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曲面断层片和锥形束CT (CBCT)检查评估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与下颌神经管位置关系的效果。方法 选取高州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60例IMT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拍摄曲面断层片与CBCT,观察评估不同影下IMTM与与下颌神经管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 曲面断层片检查发现,与下颌神经管有影像重叠的IMTM共92颗,其中牙根位于下颌神经管上1/2处共32颗牙(34.78%),牙根位于下颌神经管下1/2处共34颗牙(36.96%),牙根超出下颌神经管下缘共26颗牙(28.26%);32颗牙根位于下颌神经管上1/2处的IMTM中,清楚可见者20颗(62.50%),影像模糊者12颗(37.50%);34颗牙根位于下颌神经管下1/2处的IMTM中,清楚可见者13例(38.24%),影像模糊者21颗(61.76%);26颗牙根超出下颌神经管下缘的IMTM中,清楚可见者6颗(23.08%),影像模糊者20颗(76.92%)。CBCT检查发现,92颗IMTM中,共有61颗牙牙根接触下颌神经管,占比66.30%。其中,30颗牙根颊侧中,14颗牙与下颌神经管接触...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周围相关指标,分析IMTM拔除术中下牙槽神经管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拟拔除IMTM病人108例行术前曲面断层片检查,测量IMTM周围的相关指标,包括下牙槽神经管清晰度、阻生牙距下牙槽神经管上壁的距离、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定位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39例45颗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分别拍摄曲面断层片和CBCT片,应用系统自带软件,观察、测量牙冠生长方向、牙冠所在位置、牙根弯曲及发育情况,分析比较两者之间差异。结果 CBCT在诊断牙冠生长方向、阻生类型、牙根弯曲及发育情况方面优于曲面断层片,P<0.05。结论 CBCT能准确定位埋伏阻生牙的空间位置及形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下颌前牙的根管变异情况。方法收集250例患者的1352颗下颌前牙的CBCT资料,运用配套软件对牙齿的冠状面、矢状面以及横断面进行影像学分析,统计和分析牙根数目、根管数目、根管类型、对称性分布等。结果 下颌切牙均为单根,下颌尖牙双根发生率为1.45%。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双根管发生率分别为17.34%、34.08%、9.05%。双根管的发生呈对称性分布,一侧出现双根管时,对侧同名牙也为双根管的概率下颌侧切牙最高,为77.78%,中切牙次之,为72.97%,尖牙为64.00%。按照Vertucci根管分型,共观察到除Ⅳ型和Ⅷ型外的6种根管类型,其中以Ⅰ型为主,为80.00%,其次为Ⅲ型,为16.51%。结论下颌前牙根管系统复杂多变,其中下颌侧切牙双根管发生率最高,双根管以Vertucci Ⅲ型为主,锥形束CT是诊断下颌前牙根管变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分析下颌前牙的根管形态,以期为根管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影像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拍摄CBCT的1 02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根据牙位、性别和年龄分组,参照Vertucci分类法观察牙根和根管数目、根管构型。结果:共6 032颗下颌前牙被纳入研究。所有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均为单根牙,0.9%(18/2 042)的尖牙为双根牙。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多根管率分别为10.6%(211/1 990)、18.0%(360/2 000)和5.4%(111/2 042),且下颌前牙双根管多为Type Ⅲ。多根管对称发生的比例分别为中切牙89.9%(98/109)、侧切牙87.3%(165/199)、尖牙48.0%(36/75)。各年龄组中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多根管发生率最高的分别为>30~40岁组(14.6%,57/397)、>40~50岁组(21.1%,62/294)、>50~60岁组(8.4%,27/320),多根管发生率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与男性下颌前牙多根管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1.15% vs. 11.53%, P>0.05)。结论:下颌前牙根管治疗时注意多根管的发生,多根管发生率和年龄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测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解剖结构,为口腔医师开展牙种植术及牙槽外科手术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CBCT影像资料共339例,根据不同的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测量分析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解剖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测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解剖结构,为口腔医师开展牙种植术及牙槽外科手术等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CBCT影像资料共339例,根据不同的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测量分析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解剖结构和位置走行。  