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桃夹综合征即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又称胡桃夹现象,是由于先天性或后天因形体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左肾静脉在经过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主动脉(AO)之间的夹角处受到挤压后,导致左肾静脉近端(靠近肾门处)扩张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彩色超声多普勒可以通过测量SMA和AO之间的夹角,通过脊柱后伸位试验前和试验后对左肾静脉受压处和扩张处的内径以及血流速度的数值变化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胡桃夹现象,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1-2].  相似文献   

2.
胡桃夹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学周 《中原医刊》2006,33(9):11-12
目的提高对胡桃夹症的认识,改进治疗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采用左肾静脉下移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治疗的胡桃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症状均为反复血尿,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胡桃夹现象患者左肾静脉最宽和最窄处内径比均>3,近端血流速度明显增快,且站立15m in后更明显。肉眼血尿消失时间分别在术后第2、5、4天,镜下血尿消失时间分别在术后第4、6、6天,随访至少4个月,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术前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的首选方法;左肾静脉下移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治疗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方法较安全,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5月遂溪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48名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参检者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2组超声检查结果,以及研究组患者在平卧位、站立背伸位狭窄扩张部位近端左肾静脉内径及血流速度、狭窄处左肾静脉内径及血流速度。结果 研究组腹主动脉(AO)与肠系膜上动脉(SMA)间夹角、左肾静脉狭窄段内径、最狭窄处左肾静脉血管内径(d2)/近肾端受压前最宽处左肾静脉血管内径(d1)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站立背伸位近端左肾静脉内径、狭窄处左肾静脉血流速度,近端左肾静脉内径/狭窄处左肾静脉内径值、狭窄处左肾静脉血流速度/狭窄扩张部位近端左肾静脉血流速度均大于平卧位,狭窄处左肾静脉内径、狭窄扩张部位近端左肾静脉血流速度均小于平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胡桃夹综合征临床诊断中应用多普勒超声能够清晰观察血流情况及流速,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性等优势,能够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可将其作为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杨建平 《疑难病杂志》2007,6(4):244-244
胡桃夹综合征即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RVES),是指左肾静脉(LRV)在腹主动脉(AO)和肠系膜上动脉(SMA)间受机械性挤压后肾静脉血流受阻引起的左肾静脉高压现象。由于胡桃夹综合征早期不引起肾功能不全,故水肿、高血压、贫血等症状不明显,常常缺乏临床特征性表现,加之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而误诊。本研究对胡桃夹综合征患者30例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 目前胡桃夹综合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各种影像学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及其诊断标准方面。通过无创方式提供更多与病变相关的量化参数,是胡桃夹综合征临床诊断、治疗依据研究的重点。然而,对左肾静脉不同狭窄程度引起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压力差值、左肾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未见相关的数据资料。 目的 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对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的模拟,探讨血液流速、静压力、壁面切应力与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70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真实患者的左肾静脉CT增强图像为基础,应用CFD方法对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左肾静脉进行血管内血流模拟计算,获得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并与超声测得的血管内径及流速比较。 结果 左肾静脉血流入口处的压力显示为高压,狭窄处与出口处显示为低压,从入口到出口呈现压力递减的特点。壁面切应力除狭窄处外均呈现较低的壁面切应力,越靠近狭窄中心位置,切应力越高,狭窄处的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左肾静脉其他区域,与超声检查结果一致。 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血管模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为狭窄处左肾静脉内径变小,流速增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胡桃夹现象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例经血尿检查疑似胡桃夹现象的患儿进行超声诊断,选取确诊为胡桃夹综合征的100例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10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血流动力学。结果不同体位下,胡桃夹综合征患儿的各项参数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受压扩张部位内径、受压狭窄部位内径,受压部位血流速度、扩张部位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胡桃夹综合征患儿与对照组左肾静脉狭窄处的内径范围分别为1.26~2.18 mm、1.36~2.51 mm,狭窄处峰值流速分别为128.67~200.27 cm/s、6.98~68.87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可作为儿童胡桃夹综合征的检查首选影像学方法,患儿的左肾静脉狭窄处的峰值流速可在胡桃夹现象阳性诊断中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胡桃夹综合征又称为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是由于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处受到挤压,从而引起血尿、直立性蛋白尿、腰肋部疼痛、左侧精索静脉曲张、盆腔淤积综合征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综合征。胡桃夹综合征是临床血尿原因之一,多见于青春期至40岁男性,因其无特征性表现常被误诊及漏诊,现将我院误诊及漏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临床上又称为"胡桃夹"现象.解剖上起自腹主动脉的肠系膜上动脉及腹主动脉间构成45~60°夹角而后注入下腔静脉.正常时此夹角处被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及腹膜等充塞,而防止左肾静脉受压.  相似文献   

