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功能变化及脱盲率。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PDR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300例患者384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256例患者332只眼符合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盲目标准。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了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检查。治疗后随访3~20个月。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变化情况及脱盲率。结果 384只患眼中,手术后视力较手术前提高者271只眼,占70.6% 。Ⅳ~V期及Ⅵ期患眼视力改善率分别为85.5%和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8,P<0.05);其中Ⅵ期早、中晚期治疗组手术后视力>0.05患眼所占比例分别为82.8%和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1,P<0.05)。332只盲眼中,手术后脱盲201只眼,占60.5%;未脱盲131只眼,占39.5%。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能有效改善PDR患者视力,使部分糖尿病性盲目患者脱盲。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无硅油或气体等眼内填充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牵拉性视网膜脱离(DTRD)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未行硅油或气体填充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不合并手术前或手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DTRD患者104例11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中,合并虹膜新生血管(INV)者6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者1只眼;合并黄斑区视网膜脱离者50只眼,未合并黄斑区视网膜脱离者62只眼。采用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后均未使用硅油或惰性气体、空气填充,只保留手术中灌注液。15只眼手术中联合行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随访12~6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结果手术后2个月以内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随访期末,107只眼视网膜1次手术复位,占95.54%。79只眼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占70.53%,14 只眼视力保持不变,占12.50%,19眼视力下降,占16.97%。合并黄斑区视网膜脱离眼,手术后33只眼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占6600%,未合并黄斑区视网膜脱离眼,手术后46只眼视力提高,占74.19%。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 P=0.34)。7只眼存在INV,占6.25%,其中5只眼为手术后新发,未出现新增NVG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前合并INV是手术后INV的危险因子(OR=10.15),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是保护性因子(OR分别为0.09、0.06)。未行白内障手术眼中,未发现明显晶状体混浊加重。结论不用硅油或气体填充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未合并视网膜裂孔的DTRD即可获得较好的长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发生糖尿病与未发病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玻璃体内opticin蛋白表达差异。方法 建立糖尿病NOD小鼠模型作为实验组,选用同龄NOD小鼠作为对照。颈椎脱臼法处死两组所有小鼠,摘除眼球,钝性分离玻璃体、视网膜、巩膜。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rern blot)和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玻璃体、视网膜、巩膜中opticin蛋白及其相关基因(OPTC)mRNA的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玻璃体、视网膜及巩膜中均可见opticin蛋白表达条带,主要位于相对分子质量60×103处。实验组玻璃体、视网膜中opticin蛋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4.42,4.58;P=0.002,0.002),巩膜中opticin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94)。RT-PCR检测显示,OPTC mRNA表达分布规律为玻璃体、视网膜、巩膜依次递减。实验组玻璃体、视网膜中OPTC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3.30,2.48;P=0.01,0.04);巩膜中OPTC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80)。结论 糖尿病NOD小鼠玻璃体、视网膜中opticin蛋白表达较未发病NOD小鼠受抑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与形态的改变。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34例增生前期或增生期并接受PRP治疗的DR患者57只眼纳入研究。在PRP治疗前和治疗后20 d,3、9个月以上分别进行最佳矫正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wilcoxon带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Dunnett-t、LSD-t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对比分析了PRP治疗前及治疗后黄斑功能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的厚度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 PRP治疗后9个月以上视力降低(Z=-2.292,P=0.022);mfERG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20 d 2环P1波幅值密度降低(P=0.039),3个月恢复到治疗前水平,9个月以上再度降低(P=0.014);治疗后20 d,3、9个月以上3~5环 P1波幅值密度降低,20 d 3环P=0.000,4环P=0.001,5环P=0.000;治疗后3个月3环P=0.000,4环P=0.006,5环P=0.001;治疗后9个月以上3环P=0.000,4环P=0.000,5环P=0.000;治疗后9个月以上1环P1波幅值密度明显降低(P=0.050)。治疗后20 d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增加(P=0.007),3个月恢复到治疗前水平(P=0.981)。PRP治疗后出现黄斑囊样变性6只眼,占10.5%。结论 PRP治疗后,DR黄斑功能出现一定程度降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出现一过性增加。mfERG和OCT联合应用可全面客观评价黄斑区功能和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山西省长治东部农村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当地农村合作医疗档案为基础,对当地15岁以上居民63 409人进行糖尿病普查,标准参照1997年WHO通过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对检出的2632例糖尿病患者通过询问和检查获得病史、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视力、眼病、眼压等资料,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进行DR诊断,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1985年制定的DR分期标准。