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究芫根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脓毒症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21只KM小鼠根据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n=4)、模型组(n=8)以及治疗组(n=9),治疗组预防性给予芫根提取液灌胃7 d、14 d后腹腔注射LPS10 mg?kg-1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LPS注射7 d后采用旷场实验评价小鼠焦虑情绪,通过HE染色评价海马神经元损伤情况,以Western Blot检测全脑RACK1、HIF-1α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角落区域停留时间及总静止时间增加,而中央及四周停留时间缩短,HE结果显示海马神经元明显出现核固缩,同时,脑RACK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HIF-1α表达有所升高;芫根提取液灌胃后,相对于模型组,小鼠四周及中央区域的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角落停留时间及总静止时间明显降低(P<0.05),海马神经元核固缩明显减少,同时脑RACK1蛋白水平升高,HIF-1α 表达降低.结论:芫根对脓毒症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RACK1/HIF-1α、保护海马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抗菌抗内毒素多肽对内毒素(LPS)攻击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方法:以一个LD50的LPS(20mg/kg)静脉注射攻击小鼠,分别于LPS攻击后20S内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抗菌抗内毒素多肽;于LPS攻击前及攻击后不同时间内分别静脉注射5mg/kg和10mg/kg的抗菌抗内毒素多肽,以观察抗菌抗内毒素肽对LPS攻击所致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抗菌抗内毒素肽对LPS攻击小鼠死亡保护作用的时效关系及抗菌抗内毒素肽对LPS攻击小鼠死亡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临床上SIRS/脓毒症的病死率高达30%~50%.而且缺乏能有效防治SIRS/脓毒症的药物,防治SIRS/脓毒症仍然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之一。小剂量CpG ODN包含的CpG基序能活化天然免疫系统,如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也能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包括B细胞、T细胞,从而诱导并增强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应答,预防感染性疾病。但国内外尚未见将CpG ODN应用于细菌脓毒症的研究。本研究拟以灭活大肠杆菌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制造细菌脓毒症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大鼠应用甘氨酸(Gly)拮抗内毒素(LPS)、保护肝肾功能的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24只,雌雄不拘,将动物按实验设计随机分为3组:单纯烧伤组(A组);烧伤+LPS攻击组(B组);烧伤+LPS攻击+Gly治疗组(C组),各组8只大鼠。将大鼠造成20%深Ⅱ度以上烧伤,伤后6h腹腔注射乳酸林格氏液(40ml/kg)延迟复苏,复苏后3hC组于腹腔注射LPS溶液10mg/kg,B组在LPS攻击的同时给予浓度为1g/3ml的Gly溶液灌胃。于伤后12h活杀全部大鼠,留取血液以及肝肾器官组织标本。结果成功复制脓毒症模型;各组血浆LPS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其中B组显著高于A组、C组(P〈0.05);脓毒症大鼠肝肾功能显著异常,甘氨酸灌胃后明显好转;大鼠单纯烫伤后肝、肾组织在12h内从总体上均呈现间质淤血、炎性反应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而同时给予Gly灌胃治疗后,各器官淤血、炎性反应程度明显减轻。结论Gly能降低烧伤后脓毒症大鼠血浆LPS水平,改善肝、肾功能及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具有器官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α1E钙通道在小鼠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细胞内钙超载在脑缺血性损伤的病理变化进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 ,缺血后细胞内钙超载既有细胞外钙内流 ,又有细胞内贮存钙释放的参与[2 ] 。作为外钙内流的重要途径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在脑缺血性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中 ,必然发挥重要作用。根据通道的电生理特征及药理学特性可将中枢神经系统的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分为L型、N型、P型、Q型、R型和T型钙通道。现有研究资料表明[3] ,L型、N型、P型和Q型钙通道的激活在脑缺血过程中起加剧和促进缺血性病理变化的作用。脑缺血后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是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鹿茸多肽(VAP)在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中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用 8 月龄雄性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早老素1(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VAP组,另以同窝阴性小鼠设立为对照组,每组12只。连续灌胃给药6个月后进行行为学、形态学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检测。