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肝硬化后期门脉高压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3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进行门静脉CT血管成像(CTPV)增强检查。结果:33例患者均成功地实施了门静脉CTPV,所有患者全有门静脉主干曲张外,以脐周静脉、腹膜后静脉、食管周围静脉曲张和奇静脉扩大为主,部分有门静脉-肝动脉瘘和门静脉栓子形成。结论:CTPV可显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门体静脉之间侧支循环血管曲张及早期诊断肝硬化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患者CT门静脉血管成像中门静脉侧支血管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在16排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CTPV)上门静脉侧支血管的表现.方法 对36例经临床、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行腹部CTPV检查,经图像后处理,获得门静脉系统及侧支血管三维重建图像.结果 CTPV可以直观地显示门静脉系统及整个门静脉侧支循环系统.36例病例中显示胃左静脉曲张29例(80.6%),食管下段静脉曲张18例(50.0%),胃短/W后静脉曲张15例(41.7%),食管旁静脉曲张9例(25.0%),胃-肾/脾-肾分流8例(22.2%),门静脉海绵样变7例(19.4%),脐静脉与腹壁静脉曲张6例(16.7%),椎旁静脉分流4例(11.1%).结论 CTPV能很好地显示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开放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对判断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对门脉高压分流侧支血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体之间侧支血管扩张,形成多处门体循环;在这些扩张的侧支血管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常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危及患者健康和生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实施手术或介入治疗时,术前了解侧支血管的情况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及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开发,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能全面准确地显示肝硬化患者门体循环之间侧支血管的部位和范围,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术前评估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早期诊断.方法 研究经病理和/或临床诊断的42例肝硬化早期、中晚期病人64层螺旋CT门静脉及肝静脉血管成像表现,测量42例患者及15例健康者门静脉和肝右静脉管径并分析64层螺旋CT门脉血管成像法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所有病人的观察血管在显示较佳的基础上,测得门静脉宽度(PV)在正常对照组(<12 mm)与其他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肝硬化代偿组与失代偿组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肝右静脉宽度(RHV)在代偿期内径明显增宽,>10 mm,而失代偿期肝静脉明显变窄,血管强化密度减低;PV/RHV比值在失代偿期约1.77±0.06,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代偿组PV/RHV均<1.5.利用后处理软件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门静脉及肝右静脉血管,代偿组可显示3级以上的门静脉及肝右静脉,失代偿组肝右静脉显示欠佳,最多显示1级,门静脉属支走行扭曲且最多显示3级.结论 64层螺旋CT肝、门静脉血管成像对临床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内外门-体循环交通的发生率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肝内外门-体交通的螺旋CT三期扫描表现。结果肝外型门-体循环交通见于79例(98.75%),其中,食管下段黏膜下及食管周围静脉曲张48例(60%),奇静脉和半奇静脉扩张28例(35%),小网膜静脉曲张46例(57.5%),副脐静脉肝外型再通20例(25%),脾肾静脉和胃肾静脉分流10例(12.5%),腹膜后椎旁静脉曲张14例(17.5%);肝内型门-体循环交通6例(7.5%),其中,5例为门静脉左支与副脐静脉交通型(6.25%),1例为门静脉右后支与下腔静脉交通型(1.13%)。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显示有独特的价值,不仅能显示侧支循环的部位、范围和曲张的程度,而且可以追踪血流异常途径。认识侧支循环的CT表现特点,有助于肝内外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MDCTP对肝硬化门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的显示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MDCTP)技术在显示肝硬化门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行上腹部MDCTP检查。