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6,(7):899-900
目的评估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社区综合康复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社区常规康复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康复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的各类问卷调查结果,包括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I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社会适应功能、社交技能。结果观察组干预后WCST、ITAQ、FIS、BPRS、SDSS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功能、社交技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综合康复模式可促使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康复,促进患者身心早日康复,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康复医院-社区-家庭无缝对接护理干预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择84例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表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则采用康复医院-社区-家庭无缝对接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识认知、用药依从性评分;护理前后康复效能PSP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生存质量评定量表L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识认知、用药依从性评分比对照组好,P0.05;两组护理之前康复效能PSP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生存质量评定量表LQOL评分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康复效能PSP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生存质量评定量表LQOL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康复医院-社区-家庭无缝对接护理干预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依从性及生存质量均有提升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社会化、开放式的社区防治措施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工厂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4年社区防治即自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包括实施家庭干预、劳动康复、药物康复,实施专(兼)职医师、单位和家庭的密切联系,比较干预前后效果。结果通过相关防治措施,入组患者精神症状1~20项、20~40项、评残五题、家庭环境和防治知识均有明显改善、提高,且复发率和肇事率显著下降,与入组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区防治干预,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用循证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在社区家庭康复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8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模式,即采用循证护理路径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方案。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总有效率、生活质量、疾病复发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DSI评分、CSS评分、Barthel指数和MA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复发率低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社区家庭康复中,实施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运动功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能够增进护患间信任及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干预组为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心理和社会综合干预措施,60例与之匹配的对照组患者单用药物治疗。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进行随访评定。结果干预组随访时PANSS阴性量表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SDSS的职业和工作、家庭外社会活动、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责任性和计划性5项因子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促进社会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区心理社会康复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婚姻质量和家庭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已经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干预组进行为期12个月的综合干预。干预前、干预第12个月进行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调查与评定。结果干预组干预第12月ENRICH总分、夫妻交流、角色平等性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FAD总分、沟通、问题解决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心理社会康复可以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婚姻质量和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庭健康教育和家庭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对56例生活在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进行为期1年的家庭健康教育和家庭支持。干预前后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疾病复发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前后BPRS各因素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SCL-90各因子分和总分明显降低(P﹤0.01,P﹤0.05),与干预前1年比较复发率和再住院率下降。[结论]家庭干预对巩固和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改善社会功能、控制其复发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模式在精神病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抽取绵阳市某医院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精神病药物治疗及传统的社区精神医疗卫生服务,干预组实施综合干预模式,2组患者均随访干预时间1年,比较2组的健康教育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精神分裂症知识:病因及诱因(43.33%),主要临床症状(55.00%),遗传、应激和个性心理特征对精神分裂症的作用(45.00%),药物不良反应(48.33%),心理治疗的重要性(53.33%),定期复诊的重要性(61.67%),功能锻炼的重要性(55.00%)及其他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干预组患者的心理社会评分(14.16±2.84)、动力与精力评分(14.52±3.39)、症状与副作用评分(8.45±6.31)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干预组患者坚持用药(75.00%),定期复诊(71.67%),家庭及社会支持(58.33%),形成良好生活习惯(55.00%)均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18.33%),再住院情况(16.67%)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干预模式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减少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的因素。方法以自制调查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阴性症状定量表(SANS),对门诊25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社会功能缺陷达92.8%,以责任心和计划性、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职业和工作、家庭外社会活动、社会性退缩缺陷最重;其功能缺陷与患者的病情、服药依从性、工作安排、家庭经济有密切相关。结论加强对疾病的治疗,提高服药依从性,加强社会心理康复,增加社会支持力量,可预防和延缓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电话随访干预对长期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8例长期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64例,均按常规进行门诊随诊,研究组每4周进行电话随访干预,时间为1年;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评定2组的社会功能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电话随访干预12个月末,SDSS评分职业功能、婚姻职能、父母职能、社会退缩、社会活动、家里活动、家庭职能、自我照顾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t=2.45,2.40,3.80,3.77,2.02,3.45,3.02,3.76,4.29;P均0.05);与电话干预前比较,研究组12个月末,SDSS评分职业功能、婚姻职能、父母职能、社会退缩、社会活动、家里活动、家庭职能、自我照顾因子分和总分均下降(q=2.48,2.72,2.78,2.93,2.55,2.63,3.26,2.56,3.20;P均0.05)。结论电话随访干预有助于改善长期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康复模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对80例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康复组),并用1:1配对方法将另80例患者作为社区组。在综合康复前、康复6个月和12个月后,分别运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I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对两组患者的功能状况、精神症状、家庭负担、自知力与治疗态度4个维度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1年内的复发住院率。