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颌平面导板在方丝弓矫治器打开咬合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文功 《口腔医学》2008,28(2):105-106
目的探讨上颌平面导板在打开咬合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前牙深覆达Ⅲ度及以上的正畸患者,在矫治中配戴前牙平面导板,协助打开咬合,并作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上颌平面导板能有效地打开深覆,使上下颌磨牙升高,改善面下1/3高度,利于前牙内收。结论上颌平面导板应用于方丝弓矫治深覆,能快速有效地打开咬合,调节面部比例,改善面型。  相似文献   

2.
Begg控根辅弓在方丝弓矫治器上的应用与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牙的控根移动一直是方丝弓矫治器的难点。作者将Begg控根辅弓应用于方丝弓矫治器上,并取得满意的切牙控根移动效果。本文着重分析了该控根技术的力学基础,同时就其临床应用进行讨论,另附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Begg技术原理应用于直丝弓矫治器上用于打开前牙咬合,改善覆盖的疗效。方法 3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在治疗前,第2期打开咬合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对牙、齿槽、颌间的测量结果配对t检验。结果 前牙覆盖明显减小,其中上切牙显著舌向移动。上中切牙角明显减小,上下中切牙角显著增大。前牙覆牙合平均减小了3.68 mm,上下磨牙被伸长,而上下切牙被压低,下磨牙出现了明显的近中移动。结论 在直丝弓矫治器中应用Begg技术原理可以较快速、有效打开前牙咬合,改善前牙覆盖。  相似文献   

4.
方丝弓矫治技术打开咬合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丝弓矫治技术打开咬合的方法很多.本文就深覆he临床表现的三个方面,提出了牙齿的升高与压低,须根据错he机制形成的临床表现区别对待.并就常用矫治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体会,使用各种矫治方法的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摇椅弓”打开咬合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标准方丝弓技术中,如何快速有效的打开咬合,是正畸临床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作者近两年来用预成的钛镍丝经手加工弯制成为"摇椅弓"(又称反spee氏曲线弓),经临床应用80例,均收到了预期的矫治效果。本文介绍使用摇椅弓的适应征、弯制方法、疗效分析,探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并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6.
多曲方丝弓技术,即MEAW技术(multi—loop edgewise arch wire),是由韩国正畸医师Kim于20世纪70年代发明,它通过多曲唇弓配合前牙垂直牵引,直立磨牙,矫治前牙开骀。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多曲方丝弓技术去除前牙区的垂直牵引后,可对深覆胎患者产生良好的打开咬合的效果。本文通过对采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的深覆胎患者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来研究多曲方丝弓技术打开咬合方面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应用方丝弓矫治器固定外伤脱位牙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牙脱位在儿童青少年是常见的损伤,需及时复位并固定治疗.以往外伤脱位牙的治疗有缝合悬吊、金属丝牙弓夹板、软硬垫、各种塑脂夹板、金属丝塑脂联合固定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用于再植牙的临床疗效是否优于传统的再植术。方法:利用方丝弓固定正畸术的矫治原理和矫治方法,应用于脱落牙的再植。结果:经临床疗效分析,证实方丝弓矫治器对脱落牙的再植固定成功率与软组织的医源性损伤程度均优于传统的再植方法。结论:使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于脱牙再植中疗效优于传统再植术。  相似文献   

