量。 结果:MTT法实验结果表明,与聚磷酸钙组及其他掺锶量的掺锶聚磷酸钙比较,8%掺锶聚磷酸钙拥有更高的内皮细胞增殖度;扫描电镜表明在8%掺锶聚磷酸钙材料表面生长的内皮细胞具有更好的生长状态和生物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结果表明,与聚磷酸钙组相比,掺锶聚磷酸钙能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蛋白分泌量,其中以8%掺锶聚磷酸钙最为明显(P < 0.05)。 结论:掺锶聚磷酸钙与内皮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明显上调促血管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分泌,具有促血管化的作用。 关键词:掺锶聚磷酸钙;内皮细胞;血管化;基质金属蛋白酶2  相似文献   

8.
摘要 背景:冻干骨是临床上常用的自体骨替代材料,在冻干骨中掺入成骨活性元素锶将有助于冻干骨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的:观察含锶溶液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冻干骨浸泡掺锶的影响,并对锶离子的缓释特征进行观察。 方法:采用5~40 mmol/L的氯化锶溶液处理冻干骨,并对其中浓度10 mmol/L组分别在浸泡1.5,3,6,9 d进行检测,观察在不同时间内锶元素的掺入效率;在去离子水中进行锶离子的缓释效果评价。用ICP-OES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元素含量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随溶液浓度升高锶元素的掺入量增加,浓度在2.0%~5.1%范围。在所观察的9 d时间内,锶掺入浓度随浸泡时间延长持续增加。锶元素在初期存在爆释效应,之后进入较平稳的释放阶段。30 d内锶离子释放量始终高于松质骨中的钙离子释放量。提示在实验观察的范围内,采用较高含锶浓度溶液以及延长浸泡时间可以提高锶元素在冻干骨中的掺入量。掺锶冻干骨具有长期释放锶离子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锶元素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应用前景。 资料来源:以strontium,bone为检索词,检索ScienceDirect数据库(1990-01/2009-03);以锶,骨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1990-01/2009-03),文献检索语种分别限制为英文和中文。 资料选择:纳入与锶和骨组织工程有关的试验研究和综述。排除关于放射性锶研究的相关文献和内容重复的文献。 结局评价指标:①破骨细胞的活性。②成骨细胞的增殖。③骨诱导能力。 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216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符合条件的41篇文献进行汇总分析。锶是人体内的一种微量元素,绝大多数锶都存于骨组织中。它可以调节骨组织的结构,改善骨的强度,促进骨细胞的生理活性。试验研究证实锶盐具有抗骨吸收和增加骨形成的作用,锶盐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盐的沉积;其与羟基磷灰石和磷酸三钙等复合后,其机械强度、溶解性及诱导成骨能力等特性明显得到改善;锶盐口服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结论:锶对于骨细胞生长分化和骨基质吸收沉积都有不可替代的生理作用,应在骨组织工程的研发中给予必要的重视。 关键词:锶;骨组织工程;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雷诺酸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在仿生理条件下构建梯度含锶磷酸钙骨水泥,并应用L-929成纤维细胞和幼兔成骨细胞检测含锶磷酸钙骨水泥的体外生物学性能。 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和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仿生理条件下合成梯度含锶磷酸钙骨水泥。②实验方法:应用了L-929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两种细胞,将不同浓度的梯度含锶磷酸钙骨水泥分别与两种细胞接触。③评估指标:采用MTT检测法,对细胞增殖活性进行检测,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用6级毒性分类法评级;并应用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进行形态学观察。用碱性磷酸酶测定试剂盒检测浸提液对兔成骨细胞功能表达的影响;检测其细胞毒性、促成骨细胞黏附、增殖及表达能力以及生物降解潜能。 结果:仿生理条件下合成的梯度含锶磷酸钙骨水泥无细胞毒性,表面成骨细胞的黏附性良好,增殖活跃,并显示出可能存在良好的生物降解能力。 结论:含锶磷酸钙骨水泥体外细胞生物相容性良好,是安全的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1.
