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为了配合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我收集10例尸体(成年尸体5例,儿童尸体5例),采用剥离方法,对胃迷走神经解剖初步报告如下: 一、干数及行走方向前干:位于腹段食管的肌层与腹膜之间,10例解剖中,前干为单干型者9例,其中,7例行走方向是从腹段食管左上方斜向右下方,2例行于食管正中。前干为双干型者1  相似文献   

2.
一、膈下迷走神经干的位置,前干有68%位于食管腹段的前左侧,后干98%位于食管腹段的后右侧。神经干的数目变化较大,前干以双干与三干居多;后干以单干居多。迷走神经干的分支状况,单干型在膈下直接分支;多干型在膈下分支有三种类型。二、贲门支通常为1-4支;其终末分支为1—8支,呈放射状分布于贲门部与胃底。下食管支出现率不高(前干7例,后干11例),一般在贲门平面以上不远分支,其起源有的与贲门支共干,有的单独发自神经干。三、胃大神经出现率前干为100%,后干为94%。有三种不同的走行:Ⅰ、行于小网膜内;Ⅱ、贴胃壁而行;Ⅲ、贴胃小弯而行。此外还发现有双支型的胃大神经。胃大神经的终末支一般以2—4支居多数,分布范围前胃大神经在幽门以左4.65—6.22厘米,后胃大神经为4.33—6.26厘米之间的范围。四、胃体支的数目平均为4支(1—11支),前胃体支多数起于前迷走神经干和前胃大神经;后胃体支多数起于后胃大神经。胃体支的分布型式有三:Ⅰ、聚集型;Ⅱ、分散型;Ⅲ、丛状型,以聚集型居多数。五、幽门支的出现率44%(22例),幽门支有单支型与双支型。起子肝支有15例(68.18%);起于前胃大神经7例(31.82%)。在小网膜内分为上下二支或不分支。六、观察了肝支与腹腔支的起源与数目,并测量了起点离膈下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迷走神经在膈肌食管裂孔周围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迷走神经在膈肌食管裂孔周围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食管迷走神经丛在食管裂孔处,则裂孔周围就有很多迷走神经的分支;包括迷走神经前,后干,胃支,肝支及腹腔支等。 2.食管迷走神经丛的位置高,则迷走神经前,后干发出的分支就有可能在裂孔以上,为此食管裂孔处除有迷走神经前,后干外,还有胃支,肝支及腹腔支等。 3.食管裂孔处只有迷走神经前,后干经过,则所有从前,后干上发出的分支均在裂孔以下。二,两种因素决定迷走神经在膈肌食管裂孔处的形式: 1.食管迷走神经丛的位置水平。 2.迷走神经干的分支位置水平。若食管迷走神经丛的位置高,则迷走神经的前,后干均在膈肌食管裂孔以上发出,并从裂孔伸延至腹段食管之前,后方。若迷走神经干的分支分叉高,则胃支,肝支,腹腔支均可在膈肌裂孔以上出现。若迷走神经干的分支分叉点低,则胃支,肝支,腹腔支均可在膈肌食管裂孔以下出现。若食管的迷走神经丛的位置低,则所有的分支水平都低。三、综上,值得注意的是膈肌食管裂孔处除有迷走神经前,后干外,还应有迷走神经干的分支或迷走神经丛的分支。不能认为除迷走神经前、后干穿过食管裂孔外所有的分支均在食管裂孔以下发出。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中,处理贲门部时要将食管拉下5厘米,在5厘米的范围内除迷走神经前,后干、肝支、腹腔支外,其它的分支均要扫净的理由也在此。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眼球直肌联结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30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和 4具新鲜尸头眼直肌动脉进行了显微解剖学观测。结果 :眼直肌的动脉主干可分为单干、双干和三干三种类型 ,上、下、外直肌动脉多为单干型 ,分别占 53.3%、91.7%、68.3%。上、下、外直肌动脉干的长度分别为5.7± 1.4 mm、8.2± 1.8mm、5.9± 1.9mm。上、下直肌动脉入肌点距肌止点距离分别为 2 8.1± 4 .0 mm、19.2± 3.6mm。