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石河子和杭州两地的绵羊无菌采集血液,分离附红细胞体并提取基因组,根据已公布的绵羊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约1 100bp目的片段。测序结果表明:目的片段长1 080bp、1 079bp(GenBank收录号EU916726、FJ440328),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序列与参考序列(AF338268)同源性达99.7%,证实该病原是绵羊附红细胞体。将该序列与5种支原体、14种血营养菌及立克次氏体等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系统进化树表明,绵羊附红细胞体和其他血营养菌在进化关系上组成一个大的分支,与支原体科,支原体属病原最为接近,与立克次氏体科的病原较远。分析结果与Neimark等提出的观点一致,将这类血营养菌划归支原体科、支原体属。  相似文献   

2.
人类附红细胞体形态学特点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既有原虫特征,又有立克次氏体目的特点。目前国际广泛采用1974年版《伯吉氏细菌鉴定手册》进行分类,将附红体列为立克次氏体目(Rickettsiaies)无形体科(Anoplasmataceae),血虫体属也称附红细胞体属。在不同动物机体内寄生的附红体各有其种名。目前已发现有14种”,”,如:牛附红体(E.tegdnndes)、绵羊附红体(E·ovis)、猪附红体(E.suis)、兔附红体(E.lePns)、山羊附红体(E.hirci)、犬附红体(E.cants)、鸡附红体(E.galli)、人附红体(E.humanus)等,本文所报道的是人类感染…  相似文献   

3.
犬血巴尔通氏体与血巴尔通氏体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犬血巴尔通氏体(Haemobartonella canis),也称为犬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 canis),是主要寄生于犬红细胞表面的病原体.该病原首次由Schilling(1928)发现于德国,是引起犬发生传染性贫血的病原之一[1].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对人和动物的附红细胞体和血巴尔通氏体病这类人兽共患性疾病越来越关注,犬是一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伴侣动物,犬和人血巴尔通氏体病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犬血巴尔通氏体的分类地位、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检测方法和防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以期对人和其他动物的血巴尔通氏体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西藏微小牛蜱检出类查菲埃立克体和边缘无形体16S rDNA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鉴定微小牛蜱 (Boophilusmicroplus)所携带的埃立克体病原体。方法 依据蜱传埃立克体 16SrDNA序列设计引物 ,建立埃立克体属特异性套式PCR检测微小牛蜱DNA样本 (每份DNA由 2个蜱提取 ) ;克隆DNA样本中的埃立克体 16SrDNA的 5′末端片段并测定其序列。结果 西藏某地的 4 3份蜱DNA样本中有 16份 (37% )经套式PCR扩得阳性片段 ,而四川某地的 2 7份蜱DNA样本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测定 16SrDNA的 5′末端片段 (~ 4 5 0bp)的序列 ,发现两种序列 ,一种与边缘无形体 16SrDNA完全一致 ,另一种与查菲埃立克体 16SrDNA最相关 ,但它们之间有 7个碱基 (~ 1 6 % )的不同。结论 西藏某地的微小牛蜱中携带有类查菲埃立克体和边缘无形体 ,该类查菲埃立克体可能是一个埃立克体新种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地区人群附红细胞体感染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是寄生于人和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群多形态微生物。1928年Schillins等首次在啮齿类动物中查到’‘’。以后相继在其它动物和家畜中也证实了有附红体感染的存在‘’·‘’。迄今为上,已发现并命名的附红体有14种“’。目前国际上将附红体列入立克次氏体目(Rickettsiales)、无形体科(A。plasmataceac)、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人畜感染了附红体,可引起附红体病。它流行的范围广,目前动物及家畜感染的报道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类附红体病在1986年Pun…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新疆部分地区鼠类携带无形体和埃立克体的状况.方法 对新疆博乐、石河子、乌鲁木齐3个地区捕获的鼠类(沙鼠、褐家鼠、田鼠)401份,采集肺脏、脾脏提取总DNA,通过巢式PCR扩增无形体和埃立克体16SrRNA片段并与GenBank中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在沙鼠样本中扩增到无形体和埃立克体16SrRNA片段,而在其它两种鼠类未扩增到目的片段,扩增片段经测序、比对后确定为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和Erhlichia chaffeenisis.在312份沙鼠检测样本中,检出无形体17份,占5.45%;埃立克体48份,占15.38%;无形体和埃立克体均检出12份,占3.84%.结论新疆地区存在无形体和埃立克体病原,其主要存在与荒漠和半荒漠地带生存的沙鼠中,新疆存在这两种病原的自然疫源地,而且两种病原可以共同存在于同一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7.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胞内菌,它能够侵袭多种脊椎动物的网状内皮细胞和血管上皮细胞和无脊椎节肢动物的血管上皮细胞。立克次氏体通过被感染的节肢动物叮咬而感染人类。硬蜱既是斑点热型立克次氏体的媒介,又是储存宿主。非洲最常见的两种立克次氏体是康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conorii )和非洲立克次氏体(R africae) ,前者主要在中南部非洲,相应的硬蜱学名为Rhipicephalusticks。后者主要在南部非洲,相应的硬蜱学名为Amblyommaticks。近来南部非洲报道了第三种斑点热立克次氏体(R aeschlimannii)。本文介绍了发生于肯尼亚一个致死性…  相似文献   

8.