采用MIP、MPR、VR等三维重组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门静脉系统及侧支循环血管图像。结果:38例中显示食管胃底粘膜下静脉曲张31例,食管旁静脉曲张10例;胃左静脉曲张29例,胃短静脉曲张26例;脐静脉与腹壁静脉曲张7例;脾-肾或胃-肾分流6例;腹膜后分流2例。结论:MDCTP能显示肝硬化患者门-体侧支循环开放部位、范围及程度,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DCTP)在门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显示中的价值。方法:31例经临床检查确诊的门静脉高压患者行MDCTP检查,采用MIP、MPR、VR等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门静脉系统及侧支血管图像,两名医师分别判断侧支血管显示情况。结果:MDCTP不仅显示肝内门静脉3~4级分支,还显示了整个门脉侧支血管系统。31例患者中,胃左静脉曲张28例,食管或食管旁静脉曲张27例,脾静脉曲张21例,胃短/胃后静脉曲张7例,脾-肾分流血管1例,脐静脉曲张伴腹壁静脉曲张2例,门静脉栓塞4例,肠系膜上静脉血管闭塞2例。结论:MDCTP能显示门静脉高压侧支血管开放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有助于对门脉高压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是一种有重要临床价值的无创性门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在诊断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22例CTPV患者均先经彩超筛选,再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腹部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并进行重组,由两位医师共同观察肝实质及门静脉系统和侧支静脉.结果 14例(64%)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扭曲增粗,肝内门静脉系统普遍变窄、纤细和扭曲;4例(18%)门静脉先天缺如,包括3例门静脉主干未见显示,1例门静脉左支缺如;4例(18%)门静脉栓塞,包括1例肿瘤栓子,3例血栓.22例全部显示侧支静脉,包括胆管周围静脉丛22例(100%)、胆囊静脉16例(73%);胃支21例(95%);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5例(23%);脐旁静脉1例(5%);其他门一体分流18例(82%).3例肝脏灌注异常.11例(50%)肝叶比例失调,肝大4例,脾大20例.其他CT征象还有:5例(23%)胆囊壁增厚,1例先天性胆管异常,5例胃肠壁增厚、肠系膜和小网膜肿胀,8例有腹腔或胸腔积液.结论 MSCT能显示CTPV及继发形成的侧支循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明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CT增强扫描及门静脉血管成像在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CTPA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按门静脉阻塞部位、程度和范围进行分型。结果本组CTPV病因中,肝硬化17例(合并肝癌7例),肝细胞癌12例,胆管细胞癌1例,胃癌4例,胰腺癌2例,胰腺炎1例,肝内胆管结石2例,十二指肠癌1例;另2例病因不明。所有病例门静脉阻塞周围均可见细小、扩张的门-门侧支血管影;15例出现胆管扩张,33例均出现胃食管静脉曲张;11例出现肝脏异常血流灌注征象。CTPV按门静脉阻塞部位分为肝内型4例,肝外型7例,肝内外混合型24例;按阻塞程度分为狭窄3例,闭塞32例;按门静脉累及范围分为节段性9例,弥漫性26例。结论 64层CT可用于评价CTPV的病因、门静脉阻塞情况、侧支血管及伴随的并发症,对诊断CTPV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所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aTPV)侧支循环血管的构成及螺旋CT特征。资料与方法:搜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肝细胞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5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所见有无肝硬化背景分为肝硬化阳性组(n=26)和肝硬化阴性组(n=31);另选择15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而无肝细胞癌和CaTPV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标准化上腹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观察CaTPV侧支血管的CT表现,对比分析各组螺旋CT对CaTPV侧支血管的显示率。结果:门静脉胆支(胆囊静脉和胆管周围静脉丛)和胃支(胃左、胃右静脉及属支)是CaTPV最常显示的侧支血管。门静脉胆支的出现与CaTPV有关,而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无关(CT显示率81%-94%比0);门静脉胃支的CT显示率3组之间无差别(胃左静脉77%-87%,胃右静脉58%-60%)。结论:门静脉胆支和胃支是构成CaTPV侧支循环的最主要的血管;胆支开放仅见于CaTPV,而胃支开放与肝硬化开发门静脉高压以及CaTPV均有关系。二者在CaTPV造成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