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 从生物物时化学的角度,阐明中药四性(寒、热、温、凉)的客观真实性。方法 利用微量量热法,测定了大肠杆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热谱曲线,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和生长速率常数(K)、抑制率(I)、半抑制率(IC50)、热焓(△H)。根据生物热动力学通用数值,结合本草文献报道,综合分析了参叶和参花药性的差异所在。结果 参叶和参花抑制细菌生长的热谱曲线,其形状基本相同,随着药物浓度的加大,代谢过程的停滞期延长,生长代谢峰后移;其移力学参数势焓(△H)存在较稳定的差异--参叶降低了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而参花增加了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结论 微量量热法可作为刻划中药药性的一个新的有效手段,亦可作为中药活性筛选的新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生物物理化学的角度 ,探讨中药药性 (寒、热、温、凉 )的客观真实性。方法 :利用微量量热法 ,测定大肠杆菌分别在生晒参和红参提取物作用下的生长热谱曲线 ,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如生长速率常数(k)、抑制率 (I)、半抑制率 (IC50)、热焓 (ΔH)。结合本草文献报道 ,综合分析了生晒参和红参药性的差异所在。结果 :生晒参和红参均能抑制大肠杆菌的正常的生长代谢 ,二者的热谱曲线峰形基本相同 ,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 ,代谢过程的停滞期相应延长 ,即生长代谢峰后移 ;二者的热力学参数热焓 (ΔH)存在较稳定的差异 ,生晒参能减少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 ,而红参能增加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结论 :利用微量量热法测定生晒参和红参的生物热效应 ,其结果与“红参偏热、生晒参偏凉”的中医传统认识是基本吻合的 ;微量量热法可作为刻划中药药性的有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生物物理化学的角度,探讨中药药性(寒、热、温、凉)的客观真实性. 方法:利用微量量热法,测定大肠杆菌分别在生晒参和红参提取物作用下的生长热谱曲线,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如生长速率常数(k)、抑制率(I)、半抑制率(IC50)、热焓(ΔH).结合本草文献报道,综合分析了生晒参和红参药性的差异所在. 结果:生晒参和红参均能抑制大肠杆菌的正常的生长代谢,二者的热谱曲线峰形基本相同,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代谢过程的停滞期相应延长,即生长代谢峰后移;二者的热力学参数热焓(ΔH)存在较稳定的差异,生晒参能减少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而红参能增加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结论:利用微量量热法测定生晒参和红参的生物热效应,其结果与"红参偏热、生晒参偏凉"的中医传统认识是基本吻合的;微量量热法可作为刻划中药药性的有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角度 ,探讨中药药性的客观真实性。方法 :利用微量热法 ,测定了大肠杆菌在左金丸、反左金水煮液作用下的生长热谱曲线 ,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 ,结合本草文献报道 ,综合分析了左金丸与反左金的药性差异。结果 :左金丸、反左金水煮液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细菌的生长 ,温热药方反左金使细菌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显著减小 ,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释放显著增加。寒凉药方左金丸则使细菌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减小 ,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释放有所增加 ,两者存在较稳定的差异。结论 :微量热法可作为刻划中药药性的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周韶华  潘五九  肖小河  赵艳玲  刘义 《中草药》2004,35(11):1230-1232
目的 从生物物理化学的角度,探讨黄连及其不同炮制品药性的客观真实性。方法 利用微量热法,测定了大肠杆菌在黄连不同炮制品总生物碱作用下的生长热谱曲线,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结合本草文献报道,综合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药性的影响。结果 黄连不同炮制品总生物碱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偏温性药姜制黄连、酒制黄连、吴萸黄连使大肠杆菌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显著减小,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释放显著增加。偏寒性药生黄连、醋制黄连、胆汁黄连也使生长速率常数减少,却使热量释放略增加,两者存在较稳定的差异。结论 微量热法可作为刻划中药药性的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薄层扫描法比较人参和西洋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薄层扫描法对人参和西洋参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人参和西洋参各自的特征性成分,并且鉴定人参特征成分RC为人参皂甙Rf,西洋参特征成分RA为24-(R)-假人参皂苷F11。而且比较了它们的主要人参皂甙在量上的差异,为区别人参和西洋参提供了 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参和西洋参的热重分析法鉴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黎  陈婉蓉 《中成药》1997,19(10):15-16
采用热重分析法鉴别人参和西洋参粉末及其浸出物,方法简便、快速、可靠,且样品用量少,适用于目前市场西洋参系列产品的真伪鉴别。  相似文献   

