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也是我国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原。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感染后常发生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且与婴幼儿哮喘关系密切,其发病机制是RSV感染后的免疫功能紊乱。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在冬春季。我院从2005年秋季起,连续2年半对我院儿科秋冬季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儿进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呼吸道病毒感染诱导哮喘发作的机制和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微生物。尽管呼吸道病毒感染不是哮喘的病因,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诱导哮喘急性发作,明显增加哮喘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采用RT—PCR结合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培养,证实80%的美国社区9~11岁儿童以及50%~55%的成人哮喘发作与病毒感染有关。与此相关的病毒中最常见的是鼻病毒(RV),然后是流感病毒(IFAV)、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冠状病毒。  相似文献   

3.
呼吸道合胞病毒对支气管哮喘的诱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RSV与哮喘发病的可能关系。方法: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44例哮喘患者的血清进行RSV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44例哮喘患者,RSV感染20例,占45%,其中发热5/13例为RSV感染,哮喘反复发作2/9例为RSV感染,1例半年内发作2次,两次住院均为RSV感染,另1例1年之内发作3次,两次为RSV感染。春夏季节发病RSV阳性4/17例,秋冬季节发病RSV阳性16/27例(x~2=5.34,P<0.05)。结论:哮喘的发作或加重与RSV感染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与病毒感染损伤呼吸道粘膜、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重庆儿童医院住院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特点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07年1月共2 365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抽取鼻咽部分泌物,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分析比较常见呼吸道病毒临床表现.结果:病毒的检出率与性别、年龄、季节有关系.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PIV)3型与婴幼儿哮喘发作有一定关系,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和PIV3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是引起有先天性心脏病、气管软化和先天性气道发育畸形等基础病患儿感染的常见病原体.腺病毒(Adenovirus,ADv)可引起幼儿哮喘发作.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RSV与PIV3在7种常见病毒中是引起重庆地区婴幼儿反复喘息的主要病毒病原.除RSV与婴幼儿哮喘关系密切外,PIV3与婴幼儿哮喘也有一定的相关性.ADV也是重庆地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但无严重临床表现.ADV还可引起幼儿哮喘急性发作.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IV)A型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5.
【】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加重哮喘模型小鼠气道炎症及气道阻力变化的影响。方法 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30只,每组1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OVA组(哮喘模型组)、OVA/RSV组(RSV+哮喘模型组)3组。OVA组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和激发;OVA/RSV组在OVA 致敏后,隔日用RSV滴鼻,连续3次,复制急性病毒感染哮喘模型;空白组予等量PBS。末次激发24h后,用小鼠动物呼吸机(Buxco RC系统)检测小鼠气道反应性;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学分析;留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PAS染色、VG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反应。结果 OVA组肺功能和BALF嗜酸粒细胞比例(EOS%)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OVA/RSV组肺功能和BALF中嗜酸粒细胞比例(EOS%) 与正常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OVA/RSV组气道反应性及BALF中嗜酸粒细胞比例(EOS%)与哮喘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OVA组小鼠肺组织有炎性细胞浸润,气道可见粘液分泌物,气道周围可见胶原增生。OVA/RSV组小鼠肺组织有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明显狭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气道可见明显粘液分泌物,气道周围胶原增生明显。结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能明显增加重哮喘模型小鼠肺部组织炎症反应同时气道阻力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6.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小婴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达50%~90%。国内外对其诊治和预防进行了大量研究。多种药物被应用于临床,但迄今仍缺乏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本文就RSV相关性毛支的诊疗和预防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婴幼儿RSV感染明显提高哮喘的发病率。RSV感染婴儿中一部分白细胞介素水平异常升高而另一部分降低,而白细胞介素的变化受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因此,白细胞介素及其基因多态性在RSV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了解白细胞介素及其基因多态性在婴幼儿RSV感染中的作用,可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有助于采取预防措施控制RSV感染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引起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呼吸道病毒谱,探讨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哮喘急性发作儿童114例和其中处于缓解期儿童18例。以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其进行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R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1-4型(HPIV1-4)、肠病毒(EV)、人偏肺病毒(hMPV)、博卡病毒(BOCA)的检测。得出引起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呼吸道病毒谱。比较不同年龄、伴或不伴发热、急性发作程度轻、中、重各组之间病毒总阳性率和各病毒检出率的差异,分析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各分组间的关系。结果 114例急性发作标本中共检出呼吸道病毒80例(70.2%),18例缓解期标本中共检出呼吸道病毒2例(11.1%),两组呼吸道病毒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标本当中,RV感染45例(39.5%),RSV感染17例(14.9%),HPIV3感染12例(10.5%),其他病毒感染34例(29.8%),混合感染23例(20.2%),以RV+RSV混合感染最常见。0~3岁组RSV检出率为25.0%(9/36),高于≥3岁组的10.3%(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组EV检出率为18.2%(6/33),高于无发热组的2.5%(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总阳性率(89.5%)和RSV检出率(36.8%)在哮喘急性发作中度组中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发因素,RV是首要病原体,RSV会加剧哮喘发作的程度。临床需做好预防工作,防止诱发哮喘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9.
婴儿被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感染后很容易罹患婴儿哮喘。 1 994~ 1 999年我科对 RSV感染后引起喘息的婴儿使用了普米克气雾剂 (布地奈德气雾剂 )早期吸入来防治哮喘的发生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对象  1岁以内 ,临床上第 1次出现喘息症状 ,通过酶联免疫法 (试剂盒由中国人民解放军 2 6 2医院提供 )检测确诊为 RSV感染的患儿 ,且拍摄胸片等排除先心病、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其它心肺疾病患者共 9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5 0例 )和对照组 (40例 )。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见表 1。表 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  相似文献   

