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对麦角菌科虫草属冬虫夏草发酵菌丝体中分离得到的酸性多糖(CAPS)结构进行初步鉴定,并探讨其对顺铂诱导的肾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分离纯化得到CAPS,对其进行纯度及相对分子质量测定;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单糖组成及甲基化试验进行结构鉴定;结合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CAPS含药血清,用顺铂诱导的狗肾小管上皮细胞(MDCK)建立细胞模型。结果: 纯度99%的CAPS相对分子质量为2.7×104,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及少量木糖、阿拉伯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组成。对顺铂诱发的肾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在含药血清大于2.5%时,与顺铂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于5%时,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APS具有显著的体外保护肾细胞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灿  王玉明  赵骏 《医学教育探索》2012,43(11):2146-2149
目的 对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茯苓多糖进行提取、纯化以及结构分析。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茯苓多糖,三氯乙酸法除蛋白,凝胶色谱柱纯化得到抗肿瘤活性茯苓多糖ATPCP,高效液相凝胶色谱法测其相对分子质量,样品水解后经过TLC及GC-MS分析确定单糖组成,通过FT-IR、13C-NMR和1H-NMR对其进行结构分析。结果 GPC结果显示抗肿瘤活性茯苓多糖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6 850,多分散性为1.34,TLC及GC-MS结果显示其含有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各单糖的物质的量比为1∶2.36∶5.49∶2.34。FT-IR和NMR结果显示ATPCP含有α-型和β-型吡喃糖,其主链为1, 6-糖苷键,并存在1, 4-糖苷键支链。结论 茯苓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茯苓多糖是由4种确定的单糖组成并伴有支链的杂多糖。  相似文献   

3.
蒋开年  韩泳平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11):2248-2250
目的 对甘松多糖S(Nardostachys chinensis polysaccharide S,NCPS)的组成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甘松多糖粗品,并通过乙醇分级沉淀,Sevage法除蛋白,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纯化;UV和IR等方法考察多糖性质,凝胶渗透色谱-示差检测法测定多糖的纯度和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及分布,HPLC法鉴定单糖组成及其物质的量比值。结果 得到一种淡黄色粉末NCPS。紫外光谱分析在195 nm波长处有明显吸收峰,在260、280 nm等处无吸收峰,表明被测物为多糖,且不含核酸及蛋白质;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在3 412.15、2 934.10、1 642.11、1 438.96、1 242.67、1 103.54、830.86、636.12 cm?1等处均有明显的多糖的特征吸收;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 082;NCPS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果糖和葡萄糖组成,其物质的量的比值为0.69∶1.0∶3.92∶2.28。结论 NCPS为一种杂多糖,首次从甘松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红芪多糖HPS4-1A的化学结构特征,并初步分析其构象。方法 红芪经水提醇沉法提取、Sevage法脱蛋白、H2O2脱色素、Sephadex G-200色谱柱分离纯化得到均一的红芪多糖HPS4-1A。以GC法、高效液相凝胶色谱(HPGC)法、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仪联用(GPC-MALLS)法、元素分析、苯酚硫酸法、Bradford法研究其理化性质;以GPC-MALLS法对其构象进行初步分析。采用甲基化、部分酸水解、以及NMR研究其连接方式、主链和支链结构及分支点状况。结果 HPS4-1A的绝对分子质量为7.386×104,相对分子质量6.68×105以上;由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2∶1∶2,主链骨架由1, 5、1, 3, 5连接的α-L-呋喃阿拉伯糖和1, 6、1, 2, 6连接的α-D-吡喃半乳糖组成,侧链分支点位于阿拉伯糖的3位与半乳糖的2位。侧链分支由1, 4、1, 4, 6-α-D-吡喃葡萄糖,1, 2、1, 2, 4-α-L-呋喃鼠李糖组成。主链末端连接主要是阿拉伯糖,并且连接在1, 5连接的阿拉伯糖的5位。侧链末端连接主要是葡萄糖,还有少量的阿拉伯糖。结论 HPS4-1A为一种新的中性红芪杂多糖,其构象为无规线团状,并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呈单分散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半枝莲酸性多糖SBPs的纯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方法 半枝莲烘干粉碎,经热水浸提,醇析,去蛋白,去单寡糖后依次经DEAE-Cellulose-52和Superdex 200纯化,所得多糖SBPs经快速色谱纯化系统(FPLC)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纯度,并利用FPLC测定相对分子质量,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的量,间羟联苯法测定酸性糖的量,GC-MS、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其组成和性质进行研究。