结果  下颌管距牙槽嵴顶、颊侧骨板、舌侧骨板及牙根根尖的距离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下颌管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在年龄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下颌管的解剖结构变异较大,在下颌骨中从远中向近中由舌侧向颊侧并逐渐靠近牙槽嵴顶走行;运用CBCT能够清晰的观测到下颌管在下颌骨内三维位置,对下颌骨外科手术及种植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神经管在下颌后牙区颌骨内的走行,为下颌后牙区种植术前评估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收集65例患者的下颌骨CBCT数据,测量后牙区下颌神经管距离四周骨壁的距离,并对比分析男女之间、左右侧之间的差异.结果 下颌神经管外缘至颊侧骨板的平均距离由前向后逐渐增大,在颏孔区处最小,在颏孔后18 mm处最大.下颌神经管内缘至舌侧骨板的平均距离由前向后逐渐减小,在颏孔区处最大,在颏孔后18 mm处最小.下颌神经管上缘至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由前向后逐渐减小,在颏孔区处最大,在颏孔后18 mm处最小.下颌神经管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平均距离由前向后先缩小,再增大,在颏孔后6 mm处最小,在颏孔后18 mm处最大.结果显示男女之间、左右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颌神经管从前向后,在垂直向上先向下,在约第一磨牙近中部位再折返向上走行,在颊舌向上由颊侧向舌侧走行,对下颌后牙区种植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79例行种植牙治疗的患者行曲面体层摄影片( OPG)及锥形束CT ( CBCT)检查,将测得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OPG与CBCT(矢状位)的各测量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BCT的测量值与真实值差异较小;CBCT矢状位断层片上前牙区种植体的高度及愈合帽的直径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牙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下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形态的解剖特征和对称性。方法:收集413例CBCT影像(下颌第一前磨牙794颗,下颌第二前磨牙770颗)。运用NNTViewer软件分析其牙根数、根面沟位置、根管数、根管构型,统计根管构型的对称性。结果:下颌第一前磨牙大部分为单根,13颗为双根。根管构型发生率分别为I型87.66%,II型1.76%,III型2.52%,IV型2.14%,V型5.92%,C形根管(横截面)12.21%。118颗牙齿在牙根近中舌侧发现根面沟,93.70%根管构型对称。下颌第二前磨牙均为单根,其中99.48%为I型,0.52%为V型。4颗牙齿在牙根近中舌侧发现根面沟,99.48%根管构型对称。结论:下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解剖结构复杂多样,具有一定对称性,运用CBCT可帮助确定根管系统特征和变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华东地区下颌第一恒磨牙不同根管形态及其发生率,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检查的患者图像资料,参照Vertucci分类法统计分析健康?未经治疗?发育完全的下颌第一恒磨牙的根管形态?结果:共获取766例患者(137例患者单侧下颌第一恒磨牙缺失)的1 395颗下颌第一恒磨牙的CBCT图像数据?下颌第一恒磨牙双根的发生率大约为68.5%,3根的发生率为31.4%;3根管的发生率为57.9%,4根管的发生率为38.5%?近中根大多拥有2个根管?大部分的远中根均为Vertucci I型,近中牙根的根管形态比较复杂,下颌第一磨牙拥有6种不同的根管形态?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个体发生率为35.3%?男女性别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双侧对称性的发生率为60%,且右侧大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形态及数目具有多样性,CBCT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来辨别分析下颌磨牙的根管形态,为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即刻种植术中从种植位点取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唇侧骨间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行单颗前牙即刻种植的患者32人,共32颗患牙,按分层随机化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颗。试验组拔牙后使用中空钻取种植位点处的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后将自体骨碾碎植入到骨间隙中,放置愈合帽或即刻修复后缝合;对照组行常规即刻种植术,唇侧骨间隙植入Bio-Oss Collagen,放置愈合帽或即刻修复后缝合。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复诊时拍摄CBCT,进行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影像学比较。