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98例,给予口服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6周.结果 治疗3周后总有效率65%,24例阵发性室性心动速(PVT)也被终止,(65.68±10.56) ms减至(42.25±10.06) ms(P<0.01).治疗6周后观察总有效率75%,QTd由(65.68±10.56) ms减至(36.65±7.56) ms(P<0.01).结论 胺碘酮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的药物之一,而且副作用反应轻,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及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2月~2005年2月收治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在常规利尿剂、洋地黄、转换酶抑制剂,血管扩张剂、硝酸盐类制剂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碘酮8周。结果治疗2周后心功能明显改善65%,室性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55%,Q-T离散度(QTd)由(65.5±11.2)ms减至(41.1±10.5)ms(P<0.01)。治疗8周后心功能明显改善80%,室性心律失常控制率75%,QTd由(65.5±11.2)ms减至(31.2±6.5)ms(P<0.01)。结论胺碘酮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QTd,抗室性心律失常,可安全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门冬氨酸钾镁对心力衰竭患者 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门冬氨酸钾镁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83例CHF患者作QTd测量,随机分为门冬氨酸钾镁42例(治疗组)和常规治疗4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QTd的变化。结果门冬氨酸钾镁组CHF患者治疗后QTd由治疗前的(58.9±14.2)ms由明显缩短为(38.8±13.7)ms(P<0.01),CHF伴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QTd明显延长(73.8±14.2)ms,不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56.7±12.6)ms(P<0.01)。结论CHF患者QTd延长能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门冬氨酸钾镁能缩短CHF患者的QTd。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7例,给予口服胺碘酮6周。结果 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62%,治疗6周后观察总有效率84%。结论 胺碘酮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的药物,而且不良反应轻,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3年5月~2004年5月CHF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6例,给予口服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1年.结果 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88.2%.18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QTc由(410±38)ms增至(496±62)ms(P<0.01),治疗1年后总有效率94.7%,20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QTc由(408±42)ms增至(516±72)ms(P<0.01).结论 胺碘酮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的药物之一,而副反应轻,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6.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发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因而心衰抗心律失常治疗一直是临床感兴趣问题[1].本文试用胺碘酮和门冬氨酸钾镁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发室性心律失常3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东岳  范印圭  操斌全  王尚中 《安徽医药》2013,17(10):1771-1773
目的评价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该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53)和对照组(n=52)。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钾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用药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为73.0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发生率治疗组为7。5%,对照组为23.0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强 《海峡药学》2011,23(1):83-84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0例,给予口服胺碘治疗,维持8周以上。结果治疗两周后总有效率为92.0%,25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被终止,QTC显著增高,P〈0.01;QTd显著减小,P〈0.01。结论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较好,而且副反应轻,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胺碘酮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小力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0):142-142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患者口服胺碘酮,治疗前后评价临床症状、心律、心率、电解质、肝肾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心功能改善和抗心律失常疗效优于治疗前。结论: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VA)的疗效。方法将62例冠心病伴V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对照组单用胺碘酮。使用ESVEM标准评定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前后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VA患者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加倍他乐克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胺碘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抗室性心律失常、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再住院率、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改善和抗心律失常疗效优于对照组,再入院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无差异性(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46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1个月。监测用药前后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变化评估心功能变化、室性心律失常效果、心率、QT间期变化、QTd间期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46例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总有效率为80.4%,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86.9%。治疗前后心率、QT、QTd间期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后有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经减量或停药后恢复,1例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所收治的99例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45例,对照组4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单纯胺碘酮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不良反应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68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进行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患者采用常规的抗心力衰竭和改善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指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9.4%,观察组总有效率97.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用药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88例AMI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采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功能[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V(70.17±6.38)ml、LVSP(87.28±5.35)mm Hg (1 mm Hg=0.133 kPa)、LVEF(56.22±6.15)%均高于对照组的(65.19±6.72)ml、(82.07±5.51)mm Hg、(51.78±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AMI室性心律失常,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胺碘硐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120例确诊为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都使用抗心力衰竭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患者心功能变化、动态心电图变化及副作用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85.00%,临床改善有效率90%,对照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63.33%,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在常规治疗中,加用胺碘硐进行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随机将160例符合条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胺碘酮治疗于治疗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加倍他乐克治疗于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抗室性心律失常、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再住院率、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心功能改善和抗心律失常疗效优于对照组,再入院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口服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象是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5例,男45例,女40例,年龄34~85(47.5±8.5)岁。心功能Ⅲ~IV级(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40%,有室性心律失常,规律使用胺碘酮给药方法。根据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及NYHA心功能分级确定疗效标准。结果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96.47%。QTc间期轻度延长由(401±25)ms增至(456±46)ms(P〈0.01)。结论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确切,维持用量较少,不良反应亦少。在严重CHF患者中,可作为首选的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19.
吴宁 《中国医药指南》2010,8(6):176-177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口服胺碘酮,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效果、心功能变化、心率、QT间期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三个月后50例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有效率为96.0%,有效48例。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胺碘酮,对照组口服倍他乐克,治疗前后评价心功能和心律失常改善情况,观察再入院率,病死率,观察1年。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改善和抗心律失常疗效优于对照组,再入院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两组的不良反应无差异性。结论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