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脉冲场电泳分型及对消毒剂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解医院特殊病房内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型及其对常用消毒剂的抗药性,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并测定了其对3种常用消毒剂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30株铜绿假单胞菌可分为13个基因型(A~M)。其中9个基因型铜绿假单胞菌株对一种含氯消毒剂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均为有效氯450 mg/L;其余铜绿假单胞菌株均为400 mg/L。30株不同基因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含苯扎溴铵消毒剂最小抑菌浓度为80 mg/L,最小杀菌浓度为160 mg/L;对碘伏消毒剂的最小抑(杀)菌浓度相同,均为800 mg/L。结论,不同基因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含氯消毒剂抗力不同,对其它消毒剂未显示出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常用消毒剂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杀灭效果。方法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对含氯消毒泡腾片、碘伏和戊二醛等3类消毒剂杀灭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同时与标准菌株作平行比较。结果155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9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含氯消毒泡腾片、戊二醛、碘伏对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依次为125、31、50mg/L,对标准菌株最小抑菌浓度依次为188、31、50mg/L。以含有效氯500mg/L泡腾片、125mg/L戊二醛和100mg/L碘伏对悬液内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和标准株作用10min,杀灭率均达100%。结论最小抑菌浓度测定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含氯消毒剂抗性略高于标准株,3种消毒剂对临床分离菌株与标准株杀灭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致病菌抗药基因情况及其对消毒剂的抗性水平。方法采用基因扩增法和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了三种21株革兰阴性杆菌的耐消毒剂基因和苯扎溴铵最低抑菌浓度及最低杀菌浓度。结果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21株三种革兰阴性杆菌,其中有13株携带耐消毒剂基因,携带率为61.9%。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苯扎溴铵M IC均低于标准菌株,共有7株菌的MBC高于标准菌株。结论临床分离的三种21株革兰阴性杆菌多数携带耐消毒剂基因,有33.3%的菌株对苯扎溴铵的MBC高于标准株,提示其抗力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消毒剂的抗力水平,了解耐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与消毒剂抗药性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和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作比较进行了实验室观察。结果30株铜绿假单孢菌中,对β-内酰胺复合物(青霉素类)耐药率为100%,对氯霉素耐药率为90%;耐药率最低者是碳青霉素类为19.67%。含苯扎溴铵400 mg/L消毒液作用7 m in,对30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杀灭对数值<5.00者占43.33%;含400 mg/L本扎溴铵对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作用7m in,杀灭对数值全部<5.00。含有效氯200 mg/L的含氯消毒剂对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作用7 m in,杀灭对数值<5.00的菌株占10%,仍有部分不合格;对标准株作用3 m in杀灭对数值均>5.00即全部合格。有效碘75mg/L的碘伏消毒液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作用7 m in,杀灭对数值<5.00的菌株占16.67%,有部分不合格;对标准株作用5 m in杀灭对数值均>5.00即全部合格。结论具有对抗生素耐药率高、多重耐药特性的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苯扎溴铵抗力水平与标准菌株一致,对碘伏和含氯消毒剂抗力水平略高于标准菌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消毒后消化内镜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消毒剂的抗性。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了3种消毒剂对从消毒后消化内镜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经测定,常用戊二醛和万金医用器械消毒液对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和标准株之间的MIC、MBC值相差2倍。结论消毒后消化内镜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戊二醛和万金医用器械消毒液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消毒后消化内镜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消毒剂的抗性。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了3种消毒剂对从消毒后消化内镜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经测定,常用戊二醛和万金医用器械消毒液对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和标准株之间的MIC、MBC值相差2倍。结论消毒后消化内镜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戊二醛和万金医用器械消毒液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7.
