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患者经常就诊于呼吸科 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约15%~44%的正常人每月发生一次反流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烧心、反酸是GERD最常见的症状,但也有少数患者消化系统以外的临床表现更为突出,为此就诊于其他科室,尤其是呼吸科。例如,由于GERD患者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胃酸反流,可刺激咽部引起慢性咳嗽。GERD与哮喘关系尤为密切,哮喘门诊约半数患者有GERD症状,可能与胃酸刺激支气管黏膜有关。  相似文献   

2.
程晋 《甘肃医药》2010,29(3):359-360
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肠道而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多继发于肺结核,好发部位为回盲部。肠结核发病率较低,临床较为少见,且症状、体征无特异性,易被临床医师忽略而误诊.现将我院误诊的3例肠结核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兰  宋汉明 《河北医学》1997,3(5):10-12
本文对10例回盲部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进行分析,认为该病主要特点是:发病年龄偏低,平均29.2岁;临床表现以腹痛、腹部包块出现率高,易并发肠套叠;组织学可观察到淋巴上皮损害,类型以B细胞性为主,并见1例少见的何杰金;本病预后差。肿瘤大小、侵犯肠壁深度、组织学类型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并对其病理临别诊断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鉴别诊断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确诊的55例CD和35例ITB患者临床资料,应用Lee评分方法评估CD与ITB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血便与肛周疾病在CD常见(P<0.05),发热、盗汗、腹胀、合并肺结核、腹水、PPD皮试强阳性在ITB常见(P<0.05);CD内镜下见纵行溃疡、鹅卵石征、病灶常>4节段者明显多于ITB(P<0.05),而ITB内镜下更常见回盲瓣哆开、病灶常<4节段(P<0.05).内镜活检标本对二者鉴别价值有限,手术标本透壁性全层炎、裂隙状溃疡、粘膜下层增宽在CD中更常见(P<0.05),CD微肉芽肿检出率更高(P<0.05),干酪样肉芽肿则只存在于ITB中(P<0.05),肉芽肿位置于粘膜下层和浆膜层肉芽肿更常见于ITB(P<0.05),肉芽肿数目ITB高于CD(P<0.05);应用Lee评分系统分别对CD组及ITB组进行评分,CD组>0分者为42%,ITB组<0分者为88%(P<0.05).结论 CD与ITB的鉴别诊断需要综合临床、内镜、病理与Lee评分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回盲部溃疡及回肠末端溃疡的病因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曾 收治的 272 例回盲部溃疡及回肠末端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从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并发症、镜下表现、病理特征等方面进行 分析总结。 结果 男女比例 1.47:1,其中克罗恩病 174 例(男女比例 1.4:1,中位年龄 25 岁),肠结核 40 例(男女比例 1:1.6,中位年龄 31 岁),恶性淋巴瘤 14 例(男女比例 2.8:1,中位年龄 45 岁),白塞氏病 9 例(男女比例 1.4:1,中位年龄 35 岁),原因不明者(非特异性溃 疡)35 例。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便血等。 并发右下腹包块者 160 例(58.8%),其中克罗恩病 100 例,肠结 核 53 例,淋巴瘤 7 例;并发肠梗阻者 78 例,其中克罗恩病 53 例,肠结核 19 例,淋巴瘤 6 例;并发肠瘘、肛周脓肿及皮肤脓皮病者均 为克罗恩病;并发穿孔者 23 例,其中克罗恩病 9 例,淋巴瘤 12 例,白塞病 2 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者 17 例,其中克罗恩病 5 例,淋巴 瘤 9 例,白塞病 3 例。 结肠镜下多发溃疡 203 例,单发溃疡 69 例,溃疡面积约 0.2×0.2 cm—2.0×2.5 cm;182 例溃疡仅局限在回肠末 端,70 例溃疡局限在回盲部,20 例溃疡同时出现在回肠末端及回盲部;克罗恩病、淋巴瘤及肠结核溃疡形态多以深大不规则溃疡和 环形溃疡为主,白塞氏病多表现为类圆形、深大溃疡,非特异性病变表现为不规则或类圆形浅小溃疡。 病理上典型组织学表现少见, 常常表现为粘膜慢性炎急性活动伴溃疡形成,克罗恩病及肠结核可出现肉芽肿及类上皮样结节,白塞病可出现血管炎改变,若发现 淋巴组织显著增生或异型淋巴细胞,高度怀疑淋巴瘤,尚需免疫组化协助诊断。 结论 回盲部溃疡及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临床及内 镜下表现无特异性,少数可通过肠镜及病理确诊,多数需结合病史、并发症、其它辅助检查等拟诊,后经反复经验性治疗及随诊复查 而确诊。  相似文献   

6.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表现为反复缓解和复发的病程,并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全消化道。该疾病的主要治疗策略是针对机体免疫反应的治疗,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外科手术长期以来仅用于CD并发症的治疗。然而,高达70%~80%的CD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接受过1次手术,其中高达30%的患者由于疾病复发而需要再次手术。早期的外科手术干预可以有效地诱导局限性CD的缓解,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综述了早期外科手术在CD中的治疗现状,为手术在CD治疗中的作用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8.
