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4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危重症病例中的临床应用,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积累实践经验和临床依据。方法自2009年11月21日-2010年1月22日郑州市中心医院综合ICU和RICU共收治9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其中4例实施NPPV,对实施NPPV的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中平均年龄(44±19.6)岁,均有发热伴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像均提示双肺弥漫性病变,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心肌损伤、肝功能损伤,实施NPPV4例,成功3例,1例需转为有创通气,因其家属拒绝,最终死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结论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易出现多脏器受累,尤其是进展迅速的呼吸衰竭,早期在综合治疗时可以优先考虑应用NPPV,以降低气管插管率和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风险,为抗病毒等综合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甲型H1 N1流感重症和危重病例的临床特点,以及高容量血液滤过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中山市某医院重症监护室采取高容量血液滤过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方法治疗甲型H1N1流感重症或危重病例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共治疗12例患者,其中重症患者5例,危重症患者7例;男性9...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甲型H1N1流感重症和危重病例的临床特点,以及高容量血液滤过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中山市某医院重症监护室采取高容量血液滤过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方法治疗甲型H1N1流感重症或危重病例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共治疗12例患者,其中重症患者5例,危重症患者7例;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16~55岁,平均31.5岁。经治疗后有8例患者治愈,2例明显好转,有2例临床死亡。治疗后第2天、第3天患者的氧合指数(OI)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治疗后第3天患者的体温峰值、血清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治疗前(P〈0.05),胸片示肺部病灶明显吸收。结论高容量血液滤过联合机械通气治疗甲型H1N1流感重症和危重病例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胸部影像学动态变化及其与治疗的关系。方法观察2009年11月-2010年2月ICU收治的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临床症状和胸部影像学变化的特点,比较其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共有7例符合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均在出现临床流感样症状后约7 d病情明显加重,表现为严重呼吸窘迫、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平均氧合指数(PaO2/FiO2)<200 mm Hg,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大片斑片状浸润影,所有患者在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同时均给予呼吸支持,其中2例因无创机械通气效果不佳改为经口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所有患者均给予白蛋白提高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利尿等治疗措施后,临床症状缓解,胸部影像学表现浸润影有吸收;治愈患者出院后随访1个月肺部有不同程度纤维化表现。结论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肺组织损害重,临床治愈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肺组织纤维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评价甲型H1N1流感的危害程度,预防和控制流感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治疗资料。结果 109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中重症82例,危重症27例,死亡12例,病死率11.01%;发病以小年龄组为主,年龄中位数是4岁,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占42.20%;发病后前3天即就诊的病例占84.40%;35.78%的病例发病前有慢性基础病,所有危重症病例发病后均出现并发症,94.49%的重症病例发病后出现并发症;85.32%的病例采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累积服用天数平均为4.9 d。结论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起病急、症状重,早诊断、早期积极合理治疗,绝大多数均能获得痊愈。婴幼儿、有基础性疾病患者是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规律,为疫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结果]5日内出现11例发热样流感病例中有8例为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后7例在1周内转阴,而1例病人前后带毒时间长达20 d,并经使用达菲治疗后一个疗程内转阴.[结论]甲型H1N1流感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快而凶猛,隔离治疗措施对控制甲型H1N1流感传播有较好效果,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季节性流感病毒是否一致,发病后7 d或症状消失后24 h所带毒是否有传染性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校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5日~11月9日我院隔离病房收治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29例,观察患者流感相关症状、体征的动态情况.