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对于急性传染病认识很早。从历史看,金元以前历代医家基本上都是以《伤寒论》为基础来对各种急性传染病进行辨证论治。金元以后,特别是在清代温热学派兴起以后,不少温热学派学者,反对以伤寒法治疗温病,这就掀起了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学派之争,至今尚未结束。因此,如何正确理解中医学对于急性传染病的一般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使伤寒与温病学派能在中医理  相似文献   

2.
孟河医派是近代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学派.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绩。丁甘仁为孟河医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对近代中医药学术的主要贡献是:继承发展了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治疗上不拘一格融合温病与伤寒二学派之理论.改变了培养中医师承家传的单一方式,开创了近代中医教育的先河,总结了猩红热、白喉等传染病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3.
清代医家黄元御崇阳重土,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学术思想在历代医家中别具一格。本文试从黄氏对伤寒学派,易水学派,河间学派,温病学派以及火神派的批判以及影响进行研究,以证其学术特色以及贡献。黄氏立伤寒内因传病论,以气化解六经;以六经辨温病,慎用寒凉,痛批滋阴;上承易水学派重土学说,下开火神学派崇阳先河。对后学继承创新颇有指导。  相似文献   

4.
伤寒与温病都是外感病,其辨证论治的理论同出一源,但在祖国医学史上,尊崇伤寒学说或温病学说的医家却形成了两大学派,争论的中心是:伤寒学派认为温病源于伤寒,伤寒可以概括温病,治伤寒之法可以统治温病;而温病学派则认为伤寒与温病是寒、温异气,截然不同,治伤寒之法不可混治温病。温病学派反对伤寒学派最突出者,是元末王安道,他首先把温病的名称、治法、发病机制与伤寒截然分开。指出:“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以用温热之药,若此者,因名乱实,而戕人之生,名其不可正乎。”又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询文献,解析中医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思维中体现的伤寒、温病学派观点,发现伤寒学派重视阳气,以扶阳为要,而温病学派注重祛邪,用药以轻清宣通为主,两派皆以“通”法立论,各有侧重。因此,我们认为,寒温并用适合本次新冠肺炎的治疗,或可为其他诸多传染性外感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绍派伤寒"作为一个学派自立于医林,有着她学术上的特色,本文就其主要学术思想之特色浅述一二. 《通俗伤寒论》序曰:"吾绍派伤寒由专科,名曰‘绍派'".由此,正式有绍派伤寒之命名.绍兴以治伤寒著名者不乏其人,而更有发展与创新.其学说源于仲景、介宾,以擅治时令(泛指内科诸病症),充分体现张景岳六经辨证,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立法稳健之特色,其与吴门之温病学派虽同治热病,但其辨证纲领及论治内容都迥然不同,而又与一般仲景学派相异,自成一体,故曰"绍派伤寒".  相似文献   

7.
从伤寒论治,出现寒温的分论,到治伤寒详寒略温,后产生温病学派的分岐与寒温之争的交点等方面,阐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学术争鸣与学术融合,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达到寒温的统一。为外感热性病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中医界曾发生过伤寒与温病的争论,形成了所谓“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伤寒学派”以六经为辨证纲领,“温病学派”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辨证纲领。虽然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关系已成定论,但是对于它们在病情传变方面的紧密联系却少有论及,故本文拟就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均是祖国医学中,有重要医学理论价值的学说。在祖国医学宝库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享有较高的威望,至今仍放夺目的光辉。我们学习了《伤寒论》与温病学说之后,溯本求源,明确两者关系,对统一《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尊崇伤寒和温病医家,业已形成两大学派,而且有着激烈的争论。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其焦点是:伤寒学派认为,温病源于伤寒,伤寒可以概  相似文献   

