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已知,不同的内源性抗原(DNA、肾小管刷状缘和甲状腺球蛋白等)可作为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的介导物质。其中,关于甲状腺抗原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在国内较少研究。据国外的文献报道,甲状腺抗原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往往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AITD)的基础上发生,临床常呈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的病理改变,免疫病理技术可显示甲状腺抗原在肾小球内沉积.因此,认识本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 Combes 等报告以来,迄今至少报道了6例膜性肾小球肾炎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应用免疫荧光法,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测到 HBsAg。本文报告的2例均为男孩,有浮肿、蛋白尿,临床及化验检查为肾病综合征表现。肾活检标本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傲镜下均显示膜性肾小球肾炎之损害。应用反向血凝试验测定患者血清中 HBsAg 及HBeAg,用免疫粘附血凝试验测定抗-HBc,滴度均很高。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查肾活检标本,发现沿着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有 IgG 及β_1C 弥散性颗粒状沉淀,切片染色发现有 HBeAg 颗状沉淀,其分布与 IgG 及  相似文献   

3.
1921年Hashimoto首次描述了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他报告了4例甲状腺肿,其甲状腺的组织学特征为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上皮细胞萎缩及纤维化,实质细胞是现嗜酸性变。1956年首次在桥本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及其抗体与甲状腺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中,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滴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对AITD的分类及预后有指导意义。最近研究表明,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的异常表达或者血清中TPO含量的变化为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另外,部分先天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也与TPO基因突变相关。进一步研究TPO及TPOAb,有助于对甲状腺疾病病因的探讨并加深对甲状腺疾病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Western blot分析探索狼疮肾炎 (LN)患者血清中各种不同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的靶抗原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92例有肾活检资料的LN病人血清 ,分别以正常人中性粒细胞、原幼粒细胞提取物为抗原 ,用Western blot法检测LN病人血清中的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结果 ①以正常人中性粒细胞提取物为抗原可以检测到两个条带 :6 4 0 0 0 (33/92 ,35 9% )和 5 0 0 0 0(13/92 ,14 1% )。血清类风湿因子 (RF)阳性的病人中抗 6 4 0 0 0抗体的阳性率高于血清RF阴性者 ,二者的差异有显著性 (5 4 5 %vs 18 8% ,P <0 0 5 )。②以原幼粒细胞提取物为抗原可以检测到 5个条带 :6 0 0 0 0 (34/92 ,37 0 % ) ,5 0 0 0 0 (32 /92 ,34 8% ) ,2 90 0 0 (2 7/92 ,2 9 3% ) ,4 2 0 0 0 (19/92 ,2 0 7% )和 180 0 0 (16 /92 ,17 4 %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人抗 6 0 0 0 0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不减少者 ,二者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10 0 %vs 4 8 3% ,P <0 0 1) ;脱发的病人中抗 2 90 0 0抗体的阳性率高于没有脱发者 ,二者的差异有显著性 (45 8%vs 2 0 8% ,P <0 0 5 )。结论 LN患者血清中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存在异质性 ,不同的自身抗体可能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Heymann肾炎抗原的研究进展姚小丹关键词Heymann肾炎抗原膜性肾病中图法分类号R-33Heymann(HN)肾炎是人类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经典动物肾炎模型。1959年,Hey-mann和其同僚采用肾皮质均浆及Freund佐剂免疫大鼠,在6~8周后...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特异性抗体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甲状腺特异性抗体刘超,张忠邦甲状腺特异性抗体主要来源于甲状腺内的淋巴细胞,是针对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微粒体(Tm)即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等抗原产生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多存在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相似文献   

8.
正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女性是常见恶性肿瘤的首位~([1-2])。2015年中国乳腺癌发病率为37.86/10万,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为10.32/10万~([3])。乳腺癌发病原因目前研究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乳腺上皮细胞是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异常增殖,而促进乳腺癌的发生~([4])。雌激素暴露时间延长是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因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与甲状腺疾病是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最为多见的两类病,甲状腺疾病性糖尿病分类学中归属于其它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中的第四亚型:内分泌病致高血糖。二者之间从临床上、从遗传上、从免疫上等存在诸多联系。本文先从免疫学角度,剖析一下二者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免疫相关因素参与,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甲状腺相关免疫病的可能性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1])。  相似文献   

10.
狼疮肾炎患者血清抗系膜细胞抗体及其靶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hen M  Wang YY  Zhao MH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2):851-853
目的 通过观察狼疮肾炎 (LN)患者血清中抗系膜细胞抗体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96例肾活检证实的LN患者血清 ,以体外培养的人系膜细胞为抗原 ,用ELISA检测抗系膜细胞抗体 ;以人系膜细胞可溶性成分为抗原 ,在非还原条件下进行免疫印迹检测靶抗原 ;并分析各种不同自身抗系膜细胞抗体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ELISA显示 ,LN患者抗系膜细胞抗体阳性率为37 5 % ,其吸光度 (A)值 (0 4 5 )与健康人 (0 1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免疫印迹显示 ,94例(94 / 96 ,97 9% )LN患者血清存在抗系膜细胞抗体 ,共 12种不同蛋白被识别。其中 ,女性患者抗 6 30 0 0抗体的阳性率 (5 9 8% )高于男性患者 (2 1 4 % ,P <0 0 1) ,有血尿的患者抗 74 0 0 0、抗 4 6 0 0 0、抗36 0 0 0抗体的阳性率 (36 8%、34 2 %、31 6 % )高于无血尿者 (5 0 %、10 0 %、5 0 % ,P <0 0 5 ) ,抗核抗体阳性的患者抗 6 30 0 0抗体的阳性率 (6 7 6 % )显著高于抗核抗体阴性者 (16 7% ,P <0 0 0 1) ,抗ds DNA抗体阳性的患者抗 180 0 0抗体的阳性率 (6 1 5 % )高于抗ds DNA抗体阴性者 (34 4 % ,P <0 0 5 )。结论 LN患者血清中含有直接针对系膜细胞的异质性自身抗体 ,提示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在LN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1.
Graves病(GD)的甲状腺机能亢进常由于 甲状腺部分切除而得到持久性缓解,其原因迄今仍 未阐明。显然,早期的反应是由于切除了分泌甲状 腺激素过多的组织,可是,GD的甲状腺机能亢进 是由于甲状腺刺激抗体(TSAb)与甲状腺细胞膜 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术后,循环的淋巴细胞衍 生抗体将会继续刺激残留的甲状腺,促进其生长和 分泌激素,最终导致复发甲状腺机能亢进,但复发 却极少见。而且手术后TSAb滴度有下降趋向,在 几个月内常常检测不出,这表明甲状腺本身能以某  相似文献   

