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向于生物学因素方面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局部脑血流的研究逐渐受到精神医学界的重视,为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血流的特点及与病情的关系,本研究对38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主要大脑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介素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不明 ,随着医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更着重于分子水平的研究 ,如细胞因子等。近 2 0年来 ,随着免疫技术的提高 ,有关白细胞介素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研究逐渐增加 ,现总结如下。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 ,ILs)白细胞介素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组细胞因子 ,它在传递信息、激活和调节免疫 ,在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现已公认的白细胞介素有 1 8种以上 ,目前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有一些报道 ,总结如下。白细胞介素 1 (Interleukin 1 ,…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向于生物学因素方面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局部脑血流的研究逐渐受到精神医学界的重视,为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血流的特点及与病情的关系,本研究对38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主要大脑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多因子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复杂疾病.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遗传因素是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可遗传性约达80%.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信息的不断完善以及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多个重要的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初步被定位克隆,而且这些基因在功能上密切相关,呈现出该疾病相关信号通路的大致轮廓.本文集中回顾了精神分裂症遗传学在连锁不平衡(关联)分析方面的最新成果,并总结了人们在神经生物学方面对该疾病的最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和眼动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历史(Diefendorf和Dodge,1908年).临床观察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眼动功能异常,随后这一发现被大多数临床研究所证实.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及精神分裂症内表型的提出,为精神分裂症眼动功能障碍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眼动障碍作为精神分裂症内表型之一,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从精神分裂症内表型、眼动功能测验、相关候选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样本对miR-137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94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及938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液,采用SnaPshot技术对rs1625579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该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以及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变量分组中的差异.结果 在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中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6,P=0.035),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3,P=0.028).按性别分组后,女性精神分裂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8,P=0.047),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7,P=0.047).结论 研究结果证实了miR-137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同时发现了miR-137在精神分裂症发病调控过程中的性别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显著推动了精神医学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但因为大脑与精神医学的复杂性,精神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仍然是一个“迷”.自Eugen Bleuler 1911年提出“精神分裂症”的疾病命名正好过去了100年,但对该病本质的认识仍无突破性的进展.最新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是表现为脑功能失调的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复杂的遗传危险因子与生物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该病的发生.神经影像学技术将打开大脑的“黑匣子”,使精神疾病被作为神经系统疾病来研究,而不是简单地被看作是单个神经递质数量与功能的改变[1].Kraepelin[2]始终认为精神分裂症存在生物学基础,受他的观点影响最成功的例子是Alzheimer在老年痴呆患者中发现了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在此背景下,精神分裂症的脑结构与脑功能神经生物学机制的探讨一直都是精神医学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神经病理学、神经遗传学和神经影像学均显示精神分裂症发生与白质有一定的关系.大量研究报道了精神分裂症脑白质存在异常[1-4].白质对不同的脑区进行连接、传递信息,研究表明不单是特定脑区内的异常,而且不同脑区的连接异常导致了该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的障碍.由此,负责连接远端或近端脑区的白质纤维束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方法,克服了传统的MRI技术对纤维束方向和结构的不敏感性,可以对活体脑白质纤维束的结构和完整性进行评价,为进一步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DTI研究精神分裂症白质异常比较一致的发现包括弓状束和内囊前肢.对精神分裂症白质DTI与认知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主要从这两方面对报道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免疫学研究发现,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缺陷[1].因而,有学者提出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与多种自身抗体及细胞因子异常有关.现将自身抗体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农忠伟 《求医问药》2014,(3X):291-292
自从Johnstone等首次在1976年报道了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CT检查下显示脑室系统扩大,便奠定了广大学者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基础。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改进与发展,有关CT检查与精神分裂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精神分裂疾病患者脑CT改变的研究成果,并对CT检查在精神分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同型半胱氨酸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报道,对血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活性、同型半胱氨酸相关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及母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子代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关系进行了综述.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存在已被众多的研究所证实,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原因及其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与精神分裂症病情及疗效等的关系尚不明确;关于妊娠母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子代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增高之间的报道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异常相关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发病之间的关系亦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对同型半胱氨酸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需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阐明同型半胱氨酸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预防、诊断、病情变化及治疗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有关精神分裂症前驱症状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精神科学者的兴趣[1-5],目前,国内外学者公认精神分裂症的前驱症状出现在精神病性症状前的数周或数月.尽管前驱症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异性症状,但是精神分裂症的前驱症状是高危精神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前驱症状与阴阳性症状的关系如何,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调查和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驱症状与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的关系,为探索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积累资料,为制订全病程治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α7-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基因rs1042724,rs384470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98个先证者及其父母组成的核心家系,测定α7-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基因分型,进行精神分裂症的α7-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和传递不平衡(TDT)检验.结果 TDT检验结果提示α7-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基因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相关性(McNemar 2 = 4.21,P<0.05),且等位基因T携带者,其精神分裂症的易患性是C携带者的1.31倍(RR=1.31,2 (RR)=3.96,P<0.05);rs384470位点与精神分裂症不存在关联(McNemar 2 =2.34,P>0.05).结论 提示α7-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基因rs1042724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近二十年来,随着现代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障碍,从而认为精神分裂症和免疫病理损伤有关。因此,我们应用抗人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OKT系列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目前尚无一致认识,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许多学者发现精神分裂症存在免疫异常[1],但由于选材的不同及疾病本身的异质,所以尚无肯定结论.本研究对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循环免疫复合物(CIC)、IgG、IgA、IgM、补体C3、ANA、ABAb进行检查,以进一步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酶(Catalase)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Amp-RFLP(amplication-restriction fregment lengh polymorphis)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对照组的过氧化氢酶基因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16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155例对照组之间过氧化氢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意义,76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60例对照组之间过氧化氢酶基因型频率(χ2=11.096,df=2,P=0.004)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过氧化氢酶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并不存在关联性,但是研究表明过氧化氢酶基因型频率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临床综合征,大量生理学和病理学证据支持了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系统功能失调假说.家系分析、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资料提示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的遗传背景,遗传度为60%~80%.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是一个复杂的遗传性疾病,可能是由多个基因之间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共同作用所致.从多巴胺系统有关的代谢酶、转运蛋白和受体基因上寻找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功能多态性并进行关联分析(候选基因法)是目前较好的策略之一.现将近年来关于多巴胺系统基因功能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系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94例精神分裂症和187例正常对照的BDNF基因C270T多态性的分布频率.结果精神分裂症的C/T和T/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6.8%和14.4%;而对照组分别5.9%和2.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基因型为C/C或C/T患者在阴阳性症状量表阳性症状量表分,阴性症状量表分和一般精神病理分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DNF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病性障碍,病因和机制尚未明确,但目前普遍认为是由多个微效基因协同并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由多基因组成的信号通路及通路间的相互作用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维持密切相关的经典Wnt信号通路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许多针对Wnt信号通路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均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内Wnt信号通路异常.文章就目前针对经典Wnt信号通路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潜在作用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使用速率法(CK)和免疫抑制法(CKMB)检测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本院40例健康职工血清中CK、CKMB水平.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时血清CK、CKMB水平较出院时、对照组都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随着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其血清CK、CKMB水平亦趋于正常,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测定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