单眼或双眼DR均入选为DR患者。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际受检57 500人,受检率90.68%,检出2632例糖尿病患者,DR患者986例,患病率37.46%。糖尿病病程与DR的患病率有显著相关(r=0.210,P<0.001)。糖尿病病程以及同时患有高血压病变是依次影响DR病情发展到增生型的因素。非DR患者与DR患者视力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1C水平与DR发生率显著正相关(t=9.25,P<0.01)。结论 山西省长治东部农村糖尿病患者中DR患病率高;糖尿病病程及同时患有高血压病变是依次影响DR病情发展到增生型的因素;HbA-1C水平可作为监测糖尿病患者DR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联合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E-PRP)治疗高危型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高危型PDR患者53例57只眼进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IVB)联合E-PRP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常规进行视力、眼压、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眼底照相。对比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视力、眼压、虹膜以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消退情况。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 IVB 治疗前平均视力(0.143±0.072),治疗后7 d平均视力(0.218±0.128),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0,P<0.05)。E-PRP治疗后1、3、6个月平均视力分别(0.228±0.138、0.223±0.125、0.220±0.134),与IVB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VB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7只眼中有21只眼瞳孔缘及虹膜有新生血管者,IVB治疗前平均眼压(26.632±2.629) mm Hg(1 mm Hg=0.133 kPa),治疗后7 d平均眼压(19.316±3.092) mm 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2.838,P<0.05)。E-PRP治疗后1、3、6 个月,眼压平均分别[(16.947±2.345)、(16.474±1.611)、(16.421±4.702)] mm Hg与IVB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VB治疗后7 d,57只眼视盘及视网膜新生血管部分消退,血管渗漏明显减少或消失。其中瞳孔缘、虹膜表面新生血管者21只眼,新生血管消失,IFA检查结果显示渗漏明显减少。E-PRP 治疗后2个月FFA检查结果显示,一次E-PRP有效率为68.4%,需追加激光者21.1%;其中10.5%未能控制病情行玻璃体手术。结论 IVB辅助E-PRP治疗高危PDR,可促使虹膜、视网膜新生血管迅速消退,减轻血管渗漏,阻止或预防并发症发生,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效果,分析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临床确诊为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并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27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双目间接检眼镜、眼底照相、A型超声、B型超声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并行23G或25G经结膜无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手术后随访6.00~36.0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40±10.03)个月.观察视网膜劈裂复位、视力预后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屈光度、眼轴长度、手术前BCVA、是否合并黄斑前膜、周边视网膜裂孔以及手术中是否注气、是否剥除内界膜和手术后末次随访时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是否连续与视力预后的关系.结果 27只眼中,首次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21只眼,占77.78%;未完全解剖复位6只眼,占22.22%.视力提高24只眼,占88.89%;未提高3只眼,占11.11%.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眼底出血、低眼压、高眼压、眼内炎等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前BCVA(OR=9.11,P=0.007)、眼轴长度(OR=0.31,P=0.038)及末次随访IS/OS层连续性(OR=4.32,P=0.001)与视力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能使大部分患者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视力提高.手术前BCVA、眼轴长度及末次随访IS/OS连续性是影响视力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单眼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者患眼肿瘤组织不同眼组织病理侵犯对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77例单眼RB行I期眼球摘除手术的患者随访观察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1周~8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9个月。采用复诊、电话问询及信访方式,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情况。应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视神经侵犯、脉络膜侵犯、脉络膜侵犯有无合并视神经侵犯以及眼前节受侵犯等眼肿瘤组织不同眼组织病理侵犯与患者生存率的相互关系。结果 2年后生存率保持在88.31%。视神经切面断端侵犯组生存率为16.67%,与其他不同程度视神经侵犯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1,18.42,18.42,14.39;P值均=0.000 0);大部分脉络膜侵犯合并巩膜内、外侵犯组生存率为60.00%,与无脉络膜侵犯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P=0.005 5);大部分脉络膜侵犯合并不同程度视神经侵犯组生存率为75.00%,与无脉络膜侵犯的视神经侵犯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P=0.039 3);巩膜及巩膜外侵犯合并视神经侵犯组生存率为60.00%,与无脉络膜侵犯的视神经侵犯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9,P=0.005 9);眼前节受侵犯组与眼前节未受侵犯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823 5)。结论 视神经切面断端侵犯是预后最差的病理因素,死亡风险最大;大部分脉络膜侵犯合并不同程度视神经侵犯者和巩膜侵犯者的预后相对较差;眼前节侵犯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IVR)辅助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S)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严重PDR的60例患者70只眼纳入研究。依据手术前是否行IVR治疗将患者分为IVR组和对照组。IVR组31例35只眼,对照组29例35只眼。