10.
论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争鸣,已历数百年之久,直到今天,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伤寒学派尊奉汉朝张仲景《伤塞论》以六经作为辩证论治的基础;温病学派为明王安道所创始而为清叶天士、吴鞠通所发展,尊奉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和吴鞠通的三焦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与温病之争在临床上的反映就是经方  相似文献   

11.
陆翔 《中医杂志》2011,52(4):278-280
纵观所谓"经方派"与"时方派"之争,虽各具学术思想价值,但均未跳出门户之见的窠臼,而尝试将伤寒与温病进行比较融合的代表性人物即是时逸人先生。认为时逸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重新确立伤寒与温病的区别标准;2立"伏热之有无"为伤寒与温病性质之区别点;3主张《伤寒论》的方法不能尽治一切传染病;4论伤寒、温病传播途径之异同。  相似文献   

12.
日本医学是在引进学习中医学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16世纪以后,中国医学各流派对日本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将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易水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对日本医学的影响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在探讨温病治、法治则过程中,由于各医家所在的学术流派和指导思想的不同,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伤寒学派以伤寒理论统括温病的治法,滋阴派以清热滋阴为主论治温病,湿热派以祛湿清热为主的论治思想等。总括各医家学说,其治法不出"热欲散之"之大法,但"散之"之法各有不同罢了。此文借前贤之言,剖析推理而发"热欲散之"之新论。  相似文献   

14.
相鲁闽 《河南中医》2012,32(4):402-402
温病学说,在宋、元时期就有酝酿,至明代开始萌芽,到清代,温病学派逐渐形成并发展,清中叶以后,温病学派影响日益深远,涌现出以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为代表的温病学家,他们力主温病不同于伤寒之说,各以自己的主张与经验著书立说,创立了温病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5.
<正>吴贞,字坤安,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生于清代乾隆时期。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是中医学里最重要的两大学术流派,吴贞的学术思想是清代中后期寒温融合学术思想中的代表,具有重要价值和研究意义。其著作《伤寒指掌》为其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将伤寒、温病以症贯通,明晰伤寒、温病之辨,并将伤寒分为正伤寒、类伤寒,结构明了,条理清晰,为后世中医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 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临床上以起病较急,热象较盛,传变较快,易于化燥伤阴为基本特征。它隶属于广义伤寒范畴,而与狭义伤寒迥然有别,又与温疫在程度上亦有差异。总之,它是性质属热的外感疾病,是除外“伤寒”及烈性传染病的一大类型病。温病起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晋唐医家对此陆续有所研究,后来宋元时期又不断加以补充,到了明清时期,经过历代医家反复实践,对温病的病因和证治等提出了新的见解,使温病学说渐趋成熟,创出了一种新的学派。为了使大家对温病学说的代表人物有所了解,特作以下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日本医学烛在引进学习中医学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16世纪以后,中国医学各流派对日本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将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攻邪学派, 丹溪学派,易水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对日本医学的影响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再论张景岳对绍兴伤寒学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自古以来有伤寒专科,名日绍派.其学说源自仲景,而又能结合江南感证之特点,有所发展与创新.临床上以善治湿、温病蜚声于杏林.绍兴伤寒学派与吴门温病学派,虽皆同属擅治南方温热,但两者之识病方法、辨证纲领及论治原则、遣方用药俱迥然不同,自清以降,举世咸称之为绍兴伤寒学派.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中虽无传染病之病名,但对其认识却由来已久。金元以前的辨治多以《伤寒论》为基础,其后尤其在清代温病学说兴起后,众多学者反对以伤寒法治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伤寒与温病的学派之争。如何正确面对这场旷日持久的学书争鸣,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迄今依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郁保生 《中医药学刊》2005,23(7):1306-1307
自清代以来,随着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医界围绕着对温病学的评价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展开争论。伤寒论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而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病讲温热性外感病而伤寒讲风寒性外感,把两者对立起来。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曾有人立倡“寒温统一论”,但至今并未形成学术界的共识。本文就伤寒和温病的关系做一浅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