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56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在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药物为中药或中成药21例占37.5%,其次为抗生素10例占17.85%,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60.72%,胆汁淤积型占12.5%,混合型占26.78%;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肝功能受损以ALT、AST、GGT和ALP增高为主。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肝损害,以中药和抗生素为主,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赣南地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到2012年5月在赣南地区就诊的10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特征和预后。结果 100例患者中女71例,男39例,平均年龄(45.3±10.5)岁。导致肝损害的药物中以抗结核药为主(38.0%),其次为中药(21.0%)、减肥茶(14.0%)、抗微生物药(9.0%)等。临床类型中胆汁淤积型最多(50.0%)。临床主要表现包括疲乏(74%)、纳差(55%)、黄疸(54%)、恶心(46%)、呕吐(36%)、腹胀(25%)。临床治疗组治愈65例,好转24例,无效10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89.0%,死亡率为1.0%。结论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无特异性,可由多种药物引起,应早期诊断,停用致病药物,保肝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本院的临床资料,对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发病药物进行分析,找到其发病规律以便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方法对8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8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中,以抗结核药(32例,占37%)和抗肿瘤药(23例,占27%)为主。肝细胞损害型36例占42%,胆汁淤积型28例占33%,混合型21例占25%。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对临床有一定影响,对抗结核药和抗肿瘤药引起的肝损害要引起重视,做好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损害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wk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wk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致病药物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本院2013-01~12住院患者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对患者的基础疾病、用药史、肝损害分型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筛选到符合DILI诊断标准的患者164例,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前五类药物分别是化疗药(51.98%)、中药(8.42%)、抗结核药(8.42%)、抗菌药(7.43%)和心血管系统用药(5.45%);肝损害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占71.34%,其次为胆汁淤积型(15.24%)和混合型(13.41%);经过保肝治疗,19.51%的患者治愈,64.63%的患者好转,9.15%的患者无效,1.22%的患者死亡。结论 本院导致肝损害的药物以化疗药为主,多数为肝细胞型,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致病药物以及药物治疗情况,以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对2005—2011年某三级医院87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以纳差、乏力、黄疸和腹部不适为主。87例中,中草药及中成药引起者31例,占35.63%;抗菌药物引起者13例,占14.94%;心血管药物引起者11例,占12.64%。还原型谷胱甘肽及甘草酸二胺作为治疗用药在临床上使用较多。药物性肝损害治疗用药分析显示,四联及四联以上用药者57例,占65.51%;硫普罗宁超剂量用药占58.33%(35/60);复方甘草酸苷溶剂选用不当占22.73%(5/22);门冬氨酸钾镁溶剂用量偏小占62.50%(20/32)。87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10例,占11.49%;好转74例,占85.06%;未愈3例,占3.45%。结论:部分中草药及中成药、抗菌药物、心血管系统用药存在较强肝毒性。药物性肝损害治疗中,临床医师宜控制联合用药品种、单次剂量,选用适当溶剂及溶剂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最近3年来国内药物性肝损害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56例报告中,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最高的是≥60岁的老年患者,共60例,占38.46%;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口服给药,共92例,占58.97%;药物性肝损害报告共涉及13类61种药物,排序前3位依次为抗感染药(54/156,34.62%)、心脑血管药物(28/156,17.95%)、中枢神经系统用药(20/156,12.8%)。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由于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在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应加强对相关药物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损伤1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115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115例药物性肝炎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做出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中药为最多,占(21.74%),其次为抗结核药(17.39%),解热镇痛类药物(13.91%),抗生素药物(13.04%);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53.9%。胆汁淤积型占23.5%。混合型占17.54%;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多数患者预后较好。结论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注意监测肝功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原因和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为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11年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草药9例,占23.68%,特别是治疗皮肤病、风湿性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抗肿瘤药物7例,占18.42%;抗结核药物7例,占18.42%;抗精神病药物5例,占13.16%;减肥药物4例,占10.53%;抗甲状腺药物2例;占5.26%;抗生素、降糖药、解热镇痛药各1例,各占2.6%。结论影响药物性肝损害的因素有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临床医师用药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药物性肝损害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 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致肝损害的主要药物以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占2 3.6 %(13/ 5 5 ) ,中药类占18.2 % (10 / 5 5 ) ,抗菌药物占14 .5 % (8/ 5 5 )。本组病例中出现黄疸者占4 1.8% (2 3/ 5 5 ) ,全部病例均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升高,而无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多在复查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除1例死于原发病并发症外,其余病例经停止使用或调整用药与使用保肝药物治疗后均获痊愈。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可由各种药物引起,起病隐匿,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厉亚 《医药导报》2009,28(10):1375-1376
