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猪主动脉组织工程瓣膜制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初步探索猪主动脉组织工程瓣膜的制备方法。方法:经胰酶-EDTA、表面活性剂、核酸酶处理,去除猪主动脉瓣的细胞成分,测定瓣叶去细胞前、后的生物力学特性,并在其表面种植BAECs。结果:猪主动脉瓣膜中的细胞成分能完全被去除,获得完整无细胞的纤维网状支架,瓣叶去细胞前、后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无明显变化,瓣膜近端存留的主动脉壁中的细胞一半被去除;种植的BAECs在去细胞瓣膜表面、主动脉内膜形成一连续的细胞层。结论:猪主动脉瓣膜去细胞后获得的纤维支架适宜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可以用来构建组织工程瓣膜。  相似文献   

2.
目的:猪脱细胞主动脉瓣叶经不同的方法预处理后,种植新生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s),观察细胞的增殖状态。方法:猪脱细胞主动脉瓣叶分别经纤维连接蛋白(Fn,50 μg/ml)预铺、胎牛血清(FCS)浸泡、无血清DMEM浸泡预处理12 h,采用间隔24 h、3次种植的方法种植 BAECs,于种植后第4天、第7天进行细胞计数,并行MTT法和~3H-TdR掺入量检测比较细胞的增殖状态。同时于第7天取瓣叶进行组织学检测,观察瓣叶表面内皮细胞覆盖情况。结果:种植后第4天和第7天,采用Fn预铺、FCS浸泡预处理的脱细胞瓣叶,其细胞计数、MTT的光密度和~3H-TdR掺入值明显高于无血清DMEM预处理组(P<0.01)。瓣叶经H-E染色,可见Fn预铺、FCS浸泡预处理组内皮细胞的覆盖情况优于无血清DMEM浸泡组。结论:Fn或FCS预处理能明显增加内皮细胞在脱细胞瓣叶表面的黏附和增殖,有利于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体外构建。  相似文献   

3.
为了快速观察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构建中种植细胞的生长状况,采用去细胞猪主动脉瓣叶为支架,将新生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种植于其上,第3、7天取瓣叶行H-E直接染色,并以常规切片H-E染色和扫描电镜作为对照。结果发现,该3种方法观察所见细胞第3、7天的生长疏密状况基本同步。提示,瓣叶H-E直接染色可方便快捷地观察种植细胞的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改良的去细胞方法对猪主动脉瓣膜的猪源性逆转录病毒的影响.方法:用0.1%胰酶消化猪主动脉瓣后,再用Triton X-100-DNA酶/RNA酶洗脱消化,结合溶液渗透压改变等去除细胞;取新鲜猪瓣、猪外周血标本和去细胞猪瓣各20只,降主动脉内移植去细胞猪瓣后的犬外周血10例,以PK15细胞系为对照,采用PCR和RT-PCR法检测猪源性逆转录病毒.结果:经去细胞处理后猪瓣内的细胞成分完全去除,纤维支架和力学性能保持良好;新鲜猪瓣及猪外周血标本均检测到219bp的扩增条带,与Medline公布的猪源性逆转录病毒有90%-95%同源性;去细胞猪瓣及移植了去细胞猪瓣犬的外周血,均未测到该病毒.结论:改良的去细胞方法可以去除猪心瓣膜的猪源性逆转录病毒,能够有效预防该病毒物种间的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5.
Gu CH  Liu WY  Yi DH  Wang YY  Zhang JB  Wei XY  Ouyang H  Liu XG  Tan H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6):1827-1830
目的观察改良的去细胞方法对猪主动脉瓣膜的猪源性逆转录病毒的影响。方法用0.1%胰酶消化猪主动脉瓣后,再用TritonX-100-DNA酶/RNA酶洗脱消化,结合溶液渗透压改变等去除细胞;取新鲜猪瓣、猪外周血标本和去细胞猪瓣各20只,降主动脉内移植去细胞猪瓣后的犬外周血10例,以PK15细胞系为对照,采用PCR和RT-PCR法检测猪源性逆转录病毒。结果经去细胞处理后猪瓣内的细胞成分完全去除,纤维支架和力学性能保持良好;新鲜猪瓣及猪外周血标本均检测到219bp的扩增条带,与Medline公布的猪源性逆转录病毒有90%~95%同源性;去细胞猪瓣及移植了去细胞猪瓣犬的外周血,均未测到该病毒。结论改良的去细胞方法可以去除猪心瓣膜的猪源性逆转录病毒,能够有效预防该病毒物种间的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6.