对13 197名高校教职工及学生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与同期匹配的未接种人群比较甲型H1N1流感发生情况、流感样症状发生情况及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结果]29例甲型H1N1患者均咽部充血,大部分患者发热,部分患者头痛、鼻塞、流涕、乏力、肌肉酸痛等.接种疫苗可显著减少甲型H1N1流感的发生率(P<0.05),预防有效率为77.81%;且接种后流感样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防有效率为78.35%;此外,两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防有效率为53.84%.接种疫苗后副反应发生率为0.77%.[结论]掌握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为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甲型H1N1流感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种类及治疗对策。方法对2010年2月医院成功救治的2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患者多次痰标本培养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多药耐药或泛耐药菌,多药耐药菌均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对于泛耐药菌加大头孢哌酮/舒巴坦剂量并联合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亦能取得良好效果;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诊情况良好。结论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易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以大剂量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甲型H1N1流感临床特点,探讨治疗方法,以期及早地控制病情,提高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7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中轻症病例占89.47%,男女之比为2.16∶1;以青少年居多,30岁以下占87.72%.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具有季节性流感特征,但较季节性流感病程长.X线示肺纹理增粗为66.67%,10.53%患者合并肺炎.43.86%表现为心电图异常;部分有心肌酶学指标升高,尤以危重病例明显.26.32%患者有肝功能异常.40.35%的患者外周血象表现为白细胞降低,少数有血小板下降.17.54%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状.6例重症、危重症病例3岁以下2例,40岁以上3例,均并发肺炎、心肌炎,2例危重症病例并发Ⅰ型呼吸衰竭、低氯低钠血症等.本组病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预后好,无后遗症及死亡病例.结论 甲型H1N1流感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但有其特点,儿童及老年人易重症的高危人群;掌握临床特点,早期识别重症病例,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对2009年9月5日~2010年1月30日新疆独山子石化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56例为大中小学生,有发热61例(100%),咳嗽59例(96.7%);白细胞>10.0×109/L和<4.0×109/L各10例(16.3%);肺炎14例(22.9%),重症肺炎3例(0.4%).全部病例经对症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流行病学接触史、发热、咳嗽、X线肺部炎症征象及白细胞计教是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避免疫情播散、提高教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总结了107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护理。结果显示发热、咳嗽、X线胸片示肺部炎症性表现是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临床特点;严格消毒隔离、密切观察病情、积极对症处理、加强重症患者的监护、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是有效防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重要措施,实现了患者零死亡、零院内感染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张文帅  卞倩  迟莹  温恬  李燕  焦永军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303-3305,3308
[目的]构建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NS1蛋白真核表达载体,并在293T细胞中表达.[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甲型流感病毒H1N1毒株提取的病毒总RNA中,扩增NS1全长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8-T Vector中构建pMD18-T-NS1质粒,双酶切pMD18-T-NS1与PXJ40-HA后,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XJ40-HA-NS1,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将质粒转染到293T细胞中,通过免疫印迹法鉴定NS1蛋白的表达.[结果]酶切、测序证明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XJ40-HA-NS1构建成功,免疫印迹法可见NS1基因编码蛋白表达.[结论]成功构建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NS1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XJ40-HA-NS1,并在293T细胞中传染表达,该表达载体的构建为后期建立稳定表达NS1蛋白的细胞模型和NS1蛋白功能研究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规律,为疫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 [结果]5日内出现11例发热样流感病例中有8例为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后7例在1周内转阴,而1例病人前后带毒时间长达20 d,并经使用达菲治疗后一个疗程内转阴. [结论]甲型H1N1流感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快而凶猛,隔离治疗措施对控制甲型H1N1流感传播有较好效果,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季节性流感病毒是否一致,发病后7 d或症状消失后24 h所带毒是否有传染性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子宫平滑肌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1]。