一、交界处交出的问题凡称"交界处"者,常为多事之地。人体消化道的多个交界处,也常为病变作乱之地。胃与十二指肠的交界处是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回肠与结肠的交界处,即回盲部,是结核、肿瘤和克罗恩病争相发生的地方;胃与食管的交界处是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多发之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消化科门诊治疗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9月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47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为73例与74例.对比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表现以及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完成治疗后,对比两组组患者获得的临床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患者非常明显(P<0.05).结论:针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奥美拉唑完成治疗后临床获得了确切的治疗效果,患者系列临床症状表现得到了显著缓解,临床获得了较高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方法将我院2002年1月~2011年1月确诊的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患者作为人选对象,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肠结核23例,克罗恩病共116例,作为对比分析病例资料。结果肠结核组发生发热及血便的比率与克罗恩病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结核的血沉明显高于克罗恩病(P〈0.05)。两组的Hb、ALB及ANCA、ASCA及PPD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分别进行比较(P〉0.05)。肠结核的内镜表现主要为充血水肿、糜烂、节段性改变及肠腔狭窄比较多见。克罗恩病内镜下表现主要为糜烂、充血水肿、节段性改变、裂隙状溃疡较多见。两组在充血水肿、糜烂、节段性改变、假性息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的炎症和肉芽肿形成无统计学差异,干酪性肉芽肿仅见于肠结核,裂隙样溃疡、淋巴结肿大聚集仅见于克罗恩病。肠结核并发肠腔狭窄并肠梗阻比率较高,而克罗恩病并发瘘管、上消化道出血较多(P〈0.05)。结论肠结核与克罗恩病二者在诊断上常出现误诊,临床医生应综合分析二者的临床发病特征,结合内镜及病理对其鉴别诊断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一、临床有高代谢症状,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而促甲状腺激素(TSH)正常即需怀疑TSH瘤的可能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生理调节是非常精确的,当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时,血清TSH将迅速被抑制。因此,如果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而TSH未能被抑制,而临床又有高代谢症状时,则需要高度怀疑TSH自主分泌增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相似文献   

12.
石林斌   《中国医学工程》2012,(12):93+95
目的对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8月-2011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肠结核临床患者病例35例以及同期收治的克罗恩病临床患者病例37例,通过内镜检查和临床症状观察对两组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腹泻、便秘和血便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腹部包块和发热的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差异不显著。结论对于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诊断而言,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因此应主要依照内镜和病理检查进行诊断,临床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3.