携带耐药基因的大肠杆菌对消毒剂抗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耐消毒剂基因携带情况及其对消毒剂抗力水平。方法采用PCR检测法与肉汤稀释法对临床分离大肠杆菌耐药基因和对消毒剂的最小抑菌浓度进行检测,同时与消毒试验标准菌株作平行比较。结果临床分离的7株大肠杆菌中,有4株耐药基因qacE△1-sulIPCR扩增阳性;该7株大肠杆菌基因qacA/B均为阴性。醋酸氯己定对7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2mg/L,对大肠杆菌标准株为2mg/L。对氯间二甲苯酚对7株临床分离大肠杆菌与标准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156mg/L。苯扎溴铵对7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9.5mg/L,与标准菌株相同。聚维酮碘和聚醇醚碘对7株临床分离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000mg/L与500mg/L,与标准株相同。结论临床分离大肠杆菌多数存在耐药基因,其对常用消毒剂的抗力与标准菌株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4种试验标准菌株对醋酸氯己定和葡萄糖酸氯己定的抗力。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醋酸氯己定和葡萄糖酸氯己定对各试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醋酸氯己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2、8和40 mg/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512、1024、1024和1024 mg/L。葡萄糖酸氯己定对上述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4、4、16和80 mg/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1024、1024、2048和4096 mg/L。结论这两种消毒剂对4种试验标准菌株的最小杀菌浓度明显高于最小抑菌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1型整合子携带情况及其与消毒剂抗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对临床分离26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Ⅰ型整合子检测,用肉汤稀释法测定了上述菌株对消毒剂抗力。结果临床分离26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携带1型整合子16株,占61.5%。所有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株对含碘消毒剂和苯扎氯铵两类消毒剂在常用使用浓度下均未产生抗性现象;但有38.5%的菌株对含氯消毒剂的M IC和MBC值增加。对含氯消毒剂M IC和MBC值增加的菌株中,有90%携带Ⅰ型整合子阳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Ⅰ型整合子阳性携带率较高,其多数菌株对含氯消毒剂抗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抗药基因检测及其对消毒剂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的抗药基因情况及其与消毒剂的抗性关系和水平。方法采用PCR方法和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qacE△1-SulI基因和对消毒剂抗性变化,并与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进行了平行比较。结果临床分离的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5株检出qacE△1-SulI基因阳性,抗药基因携带率达到83%以上。醋酸氯己定对6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为7.8mg/L,与标准菌株相同;对氯间二甲苯酚对其中1株临床分离株的MIC高于标准菌株,但有2株低于标准株;苯扎溴铵对6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MIC均低于标准株;聚维酮碘对5株qacE△1-SulI基因阳性菌株的MIC值与标准菌株相同,但抗药基因阴性菌株的MIC值低于标准株。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多数携带qacE△1-SulI基因,该抗药基因的携带与其对消毒剂的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医院临床分离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醋酸氯己定的抗性力水平。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两种16株临床分离细菌对醋酸氯己定抗力水平,并同相应标准菌株作平行比较。结果大肠杆菌临床株对醋酸氯己定的MIC为1~2 mg/L,标准菌株对醋酸氯己定的MIC为2 mg/L;有3株大肠杆菌的MIC低于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株对醋酸氯己定的MIC为0.98~1.95 mg/L,标准株对醋酸氯己定的MIC为0.98mg/L;有2株临床株的MIC高于标准菌株。大肠杆菌临床株对醋酸氯己定的MBC为4~8 mg/L,标准菌株对醋酸氯己定的MBC为2 mg/L;大肠杆菌临床株的MBC均高于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株对醋酸氯己定的MBC为15.6~125 mg/L,标准菌株的MBC为62.5 mg/L;有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株MBC高于标准株。结论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醋酸氯己定抗力多数比标准株强,只有个别菌株低于标准株。  相似文献   

12.