摘要:以蚕丝丝素蛋白作为羟基磷灰石沉积的模板,制备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凝胶,以此为基体,分别以蚕丝短纤维和NaCl颗粒作为增强材料和致孔剂,采用等静压成型法,制备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多孔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材料中含有少量蚕丝短纤维对材料抗弯强度和断裂能力的提高有显著效果,以NaCl颗粒为致孔剂可使材料的平均孔径及孔隙率分别在64~183 µm及55%~75%范围内调节。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多孔材料;复合材料;增强材料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不同粒径与形貌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不同的表面特性与生物活性,通过对羟基磷灰石表面进行改性,进而合成出不同粒径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可扩大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应用领域。 目的:分析了水热合成法制备羟基磷灰石过程中,实验条件如修饰剂种类、pH值等对羟基磷灰石粒径的影响。 方法:以磷酸与硝酸钙为原料,D-山梨醇、聚丙烯酸钠以及吐温80作为有机修饰剂,不同pH值条件下,水热合成不同粒径的羟基磷灰石。 结果与结论:无修饰剂时,羟基磷灰石的粒径随pH增加迅速降低。聚丙烯酸钠的存在有利于小粒径羟基磷灰石的生成;D-山梨醇的存在有利于较大粒径羟基磷灰石的生成;吐温80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羟基磷灰石粒径。  相似文献   

13.
摘要 背景:目前骨组织工程常用的支架材料主要有无机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天然衍生材料等,上述材料各有优缺点,为了充分发挥各类材料的优势,弥补其不足,目前多采用联合材料制备复合支架。 目的:制备新型仿生支架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并观察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黏附及分化的影响。 方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支架材料,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表面微观形貌;采用真空吸附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与支架材料复合,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在体外的释放规律;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到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的仿生支架材料上,以未复合多肽的支架材料作为对照,检测支架材料表面细胞增殖、黏附率、生长形态及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材料呈多孔状,孔径10~100 µm;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可以从支架材料中缓慢释出;在复合多肽的仿生支架材料表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及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能力均明显强于对照组(P < 0.05),而增殖能力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新型仿生支架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是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关键词:支架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壳聚糖;胶原;纳米羟基磷灰石;骨组织工程;细胞相容性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8.014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复合树脂是口腔临床常用的充填和黏结材料,其中大量的无机填料对复合树脂的机械和生物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纳米含锶磷灰石作为复合树脂添加物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含锶量和分散剂对纳米含锶磷灰石制备的影响,以及含锶填料对牙科复合树脂机械性能的影响。 方法:以氯化锶、硝酸钙、磷酸二氢铵为原料水热法制备纳米含锶磷灰石粉末,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透射电镜观察其结构和表面特征,并观察硅烷化处理的含锶填料对复合树脂挠曲强度和压缩强度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成功制备了低结晶性的针状纳米含锶磷灰石,纳米含锶填料添加比为60%时复合树脂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其挠曲强度和压缩强度分别为(92.459±3.285) MPa和(150.573±4.706) MPa。提示纳米含锶填料的加入能改善牙科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羟基磷灰石/魔芋葡甘聚糖复合材料,分析两者间的结合机制以及羟基磷灰石和魔芋葡甘聚糖复合性能最佳时的工艺条件。 方法:实验于2007-03/06在昆明理工大学组织工程支架与多孔催化载体实验室完成。通过共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复合材料。对不同pH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仪物相分析。KBr压片法制样,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测定样品的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样品表面喷金后,用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形貌和微观结构及进行电子能谱分析。 结果:复合材料中的无机相为部分碳酸根取代的呈弱结晶状态的HAP, KGM分子链上乙酰基中的羰基是HAP的成核位点。pH值是影响HAP和KGM间交互作用的关键因素,HAP和KGM的原料比对复合性能有明显影响。当pH=9.0和10.7、原料比为w(HAP/KGM)=30/70时,HAP和KGM复合良好。 