回盲部是结肠癌的好发部位,回盲部癌早期肠道症状不典型,病人常表现右下腹或上腹隐痛,右下腹压痛,在病人呈急性右下腹痛入院时往往因病史采集不全、检查仓促而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予行急诊手术治疗,我院1990~2006年共26例回盲部癌误诊急性阑尾炎,现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回盲部病变的临床特点、结肠镜及病理检查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进行诊断治疗的回盲部病变患者共8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及检查结果。结果通过结肠镜及病理活检及组织染色,确诊率81.3%,主要病变类型为回盲部黏膜炎性改变、回盲部肿瘤、回盲部憩室、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回盲部息肉、回盲部溃疡(炎性)、回盲部淋巴滤泡增生、肠结核。回盲部黏膜炎性改变患者最多,年龄分布在17~81岁,女性患者中,以回盲部黏膜炎性改变居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淋巴瘤患者有胃肠道疾病史的占多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盲部病变具有典型的结肠镜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论回盲部病变具有一定的发病特征及趋势,通过结肠镜及病理活检,检出率较高,且具有较为典型的结肠镜及病理活检特征,为临床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及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回肠末段型(L1)、结肠型(L2)及回结肠型(L3)克罗恩病(CD)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疾病行为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1年1月—2022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81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1型CD患者66例,L2型CD患者20例,L3型CD患者9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分析3组患者在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L1、L2和L3型CD患者临床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部分临床特征预测CD病变部位的效能。结果 L1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L3组患者(P <0.05)。L1组患者黏液脓血便构成比低于L2和L3组患者(P <0.05)。L1组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低于L3组患者(P <0.05)。L1组患者肛周病变构成比低于L2和L3组患者(P <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2型CD[O^R =1.017(95% CI:1.004,1.031)]和L3型CD[O^R =1.026(95% CI:1.016,1.037)]与CD疾病活动指数(CDAI)相关(P <0.05),L3型CD[O^R =7.088(95% CI:2.390,21.018)]与肛周病变风险增加相关(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与L1型CD比较,当血沉为29.50 mm/h时,L2型C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95% CI:0.579,0.868),此时预测L2型CD敏感性为77.8%(95% CI:0.519,0.926),特异性为64.1%(95% CI:0.510,0.754);当血小板计数取临界值307×109/L时,L3型CD的AUC为0.702(95% CI:0.618,0.785),此时预测L3型CD敏感性为72.3%(95% CI:0.602,0.826),特异性为65.2%(95% CI:0.554,0.752)。结论 L1型、L2型及L3型C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疾病行为等均存在差异,基于这些特征将有助于鉴别CD患者的不同病变部位。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20岁,主因"肛周疼痛20个月、上腹胀2月"于2011年8月17日入我院消化科. 患者2009年11月起出现肛周疼痛伴黄色分泌物,便后带少量鲜血,无发热、盗汗、腹痛,腹胀及粘液脓血便,外院及我院肛肠科均诊为"肛瘘"并行2次手术,术后上述症状缓解不明显,肛门伤口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17.
一、诊断肥胖的目的和原则 肥胖之所以被列入一种疾病,主要是其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包括肥胖本身及肥胖相关疾病的影响.诊断肥胖并非为了设法让每个人都成为模特,而是要判断患者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是否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下肺结核不是成人肺结核好发部位。下肺结核的临床及胸部X线表现与上肺结核有所不同,容易误诊。现将我院近5年来确诊本病的初治病例90例临床、胸部平片和CT表现做临床探讨,以提高同道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一、诊断身材矮小的目的和方法 诊断身材矮小并非为了设法让每个人的身高接近姚明,而是首先判断患儿有无器质性疾病。诊断身材矮小的标准是身高位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人群身高的第三百分位以下。身高低于第3百分位,需要检查身材矮小的原因。常见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生长激素缺乏症、特纳综合征等。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是否还有长高的可能,也即看骨龄片上骨骺闭合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一、经治疗血糖居高不下的“2型糖尿病”要警。惕特殊类型糖尿病尽管2型糖尿病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占绝大多数,但这也助长了对糖尿病分型鉴别的简单化倾向。当病程不太长的患者经过较正规生活方式调整并加用双胍类、甚至两类降糖药联合应用后血糖仍然居高不下时,要警惕有无特殊类型糖尿病的可能,尤其是其他内分泌疾病导致的糖尿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