结果 两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两组间术前和术后6个月牙槽嵴宽度和唇、腭侧骨板高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手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牙槽嵴宽度和唇、腭侧骨板高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即刻种植术中从种植位点取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唇侧骨间隙的方法简单实用,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Spee曲线与下颌管走行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正常颌大学在校男生30名,平均年龄20.6岁,拍摄X线头颅定位片,按牙体解剖和功能特征分段法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按牙体解剖和功能特征分段法,Spee曲线和第二磨牙远中颊尖根连线与下颌管弧线的交点以前的下颌管段,2者的平均曲率呈正相关关系(r=0.849 3,P<0.05)。结论:研究结果对口腔正畸的设计、口腔修复中的排牙和牙体种植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数字影像研究重庆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及牙根数目.方法 筛选重庆地区567例患者的锥形束CT数字影像(男:293例,女:274例),共1 124颗下颌第一前磨牙,通过i-CAT软件对其轴面、矢状面、冠状面进行分析,记录其根管形态及牙根数目.结果 1 124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参考Vertucci根管形态分类法进行分类,发生率分别为:Ⅰ型71.17%,多根管型28.83%[其中Ⅱ型4.45%,Ⅳ型1.16%,V型7.38%,Ⅸ型(双根双根管)13.61%,X型(其他)2.22 %];左右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同一根管类型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多根管发生率(32.29%)高于女性(25.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 重庆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中多根管及双牙根的发生率较高,根管类型多样,且有性别差异.通过对根管系统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颌管的解剖结构与牙种植的关系.[方法]选取15具牙列完整的成人离体下颌骨标本和5具经过动脉血管内灌注的新鲜标本,测量下颌骨在每个牙位截面上有关牙槽嵴及下颌管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槽嵴顶以及下方10mm宽度由前向后逐渐增宽;牙槽嵴由上向下逐渐增宽;下颌管位于下颌骨体内下方走行中偏舌侧,并近下颌骨下缘,在下颌第1,2磨牙区下颌管走行与下颌下缘成平行状,在近颏孔处转向外和向颊侧出颏孔;下颌管内血管位于下牙槽神经之上.[结论]牙种植术中按正常解剖部位并且侧重颊侧骨板操作,可避免损伤下牙槽神经;如果术中下颌管内突然涌出大量新鲜血液,则提示若继续手术可能损伤下牙槽神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腔专用锥形束CT(CBCT)对下颌后牙区骨内三维结构、走行特点以及毗邻关系进行观察和测量的临床可行性,运用easydent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重建和分析测量,得出下颌管、颏孔的正常位置,为临床操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CBCT影像资料。测量20岁以上不同性别分组人群第一、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尖处下颌管位置的4个距离:下颌管上缘到牙槽嵴顶(MA)、下颌管下缘到下颌骨下缘最下点(MD)、下颌管外缘到与颊侧在同一水平线的颊侧点(MB)、下颌管内缘到与舌侧在同一水平线的舌侧点(ML)的距离,每个距离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并观察不同性别分组人群颏孔位置。结果:不同性别分组人群后牙区下颌管至周围MA、MD、MB、ML4个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颏孔位于第一前磨牙根尖区2例(1.0%),第一、二前磨牙之间80例(40.0%),第二前磨牙根尖区107例(53.5%),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11例(5.5%)。结论:运用CBCT测量下颌后牙区骨内解剖结构,对临床操作中如进行正颌手术中下颌骨矢状劈开术(SSRO)、下颌骨囊肿刮治术、下颌骨种植术以及自体取骨术等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锥束CT( CBCT)为研究工具评价TF和Pro-taper在预备离体牙弯曲根管中所产生的根管偏移。方法将按纳入标准收集的40个离体牙随机分为两组,用冠向下( crown-down)法预备,TF组预备至0.06/#25;Protaper组预备至F2。预备前后均用CBCT对离体牙近中、远中根管壁的厚度进行测量,然后利用Gambill 提出的公式进行根管偏移和轴中心率的计算。结果 TF组较Protaper组所需预备时间短,效率较高( P<0.05);TF组和Protaper组器械在预备平均5个根管后都出现变形,无器械折断;在距根尖3、5、7 mm的内外侧壁所测得的根管偏移量比较中,TF组预备产生的根管偏移量小于Protaper组,而其轴中心率大于Protaper组,更接近于1。结论 TF在预备弯曲根管时能较好地维持根管原始形态,具有更高的效率;CBCT可在无创情况下评价预备器械对根管的成形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micro-CT,M-CT)三维重建后研究不同年龄组下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管初始锥度.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牙根完整,未进行过牙髓治疗的单根管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58颗,分为13~25岁、26 ~45岁和46~60岁组,采用Micro-CT扫描重建.再将每颗牙根平均分为3段,包括根颈、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