Western blotting 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APP及β-分泌酶 1(BACE1)蛋白的表达水平。另外以β-淀粉样蛋(Aβ)25~35(25 μmol/L)诱导 SH-SY5Y 细胞损伤建立AD细胞模型组,VAP组(VAP 500 mg/L+ Aβ25~35 25 μmol/L)和对照组。检测细胞凋亡、膜电位、活性氧簇(ROS)水平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 结果 动物实验发现,与模型组比较,VAP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模型组小鼠海马 CA1 区神经元减少且排列紊乱,VAP组排列较规则,形态有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VAP组老年斑数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VAP组丙二醛(MDA)含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含量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PP 和BACE1含量上升,与模型组比较,VAP组APP和BACE1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培养实验发现,VAP组细胞凋亡率下降。与模型组比较,VAP组线粒体膜电位上升,ROS含量明显下降,MDA含量下降,SOD和GSH-Px含量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AP对AD模型动物和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ROS产生,且提高抗氧化酶系活性,减少Aβ的沉积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丙酮酸乙酯对脓毒症小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丙酮酸乙酯(ethylpyruvate,EP)对脓毒症小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小鼠盲肠结扎穿孔模型,应用丙酮酸乙酯林格氏液(REPS)与乳酸钠林格氏液(RLS)对小鼠进行液体复苏,检测肝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和肝功能改变。结果:脓毒症小鼠抗氧化能力低于假手术组,P<0.01。应用REPS复苏显著提高肝组织抗氧化能力,REPS组肝组织丙二醛浓度低于RLS组[(48.18±5.98)μmol·g-1proteinvs(78.34±11.16)μmol·g-1protein],超氧化物歧化酶[(5.19±1.41)103U/gproteinvs(3.20±1.08)103U/gprotein]和总抗氧化能力[(7.02±1.79)103U/gproteinvs(4.77±1.35)103U/gprotein]高于RLS组,P<0.01;REPS组小鼠丙氨酸转氨酶低于RLS组,[(210.06±23.36)Uvs(458.86±51.55)U],P<0.01。结论:丙酮酸乙酯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效应,提高脓毒症小鼠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人补体受体1型功能域SCR1-3(CR1-SCR1-3)对补体介导的脓毒症小鼠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昆明小鼠1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0只),脓毒症组(50只),CR1-SCR1-3保护组(50只)。采用内毒素腹腔注射致脓毒症模型,各组分别于实验前1 h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600 mg/kg增敏。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PBS;脓毒症腔注射LPS(50μg/kg)+等体积PBS;CR1-SCR1-3保护组注射LPS(50μg/kg)+CR1-SCR1-3(15 mg/kg)。各组留10只小鼠,观察实验后72 h生存率。其他小鼠在实验后8 h测定血清IL-1β含量,12 h后取肺组织标本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4b沉积及观察肺病理学改变。结果脓毒症组的脓毒症反应最强烈,16 h后全部死亡,保护组的脓毒症症状减轻,16 h后生存率达40%,显著提高(P<0.05)。脓毒症组的血清促炎症介质IL-1β和肺组织MPO水平均明显升高,保护组的显著降低(P<0.001)。脓毒症组的肺组织原位C4b沉积明显增多,保护组的明显减少。病理学检查显示,保护组小鼠肺损伤较脓毒症组的明显减轻。结论补体在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人CR1-SCR1-3对脓毒症小鼠炎症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蝎毒及蝎毒多肽对小鼠免疫功能和外周血细胞计数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蝎毒 (SV)及蝎毒多肽 (PSV)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和外周血细胞计数的作用 .方法 取正常小鼠 4 5只 ,随机分为 3组 :SV组、PSV组、对照组 ,分别腹腔注射 ,1次 /d ,连续 5d .于首次给药 6h、2 4h、8d后 ,每组取小鼠 5只 ,称体重 ,眼球取血 ,计数外周血细胞、处死后脾脏、胸腺 ,计算脾重指数、胸腺指数 .8d取外周血后测试体能 .结果 SV组 6h、2 4h、8d白细胞计数增加 (p <0 .0 5 ) ;PSV组略高于对照组 .SV组 6h中性粒比例明显增多 ,2 4h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加 (p<0 .0 5 ) ,8d二者比例恢复正常 ;PSV组 6h、2 4h中性粒略有增加 ,8d恢复正常 .两组单核细胞均有增高 .血小板计数SV组维持正常 ,PSV组升高 .SV、PSV组脾重指数、胸腺指数和红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均不减少或略有增加 (p >0 .0 5 ) ,两组体能增强明显 .结论 SV及PSV均可提高正常小鼠的免疫功能 ,维持或增加外周血各类细胞数目 ,改善机体整体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dility groupbox 1,HMGB1)抑制剂对脓毒症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依次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抑制剂组。