将各直肌分为前、中、后三段 :上直肌入肌动脉共有 2 81支 ,其中在肌的后 1/ 3段入肌者2 52支 ( 89.7% )、中段 2 3支 ( 8.2 % )、前段 6支( 2 .1% ) ;外直肌入肌动脉有 398支 ,在肌后 1/ 3段入肌者 2 76支 ( 69.3% )、中段 10 2支 ( 2 5.6% )、前段2 0支 ( 5.0 % ) ;下直肌入肌动脉共有 34 3支 ,在肌中1/ 3段入肌者 170支 ( 4 9.6% ) ;后段 167支 ( 4 8.7% ) ;前段 6支 ( 1.7% )。下直肌动脉干入肌前分支最多 ,各直肌内小动脉走行与肌束平行。结论 :行眼球直肌联结术时 ,应注意保护肌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测全程食管的神经来源与分布特点,为临床行迷走神经保留式食管切除微创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例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食管各部的神经来源、分支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分支的横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食管颈、胸、腹3部的神经分别来源于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各部分支形式和密度不同;②左、右迷走神经主干沿食管两侧缘下行,与食管壁外膜以疏松结缔组织相连;③迷走神经在胸部的主要食管支和交通支与支气管和膈肌食管裂孔之间具有一定距离;④在胸部,迷走神经分出集中分支前、后的横径,左侧分别为(3.01±0.14)mm和(1.80±0.23)mm;右侧分别为(3.04±0.16)mm和(1.52±0.21)mm。结论:①食管的迷走神经来源于喉返神经、迷走神经主干和颈、胸交感干的分支;②临床上在术中可切断迷走神经的前或后交通支,保留其完整的左、右主干,对改善食管癌切除和食管-胃吻合术后胃肠功能以及预防复发性食管癌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为260例行胸导管淋巴引流术资料总结。1.颈段胸导管的形状呈弓形,其中高弓型占26.54%,低弓型占18.46%,斜弓型占55%。2.颈段胸导管的干数及直径:单干者占79.6%;双干者占16.5%;3干者占7例;4干、5干和网状各1例。距静脉入口1cm处的直径平均是2.2mm(0.5—  相似文献   

7.
嚼肌神经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嚼肌神经的分支,走行和粗度以便与面神经吻合治疗面瘫,本文观察了60侧嚼肌神经。嚼肌神经可分为单干型(12%),双干型(68%)和三干型(20%)。同时并确定了嚼肌神经的分段,测量了各段神经的长度和粗度。嚼肌神经主干第二段和前干第一段是选择手术的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8.
脑神经海绵窦段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为海绵窦手术避免脑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7例成年头部标本的海绵窦内脑神经的位置、走行、毗邻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动眼神经入窦点在后床突的前外侧 7.8± 2 .1mm ,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方 5 .0± 2 .0mm处。滑车神经窦内段长度为 10 .1± 3 .9mm ,其走行可分为窦内直行、中份凸向眼神经、“S”型双弯曲、前 1/2段凸向眼神经 4种类型。眼神经在窦内的长度为 15 .8±6.2mm。展神经在窦内为单干者占 5 2 .9% ( 18侧 ) ;2干者占 2 9.4% ( 10侧 ) ;3干者占 17.7% ( 6侧 )。结论 :滑车神经的走行变化较大 ,经Pakinson三角行海绵窦手术时 ,应注意保护滑车神经。