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使用Meta分析评估机器人手术和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在PubMed、Embase、万方、知网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查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5月,对筛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机器人手术比胸腔镜手术术中切除淋巴结数量更多[MD=2.84,95%CI(0.37,5.32),P=0.02],出血量更少[MD=-53.31,95%CI(-90.20,-16.42),P=0.005],总费用更多[MD=40.01,95%CI(35.71,44.31),P<0.00001]。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中转开胸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机器人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具有一定优势,相信机器人手术将更多应用于临床早期肺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单孔胸腔镜与传统三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收治的早期肺癌患者11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行单孔胸腔镜手术(单孔组),68例行传统三孔胸腔镜手术(三孔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止血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留置胸管时间、胸腔总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肺部并发症、术后疼痛程度及感觉异常等指标上的异同。结果单孔组的手术时间、止血时间、术后带管时间、胸腔总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感觉异常率均显著优于三孔组(P <0. 05,P <0. 01),而两组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肺部并发症、术后心律失常及术后第1天、拔管后、出院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结论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较三孔胸腔镜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在肺癌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自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8月 ,为 72例肺癌病人行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或全肺切除 +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 对象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共 72例病人 ,男 49例 ,女 2 3例。术前活检确诊 :腺癌 5例 ,鳞癌 1 9例。术前临床分期 :Ⅰ期 3 8例 ,Ⅱ期 2 7例 ,Ⅲ期 7例。1 .2 手术方法健侧卧位 ,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健肺通气。肺叶切除术 :腋后线第 6~ 7肋间切小口置入胸腔镜 ,探查胸腔 ;第 4、5肋间或 5、6肋间胸大肌后缘至背阔肌前缘作长 7~ 1 2cm小切口 ,必要时适当延长 ;首先解剖叶间裂 ,处理肺裂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研究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治疗早期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月胸外科以肺癌收住院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3例患者选择采用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设为对照组;其余69例患者选择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设为VATS组。两组患者术前肿瘤临床分期均为Ⅰ期或ⅡA期。分析并比较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组数、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ATS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治疗早期肺癌中具有微创、瘢痕小和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VAMT)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8例早期周围型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均为非小细胞型肺癌(NSCLC),按术式分为两组.VAMT组(研究组)21例,应用VATS辅助胸壁小切口行肿物楔形切除术,术中快速病理检查证实为NSCLC,行相应的肺叶切除、系统性的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标准开胸组(对照组)27例,采用后外侧切口进胸,其他处理与VAMT组相同.两组术后均未加辅助治疗.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P<0.01),住院时间短(P<0.05),淋巴结清扫与标准开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近期随访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早期周围型肺癌采用VATS辅助小切口治疗,技术可行性高,可以替代传统的开胸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背景: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具有稳定性好、操作灵活、运动精准、手眼协调等特点,是微创手术未来发展的方向。目的:分析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的现状,探讨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方法:分别从体外手术机器人与体内手术机器人等方面,详细分析和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力反馈、主从控制策略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与结论:综合国内外微创外科机器人的研究情况来看,微型体内手术机器人是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微型机器人的灵巧性设计、手术机器人的定位、运动规划与控制、操作力的实时测量与力反馈等关键技术。主从操控技术是手术机器人进行遥操作和微操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背景: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具有稳定性好、操作灵活、运动精准、手眼协调等特点,是微创手术未来发展的方向.目的:分析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的现状,探讨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方法:分别从体外手术机器人与体内手术机器人等方面,详细分析和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力反馈、主从控制策略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与结论:综合国内外微创外科机器人的研究情况来看,微型体内手术机器人是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微型机器人的灵巧性设计、手术机器人的定位、运动规划与控制、操作力的实时测量与力反馈等关键技术.主从操控技术是手术机器人进行遥操作和微操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治疗组行胸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开胸手术治疗。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时间、拔管时间、恢复出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2年,比较2组存活率。结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术后疼痛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恢复出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随访2年,治疗组存活率为81.63%(40/49),对照组为77.55%(38/4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减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且手术治疗效果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当。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周围型肺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蒋友华  刘凯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1):1153-1155
