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国医学认为,秋令有利于调养生机,去旧更新,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然而秋令进补,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芡实味甘性平,入脾、胃、肾经,具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固肾涩精,补脾止泻,益肾止渴,开胃进食,助气培元之功效。既能益肾,又能健脾,先天、后天之本皆能补养,自然能振奋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是秋令平补首推的中药。  相似文献   

2.
先天之本先天指人体受胎时的胎元。从生殖机能到男女生殖之精形成胚胎,以及身体的发育成长、防病、抗病,肾都起着重要作用。故曰“先天之本在肾”(《医宗必读》)。凡人禀赋强称之为先天充足,禀赋弱称为先天不足。后天之本指脾胃而言。《医宗必读》:“谷入于胃,洒陈于六府而气至,和调于五藏而血生,而人以资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人体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故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生之本指心。《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  相似文献   

3.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这一论说,早在《内经》时代就已孕育,到明代李中梓才作了较为完整的阐述。李中梓字士材,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在其所著《医宗必读》一书中指出:“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以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肾。……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府而气至,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认为,秋季有利于调养生机,去旧更新,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之一。然而秋令进补,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芡实味甘性平,入脾、肾、胃经,具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固肾涩精、补脾止泻、益。肾止渴、开胃进食、助气培元之功效。既能益肾,又能健脾,先天、后天之本皆可补,自然能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5.
“资其化源”,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它是从运气的角度,言五运为六气之化源。折其盛郁之运气,即资其化源之治法。后世医家,又多从生理病理的角度,将“化源”这一概念专责于肾或专责于脾,盖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谓肾为人体先天滋始之化源,脾为人体后天滋生之化源也。所以在治疗上,资化源就专指滋补脾肾而言了。但是,正五行克制化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化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脾、肾;“滋化源”亦不应仅仅局限于“滋补”。五行是相互依附的关系,所以五行  相似文献   

6.
《气功》2012,(10):905-907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秋令有利于调养生机,去旧更新,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然而秋令进补,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芡实味甘性平,入脾、肾、胃经,具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固肾涩精、补脾止泻、益肾止渴、开胃进食、助气培元之功效。  相似文献   

7.
农训学 《养生月刊》2012,33(10):905-907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秋令有利于调养生机,去旧更新,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然而秋令进补,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芡实味甘性平,人脾、肾、胃经,具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固肾涩精、补脾止泻、益肾止渴、开胃进食、助气培元之功效.既能益肾,又能健脾,先天、后天之本皆齐备,自然能振奋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是秋令平补首推的中药.  相似文献   

8.
陆拯从肾论治脾胃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红 《四川中医》2000,18(6):2-3
全国名中医陆拯主任医师,业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尤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更有其独特的方法,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收获颇丰,现将陆师从肾论治脾胃病的经验简介如下。1脾病从肾论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化生水谷精微,肾主藏精。脾主运化,须藉肾之阳气以温煦,脾气借肾阳以鼓舞上升;肾中精气又赖水谷精微之滋生。正如《景岳全书》所云:“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脾与肾之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若脾病治脾而疗效不佳者,陆师多从肾论治,常建奇功。1.1脾气虚弱:表现为大便时溏时…  相似文献   

9.
“补肾法”与“补脾法”对大鼠形态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运用补肾法、补脾法实验研究肾、脾二脏对大鼠形体、神态的影响 ,结果显示 :补肾法对大鼠体毛发生长和大鼠躯体反应性的影响最为明显 ,体现肾为“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和肾为“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的原理 ;补肾法和补脾法对大鼠的体重均有显著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P <0 0 1) ,而补脾法最为明显 (P <0 0 1) ,体现了脾主肌肉、四肢以及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及其先、后天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肾、脾二脏在人体生命活动的进程中起着他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肺与脾共为后天之本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觉武  吕选民 《陕西中医》2004,25(8):726-728
本文从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的生成、肺与脾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肺脾互见病证的同气表里关系、肺脾与先天之本的关系 ,以及肺脾与肾在临床病证上的密切关系 5个方面谈了肺在其中的作用 ,旨在说明肺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处的极其重要的位置和在后天方面发挥了与脾同等重要的作用。肺脾二脏经气相通 ,生理相助 ,病理相干 ,关系密不可分 ,共为后天之本。肺脾与肾有对应、协同、互助、互干的关系 ,体现了盛则同盛 ,损则俱损的先后天关系。肾为先天之本 ,肺脾共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早已成为定论。但是 ,从理论和实践不难看出“脾为后天之本”立论有所偏颇 ,因而提出肺与脾共为后天之本 ,以冀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是中医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名词术语。《内经》论述初见端倪,至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才明确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这一理论,对后世认识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的理论启发较大。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初学者对其实质内涵的理解尚欠完整,故认为有必要提出,以进一步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12.
脾胃是营卫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机,为后天之本。胃腑与脾脏两者较之,胃阴虚损而治之易;脾阳衰弱而治之难。故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喻氏对脾胃学说又有新的阐发,从《寓意草》一书中可见一斑。喻氏理脾以温阳为首要,曰:“健脾之阳,一举有  相似文献   