外阴平滑肌瘤是一类较罕见的外阴良性肿瘤,属皮肤平滑肌瘤的一种。女性外阴平滑肌瘤多位于大小阴唇、阴蒂或巴氏腺区域,一般为单发,体积大小不一,外形呈球形、分叶状或哑铃状,表面光滑,质地偏硬,有包膜,肿瘤无蒂,有宽的基底,可活动并逐渐增大突出于皮肤表面,有时合并内生殖器官平滑肌瘤或胃肠道平滑肌瘤[2-5]。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阴道前庭平滑肌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二硫化碳发育毒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应用大鼠全胚胎培养方法 检测了二硫化碳(CS_2)的发育毒性。孕鼠于妊娠7、8两天经呼吸道吸入浓度为100mg/m~3的CS_2,每天染毒4小时。取染毒孕鼠9.5天胚胎,于正常大鼠血清中培养44小时。结果表明,染毒组胚胎卵黄囊直径、颅臀长、头长、胚胎蛋白含量、体节数、鳃弓及前肢芽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CS_2能引起胚胎发育迟缓,具有发育毒性,与体内致畸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赵丽华  刘小聪  冯婧  王素青 《营养学报》2012,34(3):242-244,249
目的探讨CYP1B1(cytochrome P450,family 1,subfamily B,polypeptide 1)缺失对成年小鼠巨噬细胞募集及组织炎症作用。方法选择6 w周龄SPF级CYP1B1基因敲除(KO)和野生型(WT)雄性小鼠,给予低脂肪(LFD)、高脂肪(HFD)饲料,喂养6 w后分别测定各组全血葡萄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利用葡萄糖耐量实验,判断糖耐量损伤情况。HE染色及免疫荧光检测小鼠附睾脂肪组织的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多重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附睾脂肪组织及肝脏中巨噬细胞特异性蛋白(Emr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的表达水平。结果 CYP1B1敲除可以改善高脂膳食导致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在附睾脂肪组织中,CYP1B1基因缺失与高脂肪膳食均促进巨噬细胞的募集,但CYP1B1缺失抑制高脂膳食对炎症因子的诱导;在肝脏组织中,高脂膳食诱导巨噬细胞的浸润,但CYP1B1基因缺失抑制小鼠巨噬细胞浸润并下调组织炎症因子的表达。结论 CYP1B1基因缺失对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及相关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保护作用可能是由其对炎症抑制的组织特异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贵州布依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DQB1基因多态性及分布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贵州布依族96名健康人群进行HLA-DRB1、DQB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检出了21个DRB1等位基因,7个DQB1等位基因。[结论]得到了贵州布依族人群HLA-DRB1、DQB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可靠资料,为少数民族群体遗传和疾病关联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遗传学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广州市2009年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进行分析,探讨流行特征及采取的防制措施,为控制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对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进行现场调查,采集现症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采用Excell录入数据,EPIinfo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广州市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205起,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6730人,涉及316029人,罹患率介于0.02%~80.00%。学校及托幼机构起报告196起,占95.61%。疫情9月和11月出现两个发病高峰。[结论]2009年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活跃程度较高,6月份后不断有甲流暴发疫情,学校及托幼机构是高发人群。及时隔离治疗现症病人、加强居室通风换气、提高个人防护意识能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应加强学校等重点人群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PLGA为支架,用含腺病毒介导的LMP-1修饰BMSCs修复胫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AdEasy腺病毒载体系统构建人LMP-l基因的腺病毒重组体,并检测感染病毒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测定LMP-1阳性细胞的数量,测定各组细胞ALP、OC、COL1表达。建立胫骨近端骨缺损新西兰大白兔模型,以PLGA为支架材料,分为4组:Ad LMP-1转染组、AdLacZ转染组、空白组和阳性对照组。术后2周、4周、8周每组处死动物,动态观察并比较缺损区新骨面积,分析其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成功分离兔MSC。同源重组成功构建AdLMP-1。体外实验MTT法分析表明AdLMP-1对MSC增殖无明显作用。AdLMP-1可促进OC和I型胶原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第4、8周时阳性对照组和AdLMP-1转染组的成骨量明显增高(P﹤0.05),随时间延长,成骨均以线性增长,AdLMP-1转染组的成骨量则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Ad-Lacz转染组和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8周时尤为明显。说明AdLMP-1可促进成骨量增加。[结论]构建的Ad LMP-1能高效转染MSCs,且转染后的细胞能促进OC和I型胶原蛋白的合成和分泌。PLGA为支架携带腺病毒介导的LMP-1的BMSCs具有明确的骨缺损修复能力,为临床促进骨折愈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