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众所周知,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PS)缺乏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NRDS)的发病原因。1985年Enhorning等[1]首先在产后应用PS预防NRDS获得成功,为NRDS的预防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对8例高危早产儿给予PS预防性用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系我院新生儿科1997年7月1日~1998年5月30日收治的8例高危早产儿,其中男7例,女1例;平均胎龄(… 相似文献
2.
羊膜腔内注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 ,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外羊膜腔内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基础研究已有多年历史 ,并有少数临床应用成功的报道 ,而国内尚未见报道。 2 0 0 1年 5月我院收治 1例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行羊膜腔内注射 ,预防早产儿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患者 36岁 ,因停经 32周 + 2 ,下腹阵痛 6h于 2 0 0 1年 5月2日入院。末次月经 2 0 0 0年 9月 19日 ,预产期 2 0 0 1年 6月2 6日。孕 2 1周 + 5因宫颈息肉、糜烂并灶性出血 ,在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羊膜腔注射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药代动力学机制及疗效。方法:(1)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动物为妊娠25天的兔胎。将0.1ml PS注入羊膜腔内,分别于1h、2h、4h(Ⅰ组、Ⅱ组、Ⅲ组)娩出兔胎并处死;气管内给药PS 0.1ml或生理盐水0.1ml(Ⅳ组、对照组)后1h,娩出兔胎并处死。各组留取兔胎末端肺组织检测DPPC浓度。(2)临床研究:妊娠28~32周胎肺不成熟早产病例。随机分为3组:PS羊膜腔给药组,分娩前将固尔苏1支注入羊膜腔内;PS气管内给药组,新生儿娩出后立即将固尔苏1支经气管插管注入支气管内;对照组,出生前后不予PS预防性给药。结果:(1)药代动力学:Ⅰ组与Ⅳ组比较,兔胎肺组织中DPPC含量无明显差异[(1.133±0.402)mg/g肺组织vs(1.170±0.145)mg/g肺组织,P>0.05],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684±0.158)mg/g肺组织,P均<0.01]。Ⅱ组、Ⅲ组兔胎肺组织中DPPC含量较Ⅰ组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3组新生儿孕龄、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S羊膜腔给药组及PS气管内给药组新生儿NRD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3.3%vs 14.3%,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35%)(P均<0.05);两组持续正压通气的频率无明显差异(16.6%vs 22.8%,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7.5%)(P均<0.05)。新生儿住院时间PS羊膜腔给药组为(27.8±9.6)天,PS气管内给药组为(26.8±11.7)天,均显著短于对照组[(33.7±11.8)天](P均<0.05)。PS羊膜腔给药组及气管内给药组新生儿均存活,对照组死亡4例。结论:PS羊膜腔给药可显著降低早产儿NRDS发生率并改善预后,可取得和气管内给药一样的效果,临床应用风险小,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羊膜腔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羊膜腔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 (pulmonarysurfactant ,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 ,NRDS)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 方法 将 45例产前证实胎肺不成熟的早产孕妇分为两组 ,研究组 15例 (其中 1例双胎 )将PS制剂注入羊膜腔内 ,并于数小时内结束分娩。对照组 3 0例产前不予PS注射。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NRDS的发生率、新生儿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别。 结果 研究组分娩新生儿 16例 ,对照组 3 0例 ,两组新生儿Ap 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胃液泡沫试验显示胎肺成熟的比率研究组为 56.3 % (9/ 16) ,对照组 13 .3 %(4/ 3 0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研究组新生儿需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的比率为18.8% (3 / 16) ,NRDS的发生率为 6.3 % (1/ 16)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60 % (18/ 3 0 )和 3 6.7%(11/ 3 0 ) ,P <0 .0 5。研究组新生儿的住院时间均值为 (3 2 .4± 7.6)d ,比对照组 (42 .0± 15.7)d短约10d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两组新生儿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研究组孕妇和新生儿均未发现由PS所导致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 结论 羊膜腔内注射PS可显著地降低早产儿NRDS的发生率和CPAP的使用率 ,缩短住院时间 ,为临床上提供 相似文献
5.