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动物实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去细胞猪主动脉支架(decellularized porcine aortic valve scaffold,APAVS)与兔骨髓干细胞(rabbi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RBMS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去垢剂-核酸酶消化法处理,去除猪主动脉瓣细胞成分,并做去细胞前后的形态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定;在去细胞支架上种植兔骨髓干细胞,行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测定。结果光镜及电镜证实,猪主动脉瓣膜中的细胞成分可完全去除,获得完整无细胞的纤维网状支架;瓣叶去细胞前后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无明显变化;种植的RBMSCs可在ACPAV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的细胞层。结论种植RBMSCs于ACPAV上,可体外构造组织工程人工心脏瓣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种植在去细胞瓣叶上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可行性。方法:测定瓣叶去细胞前、后的生物力学性能;观察去细胞瓣叶上内皮细胞生长情况。结果:瓣叶去细胞可获得完整无细胞的纤维支架,瓣叶去细胞前、后的生物力学性能无差异;内皮细胞在去细胞瓣叶表面生长,形成一层基本连续的细胞层。结论:去细胞瓣叶组织是一种良好的纤维支架,可以用于构建组织工程瓣膜;内皮细胞种植在去细胞瓣叶上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Triton-X100、脱氧胆酸钠和核酸酶去细胞后的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经Triton-X100、脱氧胆酸钠和核酸酶处理新鲜猪主动脉瓣膜,去除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电子扫描显微镜检查,评价去细胞效果,并检测去细胞瓣叶的力学特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同时行兔皮下包埋实验,观察其免疫反应性。结果Triton-X100、脱氧胆酸钠和核酸酶能有效去除细胞成分,获得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去细胞瓣叶与新鲜瓣叶有相同的拉伸强度-拉伸率曲线。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去细胞瓣叶的免疫反应性明显降低。结论经Triton-X100、脱氧胆酸钠和核酸酶去细胞处理的猪主动脉瓣膜可以做为组织工程瓣膜支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影响种植在脱细胞猪主动脉瓣叶上的新生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s)增殖的因素。方法:以脱细胞猪主动脉瓣叶为支架,在其上种植BAECs。实验分3组:A组单次种植和多次重复(间隔24 h)种植内皮细胞,细胞总数相同;B组细胞培养液含和不含内皮细胞生长物质(ECGS);C组种植前分别以PBS和 FCS预处理12 h;通过细胞计数,观察种植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多次重复连续种植较单次种植的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培养液中加ECGS组细胞计数明显比未加ECGS组高(P<0.05);细胞种植前以FCS浸泡者比以PBS浸泡者细胞数增加(P<0.05)。结论:单独种植内皮细胞于脱细胞猪主动脉瓣叶上时,将瓣叶支架以FCS浸泡,培养液中加ECGS,多次重复、间隔24 h种植细胞能明显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为种子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EHV),并对其分泌纤溶物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作用进行观察。方法:获取并扩增HUVECs,种植在猪脱细胞主动脉瓣叶上,体外静态构建TEHV。观察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和生长状况。收集瓣膜培养液,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瓣膜内皮细胞分泌的t-PA和PAI-1活性。结果:以猪脱细胞主动脉瓣叶作支架,HUVECs做种子细胞,体外成功构建TEHV,种植的HUVECs在瓣膜表面长成一层连续的细胞层,生长状态良好。瓣膜表面的内皮细胞能够分泌纤溶物质t-PA和PAI-1。结论:HUVECs种植在猪脱细胞瓣膜支架上可以构建TEHV,且瓣膜内皮细胞能够分泌t-PA和PAI-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工机械瓣膜与生物瓣膜在二尖瓣置换术(MVR)中的疗效.方法 以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2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用人工机械瓣膜,观察组采用生物瓣膜;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80.3±2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告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手术技巧及手术疗效。方法对 5 2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施行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并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的疗效进行跟踪随访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后心功能恢复更好。结论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优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手术技巧及手术疗效。方法对 2 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施行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并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的疗效进行跟踪随访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术后心功能恢复更好。