10.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是引起6个月以下婴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最常见病因,亦是导致哮喘和过敏的重要危险因素。IL-17是由Th17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IL-17可能参与了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发病过程,在炎症及哮喘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现就IL-17与RSV感染相关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陈坤华  伍祥芳 《四川医学》1993,14(12):713-714
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主要病原。本文以探讨IgG亚类为主的RSV毛支炎的体液免疫变化,并观察应用国产静滴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IVIG)治疗的临床效果。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72例为我院呼吸病房住院的患儿,经血清RSV-IgM测定均确诊为RSV感染,随机选择分为两组。治疗组(IVIG和抗生素、给氧、激素)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9天~1.5岁(平均4.67月);对照组43例,接受一般治疗,男30例,女13例,年龄33天~2岁(平均1.92月)。两组  相似文献   

12.
正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是2岁以下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目前认为其发病及临床表现多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相关~([1])。研究~([1-2])表明,婴儿时期感染RSV将会增加日后哮喘发生的风险。肺功能测定作为一种无创的呼吸道检测手段,可以准确快速的反应气道  相似文献   

13.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婴幼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长期纵向观察,经病毒分离和血清抗体调查证明,每年冬春季世界各地都有RSV流行。从出生至3岁末,大多数婴幼儿都患过RSV感染。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发病高峰是2至4月龄婴儿。同时每年约有10%的小儿再感染。再感染者症状较轻。RSV感染仅限于呼吸道表面,主要引起毛细支气管炎(下称毛支),其次是肺炎,上呼吸道感染(下称上感)及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eotaxin)的表达与呼吸道高气道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RSV感染患儿的血清,其中27例为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哮喘组),13例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支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其血清eotaxin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哮喘组与喘支组及正常对照组的eotaxin含量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eotaxin的水平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总数呈正相关(r=0.4196,P<0.001)。结论RSV感染后血清趋化因子表达增加,导致气道高反应是RSV感染致哮喘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世界范围的引起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常见病原,几乎所有儿童2岁时都经历过1次或多次感染,感染的高峰年龄为2个月至8个月.是婴儿、小龄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首要原因,也是年幼儿童因呼吸道疾病住院的首要原因,而且多项研究还表明,婴儿严重RSV感染是以后发生哮喘的高危因素,其严重性远远超出其他微生物病原.同时还发现RSV感染也是免疫抑制的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重要病原.本文将对近年来RSV的研究热点,如免疫学发病机制、疫苗的发展及与其有关的免疫学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是严重威胁儿童的一种病原体是毫无疑问的。RSV仍是引起婴儿、幼儿下呼吸道严重感染的主要病原。支气管炎、格鲁布和肺炎是幼儿RSV感染常见的表现。RSV对某些儿童,特别是患有心肺疾病的儿童可能是致命性的。1—2岁婴幼儿感染率极高。有一项前瞻性研究报道1岁婴儿的感染率高达60%以上。 RSV在成人呼吸道疾病中所起的作用不确定。一些研究曾报道公共机构的老年病人因RSV导致严重呼吸道疾病的爆发。未诊断出  相似文献   

17.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自1957年被发现能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以来,因其在婴幼儿呼吸道感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而日益受到重视,现已被公认为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之一。该病毒感染及流行遍布世界各地,我国许多地区也均有其流行的报道。为了了解 RSV 在本地区婴幼儿肺炎的病原学地位,我们于1991年1月~4月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童呼吸道常见病毒的感染率和感染型别与性别、年龄、季节等的关系,为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11 744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B(IFA、IFB)、副流感病毒1、2、3(PIV1、PIV2、PIV3)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7种呼吸道常见病毒抗原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1 744例患者中病毒感染阳性率为19. 20%,其中ADV 7. 58%、IFA 17. 78%、IFB10. 91%、PIV1 2. 35%、PIV2 1. 55%、PIV3 17. 03%、RSV 42. 48%、混合感染率为0. 31%。其中男、女PIV3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7),但在其他病毒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各年龄段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0~岁与1~岁年龄段感染病毒的阳性均高于4~岁和7~14岁组,以RSV的感染阳性率最高。7种病毒在春、冬季感染阳性率均高于夏、秋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冬春季均以RSV感染阳性率最高。结论:RSV是本院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原体,3岁以下儿童阳性率最高,冬、春季为感染的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19.
丁平宝  田沛娟 《当代医学》2014,(20):159-160
目的分析同心县回族地区住院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特点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人民医1686例下呼吸道感染的回族住院婴幼儿,抽取鼻咽部分泌物,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分析常见呼吸道病毒临床特点。结果病毒的检出率与性别无差异,与年龄、季节有关系,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多见,其次为ADV,RSV且在婴儿检出率最高。在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反复喘息发作患儿中以RSV和ADV多见,病毒检出率在秋末及冬季较高。RSV在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多见,易合并细菌感染。结论 RSV和ADV是同心县回族地区回族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和反复喘息的主要病毒病原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2003年1~6月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患儿,入院后48 h内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分泌物中RSV抗原.结果:314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RSV检测阳性164例,阳性率达52.2%.惠儿年龄2~24个月,平均(5.23±3.76)个月,其中6个月以下占70.1%.临床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有57.9%,支气管肺炎34.1%,支气管炎仅占8.0%.26.8%RSV感染患儿临床表现为重症,其中3个月以下小婴儿占63.6%.结论:RSV是2岁以下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患儿感染率明显高于支气管炎患儿;感染高峰在6个月以下,3个月以下小婴儿临床表现多数为重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