陈爱莲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3):271-273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与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探讨对早产儿NRDS的理想治疗与护理方式。方法将128例极低体重早产儿NRDS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65例采用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设为观察组,其余63例仅行机械通气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高、最大吸气峰压(PIP)时间、高平均气道压(MAP)时间、高吸入氧浓度(FiO2)时间及上机时间;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死亡与致残率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P、MAP、FiO2、上机与住院时间、死亡率与致残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各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极低体重早产儿NRDS,可明显改善其呼吸机条件,有利于缩短上机与住院时间,对并发症降低与预后的改善均具显著作用,该法值得临床采纳。 相似文献
6.
张小春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6,(5):492-494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娄底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足月ARDS新生儿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经气管插管给予患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疗程1~7d。观察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呼吸指数、氧合指数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9%(39/43),显著高于对照组69.76%(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高浓度氧持续时间、氧合指数、呼吸指数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S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8%(7/43),显著低于对照组44.19%(1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RDS治疗早期应用PS可有效改善肺氧合功能,很大程度地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和用氧时间,降低ARDS的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临床上大范围推广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归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RDS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6年9月至2008年2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168例RDS患儿临床资料,平均胎龄为(32.3±3.7)周,平均体重为(1.73±0.75)g。观察比较国产PS(珂立苏,calsurf)应用前后的主要血气指标、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模式以及并发症、转归等。结果 应用PS在0、1、12和72 h不同时点的比较显示:吸氧浓度(FiO2)分别为0.51±0.11、0.32±0.1、0.28±0.08 和 0.26±0.09。应用PS 1h时,RDS患儿所需FiO2明显下降,此后下降幅度逐渐减小(P < 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 /吸入氧浓度FiO2(P/F)和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a/APO2比值则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S能较快地改善新生儿RDS氧合状况;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研究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治疗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出生后6h内给予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出生后单纯采用常规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6h后,病情如无缓解则给予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两组患儿如治疗12h后仍无效,均给予第二剂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观察两组新生儿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新生儿症状均改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有效缓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症状,减少治疗后并发症,缩短机械通气及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9.
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常见病,病死率占早产儿之首,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健康.病因主要是肺泡表面缺乏表面活性物质.Liggins首先发现糖皮质激素有促进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形成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已被各国广泛应用于促胎肺成熟领域,成功的降低了新生儿发病率、死亡比. 相似文献
10.
肺表面活性物质药物及使用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呼吸窘迫综合症 (RDS)为肺表面活性物质 (PS)缺乏所致 ,外源性 PS对该病有特殊疗效。自 1980年 PS首次被临床应用后 ,许多国家竞相研制 PS新药 ,迄今已研制出 10多种 PS,本综述介绍其中 6种药物的基本情况及其使用方法。一、分类根据来源不同 ,将 PS药物分为 4类 :1.天然型 PS(natural surfactant) :从动物肺或人羊水中提取 ,主要从猪肺和小牛肺灌洗液或肺匀浆中制备。2 .改进的天然型 PS(modified na-tural surfactant) ;在天然型 PS中补充适当比例的某些 PS主要成分 ,如二棕榈酸卵磷脂 (DPPC)和前列腺素 (PG) ,使天然 PS更加… 相似文献
11.