同时采用邻苯三酚法及Fenton体系测定SBPs对O2- ·和·OH的清除作用。结果 SBPs为均一组分,总糖、酸性糖的量分别为96.02%和19.90%,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11×104,GC-MS分析其单糖组成为: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物质的量的比依次为1.00∶0.13∶0.80∶0.10∶0.34∶0.56∶3.04。SBPs清除O2- ·和·OH作用明显,IC50分别为800.00、90.42 μg/mL。结论 SBPs为酸性杂多糖,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提示其可能具有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吴茱萸中多糖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进一步研究吴茱萸多糖主要组分的单糖组成。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粗多糖,H2O2脱色、Sevag法除蛋白、透析制备精制品,用DEAE-3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Sephacryl S-400 SF型凝胶柱分离纯化多糖,经酸水解后,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析单糖组成。结果 从吴茱萸中分离纯化得两个主要多糖组分ERPS2a、ERPS3,二者的单糖组成均为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ERPS2a的单糖物质的量比为2.1∶2.6∶3.4∶1.0∶7.9∶4.9, ERPS3的单糖物质的量比为1.0∶17.6∶2.7∶3.2∶19.8∶9.4。结论 吴茱萸多糖得到有效分离纯化,两纯组分所含单糖种类相同,仅各单糖的组成比例不同。  相似文献   

7.
刘芹  宁嘉玲  丁侃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9):1732-1735
目的 建立银耳多糖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法测定银耳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和多糖的量。色谱条件:Shodex Sugar KS-804(300 mm×8 mm,7 μm)和KS-805(300 mm×8 mm,17 μm)凝胶排斥色谱柱串联做为分离柱,流动相为水,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40 ℃,进样量40 μL,检测条件为示差检测器。结果 银耳多糖峰出现在14.40~15.30 min,对应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06~1.39×106。在0.01~2.0 mg/m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银耳多糖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1~1.5 mg/mL(以透析银耳多糖为对照)和0.8~1.1 mg/mL(以蓝色葡聚糖为对照)。多糖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8 μg和2 μg。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灵敏度较高,可作为银耳多糖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柱前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太子参多糖中单糖的组成。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太子参多糖,2 mol/L硫酸水解后加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进行衍生化,采用UPLC法测定太子参多糖中单糖的衍生物。采用沃特世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100.0 mm×2.1 mm,1.7μm)色谱柱,以乙腈为流动相A,0.1 mol/L磷酸盐(pH 6.8)缓冲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0 nm。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产地太子参单糖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太子参多糖由半乳糖、D-甘露糖、鼠李糖、阿拉伯糖、D-无水葡萄糖、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醛酸7种单糖组成,不同产地太子参多糖中单糖组成稍有差别,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10个不同产地太子参单糖聚成3类,并按照单糖含量对各产地进行排名。