IVR组于手术前3~4 d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ranibizumab 0.05 ml(含ranibizumab 0.5 mg),然后行23G微创VRS。对照组直接行23G微创VRS。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5±1.8)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和视网膜复位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IVR组患者均未发生与注射及药物相关的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手术后1周,1、3个月,IVR组玻璃体积血(VH)发生率分别为8.6%、0.0%、0.0%,对照组VH发生率分别为28.6%、17.1%、8.6%。两组手术后各时间点VH发生率比较,手术后1周及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4.56,P<0.05),手术后3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IVR组、对照组手术后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81±0.40、1.05±0.42,均较手术前提高。IVR组、对照组手术前后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8、4.39,P<0.05)。IVR组手术后平均logMAR BCVA较对照组提高,两组手术后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IVR组、对照组手术后平均CRT分别为(297.6±79.8)、(347.6±85.0) μm,两组平均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IVR组、对照组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7.1%、94.3%,两组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IVR组、对照组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14.3%、34.3%,两组间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P<0.05)。IVR组、对照组视网膜前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97、0.51,P>0.05)。结论 IVR辅助23G微创VRS治疗严重PDR能提高患者视力,降低手术后VH发生率,减小CRT。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无光感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882例PDR患者1000只患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随访观察资料,以暗室中一只眼完全遮盖,另一只眼不能辨别距眼前30 cm的烛光光亮为无光感的标准判断无光感眼的眼数,比较有无光感眼的临床资料,并使用χ2检验对导致无光感眼发生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1000只PDR患眼中,手术后22只眼视力为无光感,占2.2%;有光感眼978只,占97.8%。与有光感组患者比较,无光感眼患者病变严重,其中36.4%手术前即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50.0%为牵拉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5.5%为手术中需要联合晶状体切除,63.6%手术结束时需要硅油填充。手术后14只眼为NVG, 5只眼视网膜未复位(手术前均为PDRⅥ期),3只眼视神经萎缩伴视网膜血管闭锁。这些情况的发生比例与有光感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4,P<0.001)。但有无光感者性别、糖尿病类型及PDR分期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136,P=0.681,P=0.955)。 结论 PDR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无光感发生率较低,导致手术后无光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手术后NVG、视神经萎缩伴视网膜血管闭锁、视网膜未复位;而患者性别、糖尿病类型,尤其是PDR分期在有无光感患眼中没有表现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244-247)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硅油注入手术后视神经萎缩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硅油注入手术后发生视神经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患者年龄、既往史、原发疾病、手术前眼部情况、手术中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取硅油时间及取硅油时眼部情况、硅油乳化等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患眼视盘边界清晰,色泽变淡者65只眼,苍白者21只眼,色泽变淡且杯盘比明显增大(≥0.6 )者11只眼。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逐步排除混杂因素后,取硅油时眼压(P=0.02.2)及视力(P=0.001)进入回归方程。 结论 硅油注入手术后的慢性眼压升高是发生视神经萎缩的相关因素。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305-307)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网膜下出血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50例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视网膜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眼外伤史;眼底及B型超声检查均发现有视网膜下出血;手术前视力<0.1.根据伤眼情况不同,分别进行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晶状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切开以及硅油填充术等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2~5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7.27个月.观察末次随访的矫正视力和视网膜复位情况.以视力≥0.1为视力预后良好,通过间接检眼镜联合彩色眼底照相检查确定视网膜是否复位.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受伤类型、开放或闭合伤、病程、手术前视力、视网膜脱离、出血性脉络膜脱离、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下出血是否累及黄斑区等伤眼基线资料以及手术干预方式与视力预后及视网膜复位的相互关系.结果 预后视力良好者占46.0%.其中,手术前视力为无光感~眼前手动以及眼前数指~0.1的息眼中,预后视力良好者分别占34.2%、8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60,p=0.003).手术前是否伴有视网膜脱离的患眼中,预后视力良好者分别占37.5%、8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2,P=0.040).视网膜下出血是否累及黄斑中心凹的患眼中,预后视力良好者分别占34.4%、6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6,P=0.028).伤眼基线资料中的其他各项因素对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外伤性视网膜下出血患眼手术前视力、是否合并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下出血是否累及黄斑区是影响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视力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手术完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辅助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玻璃体积血(V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DR合并VH患者50例50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依据随机表随机分组原则将患眼分为手术完毕注药组(注药组)和对照组,均为25例25只眼。