目的讨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周围型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2004~2006年共进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周围型肺癌172例。其中女性78例(45.3%),男性94例(54.7%),患者平均年龄59.2岁。患者术后病理诊断:肺部转移性肿瘤4例,肺癌168例。其中腺癌106例,在原发性肺癌中占63.1%。解剖意义上彻底的肺门切除和淋巴结活检或清扫均通过观察监视器屏幕完成,切口长约5cm,不需撑开肋骨。结果2例(1.2%)死亡(无术中死亡及出血死亡患者),6例(3.5%)患者术中转为开胸手术,158例(91.9%)术后没有出现并发症。172例患者中有8例(4.6%)术中输血,1例患者术后输血。中位住院时间7d,平均住院时间8.72d,42例(24.4%)患者于术后第5天出院。其中2005~2006年,247例肺叶切除中108例(43.7%)通过胸腔镜完成。结论在胸腔镜下可完成解剖意义上彻底的肺叶切除,能规范地完成肺周围型肺癌根治术,治疗肺周围型肺癌并发症率和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治疗胸腔疾病的价值,以利手术方式微创化。方法采用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治疗94例胸腔疾病,总结分析治疗效果及经验。结果全组患者对手术切口美观程度均较满意;手术时间为40~300分钟,平均140分钟;术中出血10~800ml,平均105.8ml;术后住院时间3~20天,平均8.2天;手术成功率98.9%,术后再次开胸手术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均治愈或好转出院;住院费用与常规开胸手术基本相同。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治疗胸腔疾病创伤小,手术安全,切口较美观,患者恢复快,对适合患者应作为常规手术方式,尤其在经济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医院有广泛开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丘平  王正  林少霖  杨林 《新医学》2011,42(4):219-221
目的:评价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肺叶切除治疗肺癌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2002-2006年203例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传统开胸术组(100例)和VATS组(103例),两组分别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和VATS肺叶切除,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近期及远期效果。结果:VATS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当日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小于传统开胸术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两组术后1年及3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VATS肺叶切除治疗肺癌安全、可行,既可以减少开胸探查率,又可以达到传统开胸术的远期疗效,可作为肺癌的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行电视胸腔镜(VATS)微创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90例原发性非小细胞性肺癌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方法分为观察组(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45例,对照组(传统的开胸肺叶切除术)45例。两组间采取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估计各组生存时间的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时间,胸腔镜微创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7个月。观察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51.1%以及37.8%;对照组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46.7%以及33.3%,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4);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长度、肿瘤分期、组织分化、支气管切缘情况、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以及术后是否辅助化疗对NSCLC预后有影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清扫的淋巴结个数与肿瘤分期是NSCL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胸腔镜下微创外科治疗NSCLC与传统开胸手术疗效相当;清扫的淋巴结个数和肿瘤分期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童创  曹鋆  邓罕 《临床医学》2011,31(6):11-12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11月至2011年2月间48例行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术后标本病理切片检查,切缘无癌细胞浸润。经6~57个月随访,无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死亡病例。患侧乳房外形满意。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保乳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以获得术后良好的乳房外形。  相似文献   

15.
As a result of increased use of CT in both screening and daily practice, the number of early lung cancers has increased enormously. Surgeons pursue both curativity and reduced invasiveness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early stage lung cancer; therefore, 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s, such as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 lobectomy are now being routinely performed. Most previous reports have shown tha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and local recurrence between open surgery and VATS in stage I patients. However, surgeons' improved technical experience and patients' demands could soon make VATS lobectomy the operative method of choice for early stage lung cancer. Moreover, the indications for VATS are expanding to encompass complex procedures such as segmentectomy or sleeve resection. Train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technique and the monitoring of outcomes are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Many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assisting robotic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further minimize the number and size of incisions in the body surface.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idea 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modular robotic surgery, single 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needlescopic surgery.

Material and methods: In the proposed concept, modules carrying therapeutic or diagnostic tools are inserted in the abdominal cavity from the navel as in single 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assembled to 3-mm needle shafts penetrating the abdominal wall.

Results: A three degree-of-freedom robotic module measuring 16?mm in diameter and 51?mm in length was designed and prototyp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hree connected robotic modules was evaluated.

Conclusion: A new idea of modular robotic surgery was proposed, and demonstrated by prototyping a 3-DOF robotic modul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nected robotic modules was evaluated, and the challenges and future work we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