目前,已将马埃立克体和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合并为无形体属,同时将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更名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无形体病( Anaplasmosis)是一类新发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由嗜粒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引起,经蜱传播,主要表现为虫咬焦痂、发热、头痛、肌痛、皮疹以及WBC、PLT减少,被认为是病死率很高的蜱源立克次体病之一[2-3].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告山东省首例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的发现、诊治经过及其实验室检测.方法 对该疑似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填写个案调查表,采集其血标本,套式-PCR技术检测血液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查菲埃立克体特异性16S rRNA基因.结果 患者为不明原因发热,伴WBC和PLT减少.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核酸检测阴性,查菲埃立克体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PCR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与GenBank中注册的已知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显示与查菲埃立克体的同源性>99%.结论 山东省存在查菲埃立克体感染病例,进一步开展自然疫源地调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云南省泸西县啮齿动物携带恙虫病东方体、无形体和埃立克体的状况,了解该类病原体在当地自然界中的保存状况和基因特征。方法 用鼠笼和鼠夹在云南省泸西县捕鼠,将捕获的动物种类鉴定后解剖取脾脏,活鼠取血。采用巢式PCR扩增脾脏的恙虫病东方体groEL基因,无形体和埃立克体的16S rRNA基因特异片段;测定PCR扩增阳性产物的DNA序列,对获得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IFA法检测鼠血清中恙虫病东方体IgG抗体。结果 在泸西县共捕获啮齿动物10种225只。其中黄胸鼠36.89%(83/225)、大绒鼠35.11%(79/225)和中华姬鼠13.78%(31/225)为优势鼠种。获得鼠血清85份。鼠脾脏中检测到5株东方体groEL基因阳性标本,带毒鼠种为黄胸鼠2.41%(2/83)和大绒鼠3.80%(3/79)。同源性比较显示,这5株东方体的相似性在99.02%~100%之间,他们分别与GenBank中已知立克次体序列的相似性在98.75%~100%。系统发生树显示,5株OT与来自日本、泰国和中国安徽的菌株位于同一分支。3份16S rRNA阳性标本,其中1份埃立克体阳性,来源于大绒鼠;1份沃尔巴克氏体和1份巴尔通体阳性均来源于黄胸鼠。无形体均为阴性。埃立克体株序列比对显示与来自美国、中国和巴西的埃立克体基因同源性为98.0%~100%,并与分离自美国野外工作者皮肤的伊文氏埃立克体在同一分支。鼠血清恙虫病IgG抗体阳性7份,阳性率8.24%(7/85)。结论 该地区存在以黄胸鼠和大绒鼠为主要宿主的恙虫病自然疫源地。埃立克体、巴尔通体和沃尔巴克氏体在啮齿动物中也存在感染,需注意防控。  相似文献   

11.