潘冬妮 《中外妇儿身心保健》2011,(8X):291-292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135例早产儿随机分成预防组66例和对照组69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综合基础治疗,预防组出生24小时内加用盐酸氨溴索30~40mg/(kg·d),分3~4次静脉给药,连续使用3~5天,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和临床表现、氧饱和度变化及死亡率。结果:①两组的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预防组6/66(4.5%)、对照组15/69(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预防组RDSⅠ—Ⅱ期4例,Ⅲ—Ⅳ期2例。而对照组RDSⅠ—Ⅱ期2例,Ⅲ—Ⅳ期13例。③预防组的病死率为2/66(3.0%),而对照组病死率为9/69(13.0%)。结论:早产儿早期使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可以减少发病率、减轻RDS严重程度、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半坐位一次性气管内注入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RDS ),并进行疗效观察。方法对50例早产儿合并RDS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多体位气管内给药加持续气道正压吸氧(CPAP)或常频机械通气;观察组采取半坐位总剂量一次性气管内给药加CPAP或常频机械通气。监测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肺氧合和气体交换功能指标变化。结果(1)观察组药物外漏及一过性紫绀发生率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给药2 h后氧合指数虽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 h后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上升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坐位一次性气管内给药操作更加简便,药物外漏及一过性紫绀发生率降低,动脉肺泡血氧分压比值上升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沐舒坦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以沐舒坦治疗组为观察组,以单纯综合治疗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于生后4h内给以沐舒坦每次7.5mg/kg,每6h 1次,疗程3—5d。观察2组早产儿RDS的发病率、临床表现、X线表现、机械通气开始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下机后氧疗时间及死亡率情况。结果2组早产儿RDS的发病率、临床表现、X线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机械通气开始时间(7.9±0.91)h,对照组(8.2±0.98)h,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70.5±4.78)h,对照组(83.14±8.31)h,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下机后氧疗时间,观察组(18.32±0.64)h,对照组(26.37±0.3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死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生后早期应用沐舒坦,能够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和分泌。有利于促进肺发育成熟,促进早产儿RDS临床过程的改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刘金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6):525-526
目的分析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8例足月RD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儿全部经剖宫产分娩,13例为男婴,8例有羊水胎粪污染。经治疗13例治愈,3例好转出院,2例放弃治疗后于院外死亡。结论剖宫产、男婴及羊水胎粪污染可能是足月RDS发病的危险因素,确诊后需尽早予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发病原因,为临床预防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诊治资料,39例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11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肺表明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总结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统计新生儿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原因并分析。结果:常规治疗组治愈率为82%,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组治愈率为9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有: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合并窒息、感染性肺炎。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剂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起效快、疗效确切的有点。新生儿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较多,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采取连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可以及早发现该病,及早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鹿为华 《中外妇儿健康:学术版》2011,(7):261-26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又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因为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呼气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该病主要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胎龄37周者〈5%,32—34周者为15%-30%,小于28周者为60%-8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IRDS)好发于早产儿,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病因,约占围产儿死亡的7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病趋势和临床特征的差异,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963例RDS患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早期早产儿组( < 34周)679例,晚期早产儿组(34~ < 37周)204例,足月儿组(≥37周)80例,分别对各组患儿的发病率、入院情况、高危因素、临床诊治、预后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RDS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均以早期早产儿占多数,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RDS患儿男婴超过女婴(P < 0.05),且胎龄和体重越大,男婴比例越高;足月儿RDS组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明显低于早产儿组;早产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胎膜早破、胎盘异常、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足月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是择期剖宫产与感染;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的临床诊断和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时间均晚于早期早产儿;足月儿RDS应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早产儿,其临床治愈率高(P < 0.05),在死亡率方面与早产儿组无差别;但并发气胸的比例高于早产儿组(P < 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率逐年增高,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在性别比例、高危因素、起病特点、治疗反应与并发症方面均存在差异,RDS的诊治需要考虑胎龄因素。足月儿RDS多与择期剖宫产、感染有关,发病相对较晚,容易合并气胸,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诸慧华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4):242-243
湿肺又称暂时性呼吸困难或Ⅱ型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期新生儿呼吸窘迫的常见原因之一。一般认为本病主要见于足月儿或接近成熟的早产儿,近年来国内外均报道早产儿发病者不少见,我院近10年来发现38例,占同期早产儿疾病的4.7%。现分折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转运前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转运前在基层医院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fIary surfactant,PS)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34例高危早产儿(观察组)转运前气管内滴注 PS,与34例须转运但未使用PS的早产儿(对照1组)、34例本院出生,使用PS的早产儿(对照2组) 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在转运前使用PS,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 1组比较,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显著减少[分别为:(6±5)d比(13±8)d;(2.6±3.2) d比(4.4±3.0)d;(41±18)d比(54±28)d,P<0.05]。与对照2组比较,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5)d比(7±4)d;(2.6±3.2)d比(2.5±3.0)d;(41± 18)d比(40±16)d,P>0.05]。结论转运前在基层医院使用PS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可改善早产儿临床症状,缩短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20.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通常发生于胎龄较小的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主要原因是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少和肺发育不成熟。目前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替代治疗是防治早产儿RDS的主要手段,此外,产前预防、产房复苏策略以及出生后早期呼吸支持治疗等综合措施也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早产儿RDS的预防及治疗措施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