模型组、抑制剂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手术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假手术组小鼠仅暴露盲肠后即进行伤口缝合,不结扎。抑制剂组小鼠术后腹腔注射HMGB1特异性抑制剂甘草酸(10 mg/kg),每6 h注射1次,连续4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处死小鼠后,无菌分离小鼠的胸腺组织,常规提取胸腺中的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MTT法与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情况,Transwell趋化实验与ELISA法测定单核细胞的趋化活性以及分泌炎性因子TNF-α、IL-6及IL-10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胸腺组织中HMGB1和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chromosometen,PTEN)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胸腺组织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率、单核细胞的趋化活性和TNF-α、IL-6、IL-10蛋白的表达、HMGB1和PTEN的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胸腺组织T淋巴细胞凋亡率、TNF-α、IL-6蛋白的表达、HMGB1和PTEN的表达明显降低,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单核细胞的趋化活性、IL-10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 结论 HMGB1抑制剂可降低脓毒症小鼠胸腺T细胞的凋亡率,增强T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单核细胞的趋化活性,提高单核细胞抗炎因子IL-10的分泌,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的分泌。  相似文献   

11.
12.
石恩朋  彭美玉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35(15):1814-1819,1824
目的:探究羟基酪醇(HYD)对脓毒症诱导的急性心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盲肠结扎穿孔术构建小鼠脓毒症模型,HYD 20 mg/kg灌胃治疗。检测左心室收缩功能、心脏炎症因子mRNA和肺泡灌洗液炎症因子水平、肺损伤和中粒浸润程度、心肺组织SIRT1和NF-κB水平、小鼠7 d生存率。结果:HYD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P<0.05),降低心脏和肺泡灌洗液炎症因子水平(P<0.01);改善肺损伤,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P<0.01),延长生存率(P<0.01),HYD上调心肺组织SIRT1表达,抑制NF-κB通路活化。结论:HYD通过上调SIRT1和抑制NF-κB炎症信号通路而减轻脓毒症诱导的急性心肺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银杏内酯B(GB)是已知的天然而强效的血小板激活因子受体拮抗剂。本实验通过研究GB对盲肠结扎穿孔(CLP)诱导的脓毒症小鼠的存活、外周血一氧化氮(NO)、活性氧簇(ROS)及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IL-10的影响来评价其对脓毒症的免疫调节效果。方法:采用CLP的标准化程序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术前30min对药物组模型小鼠进行GB(10μg/g)预处理;统计存活率;以Griess法检测小鼠外周血NO水平;以H2DCFDA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ROS水平;以流式细胞微球阵列法与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结果:CLP手术后24h,小鼠胸腺和脾脏萎缩明显,外周血炎症介质NO和ROS及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IL-10的水平均显著上升,术后5d内CLP模型小鼠全部死亡,而10μg/gGB于术前30min预处理,能缓解胸腺和脾脏萎缩,有效抑制炎症介质与炎性细胞因子风暴,显著提高脓毒症存活率。结论:GB预处理能显著降低CLP小鼠死亡率,下调外周血炎症介质NO和ROS及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IL-10的水平,对脓毒症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胎牛骨髓多肽对小鼠和人T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F60透析柱从胎牛骨髓中提取出一组分子量在10kD多肽物质,以ConA诱导的淋细胞细胞增殖反应研究其对小鼠T细胞功能的影响,发现该物质能促进ConA激活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研究还发现,胎牛骨髓多肽在终浓度为5.0-10mg/ml时对人淋细胞表达mIL-2R有促进作用。从而提示该物质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调星形胶质细胞中蛋白磷酸酶2A(proteinphosphatase2A,PP2A)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构建带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启动子的eGFP-wtPP2A慢病毒,特异性上调星形胶质细胞中的PP2A。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野生对照+慢病毒空载体组(Con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慢病毒空载体组(APP/PS1组)和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慢病毒感染组(PP2A组),各组小鼠经侧脑室注射慢病毒4周后,采用脑片免疫荧光检测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protein,Aβ)的水平,通过Golgi染色观察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变化,电镜检测突触后致密物(postsynapticdensity,PSD)的厚度,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检测感染慢病毒后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结果:上调星形胶质细胞中PP2A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Aβ的水平,增加树突棘密度、有突触功能的蘑菇状树突棘比例和PSD厚度,缩短寻找平台逃避潜伏期。