据Med Mat Infect(1997;27:256)载法国Bronzi报告称,人埃里希氏体病是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埃里希氏体病是一种寄生于循环血细胞内的严格细胞内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些细菌属于原生细菌又亚组,与立克次氏体密切相关。它们能够在吞噬细胞内存活是因为它们能够抑制吞噬溶酶体。人埃里希氏体病有三种:1.人单核细胞埃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沂源县无形体病实验室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山东省沂源县人粒细胞无形体及其他立克次体病疫源地小样本试点调查,为全面深入开展立克次体病调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2004、2005、2006年该地区调查收集的26例可疑患者标本进行血清IgG抗体及PCR回顾性检测分析.2007年7月进一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当地48名正常人、10只山羊及8只家狗的血标本以及170只蜱标本进行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分析.结果 26例发热患者中,8例明确诊断为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6例为可疑病例.当地正常人群人粒细胞无形体IgG抗体阳性率为26.7%,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IgG抗体阳性率为1.8%.检测的10份家养黑山羊血清标本9份阳性.8份家狗标本中,人粒细胞无形体抗体7份阳性,而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血清抗体全部阳性.来自发热患者、山羊及媒介蜱标本PCR扩增16S rRNA及部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高度同源性(100%).结论沂源县农业人群普遍存在人粒细胞无形体、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及其他立克次体隐性感染状况.当地主要优势蜱种为长角血蜱及嗜群血蜱,两者可能是人粒细胞无形体的重要传播媒介.黑山羊可能是人粒细胞无形体的重要动物宿主,而家狗可能是人粒细胞无形体及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两者兼顾的重要动物宿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所在地Khabarovsk地处俄罗斯远东地区,位于漠河沿岸,地貌、植被特殊,素有蜱媒脑炎、西伯利亚斑疹伤寒和莱姆病流行的报道,且季节高峰明显。早在1935年,就在西伯利亚中部地区分离到斑疹伤寒病原,命名为西伯利亚立克次氏体(R sibirica)。森林革蜱(Dermacentorsylvarumticks)是其传播媒介,随后俄罗斯东部地区也从媒介蜱体内分离到该种立克次氏体。因此,自从1935年以来当地的人们一直认为该地区所发生的斑疹伤寒的病原就是R sibirica ,从而其抗原也一直被用于临床血清学诊断中。但是也有见文献报道感染蜱媒立克次氏体病的患者之间的临床…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郊鼠中检出埃立克体样微生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曾经两次暴发犬埃立克体病流行的广州市郊某养犬基地野生啮齿动物感染埃立克体情况。方法 用 16SrRNA基因埃立克体属特异引物对抓捕的动物全血及脾脏样本进行PCR检测 ,阳性样本克隆测序 ,所得序列与Gen Bank中注册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结果 在所抓捕的 2 6只野生啮齿动物中 ,3份褐家鼠全血样本和一份脾样本检出埃立克体特异阳性带。序列测定结果显示 ,这 3只鼠所携带的埃立克体样微生物基因完全一致。该基因与核酸数据库中的埃立克体Schotti株有最大同源性 (99 0 4 % )。结论 此次发现的埃立克体与该基地流行的犬埃立克体Gzh982株和扁平埃立克体Gzh981株有很大差异。该菌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蜱种分布及病原体感染状况。方法 2016-2019年,在东部林区蜱活跃高峰期(5-6月)采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标本,使用体视显微镜对蜱初步分类;提取蜱全基因组DNA,采用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属、埃立克体属、莱姆病螺旋体和新型回归热螺旋体病原体的特异性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 本次共采集蜱虫2 786只,通过体视显微镜和基因检测分析,隶属于1科3属4种,分别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嗜群血蜱(Haemaphysalinae concinna)、日本血蜱(Haemaphysalinae japonica)、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其中,全沟硬蜱(78.6%,2 191/2 786)、嗜群血蜱(15.9%,442/2 786)为本地区的优势蜱种。在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7个采样地区的蜱中,乌奴耳镇斑点热立克次体检出率最高,为74.2%(222/299);博克图镇无形体属检出率较高,为18.9%(39/206);库都尔镇埃立克体属、莱姆病螺旋体、新型回归热螺旋体的检出率均较高,分别为26.1%(12/46)、76.1%(35/46)、13.0%(6/46)。除新型回归热螺旋体外,其他4种病原体的检出率雄蜱均高于雌蜱(P<0.05);成蜱的无形体、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检出率均高于幼蜱(P<0.05)。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蜱的复合感染率为19.5%(544/2 786)。其中,免渡河镇蜱携2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为40.6%(186/458),乌奴耳镇蜱携3种及以上病原体复合感染率分别是47.4%(36/76)、90%(9/10)。结论 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共存在4种蜱,蜱携莱姆病螺旋体最普遍,其中免渡河镇和乌奴耳镇的蜱普遍携带多种病原体,需重点加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16.