鲍曼不动杆菌抗药基因检测及对消毒剂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携带抗药基因qacE△1-sulI情况及对消毒剂抗性水平。方法采用PCR法和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qacE△1-sulI基因和对消毒剂抗性变化,并与大肠杆菌标准菌株进行比较。结果临床分离的7株鲍曼不动杆菌中,4株qacE△1-sulI基因阳性,3株阴性。醋酸氯己定对7株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值为2mg/L~4mg/L,MBC值为4mg/L~125mg/L,均高于大肠杆菌标准株。对氯间二甲基苯酚对7株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值为78mg/L~156mg/L;苯扎溴铵对7株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值为9.8mg/L~19.5mg/L;聚维酮碘与聚醇醚碘对7株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值与标准菌株相同,分别为1000mg/L和500mg/L,均未超过标准菌株。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携带qacE△1-sulI基因携带率较高,抗药基因阳性的菌株对多数消毒剂耐受浓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采用对倍稀释系列浓度定性试验法 ,测定醋酸氯己定对不同来源的 4株温和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 ,北京从临床标本分离的 3株与沈阳临床分离株对氯己定的抗力无明显差别。氯己定对它们的最小抑菌浓度与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 13 6mg/L与 2 7 2mg/L。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几种临床分离病原菌抗药基因携带情况及其对聚维酮碘的抗力水平。方法采用PCR方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几种病原菌qacE△1-sul I基因和最小抑菌浓度。结果检测临床分离的4种30株病原菌,有13株qacE△1-sul I基因阳性,携带率为43.33%。聚维酮碘对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为500~1000 mg/L,标准菌株为1000 mg/L;对7株大肠杆菌和7株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值均与标准菌株相同,均为1000 mg/L;对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有5株为1000 mg/L,高于标准菌株的500 mg/L。结论临床分离的30株病原菌抗药基因携带率为43.33%,携带抗药基因的菌株与其对聚维酮碘的抗力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地震灾区环境中细菌对含氯消毒剂抗性情况,为制定自然灾害消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对地震灾区环境中分离的细菌对含氯消毒剂抗力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含氯消毒剂对地震灾区消毒区域水中分离的大肠杆菌的MIC值为0.4~0.8 mg/ml,对灾区非消毒区域分离的大肠杆菌以及标准菌株的MIC值为0.5 mg/ml。含氯消毒剂对地震灾区土壤中分离的蜡样芽孢杆菌芽孢的MIC值为0.8~1.3 mg/ml,与其标准菌株芽孢基本一致。结论地震灾区环境中分离的大肠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芽孢对含氯消毒剂的抵抗力与标准菌株或标准菌株芽孢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战创伤涂膜剂对常见化脓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方法以培养基稀释战创伤涂膜剂、氯己定甲硝唑乳膏至不同浓度,分别加入化脓菌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悬液,菌液浓度为10^5cfu/ml,培养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确定两药的MIC和MBC并进行比较。结果战创伤涂膜剂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的MIC分别为0.0625μg/ml、2μg/ml、4μg/ml、8μg/ml,MBC分别为0.125μg/ml、4μg/ml、4μg/ml、8μg/ml。氯己定甲硝唑乳膏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的MIC分别为1μg/ml、8μg/ml、〉32μg/ml、〉32μg/ml,MBC分别为2μg/ml、16μg/ml、〉32μg/ml、〉32μg/ml。两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均达到99%以上。结论战创伤涂膜剂对常见化脓菌有良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化学消毒剂抗力,为实际消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3种常用消毒剂对8株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同时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作平行比较。结果三氯异氰尿酸对8株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范围为有效氯250~1000mg/L,最小杀菌浓度范围为500~2000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MIC为500mg/L,MBC为1000mg/L。碘伏对8株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标准株的MIC和MBC分别为25mg/L和50mg/L。戊二醛对8株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标准株MIC和MBC分别为31mg/L和62mg/L。结论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三氯异氰尿酸的抗力与标准株比较有所不同,但碘伏和戊二醛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力与标准株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黄芩苷对产NDM-1大肠埃希菌的体内外抗菌作用。方法 肉汤稀释法测定黄芩苷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 棋盘联合药敏试验检测黄芩苷与亚胺培南的协同作用; 通过小鼠菌血症模型,观察黄芩苷对感染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 黄芩苷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相同,均为8 mg/ml; 黄芩苷与亚胺培南呈明显的协同作用(FIC=0.125),单独使用黄芩苷使菌血症小鼠死亡率降低25%。结论 黄芩苷体内、外均具有一定的抗产NDM-1大肠埃希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焦俊  张焕萍  王淑峰  李浩 《疾病监测》2009,24(10):792-795
目的调查呼吸科感染病原菌种类的分布及耐药趋势。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及其鉴定和药敏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501株,革兰阴性菌841株(56.03%),以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多见;革兰阳性球菌291株(19.39%),其中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多见;真菌369株(24.58%)。药敏结果: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对头孢派酮/舒巴坦的敏感率90%;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见的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率为43.7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菌株。结论医院感染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积极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