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河北省玉田县中心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出生的围产儿共14 491例进行检测.结果 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2‰,呈逐年上升趋势.前5位出生缺陷依次为:多指(趾)或并指(趾)、唇腭裂、脊柱裂、尿道下裂、肛门闭锁.产妇年龄大于或等于35岁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产妇年龄小于35岁者(P<0.05).结论 广泛开展预防出生缺陷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孕前、孕期保健,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前诊断工作,是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宜昌市夷陵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夷陵区内医疗保健机构2005-2013年出生缺陷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缺陷类型、发生出生缺陷儿母亲孕期情况,并跟踪随访。结果:9年期间共监测36 586例围产儿,出生缺陷345例,出生缺陷发生率9.43‰,出生缺陷发生率从2007-2011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开始下降。缺陷类型前5位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唇腭裂、外耳畸形、脑积水和马蹄内翻足;男性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女性围产儿(P=0.049);母亲来自农村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城镇(P<0.001);产前确诊率为37.39%;母亲孕早期患病、接触化学物质及异常生育史与出生缺陷有一定相关。结论:加强健康教育、遗传咨询与孕前优生检查,做好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指导高危孕妇、农村孕妇进行产前筛查与诊断,是减少我区出生缺陷发生的关键与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南通市围产儿先天性四肢畸形发生率、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为制定出生缺陷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南通市2011—2018年围产儿先天性四肢畸形监测资料。结果:南通市2011—2018年围产儿先天性四肢畸形平均发生率为1.63‰,整体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母亲年龄<20岁、20~岁、25~岁、30~岁和≥35岁组先天性四肢畸形发生率分别为2.29‰、1.54‰、1.53‰、1.92‰和1.94‰,孕母年龄<20岁及≥30岁组先天性四肢畸形的发生率较高,20~30岁组较低,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城镇围产儿先天性四肢畸形总发生率为1.57‰,高于乡村的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男性围产儿总发生率为1.80‰,高于女性的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春、夏、秋、冬季先天性四肢畸形的发生率依次为1.76‰、1.48‰、1.59‰和1.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结论:2011—2018年南通市先天性四肢畸形发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年龄<20岁或>30岁的产妇围产儿先天性四肢畸形发生率较高,乡村围产儿先天性四肢畸形发生率高于城镇,男性围产儿先天性四肢畸形发生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厦门市2014-2018年围产儿唇腭裂流行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案,收集唇腭裂患儿资料。结果 共纳入围产儿421 457例,报告围产儿唇腭裂297例,其中单纯腭裂98例,单纯唇裂92例,唇裂合并腭裂107例,总唇裂发生率7.05/万。单纯唇裂、唇裂合并腭裂及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监测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单纯腭裂女性高于男性;总唇裂及各分类城镇均高于乡村,但无明显年龄分布特征。另监测报告28周以内胎儿唇腭裂184例,其中唇裂合并腭裂166例,28周以内胎儿唇腭裂在性别分布、分类构成、诊断时间及诊断方式分布方面与围产儿相比均显著不同。2014-2018年,厦门市围产儿唇腭裂监测发生率稳定,未呈现上升或下降趋势。结论 围产儿唇腭裂监测频率是患病率,而不是发病率。2014-2018年,厦门市围产儿唇腭裂患病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并保持稳定。超声检查是产前诊断唇腭裂唯一有效的手段,普及超声检查并提高超声检查人员的诊断水平是控制围产儿唇腭裂患病率的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围产儿畸胎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 1987~ 1992年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的资料 ,描述围产儿畸胎瘤的发生水平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 2 8周到产后 7天住院分娩的围产儿 ,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 共收集围产儿 44 896 92例 ;畸胎瘤 2 38例 ,其中单发 198例 ,合并有其他畸形者40例。中国人围产儿畸胎瘤发生率为 0 .5 3/万 ,单发畸胎瘤发生率为 0 .44 /万 ,合并其他畸形者发生率为 0 .0 9/万。城市发生率为 0 .46 /万 ,乡村发生率为 0 .6 6 /万 ;男性围产儿畸胎瘤发生率为 0 .2 7/万 ,女性为 0 .80 /万 ;畸胎瘤儿性别比为 1∶ 2 .76。畸胎瘤围产儿病死率为 5 5 .0 %。结论 中国围产儿畸胎瘤以单发为主 ,发生率变化无长期趋势。乡村发生率高于城镇 ,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畸胎瘤儿病死率高 ,应进一步加强产前诊断和围产期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圳市10来围产儿出生缺陷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对1997年1月~006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35914例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统计分析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类别和构成比。结果共发现出生缺陷儿671例,出生缺陷儿发生率为186.84/万。围产儿中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女性;25岁以下和35岁以上年龄组产妇围产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主要出生缺陷为先天性心脏病、大腹儿、唐氏综合征、多指(趾)、外耳其他畸形。结论1997~2005年出生缺陷呈逐年升高趋势,2006年有所下降。积极地干预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2013年登封市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的调查,分析出生缺陷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进一步降低围产儿出生缺陷率。方法通过三网监测对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在登封市各医疗机构监测点住院分娩的所有孕满28周至产后7 d的11 203例围产儿(包括死胎、死产、7 d内死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登封市2013年11 203例围产儿112例存在出生缺陷;出生缺陷主要为外耳其他畸形,小耳、多指(趾)、并指(趾)、唇裂合并腭裂、唇裂、脊柱裂、肢体短缩等畸形多发;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产妇分娩的出生缺陷儿明显高于城镇产妇;围产儿出生缺陷男性高于女性;小于20岁的产妇出生缺陷儿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的产妇;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分娩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一、四季度。结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与遗传、产妇的健康状况、外界环境等因素有关。要做好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强化产妇认识,加强产前筛查诊断,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和分析长春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基本情况。方法 按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于2005年1—12月对长春地区53所医院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结果 监测围产儿35797例,出生缺陷儿295例,出生缺陷发生率82.41/万;缺陷儿死亡率38.31%,占围产儿死亡的28.25%。出生缺陷前6位依次为总唇裂、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外耳畸形、多指(趾)、先天性脑积水。出生缺陷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产母年龄35岁以上为高发年龄。结论 应加强优生知识宣传,提高农村出生缺陷诊断及监测水平,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9.