9.
胡桃夹综合征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过程中,因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形成的夹角内受到挤压,而引起临床症状称为胡桃夹现象,也称之为胡桃夹综合征或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它是左肾静脉受压,伴发血尿,或直立性蛋白尿,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的一种疾病,本病临床少见,笔者从事外科工作多年,偶遇一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所谓胡桃夹现象(NCP),也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指左肾静脉(LRV)汇入下腔静脉(IVC)行程中,因走行于腹主动脉(AO)和肠系膜上动脉(SMA)之间的左肾静脉(LRV)受到挤压后,血液回流受阻引起的高压综合征。Deschepper于1972年首先报道了胡桃夹现象可引起左肾出血。1990年,Shintakv等报道胡桃夹现象伴发直立性蛋白尿。尿中出现红细胞和(或)蛋白尿为临床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彩色超声对胡桃夹血流动力学研究以探讨其超声诊断的指标。方法:对患者组、对照组各40例分别检测左肾静脉受压段、扩张段血流速度,并检测患者组双肾主肾动脉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及内径,并对各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胡桃夹患者平卧位时左肾静脉受压段、扩张段的阈值分别为:Va≥94cm/s,Vb≤16cm/s,左肾主肾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较右侧减慢,左肾主肾动脉阻力指数较对侧增高。结论:胡桃夹患者左肾静脉受压段、扩张段血流速度改变及左肾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超声诊断该病提供了较有意义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12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又称胡桃夹现象(Nut-cracker phenomenon),是由于左肾静脉在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受压呈现血尿或蛋白尿、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的一种疾病.自1999~2003年,我院共收治12例,均误诊,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胡桃夹现象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价值。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36例胡桃夹综合征患儿进行检查,并总结其声像图特点。结果本组36例患儿均见左肾静脉受压征象,左肾静脉夹角段直径范围为0.10~0.24cm,平均0.12cm;左肾静脉扩张段直径范围为0.59-1.22cm,平均0.72cm。左肾静脉扩张处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右侧肾静脉,血流频谱包络不整,呈动脉性血流频谱,舒张期出现平台状改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胡桃夹现象准确、简便、快捷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胡桃夹”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以及左肾静脉受压情况,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胡桃夹”综合征方面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使用64排多层螺旋CT,回顾性观察134例正常检查者及4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大小,左肾静脉水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距离,左肾静脉最窄内径及左肾门左肾静脉最宽内径,以明确正常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大小对左肾静脉形态的影响,并计算出正常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参考范围。结果134例正常人中,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为49.8°±26.2°,“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25.3°±8.0°;正常人左肾静脉水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距离为(1.26±0.72)cm,“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0.58±0.21)cm,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大小影响左肾静脉的形态,漏斗型左肾静脉(左肾门区左肾静脉最宽内径与左肾静脉最窄内径的比值〉3)的出现率在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35°时为30.6%((15/49),〉35°时为4.7%(4/8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64排多层螺旋CT清楚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以及左肾静脉受压情况。  相似文献   

15.
胡桃夹综合征也称胡桃夹现象或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多见于青少年。本病是由于左肾静脉注入下腔静脉时需穿行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所形成的夹角,跨越腹主动脉前方才能注入下腔静脉。正常时,此夹角为45°~60°或宽约4.5mm,被腹膜后脂肪、十二指肠第三段、淋巴结及腹膜等充填使左肾静脉不致受压。如夹角过小,则可导致血尿、直立性蛋白尿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胡桃夹综合征的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表现特征,探讨CTA诊断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明确诊断为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CTA资料.结果 10例中有9例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α)变小所致,14.0°≤α≤24.5°,1例因左肾静脉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脊柱之间且明显受压所致,左肾静脉近肾侧扩张...  相似文献   

17.
胡桃夹综合征(NCP,nutcyacker syndrome),也称胡桃夹现象、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指左肾静脉(Left yenal,IRV)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形成的夹角之内受到机械性挤压、血流回流受阻所致的左肾静脉高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尿和(或)蛋白尿,可有腰腹痛、男性精索静脉曲张、女性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等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MSCT的血管多平面重组及三维重建图像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SCTA对15例胡桃夹综合征病例进行泌尿系增强多期扫描,并获得各种后处理图像。结果 15例胡桃夹综合征病例均可见肠系膜上动脉(SMA)压迫左肾静脉(LRV)的征象。CT多平面重建(MPR)直观地显示了腹主动脉(AO)与SMA之间的夹角,两者之间交角13.4°~31.8°,平均为21.5°±4.6°。LRV受SMA压迫狭窄处前后径为2.8~4.1mm,平均为3.4mm,近肾端左肾静脉明显扩张,前后径为11.8~18.2mm,平均为15.6mm,两者的管径之比为1:4.20~6.43;受压处左肾静脉上下径明显拉长,直径为11.3~21.2mm。结论 MSCTA可清楚地显示胡桃夹综合征的LRV形态及立体走向,利用重建功能准确、直观地评估LRV扩张及变窄的程度,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胡桃夹现象15例分析张桂菊张毓文贾立群胡桃夹现象(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可造成左肾出血或伴发直立性蛋白尿。我院1994年1月~1995年3月收治15例确诊为胡桃夹现象的患儿,其中7例表现为血尿,8例表现为直立性蛋白尿,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血尿组:7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改进治疗胡桃夹综合征(nut cracker syndrome-NCS),即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明确诊断的5例胡桃夹综合征的患者施行左肾静脉-下腔静脉成形术.结果 手术出血少,肾动脉阻断时间为8min,术后第3~5天肉眼血尿消失,第7~11天镜下血尿消失.随访4个月,未复发.结论 左肾静脉-下腔静脉成形术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