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涎腺腺样囊性癌与腺淋巴瘤中的ras 癌基因产物P21 蛋白的表达研究, 探讨ras 癌基因与涎腺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 法对25 例腺样囊性癌与22 例腺淋巴瘤中ras- P21 蛋白表达状况行了检测。结果 腺样囊性癌阳性表达率为92 % (23/25) , 腺淋巴瘤阳性率为22 .7 % (5/22) 。经χ2 检验二者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05) 。结论 腺样囊性癌的发病与ras 癌基因的激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涎腺腺样囊性民腺淋巴瘤中的ras癌基因产物P21蛋白的表达研究。ras癌基因与涎腺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25例腺样囊性癌与22例腺淋巴瘤中ras-P21蛋白表达状况行了检测。结果 腺样囊性癌阳性表达率为92%,腺淋巴瘤阳性率为22.7%,经χ^2检验二者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腺样囊性癌的发病与ras癌基因的激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姗  赵尔杨  方明  施磊  徐欣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12):1098-1100,1104
目的:探讨Paxillin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分析47例SACC的Paxillin表达,并统计学分析Paxillin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Paxillin表达与SACC病理学分型、局部复发和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而与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结果提示Paxillin的过度表达在SACC中常见,其过度表达与信号传导通路的改变可能与SACC的细胞增殖及癌转移相关,从而促进SACC的远处转移;Paxillin可作为预后指标来预测SACC的远处转移,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3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eystic carcinoma,SACC)中VEGF的表达和病灶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记数,采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62.5%SACC组织呈VEGF阳性表达。VEGF表达阳性的SACC组织MVD显著高于VEGF表达阴性者(P〈0.05)。VEGF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结论:VEGF是SACC主要的新生血管诱导因子之一,可促进SACC的血管生成,VEGF可做为SACC预后的一个有效指标,用于识别高危转移和不良预后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VEGF-C和CD34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探讨ACC转移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ACC中VEGF-C和CD34表达情况,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采用SPSS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EGF-C的表达和MVD与ACC组织类型有关(P=0.000;P=0.001);MVD和VEGF-C表达间无相关性(P=0.165)。结论VEGF-C和MVD可作为ACC分化的指标之一;VEGF-C可能与ACC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PKC5种亚型α,βⅠ,βⅡ,ε,δ在该肿瘤亚细胞水平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1)SACC及临近正常组织胞浆中均可见PKC-α、PKC-βⅠ,PKC-βⅡ的表达,与临近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胞浆中上述3种PKC亚型表达明显降低(P〈0.01);(2)临近正常组织胞膜中未见PKC  相似文献   

7.
Survivin基因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survivin基因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技术对38例SACC组织和8例癌旁正常腮腺组织标本进行survivin基因表达的检测和分析。结果:SACC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68.4%,而癌旁正常腮腺组织无1例表达。survivin的表达与年龄、性别、部位、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但survivin表达阳性组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阴性组(P〈0.05)。结论:survivin基因与SACC的预后有关,其高表达提示SACC预后不良;survivin基因有望成为涎腺腺样囊性癌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研究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的关系,我们采用WesternBlot技术对PKC5种亚型α、βⅠ、βⅡ、ε、δ在该肿瘤亚细胞水平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涎腺腺样囊性癌及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胞浆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ACC)c-erb B-2癌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抗c-erb B-2癌基因的单克隆抗体对25例(ACC)肿瘤标本和两个ACC细胞株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各种类型的ACC和两个细胞株均呈阴性表达。结论提示c-erb B-2不能作为ACC恶性程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c-ki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度相对较高的肿瘤之一,具有鲜明的组织学特点:肿瘤嗜神经和早期肺转移。下面就酪氨酸激酶家族Ⅲ类成员之一的c-kit基因与SACC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髓磷脂碱性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雪旺氏细胞标记物髓磷脂碱性蛋白(MBP)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探讨腺样囊性癌中肌上皮细胞向雪旺氏细胞分化与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例腺样囊性癌标本进行MBP免疫组化染色,利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MBP和肌上皮标记物MA在腺样囊性癌中的共表达。结果:17例腺样囊性癌中有6例MBP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反应,双重免疫荧光染色发现MBP与MA在同一腺样囊性癌细胞的胞浆中表达。结论:腺样囊性癌中的肌上皮细胞发生了雪旺氏分化,推测这种分化与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粘附分子 Ecadherincatenin( Ecadcat)复合体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 carcinom a; A C C)中的表达,探讨 Ecadcat 复合体与 A C C分化、侵袭和转移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0 例涎腺 A C C标本和10 例正常涎腺组织中 Ecadherin( Ecad)及其相关蛋白αcatenin(αcat)、βcatenin(βcat)的表达。结果 50 例病例中 Ecad、αcat 和βcat共同表达者有29 例(58% ),但在18 例有神经血管侵犯者,其原发灶 Ecadcat复合体成份共同表达仅有7 例(39% )。