金萍  高显舜 《当代医学》2009,15(25):33-34
目的分析本地区出生缺陷及围产儿死亡状况.为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医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安康市2004~2008年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围产儿死亡率平均11.16‰。出生缺陷死亡分类顺序中,神经管畸形排首位,前三位的出生缺陷死亡占围产儿死亡23.27%。农村的围产儿死亡率较城镇高。Ⅱ级以上医院的产前诊断医疗技术水平明显优越于Ⅰ级医院。结论根据本地区出生缺陷监测的情况提出加强产前诊断、预防及控制出生缺陷发生,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追综调查青山区2005~2006年出生缺陷52例,发生率8.49%;出生缺陷中围产儿死亡占总围产儿死亡的39.74‰.结论:出生缺陷的种类顺位为神经管畸形、肢体畸形、唇裂和腭裂、外耳畸形、尿道下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围产儿畸胎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1987-1992年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的资料,描述围产儿畸胎瘤的发生水平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到产后7天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共收集围产儿4489692例;畸胎瘤238例,其中单发198例,合并有其他畸形者40例,中国人围产儿畸胎瘤发生率为0.53/万,单发畸胎瘤发生率为0.44/万,合并其他畸形者发生率为0.09/万。城市发生率为0.46/万,乡村发生率为0.66/万;男性围产儿畸胎瘤发生率为0.27/万,女性为0.80/万,畸胎瘤儿性别比为1:2.76。畸胎瘤围产儿病死率为55.0%,结论:中国围产儿畸胎瘤以单发为主,发生率变化无长期趋势。乡村发生率高于城镇,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畸胎瘤儿病死率高,应进一步加强产前诊断和围产期管理。  相似文献   

12.
多指(趾)畸形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我国围产儿多指(趾)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于1996~2000年在全国31省(市、区)监测医院内对孕满28周至产后7d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调查。结果 在2218616例围产儿中,共检出多指(趾)2097例,全国平均发生率为9.45/万;城、乡发生率分别为9.60/万和9.05/万;男、女发生率分别为10.99/万和7.48/万。年度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指(趾)畸形患儿单发者占88.4%,11.6%合并有其他畸形。畸形发生在肢体左侧占34.96%,右侧占45.62%,双侧同时发生占19.41%。多指(趾)患儿围产期病死率为8.17%,其中单发为2.72%,多发为49.38%。结论 我国围产儿多指(趾)畸形男性多于女性,地区差异明显;多指(趾)以单发形式为主,多发畸形患儿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全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我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2001~2010年监测的孕28周至产后7 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资料,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1~2010年共监测8 273 382例围产儿,其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4 233例,全国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生率为5.12/104,十年期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χ2=2.43,P>0.05)。城市发生率为4.90/104,农村发生率为5.43/104;男性发生率为5.31/104,女性发生率为4.73/104;西部发生率为7.00/104,中部发生率为4.52/104,东部发生率为4.27/104;南方发生率为5.82/104,北方发生率为4.34/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受累部位分布没有差异(χ2=1.74,P>0.05)。 结论 2001~2010年我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发生率存在城乡、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我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生率低于国外报道。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群裂手裂足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国人先天性裂手/裂足畸形(SHFM)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络获得SHFM研究资料,把病例分为单发(仅有SHFM或者伴发其他肢体畸形)和综合征(SHFM伴发其他非肢体畸形)两类,分别按围产儿性别、居住地(城/乡)计算其发生率.并分析患儿的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围产期转归和畸形发生部位.结果 在4489692例围产儿中诊断出SHFM病例736例,总发生率为1.64/10~4,单发和综合征SHFM的发生率分别为0.64/10~4和1.00/10~4.男性围产儿SHFM发生率为1.79/10~4,女性为1.25/10~4;城镇1.51/10~4,乡村1.86/10~4.SHFM患儿中,未足月分娩和低出生体质量分别占30.20%和43.93%.单发和综合征SHFM的围产期病死率分别为24.74%和66.59%,总病死率为50.27%.SHFM畸形以发生在上肢多见.结论 我国SHFM发生率高于国外报道.较高的围产期病死率与伴发畸形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2000~2004年山西省神经管缺陷的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2000-01~2004-12期间山西省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的资料,描述围产儿无脑、脊柱裂和脑膨出3种神经管缺陷(NTD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至产后7 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共收集围产儿130 783例;神经管缺陷儿730例。围产儿NTDs总发生率为49.77/万,其中无脑、脊柱裂和脑膨出的发生率分别为19.19/万、28.67/万和7.95/万。总的NTDs和无脑畸形年度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男性NTDs发生率为42.60/万,女性为70.05/万,城市为26.03/万,农村为105.83/万,母龄别发生率在<20岁和>35岁组高于其他年龄组。NTDs围产儿早产占65.07%,低出生体重占56.85%,围产期病死率为81.57%。结论山西省围产儿总NTDs发生率及无脑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无脑及神经管缺陷(NTDS)发生率女性均高于男性;无脑、脊柱裂、脑膨出及神经管缺陷(NTDS)发生率农村高于城市;神经管缺陷儿出生素质差,围产期病死率高,预后不良。