结论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瓣替换术优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心脏瓣膜病的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要点及方法.方法:1989年1月至2005年10月,63例15岁以下儿童心脏瓣膜病患者置换机械瓣,全组均采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20例,二尖瓣置换37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膜置换6例.结果:本组手术死亡5例,其他病人均康复出院.出院时心功能Ⅰ~Ⅱ级.随访4月~204月,晚期死亡6例,晚期死亡率为10.34%.结论:儿童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率相对较高,但仍是治疗儿童瓣膜病的一种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瓣膜手术的原因,探讨手术方法及对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986年1月~2006年6月瓣膜置换后行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用同期同类病例做对照进行分析.结果 共52例再次手术中,生物瓣衰败18例,继发其他瓣膜病变13例,瓣周漏6例,非机械性瓣膜功能障碍10例,机械性功能障碍2例,心内膜炎伴赘生物形成3例;手术方式:单独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5倒,主动脉瓣置换(AVR)12例,二尖瓣置换加主动脉瓣置换术(DVR)14例,瓣膜修复7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TVP)共40例,三尖瓣置换术(TVR)1例;手术难度明显大于首次手术,并发症增多,围术期死亡率5.77%.结论 注意术前心功能的改善,术中体外循环尽早建立,完善术中心肌保护、手术技巧的掌握,术后积极纠正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减少手术死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直视下瓣膜成形术或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再次行瓣膜手术的临床资料和外科经验.方法:收集1996年1月至2010年10月的155例瓣膜直视手术后再次行瓣膜手术患者,包括各种瓣膜的再次单瓣置换术,双瓣置换术和三尖瓣成形术,以及瓣周漏修补术等.再次手术间隔1~266(94.82±85.37)月.手术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单针单线缝合法和HP(hemodynamic plus)瓣对小瓣环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效果。方法对17例小瓣环主动脉瓣病变的患者联合应用单针单线缝合法植入HP瓣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中探查主动脉瓣瓣环直径为19~22mm。术后1周复查心脏超声。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无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左室舒张末径为(49.1±9.4)mm、左室重量指数为(80.6±18.6)g/m~2、主动脉瓣跨瓣峰值压差为(21.6±12.6)mmHg(1 mmHg=0.133 kPa),均较术前[(61.5±10.3)mm、(126.5±35.1)g/m~2、(82.6±52.6)mmHg]显著降低(P值均<0.01)。患者术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x~2= 42.610,P<0.01)。结论小瓣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时,联合应用单针单线缝合法植入HP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5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瓣膜选择和心肌保护。方法采用中度低温(25℃~28℃)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共置换生物瓣12枚,机械瓣48枚,其中二尖瓣替换43例,主动脉瓣替换4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同时替换8例,三尖瓣替换1例。结果心功能明显改善者46例且长期生存,心胸比率由平均0.74降为0.58(P<0.05)。早期死亡8例(14.28%),晚期死亡2例。结论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瓣膜选择和心肌保护对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手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DCT)对保留二尖瓣心脏生物瓣膜替换术后心功能的评价.方法 选择2012年5月到2014年2月到该院就诊的适合二尖瓣心脏生物瓣膜替换术的患者共35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术中保留二尖瓣全瓣及瓣下结构,B组术中不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术前,术后10 d行MDCT检查,评价左心室功能.结果 两组病例术前MDCT对比,A组和B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0d MDCT的结果EDV、ESV、EF分别为(106.25±8.83)mL、(35.75±4.37)mL、(54.48士4.23)%,B组分别为(113.42±9.22)mL、(38.63±3.40)mL、(51.63±4.7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二尖瓣全瓣的心脏生物瓣膜替换术,技术安全可行,且有效地保护了心脏术后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20.
1993年11月至1995年8月,我们共施行保留左房室瓣结构的左房室瓣置换术17例。其中保留全部左房室瓣结构1例。保证后瓣、部分前瓣及瓣下结构2例,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14例。全组病例存活,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文中对该手术三种术式、意义、适应证及人工瓣的选择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