结论:上调星形胶质细胞中PP2A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AD样Aβ聚集的病理改变,具有重塑突触结构与功能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腹腔感染是造成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乃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 ,感染性休克涉及多种损伤因素和多个细胞信息传导通路 ,不论使用液体复苏、抗生素治疗、代谢支持等方法 ,还是针对某一细胞因子的特异性拮抗剂 ,单一靶点治疗都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因此 ,寻找对感染性休克具有多靶点正效应的药物实施治疗 ,对改善患者全身状况 ,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曾报道多靶点药物氯胺酮能显著提高腹腔感染脓毒症小鼠的长期生存率 ,本文进一步研究罗格列酮 (RSG)的作用。罗格列酮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压力超负荷小鼠心肌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主动脉弓缩窄术(TAC)的方法建立小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TAC-PBS)和EPO2000U/Kg治疗组(TAC-EPO2000)。术后8周,测定各组小鼠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及生存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组织p Akt/Akt、p-STAT3/STAT3、p-e NOS/e NOS、p-p38/p38、p-ERK/ERK-1、p-JNK/JNK的表达。结果 EPO治疗能显著提高TAC小鼠生存率(P0.05)。与TAC-PBS组比较,TAC-EPO2000心肌组织p-STAT3、p Akt和p-e NOS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多(P0.05),p-p38的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5),p-ERK/ERK-1,p-JNK/JNK则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小鼠心肌毛细血管密度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EPO对压力超负荷小鼠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调控p-STAT3、p Akt、p-e NOS和p-p38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对脓毒症患者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7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分析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对于顺铂诱导的肾毒性和肾损伤的保护功能及其机制,为临床药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只BALB/c小鼠,雌雄各半,喂养7 d后腹腔注射20 mg/kg的顺铂,持续注射3 d诱导并建立急性肾损伤小鼠模型(AKI),后随机分为6组,A组给予5 mg/kg顺铂,B组给予250μg/(100 g·d)的N-乙酰半胱氨酸,C组给予5 mg/kg顺铂+250μg/(100 g·d)的N-乙酰半胱氨酸;D组给予500μg/(100 g·d)的N-乙酰半胱氨酸;E组给予5 mg/kg顺铂+500μg/(100 g·d)的N-乙酰半胱氨酸,F组注射生理盐水做对照,连续治疗7 d后,抽取小鼠眼球血,测定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做肾脏病理切片图评价肾损伤水平,并加以比较。结果:在给药前,6组小鼠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损伤评分(RI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谷胱甘肽(G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6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①血清Scr、BUN、TNF-α和肾损伤评分RIS:A组&...  相似文献   

20.
李容瑢  梁文妹 《解剖学报》2014,45(5):652-655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小鼠胰岛表达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生长抑素(SS)的改变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取正常C57BL/6J小鼠,小剂量多次注射链脲菌素(STZ)建立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分别于第3、7、10、14、21、28天取胰尾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免疫荧光检测法及图像分析、形态计量法进行研究。结果 1.IAPP阳性细胞面数密度(NA)自第3天开始减少(P0.05),平均吸光度自第7天开始增高,与正常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1型糖尿病组小鼠胰岛SS阳性细胞NA自第3天开始增加(P0.05),平均吸光度自第7天开始增高(P0.05);3.免疫荧光双染法显示,小鼠胰岛IAPP和SS在部分细胞有共表达。结论 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IAPP阳性细胞数目减少,表达增强;SS阳性细胞数量及表达均上调;IAPP和SS在部分细胞有共表达。提示IAPP阳性细胞和SS阳性细胞均参与了1型糖尿病的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