[结果]康复组患者第6个月、12个月时的SDSS、BPRS、FIS得分分别低于社区组患者,ITAQ得分高于社区组患者(P均<0.01)。康复组患者复发住院率为1.25%,社区组患者为1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社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减轻其社会功能缺陷,改善精神症状,减轻家庭照料负担,提高自知力与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住院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家庭干预技术对社区慢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创新社区精神障碍管理服务模式,为社区的精神病防治与康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40例社区慢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应用改良家庭干预技术(每15 d1次);对照组采用目前实施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础干预模式(每月1次)。每15d为一个评估时点,共7个时点,采用简明精神量表(BPRS)评价两组患者精神病症状,采用社会功能评估量表(SDSS)评价其社会功能,两个量表的指标值分别叠加作为康复效果评价。比较两组患者BPRS、SDSS评分及康复效果评价指标值。结果:实验组在1时点与2时点的BPRS评分与0时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时点的BPRS评分低于0时点,且低于同期的对照组(t值分别为4.333 0,4.615 3,5.261 4和5.771 1,P<0.05)。实验组3~6时点的康复效果评分均低于同期的对照组(t值分别为3.824 7,4.092 3,4.907 5和5.598 9,P<0.01)。结论:改良家庭干预技术能使社区慢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改良森田疗法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工作中运用的实际效果。为拓展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常规随访、康复指导基础上结合改良森田疗法的运用,以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等量表观察疗法,对社区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量表结果。结果改良森田疗法干预4周时,干预组与对照组除BPRS中的焦虑忧郁因子外,差异有统计学(P焦虑忧郁=0.02)。改良森田疗法干预结束时,干预组与对照组除了在BPRS中的思维障碍因子外,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俨思维障碍=0.20)外,其余各量表及其因子得分均呈现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P〈0.01、P〈0.01)。改良森田疗法在干预4周时,干预组的BPRS中焦虑忧郁因子与干预前其自身比较出现显著统计学差异变化(P焦虑忧郁=0.02)。干预结束时,干预组与干预4周时自身在SDSS、LSIA、BPRS中的缺乏活力、敌对猜疑、总分上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改良森田疗法与常规随访、康复指导结合。对社区中进行康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会适应、精神疾病控制缓解、生活满意度领域,均具有较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社会化、开放式的社区防治措施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工厂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4年社区l亏治即自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包括实施家庭干预、劳动康复、药物康复,实施专(兼)职医师,单位和家庭的密切联系,比较干预前后效果。结果通过相关防治措施,入组患者精神症状1~20项、20~40项、评残五题.家庭环境和防治知识均有明显改善,提高,且复发率和肇事率显著下降,与八组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区防治干预,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儿童智能发育社区干预模式,让社区内每一个儿童从出生到3岁得到科学、有效的智力开发。方法 1.将儿童智能发育社区干预整合到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由社区医生上门向新生儿家长传授小儿全脑开发技术,由母亲训练儿童,社区医生定期督导并监测小儿智能发育情况。2.用Baylev婴幼儿发展量表测精神发育指数(MDI)。3.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测和比较干预组247例(平均11个月)与对照组100例(平均15.6个月)小儿MDI值。结果1年内社区干预覆盖全市45个社区,系统干预婴幼儿5 275人,占出生总人数的65.53%(5 275/8 050);社区干预组MDI均值比对照组高13.02;社区干预组精神发育迟缓率为零,对照组为6%(6/100)。结论 儿童智能发育社区干预模式的应用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儿童智力水平,降低精神发育迟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消除隔阂计划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耻感、生存质量以及家庭负担的影响。方法 系统抽样方法抽取90列病例,按1〖DK〗∶1配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入组前、干预第6、12和18个月后,采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WHO生存质量简明量表(WHOQOL-BREF)和家庭疾病负担量表(FBS)分别评估患者及家属病耻感情况、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家属的家庭负担情况。结果 第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干预组患者及其家属的PD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干预组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周围环境2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家属FB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 实施消除隔阂计划能显著改善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减轻家属的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7.
18.
摘要:目的 调查锦州市社区慢性病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社区居家护理需求,为开展慢性病老年人居家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SF-36量表和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锦州市611位社区慢性病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居家护理需求进行调查。结果 社区慢性病老年人患病前4位的疾病依次是高血压(33.89%)、高血脂(25.53%)、风湿性关节炎(22.09%)、冠心病(19.31%);SF-36量表总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P<0.05),女性SF-36量表总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得分均高于男性(P<0.05);居家护理需求需求率前4位为:老人遇紧急情况时提供上门救护服务(67.10%)、为居家老人提供合理运动的指导(65.30%)、为居家老人提供营养饮食指(65.14%)、为居家老人提供康复指导(64.32%)。结论 社区应加强老年人慢性病的管理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按需求提供居家护理服务,改善老年人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居家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帮助患者实现更好的居家康复提供参考。方法整群抽取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社区在册管理的371名居家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随访调查,掌握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家庭情况、病情现状及治疗情况等。对影响患者精神症状的各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71名患者均完成随访调查,精神症状阳性患者121例(阳性率32.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情况、病程(年)、危险行为等级、自知力、住院情况以及参加工作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病程、家族史、残疾鉴定、监护情况、服药依从性、免费服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自知力完全(OR=0.488,95%CI:0.284~0.838)、参加工作(OR=0.469,95%CI:0.257~0.857)为保护因素(P < 0.05)。结论加强居家精神分裂症患者服务管理,完善定期随访和看护机制,对有精神症状阳性的患者积极动员送院规范治疗。提高患者的自知力,帮助患者提高劳动工作能力,对于预防控制居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家属支援服务干预对于提高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改善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负担的作用。 方法  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抽到的2个社区中将符合严重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抽取100例患者,随后根据性别、年龄、诊断在其他几个社区中随机匹配100例符合严重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严格按照患者和家属纳入标准设立对照组和干预组。 结果  200组研究对象患者平均年龄(48.27±12.67)岁,家属平均年龄(63.61±13.19)岁。干预后各时点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dailyliving scale,ADL)评分均高于干预组(均有P<0.05)。干预后各时点对照组社会功能缺陷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评分均高于干预组(均有P<0.05)。干预后各时点干预组与对照康复状态量表(morningside rehabilitation status scale,MR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干预后各时点对照组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症状(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评分均高于干预组(均有P<0.05)。干预后各时点对照组家庭负担量表(family burden scale of diseases,FBS)评分均高于干预组(均有P<0.05)。 结论  本次干预措施确实提高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效果和改善家属心理和家庭负担,应建立一支专业的家属支援服务工作团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