所有患眼后极部未见增生性改变和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97,P=0.030);性别构成比(χ^2=0.330)、糖尿病病程(t=-1.144)、logMAR BCVA(t=-0.148)、晶状体状态(χ^2=0.397)、是否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眼数(χ^2=1.33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64、0.258、0.883、0.529、0.248)。所有患眼均接受27G PPV治疗。注药组患眼于手术完毕时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手术后1周,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BCVA、VH复发情况、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以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和病情进展情况。结果手术后1周,1、3、6个月,注药组、对照组患眼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80、-4.840、-4.892、-5.439,P<0.001)。手术后3、6个月,注药组患眼VH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30、4.153,P=0.192、0.103)。手术后1周,1、3、6个月,注药组患眼CR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2、-2.638、-3.613、-3.037,P=0.012、0.010、0.001、0.004、0.005)。手术后所有患眼均未发生脉络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结论手术完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辅助治疗PDR可有效降低PPV后VH复发,改善BCVA;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黄斑水肿玻璃体手术治疗1a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玻璃体手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术后1 a的疗效.方法对89例(116眼)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行玻璃体手术,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黄斑水肿改善程度以及手术并发症的情况.随访时间为1a.结果随诊1a,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428±0.387[mean±SD])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285±0.249)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01);41只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中,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450±0.410)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291±0.201)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71);75只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中,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41 6±0.376)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282±0.272)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对最终视力并无影响.术后,74眼黄斑水肿吸收,占63.8%.随诊中,53眼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占45.7%;39眼视力不变,占33.6%;24眼视力下降2行或2行以上,占20.7%.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黄斑中心凹硬性渗出,黄斑萎缩及黄斑上膜.这些并发症中造成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或2行以上的原因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眼),黄斑萎缩(10眼),硬性渗出(9眼)及黄斑上膜(1眼).结论玻璃体手术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的视力及改善黄斑水肿,但此治疗有着严重的并发症,因而应仔细认真行术前术后检查,掌握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2年6月经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术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31例(31眼)的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手术采取玻璃体切除、剥离视网膜前膜、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及眼内长效气体或硅油填充等方式。结果随访期为12~39月,平均22月。随访时视网膜复位29眼,占93.55%。有27眼(占87.11%)视力提高,其中≥0.1者22眼,最好视力为0.8。结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使眼内病变复杂,易致严重PVR。应用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术,可使视网膜得以有效复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SB)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疗效以及影响视网膜解剖复位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sB的RRD患者72例(72只眼).术后随访6-30月,平均(13.96±8.28)月,观察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并发症.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影响视网膜解剖复位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在眼底镜和B超检测下视网膜首次复位率为90.28%,最终复位率为97.22%;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下的视网膜首次复位率为59.72%,最终复位率为77.78%.术后BCVAI>0.3者为62.5%.C1级PVR和多发性裂孔对视网膜复位率有显著影响(P=0.0183、0.0181 ).术前视力、黄斑脱离与否、黄斑脱离时间及PVR的程度对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235、0.0124、0.0325、0.0357). 术后出现葡萄膜炎占13.89%,视物变形占9.72%,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us retinopathy,PVR)进展占6.94%,黄斑皱褶占6.94%,高眼压占4.17%,复视占2.78%.术后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屈光度和散光度的变化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0001、0.0005、0.0018).结论 SB治疗RRD有良好的疗效,但C1级PVR和多发性裂孔会显著增加手术失败的风险.术前视力、黄斑脱离状态和脱离时间及PVR的程度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同时,该手术可导致术后前房深度变浅、眼轴延长、屈光度和散光度向负值偏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