12.
狼疮肾炎患者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和靶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研究系统红斑狼疮(SLE)病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阳性率及其特异性靶抗原,方法 对95例有肾活检资料的狼疮性肾炎病人血清系统的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及抗原特异性EISA检测了了ANCA,ELISA法应用的抗原为高度纯化的六种已知ANCA靶抗原:蛋白酶3(PR3),髓过氧化物酶(MPO),杀菌/通透性增高蛋白(BPI),人白细胞弹力蛋白酶(HLE),组蛋白酶G(CG)和乳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功能异常伴抗可溶性肝抗原/肝咦抗原(SLA/LP)抗体阳性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点。方法收集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5500例,分别完成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8例(0.15%)患者检测出sLA/LP抗体阳性,女性6例,以中老年女性为主,男性2例,年龄分别为27岁和33岁,8例中6例无甲、乙、丙、丁、戊型等病毒性肝炎现症感染证据,2例分别伴乙、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无现症感染证据。8例中7例已发展至肝硬化,除sLA/LP抗体阳性外,抗核抗体均为阳性,部分患者伴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线粒体抗体亚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阳性。结论sLA/LP抗体在所检测患者中阳性率较低,以女性患者为主,多数临床与实验室特点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炎特征,女性患者慢性肝病原因未名者应检测此抗体。  相似文献   

14.
15.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是主要的甲状腺组织的自身抗体,与甲状腺组织的损伤有密切的关系,从而造成各种甲状腺疾病。本文对265例各种甲状腺疾病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血清TgAb、TPO—Ab的定量检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微体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三类:原发性器官特异性。其特点为自然发生和病变主要局限于有特异抗原的器官;原发性非器官特异性。特点是相应抗原分布于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与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之间的关系,明确临床疾病的诊断。方法:对武汉市协和医院88例ANA间接免疫荧光法阴性与ENA免疫印迹法阳性模式的住院样本,收集临床资料,其中46例SSA阳性的样本,采用ELISA对特异性自身抗体进行测定,稀释比例设为1∶32和1∶10时采用IIF再次检测ANA。结果:在1 770例住院标本中,ANA IIF(-)LIA(+)模式在4种模式中占4.97%。LIA阳性抗体有抗SSA、抗组蛋白、抗nRNP等。IIF(-)LIA(+)实验组与IIF(-)LIA(-)对照组相比,2组在1∶32转阳率(41.3%和2.5%)、1∶10转阳率(56.5%和7.5%)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稀释度从1∶100降为1∶32及1∶10后,ANA的阳转率均有提高。结论:对于ANA IIF(-)LIA(+)检测模式,降低稀释度时可减少ANA的漏检,提高IIF与LIA的一致性,确保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19.
甲状腺球蛋白基因多态性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陕西地区汉族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患者体内甲状腺球蛋白(Tg)外显子10、12及3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产生的相关性.对222例AITD患者依据TgAb滴度进行分组,采用PCR-RFLP方法 检测甲状腺球蛋白基因外显子10、12和3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对其进行单体型分析.4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TgAb阳性组和TgAb阴性组两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单体型分析结果提示:在TgAb阳性组中,单体型G-C-A-C所占频率明显增高(P=0.028,OR=3.34),而单体型G-C-G-C的频率明显降低(P=0.048,OR=0.62),提示单体型G-C-A-C增多与单体型 G-C-G-C 的减少可能与AITD患者体内TgAb的产生有关.甲状腺球蛋白的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导致TgAb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Abstract:
To identify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previously reported four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at exon 10, 12 and 33 of thyroglobulin(Tg) gene with 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AITD) patients whose TgAb is positive. In this case-control association study, the Tg gene polymorphisms at exon 10, 12, and 33 were determin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method in 222 patients with AITD. According to the titers of the Tg autoantibodies(TgAb) in serum,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subgroups: TgAb positive group and TgAb negtive group. And a haplotype case-control analysis was also done in two groups.The difference of their frequencies was analyzed by Chi-square test. No differences in alleles and genotypes frequencies were observed in all patients whose TgAb is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P>0.05). 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of G-C-A-C haplotype with the patients whose TgAb was positive(P=0.028,OR=3.34). There is association of thyroglobulin gene polymorphisms with TgAb in patients with AITD.  相似文献   

20.
1972年Magnius和Espmark首先发现了一新的e抗原—抗体系统。这一系统与已知的、存在于HBsAg颗粒上的决定簇抗原a、d、y、w和r不同,不属于HBsAg颗粒的表面成分,因为HBsAg的分子量小,并且不是脂蛋白。e抗原与HBcAg“(Dane)颗粒”的关系,尚待阐明。Nielsen等曾观察到,在e抗原阳性的血清中,有高浓度的Dane颗粒,但e抗体却不升高,因此他指出e抗原可能是Dane颗粒的附加抗原。Magnius等认为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