8.
人参和西洋参种间同工酶酶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孙非  刘立侠 《中草药》1993,24(3):148-149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药四性理论的“量化组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伤寒论》六经阴阳及中药"四性"理论的"量化组方"研究是作者研究团队的三个研究方向之一,围绕这一主题主要开展了基于生物代谢热成像(TMI)技术、微量量热法、数学建模技术的中药寒热属性的定量分级及经方"量化组方"可视化分析研究,通过多种技术方法建立寒热药性的客观评价和量化方法,最终实现方剂寒热属性的量化组方。  相似文献   

10.
人参和西洋参的化学物质指纹图谱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人参和西洋参的化合物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HPLC-MS)、毛细管电泳(CE)方法对人参和西洋参的提取物中的弱极性、中等极性和强极性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并指认各模式指纹谱中的主要色谱峰。用这种方法可较全面地反映人参和西洋参的化合物,为人参药材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药四性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正礼  李峰  王薇  冯帅 《中医药信息》2010,27(1):110-112
中药四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的核心理论,是中医、中药衔接的桥梁,是临床应用的纲领,是保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的关键环节。中药四性的发挥与什么因素有关,从何种角度来研究中药四性,一直是医药界研究的难题。从物质基础、生物热力学、药理学、基因组学、性-效-物质关系和物组学角度对中药四性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探讨中药四性发展的前景。目前,中药四性的研究出现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新的学说形成,中药四性的研究必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
紫杉醇药性     
紫杉醇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肿瘤类疾病。根据紫杉醇植物特性、临床用药范围及毒副作用等特点,将紫杉醇定性为凉而非寒的药物,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药四性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对中药四性的发展进行回顾,探讨中药四性研究的新思路与方法。方法:查阅国内外的有关资料进行综述。结果:为中药四性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结论:中药四性的研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赋予新的科学内涵,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藤梨根是一种传统的清热解毒类中药,近几年关于藤梨根抗肿瘤的作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将本课题组及国内有关专家对藤梨根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近况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该药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有机农磷药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中毒性疾病,发病急、变化快、重度中毒死亡率高。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目前有机磷农药中毒在采用西医治疗的同时,辅以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及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中药四性理论是指导中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然而,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发现大量药性未明的中药有效物质,亟待构筑以中药四性理论为指导的中药新药研发体系。本文从“中药药性必有其物质基 础”的认识出发,在已知的中药四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标准平性中药模型”的中药偏性组分的克隆与新药研究策略:选择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平性中药进行系统分离,以各分离组分的含量与比例关系为参照,建立“标准平性中药模型”;以此为准,凡是中药分离组分的含量与比例关系偏离“标准模型”者,即为该中药偏寒或偏热的偏性组分;并从克隆寒热药之偏性组分出发,研究中药偏性组分的质量标准,探讨其纠偏作用与机制,期望形成以中药四性理论指导的以药效组分为主要组成的中药新药。  相似文献   

17.
在中药专利申请中药物名称的书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常被忽视的问题,为避免因为中药名称书写不规范而导致专利不能授权情况,以一件专利复审案件为例,分析了中药专利申请中药物名称书写的常见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书写要求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超微粉碎技术对中药粉体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综合阐述了超微粉碎技术对中药粉体理化性质、稳定性的影响,为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推广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总结了中药材超微粉碎的通用性方法,为实际生产中中药材的超微粉碎提供工艺指导;初步总结了中药材超微粉碎的适宜性和适宜超微粉碎中药材粉碎程度,减少中药材超微粉碎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药的广泛使用和中药产品的多样化,中药毒性反应的报道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中药的发展进程。总结中药引起毒性反应的状况,分析毒性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发生机制,提出预防毒性反应的措施,以期为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医药学和民族医药学及民族民间医药具有相近的传统东方哲学思想背景为切入点,探讨从传统医药理论、药物临床应用等方面比较研究异同之处,冀望有助于拓展天然药物临床应用,进而开发针对现代疾病谱疗效确切的天然药物新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