9.
多曲方丝弓在矫治后期咬合调整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多曲方丝弓(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MEAW)在矫治后期咬合调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处于标准方丝弓矫治后期、前牙区咬合接触不良的错(牙合)患者,分别用MEAW弓丝和标准方丝弓咬合调整,进行9个月的前瞻性疗效观察。结果应用MEAW技术组调整咬合的病例中分别有59%和30%的病例在3个月和6个月的时间内建立了咬合接触关系,而应用标准方丝弓技术调整咬合的病例中有44%的病例在9个月内未建立起咬合接触关系,仅有4%的病例在3个月内建立起咬合接触关系。结论MEAW技术可以作为咬合调整的有效方法用于正畸矫治后期,能起到缩短疗程、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方丝弓矫治器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以有限元方法建立方丝弓矫治器的力学分析数字模型。方法:采用powerSHAPE3040造型软件,在已有的下颌三维数字模型基础上,划出托槽槽沟中心平面(H)、颊面牙体长轴和托槽中心,以其为基准,构建下颌左侧牙列槽沟为0.018in(1in=2.54cm)的托槽模型。这些托槽在各牙位的槽底厚度相同,托槽槽沟在同一H平面。然后据此托槽和H平面构建出0.016in×0.022in的平直方丝模型。再用ANSYS分析系统将这些三维模型转化为三维有限元模型。牙、牙周膜、牙槽骨和托槽以4点四面体单元划分,弓丝以10点四面体单元划分。结果:获得下颌牙列及其托槽和平直方丝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托槽槽底带有转矩,所建平直方丝在H平面上与托槽槽沟均匀接触,因此初始状态彼此无作用力。结论:该模型初步建立了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固定矫治技术进行全牙列分析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12.
13.
Edgwise矫治器在固定外伤松动牙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寻求一种固定外伤松动乳牙或年轻恒牙的新方法。方法 43例4~14岁的66颗外伤松动牙,常规粘结托槽、方丝及结扎丝“8”字结扎固定,3个月后拆除。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半年拍摄根尖片,观察愈合情况。结果 75.7%正常愈合,15.2%根吸收,3.0%牙冠变色,3.0%牙冠变色。结论 Edgwise托槽应用于外伤松动牙的固定安全、简便、损伤小、易清洁,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价方丝弓矫治器应用于恒前牙外伤脱位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37例69颗外伤引起的不伴有牙折的脱位牙.常规口内消毒,复位半脱位牙,避免用暴力强迫完全复位;完全脱位牙及牙槽窝适当处理后,将牙再植,然后应用方丝弓矫治器固定;对于牙根发育完全的嵌入型脱位牙,在弓丝上弯制牵引曲,轻力牵引、复位、固定.半脱位牙固定约2~4周,完全脱位牙固定约4~6周,嵌入型脱位牙或伴牙槽骨骨折的外伤牙可适当延长固定时间,固定约6~8周.结果:经过3a随访观察,69颗外伤牙中,显效32颗,有效35颗,失败2颗,总有效率97.10%.结论:方丝弓矫治器用于恒前牙外伤脱位固定安全简便,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Begg及Edgewise矫治器减数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硬组织变化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 对30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其中19例Begg矫治器治疗、11例Edgewise矫治器治疗)治疗前后及追踪时的头影测量片进行扫描测量分析,用配对t检验和非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结束时,Begg矫治组和Edgewise矫治组的上颌前牙均发生明显的舌向移动和伸长,Edgewise矫治组的上颌磨牙无明显近中移动,但其下颌磨牙及Begg矫治组的上下磨牙均发生明显的近中移动及伸长.治疗后追踪观察时,Begg矫治组和Edgewise矫治组的上颌前牙均发生唇向移位和伸长,上颌磨牙均发生近中移位和伸长,而下颌磨牙除Edgewise矫治组伸长外,其余均无明显变化.Begg矫治组和Edgewise矫治组在治疗结束时及追踪时的硬组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egg矫治器和Edgewise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拔牙患者的硬组织变化及其稳定性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Begg及Edgewise矫治器减数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硬组织变化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对30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其中19例Begg矫治器治疗、11例Edgewise矫治器治疗)治疗前后及追踪时的头影测量片进行扫描测量分析,用配对t检验和非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结束时,Begg矫治组和Edgewise矫治组的上颌前牙均发生明显的舌向移动和伸长,Edgewise矫治组的上颌磨牙无明显近中移动,但其下颌磨牙及Begg矫治组的上下磨牙均发生明显的近中移动及伸长。治疗后追踪观察时,Begg矫治组和Edgewise矫治组的上颌前牙均发生唇向移位和伸长,上颌磨牙均发生近中移位和伸长,而下颌磨牙除Edgewise矫治组伸长外,其余均无明显变化。Begg矫治组和Edgewise矫治组在治疗结束时及追踪时的硬组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egg矫治器和Edgewise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拔牙患者的硬组织变化及其稳定性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8.
《Journal of orthodontics》2013,40(2):189-197
Abstract

In the Begg Techniqu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anterior intrusive force provided by the archwire have yet to be fully clarified. The rationale for bite opening with very light forces, the effect of Class II elastics on intrusive force magnitude and the intrinsic quality of ‘Australian’ wire in bite opening are examined in this paper. A formula is presented which allows the intrusive force that archwires exert in different individuals to be predicted. The values derived from the formula were compared with case model measureme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trusive force of the archwire was affected by the length of the individual dental arch. The magnitude of this intrusive force was seen to increase gradually during the period of bite opening and appeared to be related to the use of Class II elastics. The study revealed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magnitude of the intrusive force.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oblem of the controlled closure of excess space in either one or both arches after labial segment alignment or overjet reduction has been achieved. The situations that give rise to the problem are lis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need for controlled tooth movemen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antero-posterior labial segment position during space closure, is discussed. A detailed account, with illustrations, of the mechanics involved when using an edgewise system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Delaire面弓与固定矫治器联合应用解除恒牙列早期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4 — 2007年就诊于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专科的32例恒牙列早期前牙反牙合病例,应用Delaire面弓与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均采集记存模型、全景片(全颌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片,测量图形获取相关数据,并以Downs分析法进行评判,对比其治疗前后的测量指标值。结果 完成治疗的32例患者中,31例患者上颌明显向前生长,上牙弓近中移动,下颌骨向前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下颌平面与牙合平面未发生明显的顺时针旋转,其中30例反牙合解除,前牙覆盖正常,1例前牙呈切对切状态。1例反牙合复发。结论 在恒牙列早期前牙反牙合中,应用Delaire面弓与固定矫治技术,既缩短了疗程,减少复诊次数,又提高了疗效,是一种较理想的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