切开海绵窦上壁分离窦腔时 ,应注意保护经上壁入窦的动眼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kit阳性细胞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平滑肌细胞(α-SMA)在人胎儿食管中分布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法对8例胎儿食管中c-kit阳性细胞和α-SMA阳性平滑肌细胞的分布进行观察.结果:c-kit阳性细胞在食管上段内肌层内侧有少量分布,肌间层和黏膜下层也可见零星分布,在食管中段外肌层开始有少量分布,内肌层数量中等,至食管下段内外肌层均有大量分布.α-SMA阳性平滑肌细胞在食管肌层由上至下逐渐增加,并由内肌层扩展到外肌层.在食管上端肌间层和黏膜下层可见少量c-kit和α-SMA共同表达.结论:c-kit阳性细胞可能是Cajal间质细胞,在胎儿食管的分布与平滑肌密切相关.食管内平滑肌细胞和Cajal间质细胞可能起源于同一种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及迷走神经切断术,探讨猪食管一氧化氮类及肽类神经支配的神经化学特性。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肌间神经丛及粘膜下神经丛中有部分神经元呈nNOS、VIP、GAL、NPY、PACAP、L-ENK、SP、5-HT及CB免疫阳性,但未见CGRP及SOM阳性神经元。nNOS及CB免疫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不同的神经元胞体内。将PGP9.5作为神经元胞体的标记物,并采用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分别观察了PGP9.5与nNOS、VIP、SP的双标情况。结果如下:(1)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约占PGP9.5标记神经元总数的63%,而VIP免疫阳性神经元约占36%,SP免疫阳性神经元约占28%;(2)神经节内神经元的平均数量呈现吻尾方向的递增趋势,且食管腹段神经丛内神经节数量明显高于食管其他部位;(3)食管肌层内VIP/GAL/NPY免疫阳性纤维分布最广,其中部分阳性纤维同时呈nNOS或PACAP免疫阳性;SP和/或L-ENK免疫阳性纤维在粘膜肌层的分布明显多于平滑肌层。CGRP阳性纤维非常少见,这一点不同于对其他动物的观察结果;(4)经一侧迷走神经切断后,肌间神经丛内PACAP及5-HT免疫阳性纤维明显减少,提示这些纤维可能来源于迷走神经;而平滑肌中VIP/GAL/NPY和/或nNOS免疫阳性纤维数量未发现明显变化,可能为内源性来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健康成年毕克犬咽和食管肌层肌球蛋白重链Ⅱ(MHC-Ⅱ)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及其空间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例健康成年毕克犬咽-食管肌层MHC-Ⅱ、α-SMA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MHC-Ⅱ在咽部和食管上端至近贲门部肌层均有表达;α-SMA在食管中段下份内肌层最内侧开始有少量表达,至近贲门部食管肌层其表达逐渐增强,由内肌层最内侧扩展至外肌层.结论:与人类不同,成年毕克犬咽和食管上端至近贲门部肌层均有MHC-Ⅱ表达,其表达强度由上而下呈渐进性减弱;成年毕克犬咽和食管肌层α-SMA主要表达在食管中段下份和食管下段,其表达强度自食管中段下份至近贲门部呈渐进性加强.  相似文献   

12.