所谓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存在于特定生态环境 (如原始状态或近似原始状态的荒野、森林、沼泽或丘陵 ) ,以野生动物(如啮齿动物、节肢动物 )为贮存宿主 ,以节肢动物或昆虫为传播媒介的一类疾病。当易感人群进入这一特定环境时 ,且与节肢动物密切接触而使人感染致病。立克次氏体病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立克次氏体系人兽共患的疾病 ,对人健康的危害极其严重。各种立克次氏体病在我国广泛存在 ,尤以斑疹伤寒和Q热感染最为普遍〔1〕,而且二者在我国的自然疫源地分布已基本清楚。恙虫病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分布 ,且疫源地有扩大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江西省赣州市蜱的种类及其携带的病原体,为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野外用布旗法和在动物体表采集蜱,进行种类鉴定。用PCR法扩增立克次体(Rickettsia sp.)gltA基因和埃立克体(Ehrlichia sp.)16S rRNA基因片段并测序,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江西省赣州市4县采集的395只蜱的种类包括2属4种,分别为血蜱属的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嗜群血蜱(H. concinna)、具角血蜱(H. cornigera)和扇头蜱属的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395只蜱分为43批检测立克次体和埃立克体,共有18批阳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龙南县22批蜱中检测到16批阳性,来源于具角血蜱的LN1615株与扇头蜱立克次体(R. rhipicephali)处于同一分支,来源于微小扇头蜱的LN1620株与马赛立克次体(R. massiliae)处于同一分支,其余的12株来源于具角血蜱和2株来源于微小扇头蜱,与日本立克次体(R. japonica)处于同一分支。崇义县CY1602株来源于嗜群血蜱与R. raoultii处于同一分支。于都县YD1606株为来源于长角血蜱的埃立克体,与2010年Yonaguni206(HQ697589)、Yonaguni138(HQ697588)和2009年HLAE178(GU075695)处于同一分支。安远县微小扇头蜱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本文对江西省赣州市采集的蜱进行了鉴定,首次在江西省赣州市的蜱中检测到日本立克次体、扇头蜱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R. raoultii和埃立克体,为江西省蜱种类的调查及其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根据。  相似文献   

18.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以高热、溶血性贫血、黄胆为特征。由于附红细胞体既有血液原虫的某些特征,又有支原体的某些特点,又与立克氏体有某些类似,所以学术界曾对它的分类问题有一定的争议。猪附红细胞体为多形性,形如环状、球状、月芽状、逗点状等,大小不一,一般为0.73μm-1.82μm。单个或链状、簇状排列附着在红细胞表面,致使红细胞变形,甚至破裂,或游离于血浆、骨髓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云南省曲靖市啮齿动物感染立克次体状况。方法用鼠笼法捕鼠,采集鼠血清和脾脏。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鼠血清中7种常见立克次体的IgG抗体;用巢氏PCR方法检测鼠脾中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rRNA基因片段部份序列。结果 2012年7-9月在曲靖市捕获啮齿动物3种592只,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构成比分别为61.49%和35.47%。鼠血清中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entii)、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typhi)、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和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21.45%、7.60%、7.09%、3.38%、1.18%和0.51%;未检测到猫立克次体(Rickettsia felis)抗体。从5份褐家鼠脾脏标本中检测到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分析表明,1株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4株为莫氏立克次体。结论曲靖市啮齿动物中存在莫氏立克次体和人粒细胞无形体流行,褐家鼠可能是主要宿主;同时还存在恙虫病东方体、贝氏柯克斯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和埃立克体的感染。当地疾控和医疗机构应加强立克次体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三明市鼠类携带蜱传病原体的混合感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福建省三明市鼠类携带蜱媒传染病病原体种类,了解其混合感染情况。方法笼日法捕鼠,鉴定鼠种后采集血液以及肝、脾等组织,PCR法检测无形体、巴尔通体、巴贝虫、伯氏疏螺旋体与新埃立克体核酸,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确定感染病原体种类,分析混合感染状况。结果共捕获172只鼠,无形体、巴尔通体、巴贝虫、伯氏疏螺旋体与新埃立克体检出率分别为12.79%、9.88%、10.47%、3.49%和12.21%。其中混合感染17只,混合感染率9.88%,以新埃立克体与巴贝虫、无形体与巴贝虫的混合感染多见,占29.41%(5/17)。野鼠和家鼠病原体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2.21%和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鼠、雄鼠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1.69%与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鼠、亚成年鼠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0.87%和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明市鼠类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新埃立克体、无形体、巴尔通体和巴贝虫感染及混合感染。可为当地蜱传疾病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