结论:实验制备的HAP/KGM复合材料是一种潜在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pH值和HAP/KGM原料比是影响HAP和KGM 复合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摘要 背景:聚乳酸/壳聚糖纤维复合支架材料既可提高支架的力学性能,又可中和聚乳酸的酸性降解产物,提高生物相容性,从而满足组织工程支架的要求。 目的:制备用于组织工程的聚乳酸/壳聚糖纤维复合支架。 方法: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聚乳酸/壳聚糖纤维复合支架。测定了复合支架的微观形貌、孔隙率、压缩模量、降解特性、蛋白质吸附特性。 结果与结论:复合支架具有纳米微米共存的亚微观结构。在聚乳酸纳米纤维网络中引入壳聚糖纤维,有效地增强了复合支架的压缩模量和蛋白质吸附能力,复合支架压缩模量为纯聚乳酸纳米支架的3.75倍,蛋白质吸附能力比纯聚乳酸纳米支架提高了112%。体外降解实验表明复合支架降解液的pH值随时间的下降明显变缓。提示,在聚乳酸纳米纤维网络中引入壳聚糖纤维,可有效增强支架的压缩模量,提高蛋白质吸附能力,并可有效减缓聚乳酸降解过程中pH值的下降,克服酸性产物引发的无痛性炎症问题。 关键词:聚乳酸;壳聚糖;纳米复合;增强;支架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15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在纳米羟基磷灰石生物安全性实验中发现其引起红细胞聚集现象,是纳米羟基磷灰石血液相容性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探讨体外纳米羟基磷灰石引起红细胞聚集的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形态学观察实验,于2004-03/2006-06在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两种不同粒径羟基磷灰石粒子粉体由武汉理工大学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提供。 方法:溶血实验评价材料对兔红细胞的影响,并对材料与红细胞共培养后做细胞形态学观察,Bialsche法检测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与唾液酸的吸附量,绘制吸附等温线,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与唾液酸共吸附作红外光谱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对红细胞形态影响和超微结构观察,不同粒径的羟基磷灰石粒子对唾液酸的吸附量,纳米羟基磷灰石与唾液酸吸附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结果: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与兔红细胞共培养后可导致红细胞聚集,并且对细胞表面的唾液酸有强烈的吸附作用,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两者有明显的相互作用。 结论:纳米粒子与红细胞体外共培养后,降低了细胞的Zeta电位和表面电荷密度,引起红细胞悬浮性下降,可能是导致聚集的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The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and isoelectric focusing profile of neutral maltase were investigated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from controls and patients with acid maltase deficiency. After subcellular fractionation of normal muscle by 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 75% of the neutral maltase activity was soluble and 13% sedimented with a "microsomal" fraction; the relative specific activity was highest in this latter fraction. After isoelectric focusing (pH gradient 3.5 to 10) of a soluble fraction from control muscle, three peaks of activity were observed: peak 1 had exclusively neutral maltase activity; peak 2 had predominantly neutral maltase activity; and peak 3 had acid maltase activity predominating. The soluble fraction of muscle from a patient with infantile acid maltase deficiency showed no detectable activity at acid pH in any of the peaks and the neutral maltase peaks were unaltered. In muscle from a patient with late-onset acid maltase deficiency the focusing pattern for neutral maltase was similar to controls; the small amount of residual activity at acid pH was found in peak 3.  相似文献   

19.
摘要 背景: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类复合材料支架常用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冷压法、粒子沥滤法、热致相分离法等,但是在增强材料界面的结合、调节材料的降解速率、改善材料的强度等方面仍不能满足要求。 目的:制备左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复合纳米纤维支架。 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复合纳米纤维支架。以扫面电镜对纤维的结构形态进行分析,并观察其在PBS中浸泡不同时间的体外降解过程。 结果与结论: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与聚乳酸/基体间存在化学键合,纳米粒子使纤维直径增大且表面粗糙程度增加,这种结构将有利于细胞在纤维膜上的伸展和和繁殖。羟基磷灰石的引入,抑制了聚乳酸降解过程中的自催化作用,减缓了聚乳酸的降解速度。说明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电纺丝;羟基磷灰石;聚乳酸;降解性能;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8.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