1.解剖了50个成人的右肺下叶,详细观察了右下叶血管的分支情况。 2.上段动脉(A~6)的发起、分支类型都进行了观察。A~6是一支型者68%,其中二分支者50%,三分支者18%;二支型者30%;三支型者2%。 3.在19例有B~*(22支)的标本上,有A~*27支。1例可有A~*1—3支,但以1支者较多(13例)。在43例有BX_(10)~*(57支)的标本上,有AX_(10)~*59支。 4.A~7是一支型者78%,其中34%的A~7单独起于肺底段动脉,其余的与其他动脉合干。A~7是二支型者22%。根据A~7与肺底段静脉的关系又可分成四型,Ⅰ、Ⅱ型占68%,Ⅲ型占10%,Ⅳ型占22%。A~8的普通型只有22%,与其他动脉合干者44%,分二支发起者34%,故A~8的变异远比B~8为多。A~9的普通型只有44%,而B~9的普通型有82%,故A~9的变异亦比B~9多。A~9分二支发起者38%,与其他动脉合干者16%。A~(10)包括有A_a~(10)与A_b~(10)两个分支者有98%,其中有5例,自A~(10)或A_b~(10)发出A~*、A_b~7或A_b~9。 5.上段的静脉汇合成一支V~6者82%,二支V~6者18%。V~8、V~9与V~(10)汇成上下肺底段静脉。上下肺底段静脉的组成型式分正常型(52%)、异常型(12%)与分裂型(36%),其中以V~8与V~9汇成上肺底段静脉,V~(10)移行成下肺底段静脉的正常型最多,占34%。上下肺底段静脉汇成肺底段静脉者有90%。右下叶静脉由肺底段静脉与一支型V~6汇成者有7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巢蛋白(nestin)与人胚胎食管肌层发育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法检测第2、3、4月龄段人胚胎食管组织内MAP-2和nestin的表达分布规律。结果: 第2、3、4月龄段,MAP-2在食管肌层的肌细胞呈阴性表达,肌间神经丛内神经细胞处呈阳性表达;nestin在第2-3月龄食管肌层的肌细胞处呈阳性表达,到第4月龄转阴性表达;而在食管肌间神经丛内大部分神经细胞,第2-4月龄段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结论: MAP-2和nestin可能参与调节人胚胎食管肌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50例国人成年脑的大脑前动脉交通后部及其皮质支的数目、走行、分支和分布,并测量了主要动脉的管径。 1.大脑前动脉交通后部可分上升和水平两段。水平段分单干和双干二型。单干型又分胼周动脉亚型和胼缘动脉亚型。前者占52.0±5.00%,后者占15.0±3.57%。胼周动脉出现率为99.0±0.99%,胼缘动脉出现率为53.0±4.98%。 2.单干型者发出皮质支5~9条,双干型者胼周动脉发出1~4支,主要是楔前动脉和中央旁动脉;胼缘动脉发出3~6条,主要是前、中、后内侧支。眶动脉和额极动脉多发自上升段。 3.各皮质支多数为一条,少数为2或3条。其中中央旁动脉二条者占多数。各支始部可为独立干,也可与邻近脉共干。 4.皮质支的分布范围,在半球内侧面后端多数到楔前叶的中或后部;在背外侧面额前、中、后内侧支达额上沟,少数达额中回上部,中央旁动脉达中央前、后回上1/5~1/4。在额叶底面,眶动脉多达眶内侧回。 5.胼周动脉凹侧和大脑前动脉上升段还发出数支细小支至胼胝体。其中胼胝体压部动脉和胼胝体前动脉的位置较恒定。 6.各主要动脉的管径,胼周动脉平均为1.66±0.40毫米,胼缘动脉为1.62±0.32毫米。皮质支中中央旁动脉和楔前动脉较粗。前者为1.06±0.26毫米,后者为1.09±0.26毫米。  相似文献   

15.
食管不典型类癌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 1,男 ,76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 2个月 ,加重 2周于1998年 2月 10日入院。体检 :一般情况尚可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心肺无异常 ,腹软 ,未及包块。血生化检查(- )。胃镜检查 :食管下段溃疡型肿块 ,约 3 0cm× 2 5cm大小 ,行剖胸食管肿瘤切除术。病理检查 :食管一段 ,长 7cm ,最大周径 9 5cm ,距上切缘 1 5cm、下切缘 2 5cm处见一肿块 ,大小 3cm× 2cm ,表面见溃疡形成 ,深 0 5cm ,肿块切面灰白色 ,质中 ,未突破外膜层。食管旁 3枚灰黑色豌豆大小淋巴结。镜下观察 :细胞形态较一致 ,细胞中等稍小 ,呈中度异型 ,…  相似文献   

16.