加强预防和产前诊断是降低神经管缺陷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安徽省156 777人口进行了脑血管病患病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城市与农村分布特征进行了对照研究.调查发现脑血管病患病率为178.6/10万人口;发病率为139.2/10万人口;死亡率为104.7/10万人口.其特点为发病多、病程短、死亡率高。提示加强防治措施,改善农村人口健康水平,是减少脑血管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of the obesity epidemic in school‐aged Chinese children in 2010 and track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regions over the preceding 25 years. Strategies for preventing childhood obesity are suggested. Methods We used a dataset provided by the Chinese National Survey on Students’ Constitution and Health from 1985‐2010. Subjects were 7‐18‐year‐old student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30 provinces. Eight subgroups were created according to region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Results Increased rates of the epidemic (overweight and obesity combined) were greatest in large coastal cities‐32.6% and 19.1% among males and females, respectively. These rates has neared tha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Similar increases were found in all other regions, including the once poverty‐stricken rural west. The epidemic in most of the rural areas began after 2000, but has spread swiftly over the last decade. In 2010, it was estimated that 9.9% of Chinese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ere overweight and that an additional 5.1% were obese, representing an estimated 30.43 million individuals. Conclusion The prognosis for China’s childhood‐obesity epidemic is dire. To prevent childhood obesity, we suggest several strategies, including reasonable dietary intake,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a change in sedentary lifestyles and corresponding behavioral modifications.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研究2015年全国12个省(自治区)各地市成年居民的4周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促进居民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15年公开数据库年龄≥18岁的成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4周患病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 我国成年居民4周患病率为15.8%。二分类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影响成年居民4周患病率的因素有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学历、就业状况、城乡、地区和前一年看民医情况。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有所增长,离婚或丧偶等其他婚姻状态患病率高于未婚和已婚人群,失业或无业患病率高于在业人群,随着学历的升高患病率有所下降,城镇患病率高于农村,西部地区患病率较高,前一年看过民医人群患病率高于未看过民医人群。 结论 应加强女性、老年、离婚或丧偶、低学历以及未在业和西部地区人群的卫生服务与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辽宁省城乡成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抽取辽宁省城市及乡镇2989名年龄≥20岁的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体格检查及血脂、血糖测定,计算血脂异常患病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辽宁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51.6%,男性患病率为60%,女性患病率为47.4%。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在50岁以前,男性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而50岁以后女性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城市居民血脂谱的异常主要表现为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降低,而乡镇居民血脂谱异常主要表现在甘油三酯水平的增高。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增加10岁、吸烟、超重或肥胖、中心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均为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辽宁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已高达51.6%,城市及乡镇血脂谱异常的特点有所不同,应加强对血脂异常高危人群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收集2008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重庆市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数据,描述围产儿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至生后42d随访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共收集围产儿22 250例,出生缺陷儿166例。围产儿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74.61/万。男性发生率为83.75/万,女性为61.65/万;城市为97.00/万,农村为69.20/万。出生缺陷儿中早产儿占15.06%,低出生体质量儿占16.27%,围产期病死率为12.05%。结论加强孕产妇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合理配置农村医疗保健资源,提高基层人员的产前诊断水平,加强基层监测人员生后诊断能力的培训对出生缺陷人群监测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