结论  柱前衍生UPLC法表明,太子参多糖主要由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构成,并且贵州施秉县地区产太子参单糖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反相制备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穿心莲酸(1)、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2)、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乙酯(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4)、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5)、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异高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6-C-β-D-葡萄糖-8-C-β-D-半乳糖芹菜素(9)、绿原酸(10)。结论 化合物27910为首次从穿心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GPC-ELSD)用于监测多糖分离纯化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 以麦冬多糖为模型多糖,比较DEAE SepharoseTM Fast Flow、Sephadex G-50和G-25柱色谱的纯化效果,比较分别以HPGPC-ELSD和传统的蒽酮-硫酸法测定结果为收集标准时的纯化情况。结果 通过HPGPC-ELSD测定确知,DEAE Sepharose可将麦冬多糖粗提物中的非中性糖部分除去; Sephadex G-50和G-25均不能够很有效地将粗多糖中的麦冬多糖与低聚糖和单糖分离。结合HPGPC-ELSD和蒽酮-硫酸法的优点,将其合理组合用于监测麦冬多糖的凝胶色谱分离,可以同时确保多糖色谱分离纯化的速度和质量。结论 以HPGPC-ELSD测定结果作为收集标准特别适合于较难分离或纯化要求较高的多糖类成分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优化加压溶剂法提取槐角总异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异黄酮,以总异黄酮得率为指标,利用正交试验进行优选,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压力、乙醇体积分数和固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纯化得到槐角异黄酮和槐角多糖粗提物。结果 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压力900 kPa、提取温度110 ℃、提取时间10 min、乙醇体积分数50%、固液比1∶12.5。此时槐角总异黄酮得率为28.4%,槐角异黄酮粗提物得率为32.6%、异黄酮质量分数为48.5%。结论 加压溶剂法是一种省时、节能、高效、环保的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大黄干燥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以大黄外观色泽、干燥耗时、折干率和有效成分的量为指标,考察大黄适宜的干燥方式。方法 供试用大黄品种为掌叶大黄,外观色泽考察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用热浸法提取浸出物;HPLC法测定蒽醌、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量。结果 低于65 ℃烘干、阴干、晒干和熏干的大黄色泽良好,断面呈黄棕色,而高于65 ℃烘干的大黄药材断面深棕色;在大黄有效成分方面,浸出物和蒽醌的量以晒干大黄为最高,分别为34.32%和1.90%,次之为45 ℃烘干大黄,分别为33.53%和1.68%;干燥温度过高,蒽醌的量显著降低;不同温度的恒温烘干处理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量均呈递减趋势。结论 大黄适宜的干燥方法是45 ℃恒温烘干或晒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优选出半夏总蛋白提取的最适方法并研究不同生长时期总蛋白量及成分的变化,为半夏药用成分的监控及合理采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丙酮沉淀法、95% (NH4)2SO4盐析法、TCA-丙酮法和Tris-饱和酚法提取半夏总蛋白,筛选半夏总蛋白提取的最佳方法。分别于半夏出芽期、全苗期、珠芽期、佛焰苞期及倒苗期采集样品,分为新鲜组和干燥处理组,提取样品总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检测及Bradford浓度测定。结果 丙酮沉淀法、95% (NH4)2SO4盐析法、TCA-丙酮法和Tris-饱和酚法提取的半夏总蛋白量分别为0.369、0.678、1.082、0.493 mg/mL;新鲜半夏5个不同生长时期总蛋白量占块茎的质量分数分别为出芽期4.53 mg/g、全苗期2.28 mg/g、珠芽期2.79 mg/g、佛焰苞期7.61 mg/g、倒苗期10.21 mg/g;干燥半夏5个不同生长时期总蛋白量占块茎的质量分数分别为出芽期31.85 mg/g、全苗期18.52 mg/g、珠芽期42.08 mg/g、佛焰苞期28.56 mg/g、倒苗期56.84 mg/g;新鲜半夏块茎中蛋白含有15条蛋白带,干燥处理半夏块茎中蛋白含有5条蛋白带。结论 TCA-丙酮法是半夏总蛋白提取的最佳方法,不同生长时期的半夏块茎中蛋白成分各异,倒苗期总蛋白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将外源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蛋白基因 CryIA(c) 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CpTI 共同转入四倍体菘蓝以获得鳞翅目昆虫小菜蛾抗性。方法 构建了以 CaMV 35S 为启动子,新霉素磷酸转移酶 (Npt-Ⅱ) 为选择标记,带有 CryIA(c) 基因和 CpTI 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pGBI121S4ABC 并转入根癌农杆菌 LBA4404。采用叶盘法遗传转化四倍体菘蓝。转基因再生植株经 PCR 和 Southern 杂交检测,并进行抗小菜蛾实验。结果 T0 代转化四倍体菘蓝的双基因阳性转化率达到 16.67%。Southern 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 CryIA(c) 基因和 CpTI 基因均已经随机整合到转基因菘蓝的基因组中。与野生对照相比,转基因四倍体菘蓝对小菜蛾显示出明显抗性。结论 转双价抗虫基因 Bt-CpTI 是提高四倍体菘蓝对小菜蛾抗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石斛碱(1)、石斛醚碱(2)、邻苯二甲酸丁酯(3)、松脂素(4)、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穆坪马兜铃酰胺,6)、N-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7)、N-反式香豆酰酪胺(8)、N-顺式香豆酰酪胺(9)、山药素III(10)、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11)。结论 化合物35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6.