13.
脾者,后天之本,其类土也;肾者,先天之本,其类水也;均为人身所不可损者,荀损其一,则病生焉。盖补后天者,益其脾,补先天者,益其肾。是故补肾补脾,权在医家,临床斟酌,偶若不慎,不特无益。适增其害。倘脾肾皆弱者,权衡轻重,自以双补为是。俗医不知其理,每以先天为重,后天为轻,误事者比比皆是,病者何冤,医者何愚也!夫人生于气交之中,虽秉精血而生,然赋形成人,呱呱堕地以后,则后天之功能重矣!诚以食入于胃,化精于脾,营养机能,皆在饮食,胃和脾运,则五谷精华上腾,气血周流,循环无碍,百病不侵,此脾肾功能在先后天应有之差异也。而庸医不明,偏补其肾,不补其脾,安知赋形成人以后纵欲?!  相似文献   

14.
<正> 朱丹溪等医家认为:“补肾不如补脾,脾得温则易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 (《格至余论》),“先天固有损者,非后天损之,无以致病.后天既损之矣,而先天又何能无损.治先天者,治后天耳,岂能舍后天治先天.”(《慎柔五书》)陈修园继承了这一观点,他不但作了“人之既生,全赖中宫输精及肾而后肾得补益.”“真阴精血亏损,必求之太阴阳明.”等论述,而且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真正肾虚必专补脾”(《景岳新方砭》)的论点.此论点在医界很有影响,迄今未见有人予以驳正,此论点之错误有二,即:1.脱离实践,侈谈五行.2.强调了一面(土能生水),忽视了另一面(火能生土).有鉴于前人论证脾胃孰更重要之争,每有纸上谈兵之弊,为避免蹈此复辙,现列举名医医案以正其  相似文献   

15.
脾为“五脏”之一,其功能十分复杂,包括主运化、统血、主肌肉、主四肢等等。脾在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脾为后天之本”之称。临床例证可以说明,先天不足者,往往通过后天补给之余得以改善,而先天虽足,但后天失养却不能产生  相似文献   

16.
任晓丹  任非 《河北中医》1998,20(2):123-124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者禀受于父母,后天者概指饮食喂养而言.人之一生,从几岁乃至百岁,无不依靠脾胃的健旺而生存.饮食入胃,方能吸收其精微物质,脾的运化,将精微物质(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部,以此维持人体正常活动.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这个运化吸收、变化过程都要依靠脾的转输才能完成,可见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精辟结论.笔者就脾胃学说在儿科的重要作用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代名医张锡纯(1860—1933),河北省盐山县人。在他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对痰证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辨证明晰,立法严谨,组方新颖,用药灵巧,颇能启人思路。兹撷其要点,叙述如下: 辨治痰证调补脾肾为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的代谢与它们的关系尤为密切,故痰的产生与脾肾直接相关,善为医者,必责其根本。张氏认为,世医治痰,习用二陈汤,谓之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他说:“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故自制理痰汤,方中半夏以降冲胃之逆;白芍、茯苓,一以滋阴利小便,一以  相似文献   

18.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生后天,后天济先天”。两者互相资助,互相促进。而今临床重“脾与肾”轻“胃与肾”,作者结合前贤,对后者略陈管见,请同道斧正。“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足阳明胃经进入上齿中,在经过耳前颧弓上缘时,与足少阴肾经的客主人穴交会,再则其第一条支脉也经过喉。足少阴肾经其直行的经脉在进入肺以后,沿着喉并行于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前面而到舌根部。所以“胃与肾”在经络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主要生理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学术争鸣的兴旺时期,由此而涌现了金元四大家,其中李东垣是补土派的脾胃专家,《脾胃沦》是李氏继承《内经》以来有关脾胃的论述结合其本人的丰富实践经验加以整理提高的代表作。在东垣时代的前后,中医学术上展开了“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补脾”的热烈讨论,李东垣坚持“后天之本在脾”,突出补脾的重要,之后,出现了张景岳、赵献可等人的补肾派,强调了补肾的重要,李中梓从而作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并重的结论。李东垣的脾胃学说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脾胃学说有了新的发展,温病学家叶天士从温病的角度出发提出  相似文献   

20.
<正> 肾虚补肾,古有定法,然朱丹溪主张“补肾不如补脾’(《格致余论》),陈修园又提出“真正肾虚必专补脾”(《景岳新方砭》)。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均有偏颇,若改为补肾应佐补脾,则较为得体。试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论述:1 生理病理,导出此法1.1 精藏于肾,脾为之资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充养,后天之精也依靠先天之精的作用才能不断生化,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故其精气还需脾胃水谷之精不断生化和充养。《内经》: “肾合精于脾”,《血证论》:“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全赖中宫输精及肾,而后肾得补益”。1.2 水主在肾,制则在脾肾主水,司水的了阖。但这种开阖作用,有赖脾气加以制约,若脾气虚弱,一方面因不能运化水液而产生水湿,另一方面则肾水失去约束而在体内妄行。《景岳全书》:“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此意。1.3 肾主纳气,脾为枢纽《类证治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气逆于肺而为喘。然脾胃“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