目的 分析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其易感因素,探讨预防措施. 方法 对东阳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 ~ 2008年12月103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品种多,前3名依次为:抗结核病药占34.0%(35/103),中药占29.1%(30/103),抗肿瘤药占12.6%(13/103);临床分型:103例中肝细胞损伤型46.6%(48/103),胆汁淤积型29.1%(30/103),混合型24.3%(25/103). 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与用药种类、联合用药、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应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的足够重视,加强合理用药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周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周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涨(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尿胆红素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特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82例药物性肝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前4位药物依次为中药(30.5%)、抗结核药(15.8%)、精神科用药(12.2%)、化疗药(12.2%),重度肝损害占29.3%,发生肝损害的时间多在用药后3个月内,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黄疸、恶心,治愈好转率为93.9%。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发展与用药种类、剂量、联合用药、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临床医师及药师应加强合理用药,尽量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肝病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102例药物性肝病,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致肝损害药物以免疫抑制剂最常见,占33.3%(34/102),其次为利福平,占14.7%(15/102);临床表现以黄疸最多见,占40.2%(41/102),52%(53/102)患者无肝病症状,激素治疗组与非激素治疗组的痊愈好转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别。结论:药物性肝病可由各种药物引起,起病隐袭,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17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建霞  沈玲 《中国药房》2008,19(2):138-13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6年4月17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中草药占35.29%,抗精神病药占13.53%,抗结核药占12.94%;肝细胞损伤型占51.18%,胆汁淤积型占14.12%,混合型占34.71%。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并无特异性,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较多,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了解引起老年患者药源性肝损害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减少药源性肝损害,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9~2010年收集到的老年患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发生肝损害的病例,对患者一般情况、引起肝损害的药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老年患者肝损害的药物涉及15大类药物,前5位的是抗感染药物、心血管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中药制剂和抗肿瘤药。引起10例以上肝损害的药品有16种。发生药源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口服给药,占62.36%。肝损害发生时间差异较大,最短的1 d,长的超过1年。发生肝损害老年患者58.39%无临床症状,其余41.61%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以黄疸、纳差、乏力倦怠为主。实验室检查以ALT异常为主,占97.31%,大部分老年患者(94.64%)在停药和对症治疗后治愈或好转。结论:老年患者肝损害可由多种药物引起,长期用药的老年患者定期监测肝功能有利于及早发现肝损害,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警惕和认识,规范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并对该病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止2004年12月间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推荐的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的评价标准分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涉及的药物进行总结。结果42例患者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34例,占80.95%,胆汁淤积型5例,占11.90%,混合型3例,占7.14%。引发肝损害的药物中药类16例,占38.10%;抗结核药9例,占21.43%;抗肿瘤药5例,占11.90%;抗生素类3例占7.14%;神经、精神系统药物2例,抗甲亢药物2例,解热镇痛药2例,各占4.76%;降脂药、降糖药及毒品各1例,各占2.38%。结论中药引起的肝损害有增多趋势,应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周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周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暖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0%),死亡3例(2.91%)。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在本院儿科血液区住院的50例儿童急性白血病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相关特点。结果全部病例均为急性肝损害,发生在用药后2~21d。临床分型:肝细胞型29例;混合型12例;胆汁淤积型9例。引起肝损害的药物:MTX相关23例(46%),MTX与6MP合用所致15例(30%),L-ASP引起者5例(10%),Ara-c引起1例(2%),多药物综合作用6例(12%)。治疗及转归:停药或减量用药;并给予保肝、降酶、退黄治疗,本组患者均治愈。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以急性肝损害常见,肝损害临床表现各异,与药物有关。早期发现及停药是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加强临床的合理用药。方法对7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肝组织病理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均有明确用药史,自服不明成分中药者36例,占50%,服用多种抗生素者16例,占22.2%,服用抗结核药8例,占11.1%,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者4例,占5.6%,服用不明成分治疗胃病药者3例,占4.2%,因患恶性肿瘤化疗者2例,占2.8%,持续服用某保健药品半年者3例,占4.2%,7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停药给保肝及人工肝支持治疗,72例预后良好,其中3例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滥用药物导致肝损伤,并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