胃裸区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给胃底部和食管腹段疾病的现代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实用的形态学依据。方法:用成人躯干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30例,研究了胃裸区在连续冠状断层上的典型表现及胃裸区内的结构。结果:(1)胃膈韧带右层与小网膜的后层相续,左层与膈脾韧带右层及胃脾韧带后层相续,向下左、右层靠拢而续为胃胰襞左部。在冠状断层上寻找胃裸区的最佳层面在A11(下腔静脉前份层面(和A12(下腔静脉中份层)。(2)胃裸区居胃膈韧带的左、右层之间,其存在率为100%。胃裸区内除有迷走神经后干,血管、淋巴结外,左肾上腺、左肾上极及胰体上份亦可进入其内。结论:(1)胃为腹膜间位器官。(2)国膈韧带很短且两层间的距离较宽,加上胃裸区较大,胃底后壁的活动度较小,在施行胃底和食管腹段手术构解胃底后壁时,对胃裸区内的结构应给与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外展神经各段观察及其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们调查了3个成年尸体头颅和23个童尸头颅共52例外展神经的蛛网膜下腔段、海绵窦段和眼眶段,主要结果综合如下:1.外展神经可分为单干发出组和双干发出组,前者共43例,占82.69±5.25%;后者共9例,占17.31±5.25%。 2.以单干开始,最后仍以单干入眶支配外直肌的外展神经为正常型,共40例,占76.92±5.84%,其余为变异型,共12例占23.08±5.84%。3.在外展神经起点双干(根)的9例中,5例为上、下根,4例为内、外根。从测量它们的横径看,除成人1例上、下根例外,其余儿童4例的上根为小根,下根为大根。4例内、外根中,等根与不等根各占一半,在不等根2例都是外根为大根,内根为小根,这与Jain所称外根总是小根(变异根),内根总是大根(主干)恰好相反,与Jain所称双根的排列全部都是内、外关系也有所不同。4.提出了外展神经干起点处与紧邻动脉的各种关系,出现例数及百分比。5.对外展神经在海绵窦段可能出现的根数作了观察。6.对成人和儿童分别统计了外展神经三段各自的平均长度和三段总计的平均长度。此外,还分别对成人和儿童外展神经起点单根和双根的横径作了统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s,ICBN)切除治疗腋臭的可行性,并提供相关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25具成人尸体的50侧腋区进行解剖,观测腋窝被毛区的神经支配情况;另对合并腋臭的20例乳癌患者分两组进行切除或保留ICBN的手术,观察切除ICBN对腋臭的影响。 结果 ICBN可分为缺如型(4%)、单干型(10%)、单干分支型(50%)、双干型(28%)及3干型(8%);95.83%的 ICBN均参与腋窝被毛区的支配,其中,单干型全部分支进入腋窝被毛区,单干分支型及多干型者则由下支或下干支配腋窝被毛区,其上支、上干单独或与臂内侧皮神经汇合进入上臂内侧;34%的第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可发支达腋窝被毛区。乳癌根治术中切除ICBN可消除腋臭,保留ICBN者腋臭无变化。 结论 切除ICBN或其上支、上干,从而消除腋窝被毛区汗腺的分泌以治疗腋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与阑尾切除术切口位置的解剖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在福尔马林固定的教学38具(男性21具,女性17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和测量髂腹下神经及髂腹沟神经。结果髂腹下神经在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经过者占63.2%(24例),在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之间经过者占10.5%(4例),在腹内斜肌肌层内经过者占26.3%(10例),髂腹下神经距髂前上棘内侧1~40mm的范围内通过脐-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占97.7%;距麦氏点外侧11~50mm的范围内通过脐-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也占到97.7%;髂腹下神经与脐-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向外上的夹角约为83.45°±6.23°(66°~89°),近乎垂直。结论选择阑尾切口时,应在脐-右髂前上棘连线上距髂前上棘不低于40 mm外进行,或选在麦氏点外侧1 cm以内;在分离时也应注意不要扰及距髂前上棘内侧1~40 mm的范围;切口应与脐-右髂前上棘连线垂直,且作切口时不易向下延长超过两髂前上棘连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食管壁内动脉血供及微血管构筑的基础性研究资料。方法:随机选取新鲜胎尸25具,墨汁灌注,组织切片;家兔5只,钙钴法碱性磷酸酶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测。结果;食管壁内各层均存在动脉网,粘膜下层动脉网丰富,分深浅两层;各层毛细血管特点各异,外膜层稀,肌层有肌束间血管网,粘膜下层呈丛状,粘膜层最丰富;食管各段毛细血管密度差异不大,但颈段前壁纵形肌、胸上段后壁粘膜层有相对毛细血管贫乏区。结论:食管的各段各层均存在动脉网,毛细血管密度差异不大,能有限代偿食管壁外供血动脉的阻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