结论 正常涎腺上皮组织中 Ecadcat复合体成份呈强烈而稳定的表达,而在涎腺 A C C 组织中其表达显著下调; Ecad/cat复合体的表达水平与 A C C神经血管侵犯呈负相关,但与病理分型无关; Ecad/cat复合体的表达下降可能和涎腺组织恶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作者应用流式细胞术及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涎腺腺样囊性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正常涎腺组织p53表达均为阴性,涎腺腺样囊性癌p53基因蛋白表达量及表达阳性率与该肿瘤的浸润情况密切相关,p53基因蛋白表达量与预后亦有相关性。结论 p53基因蛋白表达量及表达阳性率与腺样囊性癌组织学分型、DNA倍体水平及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Dermo-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Dermo-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Dermo-1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20例正常涎腺组织作对照。结果 Dermo-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Dermo-1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分型、嗜神经侵袭、术后复发及远位转移有关(P〈0.05)。结论 Dermo-1蛋白表达可能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分化调节、嗜神经侵袭及远位转移有关系,检测Dermo-1的表达水平对判断腺样囊性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粘附分子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侵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细胞组织化学二步法,完成病理切片,作半定量病理分析。结果神经细胞粘附分子在腺样囊性癌不同病理类型中表达无统计学差异;在肿瘤浸润组和神经侵袭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浸润组和无神经侵袭组且有统计学差异;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神经细胞粘附分子是腺样囊性癌的特异性分子之一,介导腺样囊性癌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和对神经的粘附。  相似文献   

16.
以生物素化多癌基因组 DNA 探针进行涎腺及其肿瘤主要是腺样囊性癌组织切片原位杂交以显示多癌基因 mRNA 表达状态。首次揭示了正常涎腺组织多癌基因的表达状态;发现以 ras 癌基因为首的多癌基因异常表达可能导致了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ras 癌基因的高水平表达可能使该瘤获得了一般低恶性瘤所不具有的较强的浸润性和转移性,而 myc erbB 癌基因的低表达和 sis 癌基因的不表达可能与该瘤的缓慢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17.
涎腺腺样囊性癌DNA甲基转移酶与抑癌基因甲基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通过对DNA甲基转移酶(DNM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中表达的检测,分析DNMT与ACC抑癌基因甲基化、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探讨DNMT在A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ACC临床病理标本进行DNMT1、DNMT3b的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观察,将观察结果与p16、RASSFlA、DAPK、MGMT、E.cadherin多个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况、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进行比较,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DNMT1在ACC中的阳性表达程度明显高于DNMT3b的阳性表达(P〈0.01)。②DNMT1阳性表达随发生甲基化的抑癌基因个数的增加而增加,DNMT1高、低表达组与抑癌基因高、低甲基化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ASSFlA基因的甲基化呈相关性(P〈0.01)。③DNMT1的阳性表达程度与ACC病理分级(P〈0.05)、临床分期(P〈0.01)呈正相关,实性成分越多、分期越晚,表达越高。④未发现DNMT3b与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况、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间的相关性。结论DNMT1可能是ACC体内对维持抑癌基因甲基化起主导作用的甲基化酶,与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A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相关性,在ACC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可能作为肿瘤预后的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K)、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以及两者之间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0例SACC组织及26例正常涎腺组织中MK、MVD的表达状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K在SACC组织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0.0%(42/60),正常组织中未见MK表达,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CC中MVD计数为38.73±8.96,正常涎腺组织中MVD计数为11.15±3.33,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K、MVD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分型无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MK和MVD在SACC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560,P<0.05)。结论MK蛋白的表达、MVD计数的增加与SACC的发生有关,可能是SACC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55例涎腺腺样囊性癌中MVD和VEGF的表达,采用SPSS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VEGF在小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高表达阳性(强度)率明显高于大涎腺(P=0.0398);随着肿瘤分期的增加,VEGF的高表达率明显增加(P=0.0175);而MVD与肿瘤部位、分期差异无显著性。MVD和VEGF的表达与该肿瘤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组织类型及生存率无显著的相关性。VEGF高表达组的平均MVD值明显高于低表达组的平均MVD值(P=0.0202)。结论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MVD和VEGF作为预后因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二者的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明国  陈关福 《口腔医学》2007,27(6):320-322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生长缓慢但恶性度高的涎腺上皮性肿瘤,好发于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以及腭腺等小涎腺,其具有局部侵袭性强、血行性转移率高、长期预后较差等典型生物学特征,是近年来口腔颌面部肿瘤研究的热点,该文对国内外涎腺腺样囊性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