中药配伍中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使疗效降低,而“十八反”是重要的配伍禁忌,也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主要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芫花反甘草的毒性和机制研究,探讨了影响“十八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确定其特定部位的安全药理实验内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半制备色谱制备竹茹中苜蓿素对照品的方法。方法 竹茹用50%乙醇提取,浓缩成浸膏,随后上聚酰胺柱色谱,采用70%乙醇柱色谱洗脱物进行HPLC分离制备。半制备色谱条件:色谱柱为Luna C18 ODS(250 mm×10 mm,10 μm),流动相为乙腈-1%甲酸水溶液(35∶65);体积流量4 mL/min;进样量1 mL;检测波长345 nm。结果 该法所得化合物用HPLC归一化法定量,质量分数大于98%,根据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为苜蓿素。结论 建立的方法简便,所得苜蓿素纯度高,可作为分析方法的对照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重楼中重楼皂苷I、II、VI、VII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UPLC-ELSD)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Class色谱系统,ELSD检测器,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以体积流量0.45 mL/min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 ℃。结果 被测成分在线性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平均回收率在98.36%~100.11%,RSD≤1.56%。结论 UPLC法分离效果及重现性好,且快速、简便,可作为重楼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蔓性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各种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蔓性千斤拔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 5, 7, 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6-C-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2)、染料木苷(3)、芒柄花苷(4)、印度黄檀苷(5)和3′-O-甲基-香豌豆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6)。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黄酮醇碳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千斤拔苷A,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以及KPC-2基因在克雷伯菌属中传播机制。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两个阶段(2009~2010年和2012~2013年)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克雷伯菌属细菌。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CARB ChromID平板和改良Hodges试验检测碳青霉烯耐药表型,PCR检测细菌的KPC-2基因表达。质粒接合试验检测质粒传播性。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技术分别用于分析质粒和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第一阶段筛选并确证耐亚胺培南的3株产酸克雷伯菌首先获得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第二阶段筛选并确证耐亚胺培南的7株肺炎克雷伯菌出现相同的获得性耐药。PCR显示10株细菌均携带KPC-2型基因。质粒接合试验显示产酸克雷伯菌中携带KPC-2基因的质粒可以传递到受体菌,且与KPC-2基因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携带的质粒具有同源性。ERIC-PCR结果显示7株KPC-2基因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同源性。结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KPC-2型碳青霉烯酶。产酸克雷伯菌中携带KPC-2基因质粒,该质粒具有传递性且与肺炎克雷伯菌携带质粒相同。肺炎克雷伯菌中耐药株的传播形式为同一克隆传播,而在克雷伯菌属中不同菌种间耐药传播途径为同一质粒的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